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1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616 cases report)
2
作者 石鑫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3期193-193,共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s 616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suspected i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s 616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suspec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3D CTA system.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and CTA studies w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ses report cta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Dual-Energy CT Non-Linear Fusion Technology in Improving CTA Image Quality of Renal Cancer 被引量:1
3
作者 Shuiqing Zhuo Xiaoling Chen +2 位作者 Jingping Yu Sihui Zeng Lizhi Liu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8年第3期73-80,共8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ual-energy CT non-linear fusion techniqu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TA image of renal cancer. Methods: The CTA images of 100 patients who had been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ual-energy CT non-linear fusion techniqu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TA image of renal cancer. Methods: The CTA images of 100 patients who had been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s renal cancer were col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respectively.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300 mg/ml and 350 mg/ml non-ionic contrast agent, with a dosage of 1.5 ml/kg and an injection rate of 4 ml/s. The contrast agent intelligently tracking method was adopted bolu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conventional CTA scanning, with a reference tube voltage/tube current of 100 kv/ref150 m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double energy scanning, with ball tube A and ball tube B. The reference tube voltage/tube current was 100 kv/ref250 mas and sn150 kv/ref125 mas respectively. The imag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non-linear fused to obtain the Mono+ 55 kev single-energy images. The CT value, SNR contrast ratio of the abdominal aorta, renal artery and tumor tissu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ages and the 100 KV images and the Mono+ 55 kev imag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image quality of the three groups of images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100 kV imag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5) in CT value, SNR and CNR (P 0.05).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n-linear fusion single-energy Mono+ 55 kev imag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images in CT value, SNR and CNR (P > 0.05).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no+ 55 kev images and control group images, and the quality of Mono+ 55 kev imag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xperimental group 100 kV images. Conclusion: The dual-energy CT non-linear fusion techniqu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TA imag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cancer, and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high quality CTA images with low iodine concentration contrast 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Source CT NON-LINEAR FUSION Technology RENAL Cancer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mage Quality
下载PDF
头颈部CTA联合人工智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新壹 余佳强 +2 位作者 刘玉凯 张健 余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单侧肢体无力19例,口角歪斜14例,语言不清13例,昏迷8例,肢体运动不协调6例。所有患者头颈部CTA原始图像均上传星云工作站,并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图像进行手动后处理及上传AI工作站,分别重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对比AI重建与手动重建的图像质量及时效性。结果头颈部CTA对脑卒中患者诊断中,AI重建的VR图像3分为75%,2分为23.3%,1分为1.7%;MIP图像3分为76.7%,2分为23.3%;CPR图像3分为85%;2分为15%;手动重建VR图像3分为80%;2分为20%;MIP图像3分为81.7%,2分为18.3%;CPR图像3分为95%,2分为5%。手动后处理与AI重建方法VR、MIP、CPR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处理图像所需时间为(2.33±0.15)min,手动处理图像的时间为(12.33±2.30)min,AI的处理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处理时间(P<0.05),AI较手动时间增益率为83.3%。结论AI后处理图像质量与手动后处理图像质量相近,但AI后处理图像时效性更好,有利于为脑卒中患者治疗赢得更多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 人工智能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哲萌 黄菊明 王土兴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10期1021-1022,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探讨CTA在早期SAH患者病因诊断学的价值。方法对2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CTA检查。结果2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病因不明11例。结论CTA可作为SAH早期...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探讨CTA在早期SAH患者病因诊断学的价值。方法对2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CTA检查。结果2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病因不明11例。结论CTA可作为SAH早期病因诊断学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CT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a检查 病因不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诊断学 早期 CT血管造影 动静脉畸形 患者
下载PDF
64层双源CT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吕秀玲 李炯 +1 位作者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4-145,96,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部动脉cta血管成像 成像技术
下载PDF
