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德育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对儒家道德的分析
2
作者 张舜清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是以传道为目的,其实践宗旨在于追求万物的生生。这种教育在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态层次上的生命教育;社会层次上的“亲民”教育;个体层次上的“爱人”教育。这种教育立足于“道心”的培育,在方法上侧重心性修养与礼法规则相结合。通过把传道教育事业内在化为切己的生命实践活动,儒家亦建立起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这对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师德师风
下载PDF
The Culturally-loaded Concept Dao(道)
3
作者 张凤仙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0期183-184,共2页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especially in the philosophical works,Dao(道)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with abun 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meaning of Da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especially in the philosophical works,Dao(道)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with abun 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meaning of Dao(道) was gradually en riched and became complicated.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ch concepts involves double stages,i.e.from classic Chinese into modern Chinese and from modern Chinese into Engl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 connotations TRANSLATION
下载PDF
The Connotation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ao (道) in Chinese Classics
4
作者 张凤仙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年第4期182-184,共3页
Translating, in ligh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of which understanding is the premise. Dao (道) is a core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with plentiful cul... Translating, in ligh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of which understanding is the premise. Dao (道) is a core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with plentiful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le, it has been put into a variety of dictions. Only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source text leads to the appropriate production in trans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 ()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LATION
下载PDF
王道《老子亿》之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5
作者 唐哲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王道的《老子亿》是明代以儒解老的注老代表作之一,反映出明代儒道关系的新局面。王道以儒家之“允执厥中”来阐明老子哲学的治国理政意蕴,并进一步以儒家之“为政以德”来诠释“无为”之治的内在逻辑,由此达到会通儒道两家政治哲学的... 王道的《老子亿》是明代以儒解老的注老代表作之一,反映出明代儒道关系的新局面。王道以儒家之“允执厥中”来阐明老子哲学的治国理政意蕴,并进一步以儒家之“为政以德”来诠释“无为”之治的内在逻辑,由此达到会通儒道两家政治哲学的目的。对于《老子》书中“绝仁弃义”之论,他以儒家之《易》来发明“道德”与“仁义”之关系,并提出“仁义虽下于道德,而犹出于中心之实然也”,由此化解了“道德”与“仁义”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外,《老子亿》中对以往以儒拒道的愚民说、权诈说、空无说等观点进行了驳斥,通过对老子学说的正名来消解儒道对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亿》 允执厥中 会通
下载PDF
道教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刍议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雅群 程雅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61,67,共6页
对道教医学的认识,有必要以中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从中医文化发展史看,中医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广义的道医学包括道家医学与道教医学。狭义的道医学指的是道教医学。道教医学是相对于中医学的两个另外发展阶段儒家医学、... 对道教医学的认识,有必要以中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从中医文化发展史看,中医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广义的道医学包括道家医学与道教医学。狭义的道医学指的是道教医学。道教医学是相对于中医学的两个另外发展阶段儒家医学、术医而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医学 儒医 术医 中医文化 史论
下载PDF
以道论诗与以诗言道: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原论——兼论“洛学兴而文字坏” 被引量:7
7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3,共11页
宋代理学家以道论诗,曾用"自成文"、"人心感物"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等说法,建构起一套诗学观,包括诗歌生成论、诗歌价值观及诗无工拙论等,认为最好的诗是圣贤摅发胸中所蕴,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可为。他... 宋代理学家以道论诗,曾用"自成文"、"人心感物"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等说法,建构起一套诗学观,包括诗歌生成论、诗歌价值观及诗无工拙论等,认为最好的诗是圣贤摅发胸中所蕴,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可为。他们又以诗言道,诗就是道,不能载道的诗应当删去。总之,理学家所论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诗。这些论调对传统诗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导致宋诗的急遽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家 诗学 程颐 朱熹
下载PDF
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玄同”愿景 被引量:3
8
作者 唐明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91,共3页
《老子》五千言,同《易经》、《论语》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始经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贵德而无为的爱民治国理念,尚和而不争的少私寡欲警言,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德经》 贵德 尚和
下载PDF
《论语》中的仁之为道 被引量:7
9
作者 余治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17,共8页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礼与道、体与用的最高德性,甚至还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绝对性、必然性与命令性的人性情感,因此而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群体特征与社会性要求。但仁又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性境界,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具有强烈终极感与归宿感的宗教体验。一人之仁难以达到,"天下归仁"局面的实现更显得渺茫。仁只不过是儒家所大力倡导与鼓呼的乌托邦,它在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它也正因此而成为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儒家
下载PDF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天道时序观及其生态意义——以《易传》为中心 被引量:6
10
作者 乔清举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6,共9页
在哲学中,"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性质和规律。关于天道运行的机制,易学自然哲学的说法是"神妙万物"。神是阴阳运行的微妙、神秘、不知其然而见其功的作用,也是变化的动力;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节奏、节... 在哲学中,"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性质和规律。关于天道运行的机制,易学自然哲学的说法是"神妙万物"。神是阴阳运行的微妙、神秘、不知其然而见其功的作用,也是变化的动力;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节奏、节律、秩序以及由这种节律所决定的应该采取的行动则是时和时序。儒家自然哲学的时与现代牛顿时间观不同。儒家的天道观是有机的、内在的,人和自然可以相互影响的。其自然规律,是生态性质的,是一种稳定性,而不是超出人为控制的必然性;可以因人的不当行为而遭到破坏。儒家自然哲学对于天道的这种认识在历史上产生了敬畏自然的生态态度,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 儒家自然哲学 生态
