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ligation Orientation and Right-Based Principle——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1
作者 姜培茹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1X期181-182,共2页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construction,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modern legal system has become a keynot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In the course o...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construction,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modern legal system has become a keynot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system,transplanting from western legal culture is becoming a trend.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a cultural basis for this transplant.As for cultural factor,Confucianism is the dominated though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occupies the same place in western culture,accordingly,their influence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is grea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obligation orientation and right-based principl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aiming at provide som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for the transplant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in improving Chinese modern leg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ism CHRISTIANITY difference LEGAL culture
下载PDF
The Bridge to a Western Confucianism:Between Legal Theory and Private Law
2
作者 Domenico Bilott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9年第8期456-460,共5页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analyse the future of Confucianism in Western societies or,at least,through the exegesis of Western scholars.To realize this overview definitely means to verify how Confucian thought crosse...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analyse the future of Confucianism in Western societies or,at least,through the exegesis of Western scholars.To realize this overview definitely means to verify how Confucian thought crossed many contemporary and later theories,especially in juridical fields as the theory of private law and the public comparative law.That system of customary rules and pragmatic ethics did not fail to face the modernity by enlarging its views in the context of much more complex societies:So,a typical phenomenon of Eastern civilities,to the point that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most peculiar inheritance of both Chinese spirituality and administrative political science,became an interesting and suggestive test bench for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If it is correct to say that this is not a proper nowadays stance(remembering the praise of Leibniz and Voltaire,for instance),it is even more likely that Confucianism will catch the attention of a larger academic audience also in the nearest future and not only narrowing its rise to the enormous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hinese influence and ruling role in the world,directly getting a level of strength not far from the American governance.Unsurprisingly,the first defined approaches to a Western Confucianism,mixing elements from its absolutely unique written or traditional sources and aspects taken from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cultures,are still coming from United States’universities,in the scientific field of sinology and,step by step,comparative law’s scholars and legal theorists.This fascinating development that opens up Confucian ethics to a bigger spectre of teachings and belongings is happening while Confucian rituals,temples,and precepts are reaching in modern days China an always more cohesive and aggregating religious phenomenology.The West looks for ideas,while the East is trying to find stability around a metaphysical substructure of common values to prevent conflicts and to keep societies sa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clesiastical LAW confucianism LEGAL theory PRIVATE LAW
下载PDF
Mohist Theoretic System: The Rivalry Theory of Confucianism and Interconnections With the Universal Values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
3
作者 SONG Jinzhou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3期178-186,共9页
Mohis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for two centuries and half.It is the third biggest schools follow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Mozi(468 B.C.-376 B.C.)was the first major intellectual rivalry to Confuc... Mohis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for two centuries and half.It is the third biggest schools follow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Mozi(468 B.C.-376 B.C.)was the first major intellectual rivalry to Confucianism and he was taken as the second biggest philosophy in his times.However,Mohism is seldom studied dur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from Han dynasty to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due to his opposition claims to the dominant Confucian ideology.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three potential functions of Mohism:First,the critical/revision function of dominant Confucianism ethics which has DNA func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even in current China;second,the interconnections with the universal values of the world;third,the biological constructive function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Mohist had the fame of one of two well-known philosophers of his times,Confucian and Mohist.His ideas had a decisive influence upon the early Chinese thinkers while his visions of meritocracy and the public good helps shape th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and policy decisions till Qin and Han(202 B.C.