头颈CT血管造影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判断中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乔鹏岗 孙如镜 +2 位作者 张诗雨 程旭 杨正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97-102,106,共7页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诊疗期间接受MRI常规平扫+SWI及头颈CTA检查。按梗死大小分为区域性梗死(37例)和小梗死(13例),基于头颈CTA及SWI观察责任血管改变;头颈CTA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斑块及狭窄,头颈CTA联合SWI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 SVS);比较头颈CTA及头颈CTA联合SWI对不同类型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2.5岁。37例区域性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13例管腔重度狭窄/闭塞,头颈CTA联合SWI其中4例SVS阳性;针对梗死侧PICA,头颈CTA共检出12例管腔重度狭窄/闭塞,头颈CTA联合SWI 12例SVS均为阳性,另检出9例PICA SVS阳性患者。13例小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6例管腔病变,头颈CTA联合SWI其中4例SVS阳性;针对梗死侧PICA,头颈CTA检出6例管腔病变,头颈CTA联合SWI其中5例SVS阳性,另检出1例PICA SVS阳性患者。结论 头颈CTA联合SWI有助于提高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椎动脉V4段狭窄时帮助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位置,有助于提高PICA病变尤其是椎动脉V4段无异常改变时PICA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磁敏感加权成像 CT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CTA影像头部骨骼组织提取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春红 艾亮 许光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2-988,共7页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生长判定条件的准确性,提出三维区域生长的快速的骨骼区域种子点提取方法,使得它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骨骼组织区域.之后选取Snake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影像能量信息项,使得该模型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并和传统算法进行对比,证实所提出的骨骼组织分割提取算法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提取 三维分割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 区域增长 医学影像分割
下载PDF
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相关颌内动脉的CTA研究
9
作者 李欣欣 华泽权 +6 位作者 王燕 李树华 张力 鲍海宏 张斌 杨涛 朱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504-1506,共3页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的颌面部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颌内动脉、下牙槽动脉及下颌小舌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测量显示下牙槽动脉起始处距下颌小舌的距离为颌内动脉距下颌小舌的最近距离,该空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4.83mm。颌内动脉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1.91mm,下颌小舌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平均距离为2.62mm。结论:①在距下颌小舌12~14mm内剥离下颌骨内侧面软组织,可以降低损伤颌内动脉的可能;②行水平骨劈开时,器械距颌平面的高度至少控制在11mm内,避免直接损伤颌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 颌内动脉 下牙槽动脉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下载PDF
64排螺旋CTA成像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左开荣 陈力 +3 位作者 李伦成 李政雄 张春兰 周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A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且统计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数据资料。结果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目的研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A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且统计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数据资料。结果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检查时发现,受累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管壁增厚现象,且管腔闭塞或者狭窄,管腔狭窄存在一定向心性,且不少合并狭窄后扩张的临床症状,且经过多重图像后处理方法能够对受累的大血管以及其分支血管的闭塞情况、狭窄程度或、侧支血管产生形成进行清晰显示;通过Lupi-Herrea分类法发现,6例I型患者、2例Ⅱ型患者、3例Ⅲ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CT结果。结论将64排CTA成像技术应用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能够对大动脉炎累及分支管壁以及主动脉情况进行显示,三维重建技术可对病变范围以及病变程度进行清晰展示,是首选的一种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a成像 多发性大动脉炎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 Lupi-Herrea分类
下载PDF
头颈动脉数字减影CTA应用自动毫安与能谱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辉 王卫 +2 位作者 李卫东 张晓亮 朱砚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6期28-33,共6页
目的:通过头颈动脉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应用能谱成像(GSI)与自动毫安(AM)对比研究,探讨GSI与AM之间X射线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40例拟行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按照扫描成像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GSI组和AM组... 目的:通过头颈动脉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应用能谱成像(GSI)与自动毫安(AM)对比研究,探讨GSI与AM之间X射线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40例拟行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按照扫描成像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GSI组和AM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颈动脉DSCTA,GSI组使用扫描协议GSI-40,管电流360mA;AM组使用噪声指数(NI)为12,管电流为200~500mA。检查后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记录轴位图像各段动脉CT值、噪声值及计算信噪比;主观评价两组轴位和三维影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I组有效剂量(ED)为(3.30±0.18)mSv,AM组为(3.79±0.46)mSv,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3.531,P<0.001);GSI组和AM组的三维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3±0.35)分和(2.66±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P<0.05)。结论:头颈动脉DSCTA应用GSI可显著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提高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能谱成像 自动毫安 头颈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图像校正技术在急重症患者脑血管CTA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学兵 李小军 +2 位作者 陈钇地 胡春阳 向辉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4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图像校正技术在急重症患者脑血管CTA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并接受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34例扫描过程中配合欠佳的急重症患者,分别采用直接去骨、角度纠正和标准校正3种去骨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 目的:探讨图像校正技术在急重症患者脑血管CTA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并接受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34例扫描过程中配合欠佳的急重症患者,分别采用直接去骨、角度纠正和标准校正3种去骨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将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分为对照组、角度纠正组和图像标准校正组;统计各组的去骨用时和图像评分,分析比较3种去骨方法的用时和效果评分。结果:图像后处理中对照组、角度纠正组和图像标准校正组的去骨用时分别为(75.47±14.34)s、(69.21±12.76)s和(50.76±12.58)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5,P<0.05);效果评分分别为(2.21±0.73)分、(2.71±0.58)分和(3.18±0.83)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8,P<0.05)。3组图像后处理中标准校正组去骨用时最少、效果评分最高,与对照组和角度纠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去骨用时=7.69,t=5.74;t效果评分=-5.55,t=-2.69;P<0.05)。