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Civilization in Peace Building
2
作者 PU Jingxin ZHENG Hongju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The Confucian emphasis on benevolence and empathy can be applied in conflict resolution processes.When parties in conflict embrace these values,it becomes easier to find common ground,compromise,and work towards peace... The Confucian emphasis on benevolence and empathy can be applied in conflict resolution processes.When parties in conflict embrace these values,it becomes easier to find common ground,compromise,and work towards peaceful solutions.Confucian civilization,with its emphasis on ethics,harmony,and diplomacy,offers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peace-building effor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By promoting virtuous leadership,foster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and emphasizing ethical governance,Confucianism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global peace.Confucianism continues to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peace-building effort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civilization in contributing to peace-building endeavors glob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 civilization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peace-building HARMONY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下载PDF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连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38,共16页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学 冯友兰 道学 哥伦比亚学派 狄百瑞
下载PDF
Leveraging Confucian and Daoist Wisdom for Biodiversity Education: A Pathway to Sustainable Decision Making 被引量:1
4
作者 Bodong Chen Zixin Dong Toby Michelena 《教育技术与创新》 2023年第3期19-30,共12页
The vitality of biodiversity,an essential pillar of a thriving biosphere,is currently at risk.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ancient philosophies,specifically Confucianism and Daoism,as pathways to mitigate ... The vitality of biodiversity,an essential pillar of a thriving biosphere,is currently at risk.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ancient philosophies,specifically Confucianism and Daoism,as pathways to mitigate this issue.We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philosophies and the natural world,and how they can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diversity threat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volution.Recognizing the inevitable progression of technology and its influence on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biosphere,we turn to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to establish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decision-making.We advocate for the principle:"Decisions must not result in the artificial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volutionary time."This principle is substantiated by reciprocal arguments that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sential analyse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By adhering to this principle,we can ensure a sustainable biosphere conducive to ongoing human evolution.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ancient wisdom with moder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o address the pressing issue of biodiversity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education confucianISM DAOISM evolutionary time sustainable decision-making
下载PDF
Muslim Confucian Philosophy:Islamic-Confucian Dialogu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ivilizations
5
