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5 位作者 陈柏成 马瑞彦 程伟 郝嘉 秦川 文仁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14)mm。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先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124例患者中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103例、双瓣膜置换21例。另外,同期血栓清除术17例、三尖瓣成型41例(包括16例使用成型环),术毕均置人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记录术前,手术当日,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心电图。结果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113例(91.13%),交界性心律7例(5.64%),房颤4例(3.23%)。手术死亡1例(0.8%),123例痊愈出院。出院时窦性心律105例(85.37%),交界性心律4例(3.25%),房扑4例(3.25%),房颤10例(8.13%)。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胺碘酮200mg,1次/d。术后6个月后窦性心律转为房颤1例,房颤转为窦性心律4例,房扑转为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操作简单、安全,早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术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
下载PDF
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邓元子 李韬 +3 位作者 胡楝 刘超 余观水 曹永科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9例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取改良迷宫手术路径治疗心房颤动。其中男性16例,女性23例,年龄23~69岁,二尖...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9例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取改良迷宫手术路径治疗心房颤动。其中男性16例,女性23例,年龄23~69岁,二尖瓣置换28例,双瓣膜置换1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型26例(包括5例使用成型环)。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心电图分析早期疗效。并取同期同一医师单纯瓣膜置换手术89例作为对比。结果:同期射频消融术组出院时窦性心律34例,3例仍为心房颤动,房颤消除率为87.1%。术后予胺碘酮治疗3个月。出院后3个月窦性心律35例,心房颤动消除率为89.7%。对比单纯瓣膜置换组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前3 d胸腔积液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手术并发症无增加。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安全、简便,早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术 瓣膜置换
下载PDF
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大左房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富春 刘胜中 +4 位作者 丛伟 冯刚 甘崇志 王雪海 薛洋 《西部医学》 2010年第7期1268-1269,1271,共3页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大左房(>55mm)心房颤动(AF)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30例大左房AF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加BRFA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大左房(>55mm)心房颤动(AF)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30例大左房AF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加BRFA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08.2±25.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6±23.1)min,BRFA时间(18.7±2.6)min。术后均立即恢复窦性心律。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11.8±3.7)d。30例术后平均随访(9.3±1.7)个月,AF消除率83.3%(25/30),窦性心律恢复率76.7%(23/30)。结论 AtricureTM BRFA手术对大左房AF患者仍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双极射频消融 改良迷宫手术 心内直视手术
下载PDF
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黄克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3期28-30,共3页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4月-2009年3月,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本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本文对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4月-2009年3月,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本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本文对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8.25±31.75)min,体外循环时间(93.25±22.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50±20.75)min,双极射频消融时间(17.75±2.25)min。3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均转为窦性心律。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5±1.25)d,出院时心律均为窦性。4例术后随访5-6年,均维持窦性心律,右心房内径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手术安全,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双极射频消融 改良迷宫手术 心内直视手术
下载PDF
左心房内径大于60 mm心房颤动患者行改良迷宫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邓元子 李韬 +1 位作者 胡楝 刘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 评价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左心房内径>60 mm患者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同一术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并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按左心房内径大小分为两组:观察组左心房内径>60 mm... 目的 评价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左心房内径>60 mm患者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同一术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并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按左心房内径大小分为两组:观察组左心房内径>60 mm(27例),对照组左心房内径<60 mm(7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23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2例,交界性心律1例,房颤消除率为88.9%.出院时窦性心律22例,心房扑动2例,房颤消除率为88.9%.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21例,房颤6例,房颤消除率为77.8%.对照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71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5例,交界性心律2例,房颤消除率为91.1%.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70例,房颤9例,房颤消除率为88.6%.随访至术后9~12个月观察组房颤消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8%(21/27)vs.88.6%(70/79),P>0.05].结论 左心房内径>60 mm的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仍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对左心房显著增大的患者,增加左心房后壁消融线路,术后注意避免过高的中心静脉压、维持钾离子浓度在正常高值,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术 瓣膜置换
下载PDF