结论:图像角度纠正技术和标准校正技术均有助于提高脑血管CTA的后处理图像质量,且标准校正技术优于角度纠正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校正 脑血管 CT血管造影(cta) 图像质量 后处理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低辐射剂量下不同算法对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多维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刚 徐大强 庄德才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3期50-55,共6页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CTA)低辐射剂量下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和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算法对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多维影像特征。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根据低辐射剂量下重建算法的不同将其分为FB...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CTA)低辐射剂量下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和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算法对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多维影像特征。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根据低辐射剂量下重建算法的不同将其分为FBP组和IMR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图像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指标。结果:IMR组诊断符合率(93.33%)高于FBP组,与F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4,P<0.05);IMR组腘动脉近端、股动脉中端、股动脉近端、髂动脉分叉及主动脉分叉的血管内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显著升高,噪声显著降低,与F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血管内CT值)=2.517,t=1.942,t=3.899,t=4.262,t=4.311;tCNR=6.663,t=6.897,t=9.227,t=8.872,t=8.535;tSNR=5.776,t=6.029,t=8.479,t=8.176,t=7.985;t_(噪声)=-14.319,t=-11.057,t=-28.305,t=-18.531,t=-20.995;P<0.05);IMR组小腿段、股-腘动脉段及主-髂动脉段的血管对比度、噪声、伪影、诊断信心评分显著升高,与F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对比度)=11.006,t=10.242,t=14.182;t_(噪声)=16.990,t=15.234,t=10.972;t_(伪影)=9.406,t=16.892,t=8.813;t诊断信心=8.320,t=6.743,t=10.453;P<0.05)。结论:低辐射剂量下IMR重建算法与FBP比较,对下肢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更高,CTA多维影像的质量更好,对临床早期诊治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有着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辐射剂量 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 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诊断价值 影像特征
下载PDF
动态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运秀 顾艳 +2 位作者 李娅 孟岳 张利杨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7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41例AIS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6)和预后不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TA及CTP参数差异,分析AIS患者预... 目的:探讨动态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41例AIS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6)和预后不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TA及CTP参数差异,分析AIS患者预后不良因素,探讨CTA联合C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6,t=10.706;P<0.05)。预后不良组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3分者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67,P<0.05)。预后不良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相对脑血容量(rCBV)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5,t=6.395,t=3.379,t=-3.90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3分、rCBV及rMTT是AIS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575,OR=1.855,OR=1.654,OR=0.717,OR=1.374;P<0.05)。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联合rCBV、rMTT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显著高于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r CBV及r MTT单独预测(x^(2)=5.543,x^(2)=6.832,x^(2)=6.172;P<0.05)。结论:CTA联合CTP在预测AIS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其中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联合r CBV、r MTT预测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cta) CT灌注成像(CTP)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常规序列结合加权弥散成像与CT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竞远 李瑞峰 沈杉杉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索1.5T磁共振(MR)常规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与16排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24例接受影像学检查的住院患者,依据疾病类型将161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163例急性... 目的:探索1.5T磁共振(MR)常规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与16排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24例接受影像学检查的住院患者,依据疾病类型将161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MR、DWI及CT检查,比较两组DWI的弥散系数(ADC)值、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DCavg值、ADC值为(5.71±1.43)×10^(-3)mm^(2)/s和(0.79±0.12)×10^(-3)mm^(2)/s,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98,t=21.979;P<0.05);而CT值为(30.96±7.54)HU,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42,P<0.05)。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的DCavg值(3.32±1.29)×10^(-3)mm^(2)/s和ADC值(0.41±0.12)×10^(-3)mm^(2)/s低于IP区参数值和对侧镜像区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DCavg值)=11.324,t=28.726;t_(ADC值)=20.327,t=12.143;P<0.05),CT值(38.45±10.15)HU高于IP区和对侧镜像区参数值(t=3.965,t=16.797;P<0.05)。经ROC曲线分析,DCavg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50.9%;ADC值的AUC为0.925,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87.6%;CT值的AUC为0.893,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99.4%;3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994,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9.4%。结论: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时,结合CT、MR的DWI模式,能够为治疗方案拟定、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MR) 弥散加权成像(DWI) CT血管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心率波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莲 王珅 +2 位作者 朱桂杰 龚媛媛 刘东昭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2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心率波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影像科检查的122例心率波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大螺距扫描组(行大螺距双期模式头颈... 