作者 Alimtohte Shiho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4期155-158,共4页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a new theory of learning was created-Muslim Confucian Study(Chinese Islamic Philosophy)-on the basis of Islamic philosophy and under the influenc...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a new theory of learning was created-Muslim Confucian Study(Chinese Islamic Philosophy)-on the basis of Islamic philosophy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Wang Daiyu(1570-1660)and Liu Zhi(1660-1739)were two great Huiru(Muslim Confucian)scholars at that time.They published Zhengjiao zhenquan(The real commentary on the tire teaching),Tianfang xingli(Nature and principle in Islam)major books.Their approa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at of other Muslim scholars in that they addressed the basic articles of Islamic thought with Confucian terminology and categories.The study deals with the Islamic worldview,and with the practices that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bring themselves into conformity with that worldview.However,the teaching of the Muslim Confucian was continuous with those of Mainstream Islam.In my research,I attempted to answer two questions:(a)How did Muslim Confucian Study Inherit the Mainstream Islamic Thought?(b)What is the value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World Islamic philology and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lim confucian Islamic philosophy confucianISM DIALOGUE INTEGRATION
下载PD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nyu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6
作者 LU Ming-yan ZHANG Shun-sh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3期178-183,共6页
A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Confucian culture,an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Lunyu or The Analects 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ng... A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Confucian culture,an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Lunyu or The Analects 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unyu.This article will select some of the vocabulary translations with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Lunyu as the object,employ the method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text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translation,and discuss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rategies.Judg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Analects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Lunyu has exerted an enlightenment effect in different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yu confucian culture culture-loaded words Amoy Ku’s version William Edward Soothill’s version TRANSLATION
下载PDF
论儒家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清春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87-98,共12页
人格尊严是在人际关系中才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本质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象中的他人时,所感受到的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表现为人格的荣辱和毁誉问题。维护人格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是捍卫自己和... 人格尊严是在人际关系中才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本质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象中的他人时,所感受到的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表现为人格的荣辱和毁誉问题。维护人格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是捍卫自己和他人的荣耀感和社会声誉;其方式有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和非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即在维护过程中是否还要遵守伦理道德的原理和原则。儒家始终是以伦理道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己所在群体的人格尊严,主要表现为儒家的以直报怨、自反进德、恭敬辞让、人格教化的道德精神,以及汤武革命、《春秋》大义、天下、民本的思想主张,而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同时也就是儒家获得伦理道德尊严的方式,这无疑是阐发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格尊严 维护方式
下载PDF
论国学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31,共14页
