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gistration on rehabilit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tenosis: Retrospective study
1
作者 Xiao-Bo Guo Jin-Wei Chen +1 位作者 Jun-Yang Liu Jiang-Tao Ji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10期939-949,共11页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PELD)shows promise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treatment,but its use is limited by the disease's complexity and procedural challenges.AIM In this study,th...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PELD)shows promise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treatment,but its use is limited by the disease's complexity and procedural challenges.AIM 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intraoperative guidance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C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registration techniques on PELD for LSS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were evaluated.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data from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LD for LSS between January 2021 and December 2023.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preoperative CT/MRI registration and control groups.Data collected included the operative time,length of hospital stay,visual analog scale(VAS)scores for low back and leg pain,and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lumbar spine score.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assessed using Student’s t test.RESULTS Data from 135 patients(71 in the CT/MRI registration group,64 in the control group)were analyzed.The operative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CT/MRI registration group(P=0.007).At 2 months postoperatively,both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VAS leg and low back pain scores(all P<0.001)and improvements in the JOA score(both P<0.001).No complication or death occurred.Preoperatively,pain and JOA score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s(P=0.830,P=0.470,and P=0.287,respectively).At 2 months postoperatively,patients in the CT/MRI registration group reported lower leg and low back pain levels(P<0.001 and P=0.001,respectively)and had higher JOA scores(P=0.004)than di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Preoperative CT/MRI registration for PELD for LSS reduced the operative time and VAS pain scores at 2 months and improved JOA scores,demonstrating enhanced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Y spinal stenosis Lumbar vertebrae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1.5 T 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在脊柱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2
作者 施勤 朱慧 叶富建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64排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64排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1.5 T 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对脊柱骨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对脊柱骨折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5 T MRI对脊柱骨折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与64排螺旋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方法与金标准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5)。1.5 T MRI对脊柱骨折A、B、C型分型诊断整体符合率为97.56%,高于64排多层螺旋CT的8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0.05)。结论1.5 T MRI与64排螺旋CT对脊柱骨折诊断效能相当,但1.5 T MRI的分型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1.5 T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 临床诊断 分型诊断
下载PDF
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对比
3
作者 文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3期58-60,共3页
目的对比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8例脊柱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和韧带损伤... 目的对比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8例脊柱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和韧带损伤的诊断情况。结果CT诊断骨折及骨碎片比MRI诊断更明显,MRI诊断脊髓损伤、韧带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比CT诊断更明显。58例患者中,CT诊断脊髓损伤10例(17.24%),MRI诊断24例(41.37%);CT诊断韧带损伤5例(8.62%),MRI诊断37例(63.79%)。两种方法诊断脊髓损伤与韧带损伤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必须根据脊柱外伤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伤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中轴骨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4