改良迷宫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曾颖鸥 张卫 +1 位作者 叶伟 石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通过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61例伴有房颤的心外科患者手术同期以Cox's MazeⅢ为基础,其中轻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单纯左心房消融(单房消融组,n=27),中重度三尖瓣病... 目的通过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61例伴有房颤的心外科患者手术同期以Cox's MazeⅢ为基础,其中轻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单纯左心房消融(单房消融组,n=27),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双房消融(双房消融组,n=134),分析两组消融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因素。结果所有的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4±12.92)月。术后即刻心电监护显示:69.5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4.91%为结性心律;出院时75.78%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时81.3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单房消融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为77.78%,双房消融组为8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术后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影响能否转为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轻度三尖瓣病变的房颤患者采用单纯左心房消融,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双房消融,两者疗效相当。术前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射血分数是消融术后预测能否恢复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房颤 改良迷宫术
下载PDF
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二尖瓣疾病的经验总结 被引量:4
7
作者 黄自明 周宏 +2 位作者 李艺 陶凉 石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讨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44例同期接受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及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式及手... 目的:探讨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44例同期接受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及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式及手术相关参数。记录手术即刻,术后第一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心电图。结果:44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者41例、二尖瓣成形者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49.33±12.1岁;体重:57.53±9.54 kg,身高:161.62±6.83 cm,体表面积:1.59±0.19 m2。术前左房前后径为6.20±1.33(极值4.5~9.5)cm。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4.18±3.48%。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为III级或IV级者16名。患者AF病史为5,14±1.76年。所有患者中,二尖瓣狭窄者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者11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者28例。CHA2DS2-VASc评分为1.45±0.76分。术中电除颤复律者11例。复跳时结性心律6例,均于术后1周内恢复为窦性心律。手术术毕转复窦性心律者43例(97.7%),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43例(97.7%)。二次开胸止血2例(4.5%),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均常规服用胺碘酮200 mg每日1次(QD)。术后3月维持窦性心律者31例(70.5%),术后6月为33例(75%),术后12月为32例(72.7%)。左房前后径≥5.5cm者其术后3、6及12个月的复律率与<5.5cm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胸骨下端切口改良双极射频消融同期行二尖瓣手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并发症相对较少,对于左房前后径≥5.5cm的患者仍有确切的转复效果,具有较好的研究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术 二尖瓣疾病
下载PDF
49例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
8
作者 黄击修 刘健 +3 位作者 刘勇 林小彬 付建 胡月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Cox maze Ⅲ)治疗心房颤动(AF)的手术效果,研究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其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心脏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Cox maze Ⅲ)治疗心房颤动(AF)的手术效果,研究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其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心脏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除量综合征1例,频发室性早搏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全部患者顺利出院.术后失访1例,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于栓塞.47例随访存活者,随访3~29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以上稳定窦性心律分别为36/48(75.0%)、36/40(90.0%)和20/22(90.9%),心功能(NYHA)Ⅰ级41例、Ⅱ级6例,超声显示左房明显缩小.结论 心脏手术中行Cox maze Ⅲ治疗AF安全有效,临床效果良好.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稳定窦性心律逐步增加,左房≤60 mm者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60 mm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 心脏直视手术
下载PDF
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对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博 张亚青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12期1605-1606,共2页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对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对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心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AD、LVEDD均显著降低,LVEF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LAD、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IL-6、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可改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心功能,缓解机体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 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心脏瓣膜病 房颤
下载PDF
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
10
