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A Chinese Concept for Global Develop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 Wenl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7年第4期1-20,共20页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emerging as the Western-dominated world order is declining. Capitalism has intensified the rich-poor divide and power politics have led to great upheavals. Western values have ...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emerging as the Western-dominated world order is declining. Capitalism has intensified the rich-poor divide and power politics have led to great upheavals. Western values have caused a "value dislocation" for non-Western countries. The world is calling for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emerged as an answer. It embodies China's ideas on global development. First, it works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every country, which will eas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Second, it emphasizes geo-economie integration that will heal the fragmentation of Eurasia. Third, it advocates linkages between people and inclusiveness to create a new kind of civilization. However,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lie ahea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lobal development geopolitical integration China' s conception
下载PDF
明清回儒人性概念阐释与伊儒会通
2
作者 马晓琴 张伦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慧、理智之性;在人性的类型上,回儒们认为人性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人之特性,还有人之物性。在人性概念的讨论上,明清回儒学者既有对伊斯兰灵魂观和儒学人性观的借鉴吸收,也有与二者的不同创新,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文化融会贯通中的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明清回儒 伊斯兰 人性概念
下载PDF
宋代理学家与《老子》的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3
作者 许晓晴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3-39,共7页
宋明时期注《老》群体愈发庞大,但宋代少见为《老》作注的理学家,在对老子思想“明斥暗合”的主基调中,惟见吕祖谦和林希逸两人注《老》。面对佛道两家思想,宋代理学家对道家老子的态度,整体呈现出一个演进的过程:从接纳《老子》,到在... 宋明时期注《老》群体愈发庞大,但宋代少见为《老》作注的理学家,在对老子思想“明斥暗合”的主基调中,惟见吕祖谦和林希逸两人注《老》。面对佛道两家思想,宋代理学家对道家老子的态度,整体呈现出一个演进的过程:从接纳《老子》,到在批判中予以吸收或严厉批判,再到汇通儒老而注《老》。吕祖谦、林希逸《老子》注本的问世,标志着南宋时期理学界内已经出现“为《老》正名”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家 《老子》 明斥暗合 汇通儒老
下载PDF
试论儒家诚信观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卫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3-27,共5页
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价值尺度混乱、主体信誉缺失、交往行为不合理的"诚信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我国传统儒家的诚信观念,既蕴含了个体安身立命和修己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价值尺度混乱、主体信誉缺失、交往行为不合理的"诚信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我国传统儒家的诚信观念,既蕴含了个体安身立命和修己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从道德价值原则向关系准则转化的趋向,从人的生存法则和伦理原则两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借鉴资源,并为德性的回归提供了道德目的论的理性启示。为此,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将儒家诚信观念提升到一种本体论的高度,探索构建当代中国生态诚信社会,推动社会秩序良性发展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诚信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态诚信社会 践行
下载PDF
论阳明心学对儒学的融合和发展
5
作者 何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1-75,共5页
王阳明对儒学的融合主要是对先秦圣贤和宋明理学家的融合,王阳明对他们在心性论、境界论及工夫论等方面所含的哲理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王阳明 融合 儒学
下载PDF
屈骚意境影响杜诗论
6
作者 李金坤 《武陵学刊》 2012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源头的屈骚,其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历史形态、神话形态这四大精神家园之媒介,在诗人溯古探今、上天入地的不息追寻中,强烈抒发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固持操守、忠君爱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形...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源头的屈骚,其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历史形态、神话形态这四大精神家园之媒介,在诗人溯古探今、上天入地的不息追寻中,强烈抒发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固持操守、忠君爱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具有崇高、悲壮、凄怆意蕴的屈骚意境审美特征。屈骚意境,经过杜甫的潜心揣摩与自然融通,形成了其诗所蕴含的崇高悲壮、沉郁顿挫风格的意境之美,从而使其诗歌别具骚雅之魂魄而焕发出空前的艺术生命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意境 杜甫 融通
下载PDF
儒家经典中的“诚”与“信”
7
作者 吴天明 席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25-27,共3页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 诚信观 大学生教育
下载PDF
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佛教
8
作者 陈维新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11,共7页