作者 于静红 孙瑞芬 +1 位作者 翟伟星 焦洋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19-526,共8页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中轴骨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AS病人脊柱骨折的损伤特点及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临床确诊的AS病人的X线、CT、MRI影像资料,观察病人骶髂关节病变、脊柱病变及合并脊柱骨折的影像征象,...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中轴骨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AS病人脊柱骨折的损伤特点及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临床确诊的AS病人的X线、CT、MRI影像资料,观察病人骶髂关节病变、脊柱病变及合并脊柱骨折的影像征象,记录病变累及部位及数目。计算X线与CT影像对不同分级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以及CT与MRI对骶髂关节病变的骨侵蚀、骨硬化、关节间隙变化的检出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检出率的差异。结果88例病人中有87例(98.86%)骶髂关节受累。X线及CT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侵蚀破坏,边缘硬化,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骶髂关节部分融合或完全骨性强直。27例病人行骶髂关节MRI检查,多数病人可见骨质侵蚀、骨髓水肿、脂肪沉积、骨质硬化,少数可见关节间隙滑膜炎、骶髂关节囊炎、附着点炎、骶髂关节强直伴间隙消失。X线对Ⅰ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CT,对Ⅱ级病变的检出率低于CT(均P<0.05)。CT对关节面下骨硬化的检出率高于MRI(P<0.05)。65例(73.86%)有脊柱受累,其中脊柱强直38例。24例病人存在脊柱椎角炎(Romanus病灶),病变以胸腰段及腰椎多见;15例病人有椎间盘炎(Andersson病变),主要累及中下胸椎及腰椎。24例(27.27%)病人合并脊柱骨折,14例合并急性骨折,以下颈椎最多见(C5-7,8例);10例为陈旧骨折,均位于胸腰椎(以T11-12多见,3例)。结论AS病人中轴骨病变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脊柱骨折常累及脊柱三柱,容易合并脊髓损伤及假关节形成,需要特别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关节炎 骶髂关节炎 脊柱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程春 曾勇 +2 位作者 杨超 杨友林 陈蕾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67例本院既往诊断的脊柱结核患者(结核组)、40例非脊柱结核性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67例本院既往诊断的脊柱结核患者(结核组)、40例非脊柱结核性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67例患者,共累及16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的患者有30例(44.77%)、累及腰椎椎体80个(49.38%);累及的162个椎体中,MRI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有62例(92.54%)、脓肿形成57例(85.07%)、终板破坏52例(77.61%);MRI对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的检出率均达到100%;MRI对骨质破坏、终板破坏、椎间盘受累、脓肿形成、椎管受累、死骨形成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X线、CT(P<0.05),MRI对钙化情况的检出率低于CT的检出率(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2.54%、特异度为87.50%;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68.66%、特异度为82.50%;X线平片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47.76%、特异度为70.00%。结论 MRI对脊柱结核患者的各项特征早期检出率均较高,诊断脊柱结核患者的效能显著地优于X线和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CT与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虹 李雪霜 +1 位作者 陆通 郭玉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8期593-597,共5页
目的探究CT与MRI对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随访证实的110例脊柱结核的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平扫检查,部分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颈椎9例,胸椎25例,腰椎42例,胸腰段31例,... 目的探究CT与MRI对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随访证实的110例脊柱结核的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平扫检查,部分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颈椎9例,胸椎25例,腰椎42例,胸腰段31例,骶椎3例。脊柱结核CT主要表现为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死骨、钙化等;脊柱结核MRI主要表现为椎体和附件骨破坏、椎间盘信号变化、椎旁脓肿、硬膜囊和脊髓受累、韧带的扩散等;CT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优于MRI,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MRI对骨髓水肿、硬膜囊及脊髓受累、韧带下播散的显示优于CT,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脊柱结核表现各种各样,CT和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都有很高的价值,CT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更有优势,MRI在显示早期病变、硬膜囊及脊髓受累、韧带下播散等更有优势,二者联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腰椎骨折患者螺旋CT设计钉道行腰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硕 石运力 +1 位作者 朱江 王磊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影像中钉道位置判断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置钉的参数变化、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20例采用螺旋CT设计钉道行腰椎椎弓根置钉的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采用传统Weinstein法进行腰椎椎弓...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影像中钉道位置判断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置钉的参数变化、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20例采用螺旋CT设计钉道行腰椎椎弓根置钉的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采用传统Weinstein法进行腰椎椎弓根置钉的腰椎骨折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螺旋CT测定腰椎椎弓根钉道参数,并对比2组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安全率、完成钉道准备时间及置钉出血量。结果观察组L 1~5节段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逐渐增大(P<0.05);L 1~4节段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无明显变化,到L 5节段明显减小(P<0.05)。同一椎体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L 1~5节段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均大于女性(P<0.05,P<0.01)。双侧最小椎弓根宽度为(8.13±0.59)mm,为安全进钉区域,可安全容纳3.5 mm螺钉。术后3 d,复查螺旋CT了解腰椎椎弓根置钉情况,观察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35枚,对照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29枚。观察组置钉准确率为91.49%(215/235)、安全率为99.15%(233/235)均高于对照组置钉准确率72.05%(165/229)、安全率90.39%(207/229)(P<0.05);观察组完成钉道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置钉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螺旋CT影像中L 1~5节段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各腰椎节段间及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可为腰椎椎弓根置钉提供解剖依据,能缩短完成钉道准备时间,减少置钉出血量,提高置钉准确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腰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CT参数 Weinstein法 椎弓根置钉 安全性 准确率
下载PDF