国学是中国古代教化官员的学堂而非其他学堂,是中国的治国之学而非中国之学。国学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同源,五帝及其王官在明堂上分别教化现任、候任官员如何治国富民并适当获利,国学学堂和治国学问即同时产生。周末至清末各级政府举... 国学是中国古代教化官员的学堂而非其他学堂,是中国的治国之学而非中国之学。国学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同源,五帝及其王官在明堂上分别教化现任、候任官员如何治国富民并适当获利,国学学堂和治国学问即同时产生。周末至清末各级政府举办公办国学,春秋末至清末有识之士举办民办公助的国学,均对候任官员进行文化基础知识和治国理论的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的双重属性。治国学问,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为先王之道,记录先王陈迹、体现先王之道的,就是春秋中晚期周天子王官定型传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文本;春秋战国之交,孔子师徒祖孙系统研究先王陈迹,总结发展先王之道,创造了新王之道;战国至清朝后九代,以先王之道、新王之道为理论核心,又先后吸收了战国子学、汉至清代经学的理论精华,形成了后九代的治国之学。治国之学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论渊薮。五千多年来,国学利人利己、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仁学、礼学的理论体系,亘古未变;但君子获利的依据,九代论功行赏,后九代按位取酬;国学的学术外延,因时空环境变化而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新王之道 子学 经学 国学
下载PDF
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晓丽 白燕 张永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926,共6页
目的:探讨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以2018级312名(对照组)和2019级266名(试验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试验组开展融入儒家生命伦理的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结... 目的:探讨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以2018级312名(对照组)和2019级266名(试验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试验组开展融入儒家生命伦理的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结束后调查试验组护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效果的感受,分析两组护生关怀能力、服务老年人意愿和考试成绩。结果:试验组266名护生中96.2%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有可借鉴的智慧和思想,83.1%认为教学设计参与性和启发性较好,92.5%对课程评价总体满意。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家庭关系、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会影响护生服务老年人意愿(P<0.05)。试验组护生关怀能力、服务老年人意愿、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护生关怀能力和服务老年人意愿,促进其道德品质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儒家生命伦理 传统文化 老年护理学 服务意愿 关怀能力 护理教育
下载PDF
一体化与统纪化:“儒法国家”,抑或大国礼治?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锋 李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理一体化、家国经济一体化,由周礼中的分封、宗法和井田开其端,深刻影响了郡县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统纪化是指礼治秩序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分别呈现为生统、宗统和治统,三统相系相维而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正是大国礼治所展现出的一体化和统纪化,使我们在面临秩序危机的时候赓续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进一步推进族群、经济和治理层级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统纪化 儒法国家 大国礼治 中心统合主义
下载PDF
论泰州学派儒学叙事“事象”的原创性话语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前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以儒学平民化、世俗化转向为主要对象,鲜少从民间讲学、以“事”行“道”的“道”叙事行为方面进行考察。要理解泰州学派民间儒学“道”叙事的原创性话语,需要借助概念——“事象”。因为泰州学派依托《大学》格物... 目前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以儒学平民化、世俗化转向为主要对象,鲜少从民间讲学、以“事”行“道”的“道”叙事行为方面进行考察。要理解泰州学派民间儒学“道”叙事的原创性话语,需要借助概念——“事象”。因为泰州学派依托《大学》格物说,鼓倡以“身”为本,“身”参与进入“家国天下”连续体,而民间讲学的“道”叙事行为使人们面向这个世界并获得空间归属感,百姓日用也得以在叙事中敞开和呈现。所以“家国天下”乃空间叙事的“事象”,有别于历史叙事的家国同构和编年体时间叙事模式。它们既可指涉特定空间场所,也是具有形而上意味、虚实交融的空间之象。“事象”提供了理解中晚明民间叙事繁荣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叙事 泰州学派 事象 家国天下
下载PDF
《论语》“君子儒”与“小人儒”涵义考辨
12
作者 程碧英 熊明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7-69,共13页
儒家经典《论语》言“儒”,仅见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章,这很不寻常。学界诠释大多直陈观点而少有理据。要明确“君子儒”“小人儒”词义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尤为重要。分析孔子时代“儒”之卑下地位和柔懦性格,诉诸孔子个人身... 儒家经典《论语》言“儒”,仅见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章,这很不寻常。学界诠释大多直陈观点而少有理据。要明确“君子儒”“小人儒”词义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尤为重要。分析孔子时代“儒”之卑下地位和柔懦性格,诉诸孔子个人身世抱负及对“新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我们认为孔子时代之“儒”都是“小人儒”,即地位低下之儒,“女为君子儒”不过是孔子的期待与自励,希望儒者通过“修德取位”和“以德正位”,成为德位兼具、勇毅刚强的“君子儒”。经孔、孟、荀、董仲舒等历代儒者不断诠释,“君子儒”最终成为两千年来推进政治治理、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君子儒 小人儒 新君子
下载PDF
儒家“孝道”思想的新开展
13
作者 孙向晨 杨海文 白彤东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5期35-46,158,共13页
