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Sphere of Infl uence of the Core Value of Confuci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View and Values
1
作者 Ya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年第6期48-50,共3页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sphere of the infl uence of the core value of basic Confuci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view and values. Value pluralism, as a kind of general phenomenon, the progress ...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sphere of the infl uence of the core value of basic Confuci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view and values. Value pluralism, as a kind of general phenomenon,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al values in the value of awakening diversifi ed value orientation, expanded the value choice and choice of the degrees of the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that caused the phenomenon such as value confl ict, value confl ict as make people in social life has a value lost and confused. Value is to reveal the ex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ifi canc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hat serve as a specifi c attributes of the object to the subject needs. We integrate the Confucianism to introdu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value that will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society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 Value confucianISM life view and VALUES PERSPECTIVE SPHERE of Infl uence
下载PDF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秦儒家的死亡观与人性论
2
作者 杨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78-86,共9页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义及其对善恶判断的影响,使得儒者坚定自身德性。此外,死亡的存在影响了儒家人性论中的先验成分与现实的道德原则,产生善端并驱动善行,进而使将死之人能够遵循善道,发挥教化的伦理价值。这也成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伦理解释,体现了儒家以死立善、以言续道和以善为终的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子 儒家 死亡观 人性论 生死
下载PDF
尊严死的幸福指向
3
作者 杨祖行 王健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31,46,共6页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三个维度获得道德诠释,有着明显的幸福指向。既指向临终主体的主观幸福,又回应了临终主体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指明了在临终状态时死亡与幸福的可匹配性。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契合,有着其“应该”性和正当性。对促进尊严死合法化,健全和完善我国民生伦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严死 主观幸福 道德难题 幸福指向 儒道生死观
下载PDF
“生生之理”与“一体之仁”——基于程颢生命智慧的研究
4
作者 王斯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体,且关涉着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生生之理”造就了“生命延续体”,突破了个体生命之死生局限;“一体之仁”造就了“天地大身体”,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私己之执。“理”与“仁”的融合为德性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乐感意识,接续了先秦儒家关注生命存在的文化慧命,呈现出纵横时间长河与生命广幅的充满爱与责任的生命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程颢 生命观 一体之仁 生生之理
下载PDF
“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被引量:13
5
作者 于述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1,共9页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 儒家教育观
下载PDF
浅析儒家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璐颖 《医学与社会》 2013年第1期55-57,共3页
儒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与当代生命伦理学所谈的"生命"概念不同,儒家所谓的"生命"并非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个具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概念系统。它由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追究生命的本源和究竟,探讨生... 儒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与当代生命伦理学所谈的"生命"概念不同,儒家所谓的"生命"并非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个具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概念系统。它由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追究生命的本源和究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指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超越路向,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通过对生命哲学中生命观、生死观以及养生观进行解读,为当今生命伦理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观 生死观 养生观 儒家
下载PDF
亦僧亦俗话人生——试论儒佛融通的人生观对丰子恺文艺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金妮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13,共4页
本文从儒佛融通的视角切入,考察了丰子恺对于人生价值、人生境界、人生修养的看法,揭示其儒佛融通的人生观对他的文艺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人生观 丰子恺 文艺创作 儒学 佛学 文学影响 现代文学 人生价值 理想人格 人生境界 人生修养
下载PDF
王塘南儒家生死观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程海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30,共8页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开辟了一段建构儒家生死观的具体历程。从转移生死问题的"无生死"到直面生死问题的"了生死",再到推崇生死问题的"重生死",乃是这一历程的内在脉络。此一历程...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开辟了一段建构儒家生死观的具体历程。从转移生死问题的"无生死"到直面生死问题的"了生死",再到推崇生死问题的"重生死",乃是这一历程的内在脉络。此一历程清晰呈现了中晚明儒家生死观合法性的一个具体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塘南 儒家 生死观
下载PDF
从儒家生死观看安宁自然死的正当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竞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255-256,共2页
儒家生死观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坦然的态度正确面对;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又对死亡持泰然处之的态度,追求死亡意义的伟大性。而安宁自然死符合儒家的"安死顺命"与重视生命意义的思想,其提供的安宁疗护、... 儒家生死观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坦然的态度正确面对;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又对死亡持泰然处之的态度,追求死亡意义的伟大性。而安宁自然死符合儒家的"安死顺命"与重视生命意义的思想,其提供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符合儒家的"仁"道思想。所以,安宁自然死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现实接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自然死 儒家生死观 临终病人 安宁疗护 生命意义
下载PDF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苗丰 《现代教育论丛》 2011年第4期2-4,共3页
《论语》既可修身养性,又可治国安邦,还为生命观的教育提供了源泉。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再从两千多年前已经提出的关于生命的讨论,来解析现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反求诸己"、"知天命"、"未知生,焉知死&qu... 《论语》既可修身养性,又可治国安邦,还为生命观的教育提供了源泉。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再从两千多年前已经提出的关于生命的讨论,来解析现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反求诸己"、"知天命"、"未知生,焉知死"、"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极具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命观 快乐
下载PDF