多模式影像^(18)F-FDG符合显影、^(99m) Tc-MDP骨显影及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汪建强 曹春晓 +2 位作者 杨琦 周凡 廖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92-2095,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影像^(18)F-FDG符合显影、^(99m) Tc-MDP骨显影及MRI在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恶性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患者72例行常规^(99m) Tc-MDP全身骨显像,同期(2周内)行^(18)F-FDG符合显影和MRI。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 目的探讨多模式影像^(18)F-FDG符合显影、^(99m) Tc-MDP骨显影及MRI在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恶性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患者72例行常规^(99m) Tc-MDP全身骨显像,同期(2周内)行^(18)F-FDG符合显影和MRI。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或两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等)结果或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为最终结果,比较^(18)FFDG符合显影、^(99m) Tc-MDP骨显像与MRI的诊断结果,每两种方法间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自结果。结果 72例患者中56人有脊柱转移,共探测到120个椎体转移,^(18)F-FDG符合显像探测脊柱转移瘤灵敏度为87.5%(49/56),特异性为81.3%(13/16)和准确性为86.1%(62/72);^(99m) Tc-MDP骨显像分别为85.7%(48/56),75.0%(12/16)和83.3%(60/72);MRI分别为94.6%(53/56);87.5%(14/16)和93.1%(67/72)。三种方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种方法在120个转移瘤椎体的检出率分别是86.7%(104/120)、70.0%(84/120)和93.3%(112/120),^(99m) Tc-MDP骨显像与^(18)FFDG符合显像和MRI诊断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8)F-FDG符合显像和MR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 Tc-MDP骨显像一次成像便于整体评价全身骨病变,在肿瘤脊柱转移的筛查中仍是首选方法,^(18)FFDG符合显影与MRI起鉴别诊断和重要补充的作用,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符合显影 ^18F氟脱氧葡萄糖 ^99m锝美罗酸盐 MDP
下载PDF
CT、MRI在脊柱结核中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莉莉 盛海萍 +1 位作者 雷军强 郭顺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2期71-72,76,共3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CT和MRI资料。20例先后行CT、MRI检查,1例仅行CT检查,9例仅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受压在MRI检查中有12例(41.4%...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CT和MRI资料。20例先后行CT、MRI检查,1例仅行CT检查,9例仅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受压在MRI检查中有12例(41.4%,12/29),CT检查中有3例(13.6%,3/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在先后行CT、MRI的患者中,椎管狭窄在MRI显示9例,在CT显示6例;脊髓受压在MRI显示7例,在CT上显示2例;椎间盘受累在MRI显示16例,CT显示13例;椎旁软组织脓肿MRI显示16例,CT显示13例。结论 CT较好的显示了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附件受侵、椎间盘受累、椎旁软组织脓肿、椎管狭窄等病变,而MRI对显示脊髓受压有明显优势。二者相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A与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宇 时博 高思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评价640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0T动态MR血管成像(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11例行多层螺旋CTA检查,10例行CE-MRA检查,16例接受DSA治疗,3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目的:评价640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0T动态MR血管成像(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11例行多层螺旋CTA检查,10例行CE-MRA检查,16例接受DSA治疗,3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11例行CTA检查中有4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4例为髓周动静瘘(PMAVF),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F),8例与DSA诊断一致,1例DSA为阴性;10例行MRA检查中有7例为SDAVF,其中2例SDAVF CTA检查未显示供血动脉及瘘口,CE-MRA显示很好的供血动脉及瘘口,2例为PMAVF,1例为SCAVF,均与DSA诊断一致。结论:3.0T CE-MRA对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优于CTA;脊髓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而3.0T 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CTA、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脊髓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脊柱创伤患者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道选 王伟 +1 位作者 李俊明 马广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2期155-157,共3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脊柱创伤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我院62例脊柱创伤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观察并比较CT与MRI征象及相应检出情况。结果CT碎骨... 目的分析并总结脊柱创伤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我院62例脊柱创伤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观察并比较CT与MRI征象及相应检出情况。结果CT碎骨片检出数显著多于MRI(P<0.05),MRI脊椎骨折以及韧带损伤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CT共检出56例脊椎骨折,表现为椎体变形或椎体楔形压缩改变,其余为2例颈椎滑脱,4例未见明显骨折征象;27个椎管容积改变主要为椎管狭窄以及椎管被碎骨片占领等表现;韧带损伤具有前、后纵韧带明显增厚表现,无法清晰显示断裂情况。MRI检出62例脊椎骨折,具有后缘碎骨片向着椎管位移、椎体之中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或者等信号表现;发现27个椎管容积改变,表现与CT一致;韧带损伤具有韧带增粗、T2WI呈条状或者呈片状高信号、T1WI间断低信号表现,同时损伤高信号处和邻近组织分界显示不清;椎旁软组织损伤具有T2WI斑片状高信号以及T1WI低信号表现。结论CT可清晰显示脊柱创伤患者碎骨片移位情况,MRI则在检出脊椎骨折以及韧带损伤方面更显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这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创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8
12