目的:分析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心率波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影像科检查的122例心率波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大螺距扫描组(行大螺距双期模式头颈心CTA一站式扫描)和常规扫描组(行头颈CTA减影扫描和冠状动脉CTA扫描),每组61例。比较两组CTA检查图像的主观评分、头颈CTA检查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及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CTA检查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扫描组头颈CTA检查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标准偏差(SD)指标均高于大螺距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8,t=13.613,t=15.888;P<0.05)。常规扫描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的CNR、SD高于大螺距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3,t=7.821;P<0.05)。大螺距扫描组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E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低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96,t=15.575,t=29.132;P<0.05)。结论: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具有应用可行性,而较低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即可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大螺距双期模式 心率波动 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 头颈血管
下载PDF
IDream与ASiR迭代重建算法对主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改善比较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磊 张淳 谢汝明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0期24-30,共7页
目的:探讨IDream与GE ASiR两种迭代重建算法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质量改善效果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选取在医院行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根据患者检查时所使用的设备,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使用Insitum C... 目的:探讨IDream与GE ASiR两种迭代重建算法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质量改善效果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选取在医院行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根据患者检查时所使用的设备,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使用Insitum CT768型设备检查,对照组使用GELight SpeedVCT型设备检查。两组设置相同的扫描参数,均采用管电压120 kV和自动管电流(mA)控制技术。观察组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和IDream迭代算法级别1~5档位重建图像,对照组同样分别采用FBP重建及ASi R迭代重建算法10%、30%、50%、70%和90%档位重建图像。对两组的FBP重建及迭代重建各档位图像进行客观评价,对比两组主动脉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SD)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计算两组各迭代档位重建针对FBP重建的降噪百分比,评价拟合斜率迭代算法降噪效果的客观指标。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指标中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观察组随着FBP重建及IDream迭代算法5个级别升高(1、2、3、4和5),SD依次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3,t=14.83,t=13.20,t=12.36,t=14.90;P<0.05)。对照组随着FBP重建及ASi R的5个档位升高(10%、30%、50%、70%和90%),SD依次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71,t=18.096,t=18.191,t=17.034,t=17.071;P<0.05)。观察组的拟合斜率大于对照组;两组辐射剂量评价指标CTDI_(vol)、DLP和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953,Z=-1.621,Z=-1.621;P>0.05)。结论:在同等辐射剂量水平下,IDream迭代技术与ASi R重建技术相比,对降低图像噪声及提升图像质量效果更为显著,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重建 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 体层摄影术 图像质量控制
下载PDF
双源CT头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萱 薛华丹 +5 位作者 刘炜 陈钰 孙昊 徐凯 李玉梅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 目的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静脉、大脑中动脉M1段及乙状窦或窦汇)CT值,测量软组织(冈上肌及竖脊肌)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结果在颅内,两组的动脉强化与静脉污染程度相似(P=0.1427,P=0.1116)。在颈部,动脉强化程度相似(P=0.9414),DE组的静脉污染较明显(P<0.0001),但动脉平均CT值较静脉仍高127Hu。无论硬化线伪影存在与否,两组的软组织强化相似(P=0.0760,P=0.0793),DE组的噪声低于SE组(均P<0.0001)。比较骨减影动脉成像所需剂量,DE组较SE组低24%(P<0.0001)。结论 DE组与SE组的图像质量总体相仿。DE组颈部静脉污染较明显,但动脉仍可获得良好的对比显示。同样应用减影技术,DE组患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 头颈部 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640层CT联合DS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敏红 陈晓波 +2 位作者 蔡勇 何志江 刘云军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568-1571,共4页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BAMH)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BAMH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DSA检查...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BAMH)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BAMH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DSA检查,以临床介入治疗结果或随访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MSCTA联合DSA与单纯MSCTA或DSA诊断BAMH的价值。结果(1)45例BAMH患者咯血责任血管72支,MSCTA联合DSA发现70支,检出率为97.22%(70/72),MSCTA单独应用检出61支,检出率为84.72%(61/72),而DSA检出63支咯血责任血管,检出率为87.50%(63/72);有7支咯血责任血管MSCTA检测发现而DSA未检出,有9支咯血责任血管DSA检测发现而MSCTA未检出;MSCTA联合DSA对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MSCTA和DSA检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情况进行追踪,MSCTA联合DSA发现在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57支、非支气管动脉源性10支、肺动脉源性3支,符合率分别为98.28%(57/58)、90.91%(10/11)、100.00%(3/3)。结论640层螺旋CTA联合DS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对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燕舞 汪求精 +3 位作者 贾洪顺 段传志 柯以铨 徐如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3D-CT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及脑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资料。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 目的探讨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3D-CT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及脑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资料。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利用系统的模拟手术工具对每例患者进行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结果5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三维立体虚拟影像重建和相关操作,该系统形成的虚拟图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和颅骨的关系。利用该系统可进行简单的手术模拟操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辅助诊断工具,利用该系统可获得更详细的动脉瘤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虚拟现实 虚拟影像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手术计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