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nesty, power and bootstrapping in composite interv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
1
作者 Philip M. Service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3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In a typical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experiment, 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false QTL is likely to be at least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e nominal experiment-wise Type I error rate, as set by permutati... In a typical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experiment, 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false QTL is likely to be at least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e nominal experiment-wise Type I error rate, as set by permutation test. F2 mapping crosses were simulated with three different genetic maps. Each map contained ten QTL on either three, six or twelve linkage groups. QTL effects were additive only, and heritability was 50%. Each linkage group had 11 evenly-spaced (10 cM) markers. Selective genotyping was used. Simula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with the Zmapqtl program of QTL Cartographer. False positives were minimized by using the largest feasible number of markers to control genetic background effects. Bootstrapping was then used to recover mapping power lost to the large number of conditioning markers. Bootstrapping is shown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QTL discovery, although it can also produce false positives. Quantitative bootstrap support—the proportion of bootstrap replicates in which a significant likelihood maximum occurred in a given marker interval—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likelihood maxima revealed a true QTL. X-linked QTL were detected with much lower power than autosomal QTL. It is suggested that QTL mapping experiments should be supported by accompanying simulations that replicate the marker map, crossing design, sample size, and method of analysis used for the actual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QTL Cartographer Selective Genotyping POWER Bootstrap PERMUTATION Test False Discovery Rate
下载PDF
The Statistical Power of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n Detecting Digenic Epistasis Showing Common F_2 Segregation Ratios 被引量:6
2
作者 Luyan Zhang Huihui Li Jiank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70-279,共10页
Epistasis is a commonly observed genetic phenomenon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variation of complex traits, which could maintain additive variance and therefore assure the long-term genetic gain in breeding. Inclusive... Epistasis is a commonly observed genetic phenomenon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variation of complex traits, which could maintain additive variance and therefore assure the long-term genetic gain in breeding.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CIM) is able to identify epistatic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no matter whether the two interacting QTLs have any additive effects. In this article, we conducted a simulation study to evaluate detection power and false discovery rate (FDR) of ICIM epistatic mapping, by considering F2 and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s, different F2 segregation ratios and population siz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stimations of QTL locations and effects were unbiased, and the detection power of epistatic mapping was largely affected by population size, heritability of epistasis, and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effects. When the same likelihood of odd (LOD) threshold was used, detection power of QTL was higher in F2 population than power in DH population; meanwhile FDR in F2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DH. The increase of marker density from 10 cM to 5 cM led to similar detection power but higher FDR. In simulated populations, ICIM achieved better mapping results than 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 (MIM) in estimation of QTL positions and effect. At the end, we gave epistatic mapping results of ICIM in one actual population in rice (Oryza sativa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STASIS false discovery rate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power analysis simulation study.
原文传递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of QTL for dynamic traits 被引量:1
3
作者 GAO Huijiang YANG Run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5期1857-1862,共6页