下载PDF
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鹤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47,共10页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北齐时期 大都督 地方化的稳定行台
下载PDF
“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贯通的——理学家对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儒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共12页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理学 良知 性善 性命—天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中的道和道统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韦弦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27,共6页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曾经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儒家学说中的道统是由圣人构成的承载和传续道的系统...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曾经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儒家学说中的道统是由圣人构成的承载和传续道的系统,其中寄托着儒家学者的价值理想,其本义是将儒家学者追求的真理和正义作为最高的是非标准置于君权之上。关于儒家道统说的认识涉及到对于中华远古史及古代文化传统的认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说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野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俊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70,共10页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一以贯之” 日本儒者 论语
下载PDF
论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异向性及其认识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培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7,共9页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等。"传统儒学之士...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等。"传统儒学之士"主要集中于文道关系、文与道如何发生关系这两个层面上,尤其注重从体用、本末等方面进行研究。"道学之士"探讨文道关系则具有泛化倾向,其文道关系或被替换为文化载体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或其"文"之内涵被缩小,等同于现代意义上"文学"的某些内容及形式等。"文"之独立性、"文"与"道"应居平等地位等逻辑客观性品格,亦为"道学之士"所忽视甚至抹杀。比较来看,"道学之士"之文道观念显然受到了其他两类士人群体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理学家 关系 价值
下载PDF
道之思:《老子》第一章疏解——一个比较哲学的角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静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3,共9页
从中西比较的视野集中处理《老子》第一章,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其一,道为何不可言?又为何不得不对其言说?这一问题可运用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思想予以解决;其二,道之有与无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有"、"无"、"... 从中西比较的视野集中处理《老子》第一章,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其一,道为何不可言?又为何不得不对其言说?这一问题可运用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思想予以解决;其二,道之有与无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有"、"无"、"常"等贯穿《老子》全书的重要思想进行逐一梳理,并在整体上借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可以厘清中国哲学同西方形而上学的区别,由此并可避免将中国哲学纳入西方语境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海德格尔
下载PDF
朱熹诗文的文道一本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利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朱熹崇正、重统、尚雅、尊古的文化心态代表了近古时代正统文人的文化心理。朱熹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贯穿到文学的领域中,引申出文道一本论。同时,又将传道之文和抒情之诗加以区别,肯定诗歌的价值多重性,提倡一种将直觉和理性相结合的... 朱熹崇正、重统、尚雅、尊古的文化心态代表了近古时代正统文人的文化心理。朱熹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贯穿到文学的领域中,引申出文道一本论。同时,又将传道之文和抒情之诗加以区别,肯定诗歌的价值多重性,提倡一种将直觉和理性相结合的体验诗学。而心性义理不同程度的渗透,则形成了朱熹诗歌的丰富层次和各类文本的独特性。文从道出的观念,又使朱熹的文风趋向平易自然,使其文章呈现出以立意为本而不尚词采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诗文 学气象 理学诗派
下载PDF
道德存有路线的展开——儒家生生伦理学对明道历史贡献的新判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泽波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5-12,F0002,共9页
两千多年儒学的发展实际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为道德践行问题,这是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就有的;辅线为道德存有问题,这是受佛教影响到宋代之后渐渐形成的。明道的历史贡献,除了提出天理概念,开辟心学方向外,还表现在道德存有方面。其&q... 两千多年儒学的发展实际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为道德践行问题,这是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就有的;辅线为道德存有问题,这是受佛教影响到宋代之后渐渐形成的。明道的历史贡献,除了提出天理概念,开辟心学方向外,还表现在道德存有方面。其"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正式展开了道德存有的路线,使儒家道德践行和道德存有这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的整体格局具有了雏形;而"物不能推,人则能推"的论述更包含着建构道德存有的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天的深刻意蕴。对于明道的道德存有论,学界多有不同的理解,而分歧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界定创生道德存有那个主体的性质。这个问题关系甚大,亟待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存有 儒家生生伦理学
下载PDF
儒家中道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方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7年第3期41-46,共6页
论文简要概括了儒家中道的内涵;接着从仁、礼与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进一步揭示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实践的方法论,其与仁、礼一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三者密不可分;最后从儒家中道与儒家秩序和谐论、中道与中华法系对于良法的追求、中... 论文简要概括了儒家中道的内涵;接着从仁、礼与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进一步揭示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实践的方法论,其与仁、礼一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三者密不可分;最后从儒家中道与儒家秩序和谐论、中道与中华法系对于良法的追求、中道与无讼、中道与父子相隐四方面分析了其对于中华法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先秦儒道思维透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瑞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4-129,共6页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者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 ,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者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 ,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以诗意的语言及类比隐喻的方式予以表述 ,便形成了儒道文化 ,儒道文化正是其思维的结晶。本文拟从思维的定位、思维的素质、思维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儒家 思维符号 思维表达 思维 定位 思维素质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