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9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Qon光谱CT冠状动脉CTA多参数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陈钦 李华灿 +3 位作者 郑春红 金佳熙 苏煜敏 许杨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9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IQon光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多参数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包括斑块性质、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方面。方法于2021年1—12月采用IQon光谱CT多参数成像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100例患者进... 目的探讨IQon光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多参数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包括斑块性质、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方面。方法于2021年1—12月采用IQon光谱CT多参数成像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50例健康体验者为正常组,50例为疑似冠心病组。对所有受试者行光谱冠状动脉平扫检查,并进行钙化评分。对疑似冠心病组受试者注入对比剂,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虚拟平扫图像、有效原子序数图、碘密度图、多期相心肌碘密度图和延迟扫描心肌图像。对各种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其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并计算最佳碘密度阈值。结果普通平扫和虚拟平扫所得钙化评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71)。有效原子序数图能够区分钙化和非钙化斑块,碘密度图能够反映斑块内碘分布。多期相心肌碘密度图能够显示心肌灌注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碘密度阈值为30 HU时,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4%。结论IQon光谱CT冠状动脉CTA多参数成像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提供综合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on光谱CT 冠状动脉cta 多参数成像 冠心病
下载PDF
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
作者 饶德利 邱晓明 朱燕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行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检查,分析患者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行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检查,分析患者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相应对侧区CTP检查参数,并分析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P检查均发现脑血流灌注异常,梗死区患侧CBF、 CBV低于对侧区(P<0.05),TTP较对侧区无限延迟;缺血半暗带区患侧CBF低于对侧区(P<0.05),TTP高于对侧区(P<0.05),CBV与对侧区无显著差异(P>0.05)。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以及闭塞患者分别为31例、24例、6例和2例,其中22例侧支循环形成,且有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比例伴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多(P<0.05)。结论 CTP检查能够快速、准确地区分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CTA可对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进行评估,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佐剂活性
3
作者 秦竹 陈瑾 +7 位作者 侯立婷 乔绪稳 李兰 杨利 杜露平 于晓明 张元鹏 郑其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重组CTA1-DD蛋白具有与完整CT分子相当的全身性和黏膜佐剂功能,但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易被酶或酸降解。本研究以同样具有佐剂活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OCS)和硫酸葡聚糖(D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联形成纳米颗粒,将CTA1-DD蛋白嵌入其中,使其得... 重组CTA1-DD蛋白具有与完整CT分子相当的全身性和黏膜佐剂功能,但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易被酶或酸降解。本研究以同样具有佐剂活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OCS)和硫酸葡聚糖(D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联形成纳米颗粒,将CTA1-DD蛋白嵌入其中,使其得到稳定保护。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150 nm,Zeta电位约-50 mV,质量浓度1.0 mg/ml的CTA1-DD蛋白投入制备的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载药率25.33%,包封率86.56%。体外模拟释放试验结果显示CTA1-DD蛋白可在7 d内缓慢释放。将CTA1-DD蛋白与PRV灭活抗原混合后,接种至小鼠鼻腔,结果表明,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能够同时诱导更高的血清IgG抗体和黏膜IgA抗体表达,证明了其作为黏膜佐剂的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1-DD蛋白 O-羧甲基壳聚糖 硫酸葡聚糖 纳米颗粒 佐剂活性
下载PDF
能谱CT低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4
作者 申燕艳 曾燕冲 +3 位作者 范金凤 黄福灵 管学春 林盛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分析能谱CT低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CTA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低电压联合迭代重... 目的:分析能谱CT低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CTA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低电压联合迭代重建,对照组进行常规电压联合滤波反投影重建,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CT剂量指数(CTDI)、有效辐射剂量(ED)、剂量长度乘积(DLP)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图像总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动脉(Ao)、右冠状动脉(RCA)、噪声、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主干(LM)高于对照组、图像信噪比(SN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对检查方式的满意度、对实验内容的认可度、对检测费用的接受程度、对本次检查的耐受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能谱CT低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可以在保证成像清晰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冠状动脉CTA的辐射量,减少检查对患者的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迭代重建技术 冠状动脉cta
下载PDF
基于CTA颅内动脉瘤形态联合PHASES评分对破裂出血预测研究
5