作者 高连华 李德春 雷慧宁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1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并研究比较CT与磁共振成像(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脊柱外伤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螺旋CT机对脊柱外伤患者进行诊断;实... 目的:探讨并研究比较CT与磁共振成像(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脊柱外伤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螺旋CT机对脊柱外伤患者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MRI进行脊柱外伤诊断。结果:两种脊柱外伤的检查方法在韧带损伤检查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5)。结论: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对脊柱外伤诊断各有利弊,但实验组对于整体脊柱外伤的判断更加准确。因此,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联合使用,能有效的减少脊柱外伤检查错误诊断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脊柱外伤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诗农 李琦 +6 位作者 李巍 卢再鸣 郭洪猛 陈志安 廖伟 吴振华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的价值。方法收集54例经手术证实或脊柱外科及放射科共同确诊为颈椎外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MSCT与MR影像特征。结果①骨性结构损伤:颈椎骨折伴脱位者33例、无脱位骨折者17例、无骨折脱位4... 目的探讨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的价值。方法收集54例经手术证实或脊柱外科及放射科共同确诊为颈椎外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MSCT与MR影像特征。结果①骨性结构损伤:颈椎骨折伴脱位者33例、无脱位骨折者17例、无骨折脱位4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66.67%、98.15%、83.33%,MSCT与MR联合检出率为98.15%。椎管狭窄0级7例、1级32例、2级14例、3级1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21.28%、74.47%、95.75%,MSCT与MRI联合检出率为100%。依据Denis诊断标准,MSCT诊断c柱或包括c柱在内的两柱或三柱联合受累发生率较高,且骨性椎管多发生狭窄,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②椎间盘、韧带、神经损伤:颈间盘外伤性突出者22例、周围韧带损伤21例、神经损伤2例。③脊髓损伤:MR诊断Ⅰ型25例;Ⅱ型28例;Ⅲ型1例。脊髓受压30例;未受压24例。结论MSCT与MR在颈椎外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诊断有益于颈椎外伤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 创伤和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患者的CT、MRI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英杰 李晓军 王玉满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5-330,共6页
本文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技术观察评价其对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治疗L4/L5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患者的应用价值。选取采取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治疗的L4/L5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患者118例进行回... 本文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技术观察评价其对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治疗L4/L5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患者的应用价值。选取采取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治疗的L4/L5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1年的随访效果将患者分为优良组(92例)和非优良组(26例)。结果显示,优良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增大值均显著大于非优良组患者(P<0.05);优良组的L4和L5腰大肌横截面积、L4和L5椎旁肌横截面积增大值均大于非优良组患者(P<0.05);优良组的ODI降低值、VAS降低分值均显著大于非优良组患者(P<0.05);椎间隙高度增大值、椎间孔面积增大值、椎管面积增大值、L4和L5椎旁肌横截面积增大值与患者手术前后ODI差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采用CT、MRI对L4/L5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患者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治疗后进行随访,可观察患者术后椎间孔狭窄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解除后腰大肌及椎旁肌的恢复情况,对于判断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及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后路固定术 腰椎滑脱 椎管狭窄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的DR、CT、MRI影像学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晓云 庄振燕 +1 位作者 周和平 李小民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5期833-835,共3页
目的探讨DR、CT、MRI在诊断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采用DR、CT、MRI 3种方法进行检查。对比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各种病变例数、受累椎骨节数、压缩椎骨节数、椎管及... 目的探讨DR、CT、MRI在诊断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采用DR、CT、MRI 3种方法进行检查。对比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各种病变例数、受累椎骨节数、压缩椎骨节数、椎管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等指标,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1MRI检查临床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DR、CT,且DR检查诊断敏感性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检查受累骨节数和椎管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均高于CT及DR检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MRI检查压缩椎骨节数均高于DR检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T和MRI检查在诊断压缩椎骨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检查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成像速度快但早期极易漏诊,可作为脊柱转移瘤的初步筛查工具;CT对骨密度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楚显示椎体内部及附件的细微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范围、碎骨片移位及椎管受累情况,但对脊柱整体的检查较为受限,误诊率较高;MRI能够对骨髓早期变化做出诊断,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疑似脊柱转移瘤时可首选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数字X线摄影系统(DR)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脑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CT和MRI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家文 刘斌 +3 位作者 钱银锋 吕益忠 刘可夫 余永强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分析脑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及MR灌注成像 (PWI)表现 ,着重讨论血管母细胞瘤的PWI特点。方法 :对 44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3 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16例行MRI平扫和增强 ... 目的 :分析脑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及MR灌注成像 (PWI)表现 ,着重讨论血管母细胞瘤的PWI特点。方法 :对 44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3 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16例行MRI平扫和增强 (其中 5例同时行PWI ,3例曾行CT检查 )。结果 :44例患者中囊腔结节型 3 3例 (其中大囊小结节 2 7例 ,单纯囊性 6例 ) ,实质型 10例 ,43例均为单发 ,1例多发 (小脑半球病灶为大囊小结节 ,颈髓为单纯囊性 )。