Man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quantita- tive traits in animals and plants are measured re- peatedly over time. These traits are called dynamic traits. Mapping QTL controlling the phenotypic pro- files of dynamic traits ... Man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quantita- tive traits in animals and plants are measured re- peatedly over time. These traits are called dynamic traits. Mapping QTL controlling the phenotypic pro- files of dynamic traits has become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animal and plant breeders. However, statistical methods of QTL mapping for dynamic traits have not been well developed. We develop a composite in- terval mapping approach to detecting QTL for dy- namic traits. We fit the profile of each QTL effect with Legendre polynomials.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statistical test are performed on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the polynomials under the maximum likelihood framework.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 of QTL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via the EM algorithm. Results of simulation study showed that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an improve both the statistcial power of QTL detecting and the accuracy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relative to the simply interval mapping procedure where only one QTL is fit to each model. The method is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an F2 mapping population, but extension to other types of mapping populations is straight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算法 动态性能 区间映射 QTL 勒让德多项式 最大概似法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Linkage Map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Using an Intervarietal Cross and QTL Map for Spike Related Traits
4
作者 E. Nalini S.G. Bhagwat N. Jawali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9-220,共2页
Most often a genetic linkage map is prepared using populations obtained from two highly diverse genotypes. However, the markers from such a map may not be useful in a breeding program as these markers may not
关键词 遗传因素 小麦 品种 种植
下载PDF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喆 关荣霞 +4 位作者 王跃强 刘章雄 常汝镇 王曙明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9-314,323,共7页
大豆许多重要农艺性状都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对这些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是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栽培大豆科新 3号为父本、中黄 2 0为母本杂交得到含 192个单株的F2 分离群体 ,构建了含 12 2个... 大豆许多重要农艺性状都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对这些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是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栽培大豆科新 3号为父本、中黄 2 0为母本杂交得到含 192个单株的F2 分离群体 ,构建了含 12 2个SSR标记、覆盖 1719 6cM、由 33个连锁群组成的连锁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对该群体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等农艺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QTL分析 ,共找到两个株高QTL ,贡献率分别为 9 15 %和 6 0 8% ;两个主茎节数QTL ,贡献率分别为 10 1%和 8 6 % ;一个蛋白质含量QTL ,贡献率为 9 8% ;一个单株粒重QTL ,贡献率为11 4 %。通过遗传作图共找到与所定位的 4个农艺性状QTL连锁的 6个SSR标记 ,这些标记可以应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从而为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定位 大豆 农艺性状 单株 遗传图谱 株粒重 主茎 连锁群 研究利用 豆科
下载PDF
数量性状基因图谱构建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7
6
作者 惠大丰 姜长鉴 莫惠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应用方差分析法(ANOVA)、区间作图法(IM)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分析玉米组合Ki3×CML139的F_2群体有关玉米螟抗性、株高和穗位高的数量性状基因(QTL)图谱。结果表明:(1)在同一显著水平下(。=0.0032),ANOVA共发现25个QTL,而IM为21个... 应用方差分析法(ANOVA)、区间作图法(IM)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分析玉米组合Ki3×CML139的F_2群体有关玉米螟抗性、株高和穗位高的数量性状基因(QTL)图谱。结果表明:(1)在同一显著水平下(。=0.0032),ANOVA共发现25个QTL,而IM为21个,CIM为23个。说明ANOVA虽然难以精确标定QTL的位置,但其发现能力仍可能是最高的。(2)在总共发现的30个QTL中,3种方法都发现的有15个,两种方法共同发现的有9个,仅由一种方法发现的有6个,说明3种方法的同一性仍是主要的。值得注意的是CIM法单独发现的QTL达4个之多,但其可重复性尚待验证。(3)3种方法估计的QTL的平均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无显著差异,而且方法间变异大多小于方法内变异。(4)建议以几种方法构建QTL图谱,并优先标定共同发现的QTL;QTL的效应可以合并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基因图谱 方差分析法 区间作图法
下载PDF
绿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建花 张耀文 +1 位作者 程须珍 王丽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96-1102,共7页
利用花叶1号×紫茎1号杂交后代衍生的208个F2家系组建群体,构建含有9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11个连锁群,全长1457.47 c M,标记平均间距为15.34 c 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株高、幼茎色、主茎色、生长习性、结荚... 利用花叶1号×紫茎1号杂交后代衍生的208个F2家系组建群体,构建含有9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11个连锁群,全长1457.47 c M,标记平均间距为15.34 c 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株高、幼茎色、主茎色、生长习性、结荚习性、复叶叶形和成熟叶色等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分别检测到与株高、幼茎色、主茎色、复叶叶形有关的QTL各1个,贡献率在8.49%~66.64%之间;与结荚习性有关的QTL3个,贡献率在60.32%~80.36%之间;与成熟叶色有关QTL 4个,贡献率在69.06%~87.35%之间;与生长习性有关的QTL数量最多,共26个,贡献率在58.32%~99.51%之间。上述QTL主要分布在LG1、LG2、LG4、LG8和LG10连锁群,其中LG1最少,仅检测到生长习性的1个QTL,LG4最多,包含了幼茎色、主茎色、结荚习性、生长习性、复叶叶形、成熟期叶色6个农艺性状的15个QTL;这些QTL既可以应用于绿豆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对深入研究这些性状的遗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连锁遗传图谱 SSR标记 复合区间作图法 QTL 贡献率