作者 王金泉 黄吉淮 谢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CTA影像瘤体特征参数和PHASES评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联合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效能。结果:IA破裂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PHASES评分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灶位置以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为主,但IA破裂组病灶位置在MCA的占比为41.30%,高于IA未破裂组的20.45%,瘤体>7 mm的最多(瘤体7~9.9 mm占65.22%),瘤体形态不规则占58.7%,未破裂组病灶位置在ICA最多(68.18%),瘤体<7 mm的居多(75.00%),瘤体形态规则囊状动脉瘤占9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比较,IA破裂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高度、瘤体长度、动脉瘤最大直径、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等参数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16,高于CTA瘤体特征参数(0.901)和PHASES评分(0.731)。结论: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IA患者破裂出血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cta PHASES评分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CTA的应用及其形态学特征分析
6
作者 赵立冬 周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A技术诊断,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所有病例对象分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对其形态学特征差异进行总结性分析,评估瘤体破裂的相关性因素。结果:研究100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手术病理等方式检查,最终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75例(75.00%),颅内动脉瘤破裂未病例25例(25.00%);相比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对象,颅内动脉瘤破裂案例瘤体大小、瘤颈、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度比(SR)、子囊数明显更高,(P<0.05);经回归分析,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均与颅内动脉瘤病例对象的瘤体破裂有关,属于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CTA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反馈其形态学特征,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破裂风险评估中,可将瘤体大小、AR、SR、面积作为独立风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颅内动脉瘤 破裂 风险评估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心脏的质检员——冠状动脉CTA
7
作者 王娜娜 于卫永 《保健医苑》 2024年第2期32-33,共2页
人们常说“心脏是身体的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都需要定期检查,那么心脏是靠什么来检查呢?质检员就是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A)。什么是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检查方法,它通过注射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扫描... 人们常说“心脏是身体的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都需要定期检查,那么心脏是靠什么来检查呢?质检员就是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A)。什么是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检查方法,它通过注射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扫描,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和重建,生成心脏冠状动脉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a 心脏冠状动脉 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质检员 定期检查 注射造影剂
下载PDF
CTA中空纤维亲和色谱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8
作者 李淑琴 武皎洁 +3 位作者 周君婕 魏永明 许振良 杨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为探究三醋酸纤维素(CTA)中空纤维亲和色谱的吸附性能,以CTA中空纤维膜为基膜,通过水解、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交联活化、接枝1,6-己二胺(HMDA)作为间隔臂对膜表面进行改性,然后以亚氨基二乙酸(IDA)为配基,螯合Cu^(2+)制备了改... 为探究三醋酸纤维素(CTA)中空纤维亲和色谱的吸附性能,以CTA中空纤维膜为基膜,通过水解、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交联活化、接枝1,6-己二胺(HMDA)作为间隔臂对膜表面进行改性,然后以亚氨基二乙酸(IDA)为配基,螯合Cu^(2+)制备了改性CTA中空纤维亲和色谱.对于γ-球蛋白的静态吸附研究表明:当吸附液γ-球蛋白质量浓度为1 mg/mL、离子浓度为0.2 mol/L和pH=8时,有最大静态吸附容量2.4 mg/cm^(3).且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于γ-球蛋白的动态吸附研究表明: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不同流速下的穿透曲线都呈现出类似“S”型,流速并不影响CTA中空纤维亲和色谱上γ-球蛋白的结合能力;γ-球蛋白的动态吸附容量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改性 cta中空纤维亲和色谱 静态吸附 动态吸附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CTA在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9
作者 王倩 石士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4期503-510,共8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及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及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实施CTA检查及DSA检查。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瘤体破裂情况、不同瘤体破裂情况者形态学特征,并分析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2例颈动脉患者瘤体破裂率为74.39%(61/82)、瘤体未破裂率为25.61%(21/82);瘤体破裂者子囊数目(60.66%)、面积比、SR、AR、瘤体长度大于瘤体未破裂者,瘤体破裂者动脉瘤单发情况(91.80%)、动脉瘤分布位置与瘤体未破裂者比较无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面积比、SR、AR、瘤体长度均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CTA检查可明确颅内动脉瘤患者瘤体形态学特征,评估瘤体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形态学特征 颅内动脉瘤 破裂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CTA影像组学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价值
10
作者 王玙璠 陈艾琪 +3 位作者 谭诗琪 杜小萌 李想 马宜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A影像组学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71例,破裂动脉瘤73例。使用达尔文科研平台在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目的 探讨基于CTA影像组学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71例,破裂动脉瘤73例。使用达尔文科研平台在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分析。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00)和测试集(n=44),从每个动脉瘤中自动计算出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而筛选出最重要的分类特征去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对训练集及测试集进行评估,从而比较未破裂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之间的差异。结果 通过最大绝对值归一化、最优特征筛选百分比及SVM筛选出14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模型。CTA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表现良好(AUC分别为0.87(95%置信区间CI:0.78和0.83(95%置信区间CI:0.63,1),P<0.05)。结论 基于CTA影像组学构建模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组学 cta
下载PDF
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赵岩 孙书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期81-83,共3页