血管母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 3 3例 ,小脑蚓部 8例 ,脑干 1例 ,胸髓 1例 ,1例多发 (病灶分别位于小脑半球和颈髓 )。所有壁结节及实质型肿瘤均显示明显强化 ;5例血管母细胞瘤实质部分PWI均呈明显高灌注表现 ,血管母细胞瘤的SRRmax和rCBV分别为 ( 87.3 2± 3 .18) %和 70 4.68± 46.74,肿瘤与脑白质的rCBV之比为 13 .79± 0 .99,两者的MTT之差为 ( 0 .99± 0 .3 9)s。结论 :CT、MRI均可用于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 ,MRI因在显示肿瘤壁结节和流空血管方面优势明显 ,价值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脊髓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CT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赖寿伟 杨华岳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6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证实的50例老年人脊柱结核行CT检查,其中35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椎体的骨质破坏,分为溶骨状、虫蚀状及碎裂状三种形式,39例分布于椎体上...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证实的50例老年人脊柱结核行CT检查,其中35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椎体的骨质破坏,分为溶骨状、虫蚀状及碎裂状三种形式,39例分布于椎体上、下缘的前方、侧方的外1/3带,11例累及全椎体,19例可见硬化边,21例可见砂粒状死骨,13例可见椎旁脓肿。MRI表现为椎体边缘的骨质破坏,常累及相邻椎体上、下缘,呈T1WI低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破坏区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区,呈T1WI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椎间隙变窄21例,其中13例椎间盘出现T2WI高信号,椎旁脓肿表现为边缘不清的T1WI低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CT与MRI结合可全面反映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对正确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体松质骨CT值联合骨密度值比率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
18
作者 高增霞 高文治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861-863,867,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松质骨CT值联合骨密度值比率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榆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82例(共82处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分... 【目的】探讨椎体松质骨CT值联合骨密度值比率对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榆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82例(共82处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分为新鲜骨折(观察组,n=50)和陈旧性骨折(对照组,n=32),比较两组椎体松质骨CT值、骨密度值比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松质骨CT值及骨密度值比率对新鲜骨折椎体、陈旧骨折椎体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椎体松质骨CT值高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松质骨CT值、骨密度值比率均是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椎体松质骨CT值及骨密度值比率鉴别诊断新鲜骨折椎体、陈旧骨折椎体的AUC分别为0.654、0.703,联合鉴别诊断新鲜骨折椎体、陈旧骨折椎体的AUC为0.856。【结论】椎体松质骨CT值、骨密度值比率对新鲜骨折椎体及陈旧骨折椎体均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其联合鉴别诊断新鲜骨折椎体、陈旧骨折椎体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并发症 脊柱骨折/病因学 脊柱骨折/诊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明 裴广祥 +4 位作者 董勤亮 刘海杰 侯泽东 刘芳 田会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11期2387-2389,共3页
目的:观察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选取我院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40例,脊柱结核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MRI联合检查,观察患者检出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T、MRI联... 目的:观察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选取我院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40例,脊柱结核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MRI联合检查,观察患者检出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T、MRI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P>0.05,布氏杆菌脊柱炎受累椎体分布与脊柱结核受累分布对比,P>0.05,布氏杆菌脊柱炎影像学特点显示状况与脊柱结核患者相比对比,P<0.05。结论: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应用CT、MRI联合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较好的鉴别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脊柱炎 脊柱结核 CT mrI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20
作者 许东峰 麦春华 +3 位作者 朱凯帮 王文章 廖玉婷 王浩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EDM)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V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48例同时存在急、慢性OVF患者的胸椎和/或腰椎光谱CT资料,共纳入110个骨折椎体,包括53个急性骨折(急性组)和57个慢性骨折椎体(慢性... 目的观察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EDM)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V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48例同时存在急、慢性OVF患者的胸椎和/或腰椎光谱CT资料,共纳入110个骨折椎体,包括53个急性骨折(急性组)和57个慢性骨折椎体(慢性组)。比较组间骨折椎体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即常规CT图像)和40、70、1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中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电子云密度(ED),以及常规CT表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急、慢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模型鉴别诊断急、慢性OVF的效能。结果组间光谱CT定量参数,以及终板中断征、骨皮质皱褶、椎体密度增高、椎体内气体影和椎体压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 PI(OR=0.855,P=0.005)、ED(OR=16.432,P=0.005)、骨皮质皱褶(OR=0.038,P=0.034)及椎体密度增高(OR=0.025,P=0.013)均为急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之单独鉴别急、慢性OV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89、0.879及0.866,均低于联合模型的0.977(Z=3.47、3.73、2.95、2.71,P均<0.05)。结论光谱CT EDM结合CT表现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慢性O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