下载PDF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中若干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被引量:89
8
作者 李慧慧 张鲁燕 王建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8-931,共14页
QTL作图是基因精细定位、克隆以及有效开展分子育种的基础,在利用QTL作图开展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与统计方法有关的一些问题包括LOD的统计学意义是什么?检测QTL的可信度和LOD临界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评价... QTL作图是基因精细定位、克隆以及有效开展分子育种的基础,在利用QTL作图开展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与统计方法有关的一些问题包括LOD的统计学意义是什么?检测QTL的可信度和LOD临界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评价不同的QTL作图方法?提高QTL检测效率的途径有哪些?与遗传参数估计有关的一些问题包括QTL的贡献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如何确定QTL有利等位基因的来源?选择基因型分析的有效性如何?复合性状是否适宜于QTL作图?与作图群体及遗传图谱有关的一些问题包括QTL作图群体中表型数据是否要求服从正态分布?加密标记是否可以显著提高QTL检测功效?缺失分子标记对QTL作图有什么影响?奇异分离标记对QTL作图有什么影响?文章试图结合笔者多年研究工作对这12个有共性的常见问题做出分析和解答,以供科研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QTL作图 完备区间作图 似然比检验 功效分析
下载PDF
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红梅 张献龙 +4 位作者 贺道华 林忠旭 聂以春 李运海 陈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9,共7页
利用陆地棉标准系TM-1和常抗棉2个陆地棉品种杂交并自交,获得109个F2单株及F2:3家系为作图群体,以SSR、RAPD和SRAP 3种分子标记进行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从1 611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70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位... 利用陆地棉标准系TM-1和常抗棉2个陆地棉品种杂交并自交,获得109个F2单株及F2:3家系为作图群体,以SSR、RAPD和SRAP 3种分子标记进行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从1 611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70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位点并进行标记间的连锁性分析。75个标记构建了一个包括15个连锁群,全长535 cM的陆地棉品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15 cM,有27个标记不能进入任何连锁群。连锁群的标记数最少2个,最多6个;长度从1.0 cM到92.7 cM不等。对其F2:3家系的成株期抗黄萎病性状即平均病情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显示其呈正态分布,进一步说明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遗传;单标记分析及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出与抗黄萎病性相关的3个QTL,分别位于第3、5、6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4.15%、3.45%和18.78%。另外,对该群体生长过程中黄萎病不同发病高峰期的病情也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分子标记 单标记分析 复合区间作图 黄萎病
下载PDF
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的QTL定位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鹏飞 蒋锋 +1 位作者 王汉宁 王晓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7,共7页
叶夹角和叶向值是评价玉米株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甜玉米自交系组合T14×T4的F2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92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260cM,平均图距6.56cM。通过测定F2、F2:3家系的叶夹角和叶向值,应用复合区... 叶夹角和叶向值是评价玉米株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甜玉米自交系组合T14×T4的F2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92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260cM,平均图距6.56cM。通过测定F2、F2:3家系的叶夹角和叶向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两个世代中共检测到26个QTL,其中14个与叶夹角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2、5、6、7和8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3%~26.2%;12个与叶向值相关的QTL,分布于第1、2、3、7和10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1%~20.7%。在第2、3、5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1、1、2个同时在F2、F2:3家系都稳定表达的QTL,分别落在区间bnlg1329~bnlg1613、umc1148~umc2275和umc1097~umc1692,可作为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候选基因。发现1个同时控制叶夹角和叶向值性状的QTL,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bnlg1017-umc2129区间,对两性状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0.8%和10.6%。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玉米耐密型育种及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复合区间作图 叶夹角 叶向值 QTL定位
下载PDF
野生大豆回交导入系蛋白质含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占洲 孙殿君 +7 位作者 蒋洪蔚 范冬梅 王久镇 曾庆力 刘春燕 李涛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6-322,共7页
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1 204株)为研究材料,利用WinQTL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9个连锁群定位了16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14个正效应,2个负效应);导入系群体经过... 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1 204株)为研究材料,利用WinQTL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9个连锁群定位了16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14个正效应,2个负效应);导入系群体经过严格的蛋白质含量筛选鉴定,得到10个蛋白质含量性状明显大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株行。利用这10个高蛋白含量株行(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10个连锁群上的17个与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标记位点,对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正效应。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个QTL。这些材料和位点将为高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和标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导入系 蛋白质含量 复合区间作图法 QTL定位
下载PDF
利用小麦关联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安明 李君 +3 位作者 崔法 赵春华 马航运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1-1524,共14页