目的 在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分析CTA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91例为临床观察对象,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进行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及CTA冠... 目的 在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分析CTA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91例为临床观察对象,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进行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及CTA冠状动脉检查。针对患者的检查结果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图像质量以及两种诊断方式的相似度。结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CTA以及DSA两种诊断方式图像质量整体较高,诊断结果相似度较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CTA技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诊断 冠状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下载PDF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赵岩 孙书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3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进行了CTA与DSA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效果。结果... 目的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3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进行了CTA与DSA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效果。结果DSA共诊断出51个颅内动脉瘤,CTA诊出颅内动脉瘤49个,符合率为96.08%;两者检出动脉瘤瘤颈宽度与瘤体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CTA与DSA诊断有较高的一致性,且相对无创,可作为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诊断 DSA诊断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检查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3
作者 宋福遥 刘巧林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检查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患者29例,低剂量对比剂患者30例),所有数据均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 目的:探究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检查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患者29例,低剂量对比剂患者30例),所有数据均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 planar reformatting,MRP)、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后处理,由两名高年资(副主任职称以上)医生采用双盲法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并在工作站分析患者肺动脉CTA图像中肺动脉干及两下肺动脉CT值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肺动脉栓子检出情况对比进行客观评价。结果:常规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与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图像质量在主观评估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肺动脉干、两下肺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及肺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栓子检出情况对比无差别。结论: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无明显差异,客观评估无统计学意义,并且肺动脉栓子检出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无影响,且所用造影剂剂量较少,故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有效降低了对比剂的使用量,为临床医师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值得广泛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cta 诊断 低剂量对比剂 CT
下载PDF
前列腺动脉CTA与C臂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4
作者 林宇佳 曾国斌 +5 位作者 廖政贤 廖立安 张国栋 张文 吴兴华 韩淑辉 《医药前沿》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列腺增生17例,前列腺癌22例)的术前PA的CTA检查及术中C臂3D-CT血管成像的影像资料,分为CTA组及3D-CT组。分别对CTA、3D-CT检查出的PA起源、数目及走行判定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以超选至PA的DSA造影为标准,评估两种前列腺动脉成像技术对PAE的指导价值。结果:在39例患者的78侧髂内动脉中共超选95支PA并经DSA造影证实,其中CTA共诊断出75支PA,诊出率为78.9%,3D-CT共诊断出92支PA,诊出率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0.05)。其中3侧髂内动脉共3支CTA诊断为PA,而3D-CT排除为PA。5侧髂内动脉共5支PA CTA未能显示,而3D-CT可显示;9侧髂内动脉共11支PA:CTA仅能诊断出其起源于髂内动脉,而3D-CT可明确其具体起源位置。CTA对大于0.625 mm的PA可以清楚显示其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3D-CT可以显示小于0.625 mm的PA的走行情况并显示前列腺组织的染色及有无周围组织器官的染色情况。结论:C臂3D-CT相比于前列腺动脉CTA在PAE术中能更清楚地显示PA的起源、数目及其走行关系,能更好地指导PAE,而术前CTA作为无创检查亦能为术者提供PA及其周围血管的解剖,为术前PAE评估提供了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cta C臂3D-CT
下载PDF
以技师为主导的CICARE沟通模式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15
作者 汪涛 曹玉林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376-377,共2页
目的 探讨以技师为主导的CICARE沟通模式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3月实施CICARE沟通模式前的159例冠状动脉CTA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实施CICARE沟通模式后的168例冠状动脉CTA患者为观察组。比... 目的 探讨以技师为主导的CICARE沟通模式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3月实施CICARE沟通模式前的159例冠状动脉CTA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实施CICARE沟通模式后的168例冠状动脉CTA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首次检查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首次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以技师为主导的CICARE沟通模式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提高首次检查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CARE沟通模式 冠状动脉cta 患者满意度
下载PDF
3D-Slicer重建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16
作者 苏慧 黄舒心 +4 位作者 吴玥 姬将 文萌萌 薛晓娟 肖新广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工作站处理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7例患者69个动脉瘤共夹闭63个,术后CTA除5例图像质量不佳,余均可轻清晰显示瘤夹位置、残余瘤体、载瘤动脉瘤通畅性;术后CTA见2例夹闭不全,2例新发动脉瘤,9例血管广泛痉挛显影浅淡;脑出血3例,脑积水5例,脑梗死1例,以上结果与放射科工作站一致。两种方法重建3D-CTA对于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管径大小呈现无统计学差异,且一致性高。结论 3D-Slicer软件对于夹闭术后CTA的图像后处理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一种备选的工具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血管造影术 图像后处理 3D-Slicer