作者 李钰珑 陈国锋 王国锋 《中国实用医刊》 2024年第4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CVR)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MRA)治疗心脏瓣膜病(VHD)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VHD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VR组与MRA组...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CVR)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MRA)治疗心脏瓣膜病(VHD)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VHD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VR组与MRA组,每组53例。CVR组采用CVR治疗,MRA组采用CVR联合同期MRA治疗。对比两组恢复效果,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RA组辅助呼吸时间、住院天数短于CVR组,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92.45%,49/53)高于CVR组(69.81%,37/53),P<0.05。术后3个月,MRA组LAD、LVEDD水平低于CVR组,LVEF水平高于CVR组(P<0.05);术后3个月,MRA组IL-6、hs-CRP、IL-1β水平低于CVR组(P<0.05)。MRA组并发症发生率(15.09%,8/53)与CVR组(11.32%,6/5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R联合同期MRA治疗VHD合并心房颤动效果显著,能快速恢复窦性心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炎症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心房颤动 瓣膜置换 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原文传递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洪强 吴玉辉 +3 位作者 杨林山 常青 刘旭 徐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0期1914-1918,1928,共6页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并且记录术后药物应用、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等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非窦性心律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因素是否有差异。结果:截止至随访终点,有效随访的68例患者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晚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术前房颤病程长、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患者术后中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中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心脏神经节丛消融术与单纯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房颤动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凯 梁飞 +5 位作者 韩波 马晓春 朱小龙 张军 张涛 邹承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比较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术与单纯RFMMⅢ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房纤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接受RFMMⅢ术+心脏GP消融术100例(GP组)及同期行单纯RFMMⅢ... 目的比较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术与单纯RFMMⅢ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房纤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接受RFMMⅢ术+心脏GP消融术100例(GP组)及同期行单纯RFMMⅢ术100例(单纯组)患者的资料,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1、6、12个月随访期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中,GP组窦性心律者均高于单纯组(P依次为0.03、0.02及0.03)。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纯组三尖瓣返流情况加重较GP组高(P=0.038),同时单纯组心房扩大也较GP组明显(P=0.04)。结论 RFMMⅢ术+心脏GP消融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心房纤颤疗效优于既往单纯RFMMⅢ术,有效转复律及窦律维持率高且复发率低,能有效改善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三尖瓣返流情况,有利于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Ⅲ手术 心脏神经节丛 消融
原文传递
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刘胜中 曾富春 +5 位作者 丛伟 冯刚 甘崇志 王雪海 薛洋 耕噶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共66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病人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加BR FA手术资料,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共66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病人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加BR FA手术资料,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07.5±2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8.7±22.4)min,BRFA时间(17.9±2.5)min。术后均立即恢复窦性心律。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2例死于低心排(3.03%),余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0.2±3.4)d。术后随访64例,平均随访(9.7±2.5)个月,AF消除率87.5%(58/64.),窦性心律恢复率81.25%(52/64),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LAD、LVEDD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LVEF较术前增加(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远期死亡、脑卒中及肢体栓塞发生。结论心内直视下AtricureTM BRFA手术治疗AF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双极射频消融 改良迷宫手术 心内直视手术
原文传递
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心脏神经节丛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显峰 梁飞 +5 位作者 张骞 朱小龙 张海洲 张涛 韩波 邹承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RFmazeⅢ+心脏GP消融治疗心脏器质性疾病合并AF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个...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RFmazeⅢ+心脏GP消融治疗心脏器质性疾病合并AF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1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切口感染2例。术毕心电图均示非AF心律(窦性心律93.1%,节性心律6.9%),术后随访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84.2%,结性心律6例(6.3%),AF复发9例(9.5%)。左房内径和AF病史是术后AF复发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27和0.040)。在先天性心脏病与后天性心脏病的射频消融术后,其AF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 RFMMⅢ+GP消融简便有效、易于操作,可明显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需通过长期随访和更多临床应用不断发展及完善,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Ⅲ手术 心脏神经节丛 消融
原文传递
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苏哲 郑霄 +2 位作者 吕向妮 张海燕 张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4期4678-4681,4767,共5页
目的:分析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 目的:分析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窦性心律转复情况,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及血清TIMP-1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安全有效,早期窦性心律的转复率高,且可改善患者血清TIMP-1、MMP-1、MMP-9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房颤 瓣膜手术 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