为定位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获得与重要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区段,以分别含有229个和485个家系的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WY和WJ为材料,在4个环境中,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为定位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获得与重要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区段,以分别含有229个和485个家系的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WY和WJ为材料,在4个环境中,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相关性状QTL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在WY群体中检测到每穗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QTL分别有9、9、4、7和5个,其中16个(55.2%)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在WJ群体中检测到这5个性状的QTL分别有20、16、11、14和9个,其中只有3个(6.7%)在单个环境中解释超过10%的表型变异。在WY群体中有5个QTL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WJ群体中,有11个QTL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2个群体中均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形成了含有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的染色体区段,并在2个群体检测到可能相同的9对QTL和2个染色体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相关性状 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 QTL
下载PDF
2种作图法对大豆蛋白含量性状QTL定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丹 王丕武 +3 位作者 闫伟 张君 张扬 曲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54,共8页
【目的】比较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大豆高蛋白含量性状QTL的定位效果,总结2种方法进行QTL作图的优缺点,为QTL作图方法的选择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大豆品种吉... 【目的】比较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大豆高蛋白含量性状QTL的定位效果,总结2种方法进行QTL作图的优缺点,为QTL作图方法的选择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大豆品种吉农18和高蛋白大豆品种吉育47杂交后获得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结合2年的分子数据和表型数据,采用CIM和ICIM法对大豆蛋白含量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利用CIM和ICIM-ADD,在连锁群12(B2+C1)和17(M)上共检测到了5个高蛋白QTL,其中ICIM-ADD检测到的QTL略多于CIM;由CIM在F2∶3家系和ICIM-ADD在F2代、F2∶3家系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2种作图法在satt285~satt636标记区间内均检测到显著LOD,且QTL距第一个标记(satt285)的遗传距离≤5.0cM,可认为此3个QTL为同一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0.87%,17.09%和17.34%,说明该QTL的稳定性较好,可在进一步的高蛋白分子辅助育种中加以利用。【结论】2种作图法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分析对象综合运用、合理选择作图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QTL作图的精度和效率。对研究中所定位的SSR标记,特别是稳定标记可以在今后的大豆高蛋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QTL定位 蛋白含量 复合区间作图法 完备区间作图法
下载PDF
水稻4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乔保建 黄柳柳 +1 位作者 江建华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作图群体(BC1F12),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对水稻4个异交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第12染色...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作图群体(BC1F12),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对水稻4个异交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第12染色体的C1069-R1709和R270-G2140区间,共解释性状变异的18.51%,2个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柱头外露率检测到1个QTL,位于第3染色体的C63-C563区间,解释性状变异的15.99%,增效等位基因来自Kasalath。单花开花历时检测到1个QTL,位于第9染色体的G385-R2272区间,解释性状变异的10.75%,增效等位基因来自Kasalath。包颈长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3染色体的C136-R250、第5染色体的R521-C1230和第10染色体的R2194-R1629区间,共解释性状变异的39.40%,qPEL-5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qPEL-3和qPEL-10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异交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 复合区间作图方法
下载PDF
大豆农艺性状的QTL分析(摘要)(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祝章 杨建华 +2 位作者 李玉环 常汝镇 邱丽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1期51-54,72,共5页
[目的]分析大豆农艺性状的QTL,为探讨大豆的遗传机制及进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大豆"合丰25"为母本和半野生大豆"新民6号"为父本杂交得到的122个F8代重组自交系为试材,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蛋白质含量... [目的]分析大豆农艺性状的QTL,为探讨大豆的遗传机制及进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大豆"合丰25"为母本和半野生大豆"新民6号"为父本杂交得到的122个F8代重组自交系为试材,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5个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蛋白质、脂肪含量均使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结果]控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性状的4、4、1、2、5个共16个QTL位点,遗传贡献率在7.4%~33.7%。其中,遗传贡献率较大的主效QTL有分别位于I连锁群上Satt562-Sat_219、Sat_219-Satt496、Sat_219-Satt496区间的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9.15%、33.70%和31.67%,且均为来自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还有位于O连锁群上Satt477-Satt331、Satt331-Satt153区间的2个控制生育期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4.69%和24.96%,也是来自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另外,6个分别距M连锁群Satt175(蛋白质)、A1连锁群Satt684(油分)、F连锁群Satt348(油分)、J连锁群Sat_412(油分)、C1连锁群Sat_416(百粒重)、C1连锁群Sat_416(生育期)标记仅有0.01cm的QTL位点。[结论]定位了影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百粒重和生育期5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复合区间作图 农艺性状 QTL
下载PDF
大豆主要产量性状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丹 王丕武 +4 位作者 张君 刘占柱 关淑艳 刘思言 曲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6,共6页