东北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中日韩相互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与儒学、道教相互间都存在着某种需要的内在联系,佛教和儒、道融合与现世产生着必然的关联。东北亚佛教信奉大乘佛教具有多元化特点,是"人间佛教"。光大东北亚佛教理... 东北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中日韩相互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与儒学、道教相互间都存在着某种需要的内在联系,佛教和儒、道融合与现世产生着必然的关联。东北亚佛教信奉大乘佛教具有多元化特点,是"人间佛教"。光大东北亚佛教理念和价值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文化 东北亚佛教 儒释道和合 大乘佛教 “人间宗教”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中的“信”对大学生诚信观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慧芳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5期1-2,共2页
高校学生诚信观的培养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文化中的"信",在此基础上从做人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三方面阐述了"信"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随后给出了基于儒家文化中的"信... 高校学生诚信观的培养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文化中的"信",在此基础上从做人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三方面阐述了"信"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随后给出了基于儒家文化中的"信"来塑造大学生诚信观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大学生 诚信观
下载PDF
韩国传统婚俗及其演变
10
作者 李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婚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为单一民族的国家,韩国的婚俗原本很简单,影响婚俗变化的最大因素是中国儒学的传入并成为国家统治思想。韩国在中国“六礼”的大框架之内对其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善和使用。近... 婚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为单一民族的国家,韩国的婚俗原本很简单,影响婚俗变化的最大因素是中国儒学的传入并成为国家统治思想。韩国在中国“六礼”的大框架之内对其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善和使用。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韩国传统婚俗又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新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朝 传统婚俗 儒家“六礼” 融合
下载PDF
诚信观的传统思想资源及其现代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华 杨玉垚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3期35-43,共9页
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具传统性地位的思想内容。传统诚信观“内诚于心,外信于行”是基础,“主忠信”是核心思想,并将心性论作为其本体论基础。当下中国,传统诚信观更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具传统性地位的思想内容。传统诚信观“内诚于心,外信于行”是基础,“主忠信”是核心思想,并将心性论作为其本体论基础。当下中国,传统诚信观更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活水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思想就是对传统诚信观的继承与超越。从道德层面的双向互动关系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不仅要以内心的道德自觉为支撑,还要以制度的约束来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从诚信建设领域的契合看,传统诚信观是贯穿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为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经世致用的实践方法;从诚信与现代制度的融合看,需要将诚信充分融入制度体系之中,加大对诚信建设各层面的制度供给,从而构建起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建设制度保障体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诚信的道德价值和基础规范作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观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学思想 国家治理 内圣外王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意境论”的儒道释思想表现
12
作者 梁颖颖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8-29,共2页
意境,这一传统诗学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即是"儒道释"思想共同作用的理论典范。"儒道释"三家思想为意境丰富审美形态的形成做了最基础的哲理准备,在它们既区别又融合的发展中丰富了意境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 意境 儒道释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自性论
下载PDF
儒家的荣辱观与教育理念
13
作者 方彦寿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8-50,共3页
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中,蕴藏着通过推行教育来传播儒家荣辱观的思想;孟子则分别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改善道德教育两个致思向度上加以引申和发挥。与荣辱观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所说的"... 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中,蕴藏着通过推行教育来传播儒家荣辱观的思想;孟子则分别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改善道德教育两个致思向度上加以引申和发挥。与荣辱观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所说的"内省"。羞恶之心的"义之端",往往容易被外界的物欲所"汩没";而内省或省察,则是对这种被物欲所汩没的一种警醒和提防。在道德教育阶段论中,儒家学者主张荣辱观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并贯彻人的终生。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荣辱观 内省 养正于蒙 作圣之基
下载PDF
“新道统”理念下的偏见——朱熹讨伐“苏学”的文化诉求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松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6,共9页
在朱熹的心目中,风行于朝野的"苏学"既使广大士人"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又严重地阻碍自己"新道统"的创构与张扬,因此展开全面深入地讨伐与清算。朱熹创构与张扬以"心性"为内核的"... 在朱熹的心目中,风行于朝野的"苏学"既使广大士人"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又严重地阻碍自己"新道统"的创构与张扬,因此展开全面深入地讨伐与清算。朱熹创构与张扬以"心性"为内核的"新道统"是对高宗的"道统"传承权与掌控权的公然否定,目的在于以"道统"传承者的身份,劝君行道,以"新道统"的理念引领君王治天下,具有强烈的政治儒学化的文化诉求。"新道统"是朱熹处理文道关系的思想基础,形成道主宰文、"文便是道"的文道观,忽略文学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他对"苏学"的讨伐一样存在明显的偏见。对此须联系朱熹勇于挑战君权,张扬"新道统"的历史场域及其文化诉求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伐苏学 新道统 文道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