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生观论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倩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21-29,共9页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种境域中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是“角色伦理”之人;人性基于一种特定的初始状态,在现实中成长、交往而逐渐形成。安乐哲的这种阐释从中西比较视野开拓了儒家人生观研究新的理论维度,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关系性特征具有启发意义。“儒家角色伦理学”从政治哲学反推至人性论的做法凸显了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但其与儒家人生观的历史全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安乐哲 儒家人生观
下载PDF
可居可游:陶渊明田园思想审美意义新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磊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6,共12页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渊明田园具有规模结构之“小”、景观布局之“简”、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之“和”等特征。依托田园的生命实践,陶渊明表达了以道抗势的道统意识,树立耕隐结合的自由人格,以及称心适性的自然人生观,赋予田园深厚的思想审美意义。田园作为可居可游的文化意象,在陶诗中才开始成熟丰富起来,田园归去也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文化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园林 陶渊明田园 可居可游 以道抗势 耕隐结合 称心适性
下载PDF
孔子的人生价值论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莉 《淄博师专学报》 2009年第2期63-66,共4页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之博大精深,不仅影响到后世儒学,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甚至远涉海外。我们着重从人的本质、义利观、人生价值的实现三方面来阐述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并分析这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人生价值观 道德 价值评价
下载PDF
泰州儒学的自然之功及其造命精神
14
作者 张树俊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26-30,共5页
泰州儒学对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与创新,特别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新的解释。泰州儒学虽然看到了"天"的力量,但他们更看到了天地间关系的自然本质,因而突出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泰州儒学对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与创新,特别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新的解释。泰州儒学虽然看到了"天"的力量,但他们更看到了天地间关系的自然本质,因而突出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要求。同时,泰州儒学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大人造命"的精神,这就否定了纯任自然的传统观念,也使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儒学 天人合一 天命观 尚自然 造命精神
下载PDF
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之比较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烨 陈可培 《长春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61-63,共3页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也呈现各自的内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的生死观在中国颇具代表性。儒家注重人现世的生活,强调做到"三立",以求获得永生;而道家则更看重生死顺应天道,是...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也呈现各自的内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的生死观在中国颇具代表性。儒家注重人现世的生活,强调做到"三立",以求获得永生;而道家则更看重生死顺应天道,是一种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出发,主张"灵魂不灭"的思想。在不同生死观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也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生死观 比较 文学作品
下载PDF
北宋名儒李复及其文学观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亚丽 霍有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李复是北宋关学代表人物之一。然而,由于正史无传、著作亡佚等原因,其学术经历、个人身世、著作版本等基本问题都还有待于继续梳理考证。李复论学以"礼""气"相尚,从其《潏水集》中可较为全面地了解其文学创作观。... 李复是北宋关学代表人物之一。然而,由于正史无传、著作亡佚等原因,其学术经历、个人身世、著作版本等基本问题都还有待于继续梳理考证。李复论学以"礼""气"相尚,从其《潏水集》中可较为全面地了解其文学创作观。从李复诗文中散见的文学观念看,他十分强调作品的"理胜"和"济用",对那种追求藻饰、气格卑靡的作品则持否定态度。但与此同时,李复也并不反对作品在注重质实的同时讲求修饰,崇尚澄淡精致,自然浑成。其集中亦多铺陈刻画、精心錘炼之作。这说明,李复的文学观持论还是较通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复 身世 《潏水集》 理学思想 文学观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谈临终关怀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秋菊 刘强 +1 位作者 蒋辉 黄振文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8期1033-1036,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临终理念和生命关怀精神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曾经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深入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关怀精神的探析,推断其必然涉及对临终的人文情...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临终理念和生命关怀精神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曾经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深入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关怀精神的探析,推断其必然涉及对临终的人文情怀,通过进一步梳理传统儒释道各家文化的生命伦理思想来分析阐述临终关怀的特点、方式,进而引出传统生命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 中医 儒释道 生死观 临终关怀
下载PDF
生命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家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步臻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第2期265-266,共2页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可以为生命伦理学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从生命伦理学的视野探讨儒家的生死观、天人整体观、人伦秩序原则和儒家的见利思义原则,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其糟粕,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生命伦理学 伦理道德 儒家生死观 人伦道德
下载PDF
论中国文人山水画中的神农氏之诗境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铁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11,共5页
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中总是或隐或现地置一或几处农舍、几个渔夫或樵夫。在这些山水画中的农舍、渔夫、樵夫的诗意存在中,我们可挖掘出一种不同于释道哲学的另一种诗境,被称之为"神农氏之诗境",即墨家的诗意哲学。墨... 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中总是或隐或现地置一或几处农舍、几个渔夫或樵夫。在这些山水画中的农舍、渔夫、樵夫的诗意存在中,我们可挖掘出一种不同于释道哲学的另一种诗境,被称之为"神农氏之诗境",即墨家的诗意哲学。墨家由于重视人的食本能,理论本体就是"民以食为天"。勤劳质朴、自食其力和省吃俭用的农夫、渔夫和樵夫成了墨家提倡赞扬的主体。墨家勤劳自立的农夫在被道家精神渗透后,有了诗意的存在,唯恐异化的农业劳动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生命活动,也形成了中华民族赞美农业劳动的审美理想。"此中有真意",日常生活的诗化使农夫、樵夫、渔夫成了人生的最高存在方式,也是农业文明的最高价值。于是在文人山水画中出现农舍、渔夫和樵夫也就不足为怪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氏之诗境 文人山水画 墨学 儒家 墨道合一人生观
下载PDF
达则孔孟 穷则老庄——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思想倾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英才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40-45,共6页
以孔孟的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以主张入世为特征 ,而以老庄的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以主张出世为特征 ,这是两种对立的处世哲学。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确立与变化 ,遵循着达则孔孟、穷则老庄的规律 ,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诗文可以为证。... 以孔孟的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以主张入世为特征 ,而以老庄的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以主张出世为特征 ,这是两种对立的处世哲学。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确立与变化 ,遵循着达则孔孟、穷则老庄的规律 ,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诗文可以为证。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入世 道家出世 处世哲学 达则孔孟 穷则老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