【目的】进一步发掘与大豆产量性状紧密连锁且稳定存在的标记位点,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产大豆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QTL IciMapping v2.2完备区间作图法连续2年对F2及其衍生群体中4个主要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及效应... 【目的】进一步发掘与大豆产量性状紧密连锁且稳定存在的标记位点,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产大豆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QTL IciMapping v2.2完备区间作图法连续2年对F2及其衍生群体中4个主要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及效应分析.【结果和结论】以LOD=2.5为阈值,在大豆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和单株荚数4个主要产量性状上共检测到19个具有明显加性效应的QTLs,其中主效QTLs 15个,即单株粒数QTLs 3个,单株荚数QTLs 2个,单株粒质量QTLs 10个,分布于4(C2)、12(G)、6(A1)和17(M)4个连锁群上;定位到了3个在2年间稳定存在的QTLs,即单株粒数QTL qNSPP-12-1、单株粒质量QTLs qSWPP-12-1和qSWPP-12-2;研究初步确定了1个新的大豆单株粒质量QTL qSWPP-12-5.研究中检测到的稳定存在和主效QTLs对今后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性状 完备区间作图法 QTL定位
下载PDF
甜玉米穗位叶面积QTL定位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姿丽 蒋锋 +3 位作者 刘鹏飞 陈青春 张媛 王晓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02-1505,共4页
选用穗位叶面积有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单株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77个位点全长868.7 cM的玉米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1.28 cM。在F2群体中用复... 选用穗位叶面积有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单株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77个位点全长868.7 cM的玉米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1.28 cM。在F2群体中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玉米全基因组上检测穗位叶面积QTL,共检测到4个与甜玉米穗位叶面积相关QTL,分别位于玉米第4、5、9染色体上,可解释5.98%~11.12%的表型变异。这一结果将加快高产、耐密和抗倒伏甜玉米育种进程,实现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Zea mays L ) 叶面积 复合区间作图 QTL
下载PDF
利用BC_2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明阳 张金巍 +7 位作者 韩粉霞 孙君明 邹筱 闫淑荣 杨华 张晶莹 田玲 南金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7-623,共7页
进行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中黄13作轮回亲本,低蛋白质含量的东山69作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BC2F3回交导入系群体,采用SSR分子... 进行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中黄13作轮回亲本,低蛋白质含量的东山69作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BC2F3回交导入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获得含86个SSR标记、覆盖1 400.1cM、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a,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BC2F2、BC2F3分离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BC2F2家系中检测到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分布于A1、C1和J连锁群,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0.00%、7.07% 和9.23%;在BC2F3家系中检测到4个蛋白含量相关QTL,分布于B1、C1、I和J连锁群,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7.57%、3.46%、8.53%和11.80%。标记区间Satt396~Satt180和Sct_001~Satt654在BC2F2、BC2F3家系中被同时检测到,且Sct_001~Satt654内发现的QTL很可能是一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QTL定位 回交群体 完备区间作图法
下载PDF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最上节间长度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乔保建 王盈盈 +1 位作者 朱晓彪 洪德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01-1007,共7页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作图群体(BC1F12和BC1F13)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在3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对水稻最上节间长度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生...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作图群体(BC1F12和BC1F13)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在3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对水稻最上节间长度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共检测到13个QTL,分布于第1,2,3,5,6,8,10,11染色体上,解释性状变异的3.97%~15.21%。其中qUIL-6在3种不同生长环境中均检测到,qUIL-1a,qUIL-3a,qUIL-3b和qUIL-10a等4个位点在两种不同生长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说明这些QTL位点受环境影响较小,表达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最上节间长度 不同生长环境 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 复合区间作图法
下载PDF
大豆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吕祝章 杨建华 +2 位作者 李玉环 常汝镇 邱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838-2841,共4页
[目的]分析大豆农艺性状的QTL,为探讨大豆的遗传机制及进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控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 [目的]分析大豆农艺性状的QTL,为探讨大豆的遗传机制及进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控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性状的4、4、1、2、5个共16个QTL位点,遗传贡献率在7.4%~33.7%。其中,遗传贡献率较大的主效QTL有分别位于I连锁群上Satt562-Sat_219、Sat_219-Satt496、Sat_219-Satt496区间的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9.15%、33.70%和31.67%,且均为来自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还有位于O连锁群上Satt477-Satt331、Satt331-Satt153区间的2个控制生育期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4.69%和24.96%,也是来自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另外,6个分别距M连锁群Satt175(蛋白质)、A1连锁群Satt684(油分)、F连锁群Satt348(油分)、J连锁群Sat_412(油分)、C1连锁群Sat_416(百粒重)、C1连锁群Sat_416(生育期)标记仅有0.01 cm的QTL位点。[结论]定位了影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百粒重和生育期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复合区间作图 农艺性状 QT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