-220 C.E.)dynasties.Sun Yet-sen(1902)adopted Mohist concepts“to take the world as one community”(tian xia wei gong)as the rationale of his democratic theory and he highly appraised Mohist concepts of equity and“impartial love”(jian ai).Liang Qichao and Lu Xun appreciated Mohism.And ear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such as Chen Duxiu,Li Dazhao,Zhang Tailei,and Mao Zedong had highly complimented Mohism,including the dialectic materialism.To some extent,Mohism had big impact on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ism impartial love(jian ai) confucianism the universal values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对当代生命教育的价值引领及实现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耀玲 张曦予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墨家 生命哲学 生命教育 价值引领
下载PDF
伦理正义对中华法系统一性的价值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治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伦理正义是统一性的中华法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法律哲学的凝结。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法典体系的统一性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法律秩序构造是一个必要前提,“伦理正义”价值对于这一目标追求具有保障意义。中华法系是一个伦理... 伦理正义是统一性的中华法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法律哲学的凝结。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法典体系的统一性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法律秩序构造是一个必要前提,“伦理正义”价值对于这一目标追求具有保障意义。中华法系是一个伦理法体系,其伦理正义决定和影响着法律正义的设计和实现。中华法系立法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服务于律典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高超的法律解释学,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法系统一性的形成。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借助“以经释律”“引经注律”“引经决狱”方法贯彻伦理正义价值原则,中华法系的立法解释、律学研究和司法裁判活动展现了高度的统一性;通过和平的交流互鉴,整个中华法系圈在存续期间保持了伦理价值、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高度一致性。以伦理正义引领的中华法系的统一性,承担了一般国家法律体系所没有的重大且复杂的历史内涵,从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持久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法的统一性 以经释律 引经注律 引经决狱 伦理正义
下载PDF
论先秦儒墨的葬祭观——兼论葬祭厚薄与至诚之关系
6
作者 饶晓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8期56-59,共4页
先秦儒家缘人情之葬祭礼文、墨家利死生之葬祭目的,均可归宿于至诚,即通过委弃、亏损自我以奉养鬼神,委弃自我的程度则代表了奉神的虔诚度。两家的葬祭观在理论导向上均有其合理性,但在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其理论在实践上往往有失偏颇... 先秦儒家缘人情之葬祭礼文、墨家利死生之葬祭目的,均可归宿于至诚,即通过委弃、亏损自我以奉养鬼神,委弃自我的程度则代表了奉神的虔诚度。两家的葬祭观在理论导向上均有其合理性,但在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其理论在实践上往往有失偏颇。且在战国学派互攻的历史语境下,诸子未能始终紧扣至诚之思理,进一步遮蔽了儒墨葬祭观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至诚 葬祭 厚薄
下载PDF
从当代治理哲学看中国先秦哲学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谢阳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9,25,共8页
现代治理哲学提倡社会力量的自主管理,要求与人民共有、共治、共享。中国先秦思想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儒家主张行"王道",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慈"治理天下;如果一个社会光... 现代治理哲学提倡社会力量的自主管理,要求与人民共有、共治、共享。中国先秦思想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儒家主张行"王道",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慈"治理天下;如果一个社会光讲公正不讲慈爱,就成了冷冰冰的社会。墨家充分认识到社会精英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家的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谋求富国强兵必须变法改革。杂家主张治理的好坏要看能否汇集更多的智慧和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哲学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杂家
下载PDF
近十年来儒墨对比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薛柏成 马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对比问题方面的研究仍集中在爱人、尊贤、修身、仁义、义利、忠孝、节俭、天命鬼神、礼乐制度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上,涉及两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出现了用出...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对比问题方面的研究仍集中在爱人、尊贤、修身、仁义、义利、忠孝、节俭、天命鬼神、礼乐制度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上,涉及两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出现了用出土简帛等新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新方法,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总体上比较两家区别的论述多,而探讨二者之间联系及应用的论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对比
下载PDF
秦汉以后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薛柏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63,共4页
秦汉以后 ,墨家思想趋于与儒道诸家的融合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就通过封建正统思想表现出来。墨家思想的优秀之处及墨子本人的伟大人格不时出现在封建史书典籍中 ,影响着士大夫的价值选择。此外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一些著名的儒家“... 秦汉以后 ,墨家思想趋于与儒道诸家的融合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就通过封建正统思想表现出来。墨家思想的优秀之处及墨子本人的伟大人格不时出现在封建史书典籍中 ,影响着士大夫的价值选择。此外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一些著名的儒家“异端”人物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思想 儒学 影响
下载PDF
儒、法互补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汉民 胡长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5,共7页
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民意是国家稳定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分别继承了三代时期的王道与霸道,发展出强调民本的儒家学说和强调权势的法家学派。儒家偏重国家的民意基础而相对缺乏治理效能,不能成为诸侯争霸的思想指导... 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民意是国家稳定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分别继承了三代时期的王道与霸道,发展出强调民本的儒家学说和强调权势的法家学派。儒家偏重国家的民意基础而相对缺乏治理效能,不能成为诸侯争霸的思想指导;法家偏重君王治理能力而缺乏民意对君权的制约,最终导致秦帝国的暴政和快速灭亡。汉代以后的国家治理希望实现民意与效能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儒法互补、霸王杂之的治理结构,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 儒法互补
下载PDF
仁、义的本义与演变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维俭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2-148,共7页
"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 "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本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这属于个体的"潜意识"和"前意识"。"仁"与"义",一个是维系亲情;一个是卫护公道。所谓"仁内义外"主要是强调在家族内部讲"仁",在外面讲"义"。然而,在古汉语中,一个符号可以包含多项所指。所以,仁、义、内、外的意思都不是唯一的。孟子不赞同"仁内义外",实际上是否定了私德与公德的区别。后世的统治者赞赏孟子,不过,他们的意图不在"天下一家",而在"家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仁内义外 家族制