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命运究竟是沦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是“游魂”?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命运究竟是沦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是“游魂”?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无疑是返本开新的使命所在。为此,《天府新论》编辑部策划了“激活儒学生命力”系列笔谈,拟围绕当下社会尤为关注的孝道、婚姻、生育、教育等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展开讨论。数月前,凤凰网的一篇《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刷屏,胡泳教授“在做自己和做个孝子之间寻求平衡”的照护经历引发无数人的共鸣。当代社会如何做孝子或者说如何践行孝道,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孙向晨教授认为,要在当代社会呵护“孝道”,需要在现代性结构中找到“孝道”可能存在的位置,正确认识“孝道”是我们克服现代社会个体性危机的力量所在。杨海文教授认为,百善孝为先,世态道德化以孝敬父母为第一义,通过孝敬父母的方式来抵达善的境界,最是彰显了行稳致远、事半功倍的文化自信。白彤东教授认为,孔子以父母与子女的亲情重构了“三年之丧”的封建之礼,在当下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保守孔子的精神,通过订立新的丧葬礼仪来扶持和强化亲情这种自然情感。笔谈根据主题需要编排次序,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返本开新 时代精神 当代文化 孝道 中华文明 永恒魅力 博物馆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耶稣会传教士“ 西学中源”说 儒家经学
下载PDF
经学儒学关系论
15
作者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0,共6页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儒学 本质
下载PDF
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玉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35-144,共10页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其所谓“情”,则不仅指“情感”,而且指“事情”,即普遍的情感与它所适应的特定时代生活方式的实情。新礼教的这种理论建构,有其深层的哲学基础,尽管这种基础目前尚未在学理上充分展开。这个基础就是“情理哲学”或“情理儒学”。它呈现为一种多层级的奠基关系,即:情感存在论→情理本体论→情义伦理学→新礼教。新礼教最具独创性的思想之一,是礼教的历史形态与社会主体的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揭明现代性的新礼教的时代特征乃是公民的“自我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礼教 哲学基础 情理儒学 情理哲学
下载PDF
制造“大儒”:官学一体的理论准备——《荀子·儒效》文本语境下的哲学阐发
17
作者 余治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4,213,214,共9页
为建构儒家崇拜谱系,《荀子·儒效》在历代先王中寻找资源,塑造“大儒”偶像,以曾经的圣君为最好的取法对象,以礼义为儒者最高的学术追求。其对战国时期儒之流品“雅儒”“俗儒”基本现状的记载,反衬出“大儒”的超越性——真正能... 为建构儒家崇拜谱系,《荀子·儒效》在历代先王中寻找资源,塑造“大儒”偶像,以曾经的圣君为最好的取法对象,以礼义为儒者最高的学术追求。其对战国时期儒之流品“雅儒”“俗儒”基本现状的记载,反衬出“大儒”的超越性——真正能够践行仁道理想的,唯有“大儒”。大儒“法后王”,既遵从后王之道,又效法先王之功,“以今持古”;既立足当下,又敢于对现实加以改造。如此“大儒之效”显然难以达到,“非圣人莫之能为”。即便是孔子,因为其只有立言、立德而无立功,就被排除在事功大儒的崇拜系统之外。而把天子、三公归为“大儒”,则有利于为儒家培养后备力量,推进儒家队伍官僚化、官僚队伍儒家化,在理论上为后世官学一体、道统涵摄政统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效》 大儒 荀子 先王 法后王 官学一体
下载PDF
大学儒学组织的运行与演变逻辑——基于大学学科发展的权力-资源理论的实证研究
18
作者 康晓光 李亚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8,共9页
借鉴克拉克的学术权力理论,选取15家大学儒学组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学科与学科组织的发展需要资源这一事实,以学科资源定义权力和权力主体,界定掌握学科资源的政府、院校、教师、社会四类权力主体,揭示影响大学儒学组织发展的基... 借鉴克拉克的学术权力理论,选取15家大学儒学组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学科与学科组织的发展需要资源这一事实,以学科资源定义权力和权力主体,界定掌握学科资源的政府、院校、教师、社会四类权力主体,揭示影响大学儒学组织发展的基础逻辑。结果表明,政府-院校-教师之间呈现明显的权力等级结构,儒学组织所拥有的学科资源与其结构-功能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权力主体通过配置自己所掌控的学科资源,将学科资源投入儒学组织,决定了儒学组织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组织 学科资源 权力结构
下载PDF
儒家思想的域外司法影响——以美加两国普通法为例
19
作者 张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7,共15页
检索美国、加拿大法律数据库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普通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美加两国法院突出孔子的先贤地位,将孔子名言作为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加以引用,儒家经典被作为司法判例的整体凝练置于篇首,礼治、仁学理念及... 检索美国、加拿大法律数据库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普通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美加两国法院突出孔子的先贤地位,将孔子名言作为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加以引用,儒家经典被作为司法判例的整体凝练置于篇首,礼治、仁学理念及其他经典思想被作为司法理据。但美加两国司法判例中也存在对儒家思想的误读,主要体现为歧视抹黑、延伸解释、无从查证出处、引用错误、混淆典故等五个方面。儒家思想所代表的习惯规则与伦理规范在现代法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要破解儒家思想“西传”过程中碎片化的难题,发挥“东学西渐”的现代影响,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兼采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发掘儒家法理的现代法治意义;在法治视角下实现儒家思想的体系解读与微观解读相结合;选择契合西方法治思维的方式,形成鲜活的、流动的国际传播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儒家法理 域外司法影响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儒道之间:庄子的学派归属问题刍议
20
作者 王玉彬 《晋阳学刊》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唯一一个既被视为道家,又被看作儒家的命世大哲。作为道家的庄子出于西汉学者的建构,作为儒家的庄子源自郭象一系儒家学者的建构。尽管这两种思想史建构均非先秦之旧,却都言之成理,并能在《庄子》中找到一些文本...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唯一一个既被视为道家,又被看作儒家的命世大哲。作为道家的庄子出于西汉学者的建构,作为儒家的庄子源自郭象一系儒家学者的建构。尽管这两种思想史建构均非先秦之旧,却都言之成理,并能在《庄子》中找到一些文本证据。庄子之所以既可以是道家,又可以是儒家,根源在于其思想渊源的丰富性、思想形态的开放性、语言表达的自由性、文本衍变的复杂性,这些特征使得庄学呈现出一副“浑沌”样态,具备极强的可塑性。对于“无家可归”的庄子哲学而言,道家与儒家在凸显其某种特质的同时,也在遮蔽乃至破坏着庄学自身的纯粹性与开放性。在此意义上,居于“儒道之间”的庄子哲学的独特性更值得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家 儒家 儒道会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