下载PDF
头颈部CTA检查在颅颈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阳艳梅 金汇 +2 位作者 冯育玲 李鑫 陈文峻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92-0195,共4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颈部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成为评估颅颈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综合梳理头颈部CTA检查在颅颈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介绍了CTA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及其在临床中的优势与限...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颈部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成为评估颅颈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综合梳理头颈部CTA检查在颅颈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介绍了CTA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及其在临床中的优势与限制。随后对颅颈血管系统疾病进行了分类与概述,在具体应用方面,探讨了头颈部CTA在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病变位置定位与分析、血流动力学评估以及术前规划与手术导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影像学评估部分介绍了血管造影与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分析,以及病变特征与定量测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分析,我们旨在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头颈部CTA在颅颈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全面认识,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cta检查 颅颈血管系统疾病
下载PDF
双低剂量冠状动脉CTA应用价值研究
18
作者 薛贞龙 焦志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8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的双低技术方案在第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7月—2023年12月行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管电压... 目的:探讨使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的双低技术方案在第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7月—2023年12月行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管电压70 kVp图像(A组)与120 kVp正常管电压(B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碘摄入量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在冠状动脉左主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在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冠状动脉CTA技术可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病人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冠状动脉 辐射剂量 对比剂剂量
下载PDF
基于CTA数据后处理对颈内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特点的研究
19
作者 孙玉玺 程哲 +2 位作者 陈硕硕 巢青 束汉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型重建,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测量及统计,测得颈内动脉狭窄处的壁面剪切应力(WSS)、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相对滞留时间(RRT)并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区域的WSS、TAWSS、OSI、RRT分别为58.669 3(43.882 0,65.979 2)、18.695 8(14.973 8,25.534 6)、0.074 6(0.063 3,0.085 4)、0.092 3(0.082 2,0.109 6),正常侧WSS、TAWSS、OSI、RRT分别为15.215 3(9.039 7,25.117 2)、5.138 2(3.373 4,6.139 9)、0.122 7(0.099 7,0.151 2)、0.712 3(0.519 0,0.821 7)。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1.925 9±0.125 5、4.374 1±0.277 9,正常侧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0.992 6±0.074 7、6.190 7±0.260 9。狭窄区域的WSS、TAWSS明显增大,OSI和RRT相对较小,血流速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较小的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因素较正常侧发生明显变化,可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变化程度,帮助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程度,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头颈部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螺距对颈部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王晨思 洪瑶 +5 位作者 方慧敏 丁雪璐 杨怡帆 田香宝 陈文静 王永胜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螺距对颈部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择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临床进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共120例,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龄在45~86岁,平均年龄66.76岁。根... 目的:研究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螺距对颈部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择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临床进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共120例,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龄在45~86岁,平均年龄66.76岁。根据不同螺距使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配到A、B、C三组,A组为0.8螺距共40例、B组为1.0螺距共40例、C组为1.2螺距共40例。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3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扫描总时长;3组间的颈动脉分叉处以及同层的颈静脉、胸锁乳突肌的CT值、SD值、SNR、CNR;3组间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设备自动生成的TDLP以及计算得出的ED。采用Kappa检验法,检验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3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机器自动生成TDLP以及计算得出的ED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颈动脉分叉处CT值、同层胸锁乳突肌CT值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颈动脉分叉处SD、SNR、CNR及同层胸锁乳突肌SD值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同层颈静脉CT值、扫描总时长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颈动脉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修正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前提下,可有效减少辐射剂量,即使采用不同螺距也不会增加或减少辐射剂量,但是随着螺距的增大,扫描时间更短,可有效减少静脉对图像质量的干扰、减少运动伪影,从而提升颈部CTA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cta 螺距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