下载PDF
论法家思想在秦的实践及其在婚姻制度中的体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永挺 刘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4-88,共5页
论述了儒法思想的产生、冲突和法宗思想在秦国的推行并获得成功的原因 ,同时通过讨论法家思想在婚姻制度这一礼制核心上的体现 ,认为“法治”有优于“人治”的方面 ,中国古代有过崇尚“法治”的传统。
关键词 法治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秦国 婚姻制度 婚姻条件 夫妻地位 婚姻登记制度
下载PDF
“大兵学”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钧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31,共9页
兵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兵学,指兵家兵学。广义的兵学,指诸子百家的兵学。大兵学,即指广义的兵学。大兵学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齐国为中心,兵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几大学派,顺应时代的需要,竞相谈兵,掀起了一个... 兵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兵学,指兵家兵学。广义的兵学,指诸子百家的兵学。大兵学,即指广义的兵学。大兵学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齐国为中心,兵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几大学派,顺应时代的需要,竞相谈兵,掀起了一个百家言兵的高潮。百家言兵,小大精粗,无所不至,留下了众多的兵学著作,积累了丰厚的兵学思想。而且,百家言兵,各有各的特色,相互发明,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大兵学的理论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学 兵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纵横家
下载PDF
论儒道墨三维和谐的管理观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思义 管遵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2-125,共4页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的纽带,若无墨道,纽带则无意义;道是儒墨的升华,若无儒墨,道则无所加。注重社会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魂灵,无论是"仁爱"、"道爱"还是"兼爱",皆体现了和谐的管理境界,可谓是殊途而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墨 三维和谐 管理境界
下载PDF
闹剧背后: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评法批儒”运动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炽成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3,共6页
对70年代中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人们一般都从政治的角度做出评价。该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一下这场具有闹剧色彩的运动。作者认为,起码要注意这场运动的两个思想史背景:近代以来法家地位的节节上升和“五四”以来强大的反传统主... 对70年代中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人们一般都从政治的角度做出评价。该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一下这场具有闹剧色彩的运动。作者认为,起码要注意这场运动的两个思想史背景:近代以来法家地位的节节上升和“五四”以来强大的反传统主义。作者还认为,该运动中的大量印刷古书,可以看做是对“文革”开始时烧古书的修错。文章最后对法家的现代价值和儒法互补提出个人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评法批儒”运动 反传统主义 儒法互补
下载PDF
从大实践的境域看儒家思想——兼论儒、道、墨的异同与互补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岿然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28,共6页
儒家"以人意相存问",将做人及其内涵宗法伦理情感、规范形而上学化,让自然与社会历史服从宗法伦理秩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大实践的境域诉求。走出儒、道、墨各自的形而上学窠臼,走向大实践的境域,则儒家的"相濡以沫... 儒家"以人意相存问",将做人及其内涵宗法伦理情感、规范形而上学化,让自然与社会历史服从宗法伦理秩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大实践的境域诉求。走出儒、道、墨各自的形而上学窠臼,走向大实践的境域,则儒家的"相濡以沫"与道家的自然逍遥,儒家的"以己养鸟"、道家的"以鸟养鸟"以及墨家的"以社会养鸟"都是互补的。儒家的有为、力行与道家的无为、不争,在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融贯互生的境域中也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实践 形而上学 儒家 道家 墨家
下载PDF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三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学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 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 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 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 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 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 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合理地把握儒、墨、道、法的教 育思想各自的丰富性、完整性与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本体论 人性论 认识论 先秦时期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教育思想
下载PDF
先秦儒法公私观简论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长坤 刘宝才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0,共6页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为道德修养提出了目标,而后者主要在法治思想领域,为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儒法公私观是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儒法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历史影响具有两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儒家 法家 公私观 人性论 崇公抑私 道德修养 民本主义思想 法治思想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研究范式——以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任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7,共8页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 ,对休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划分进行了扩展研究 ,完成了休谟这一理论从绝对理性的本质主义向相对理性的非本质主义的过渡 ,并以非本质意义上的“事实判...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 ,对休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划分进行了扩展研究 ,完成了休谟这一理论从绝对理性的本质主义向相对理性的非本质主义的过渡 ,并以非本质意义上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为基础 ,以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为例证 ,提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研究范式的两种“理想类型” :还原与解释 ;推展与原创。作者认为 ,依照这两种“理想类型” ,就能厘清目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研究方法的盲目和混乱 ,在解释与对话中确立起码的规则 ,从而深化思想的研究 ,推动思想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法律思路 儒家 礼法思想 "理想类型"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研究范式 还原解释 推理
下载PDF
儒法之间:道家哲学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腾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8,共10页
于传统法律思想史视阈之研究,道家哲学常被阐释为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然而,其发轫之时于先秦法思想之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德礼的解构,及对法家法术的启示。道家抱持超越人文、批判现实的姿态,阐发一套揭露人欲、质疑圣智、否弃仁礼的学说... 于传统法律思想史视阈之研究,道家哲学常被阐释为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然而,其发轫之时于先秦法思想之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德礼的解构,及对法家法术的启示。道家抱持超越人文、批判现实的姿态,阐发一套揭露人欲、质疑圣智、否弃仁礼的学说,构成儒家祖述圣王、从周复礼抱负的反动,是法家颠覆传统、变法改革立场的助力。进而,道家的本体道论为法家的"势"论铺垫了哲学基础;道家的无为之治隐含"道生法"的思想路径,为法家的"法"论蓄积了话语资源;道家的辩证柔术为法家的"术"论确立了基本思维。将先秦道家哲学置于"儒法之间"进行审思与诠释,方能洞明道家哲学在先秦法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儒家 法家 法思想 解构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