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家政治文化中的权力制约思想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季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先秦儒家从“德治”理论出发,从伦理的角度来解决权力制约问题,主张通过构建权力执掌者的道德价值体系、强化当权者的道德自律意识等方式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这一理论立足于传统中国的现实,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道德理想主义又使儒... 先秦儒家从“德治”理论出发,从伦理的角度来解决权力制约问题,主张通过构建权力执掌者的道德价值体系、强化当权者的道德自律意识等方式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这一理论立足于传统中国的现实,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道德理想主义又使儒家的权力制约手段和方式重于自律,忽视他律,重于防范,疏于制裁;制约对象和内容重于叛臣,疏于贪吏,重于品行,疏于官吏的能力和实际作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先秦儒家权力制约思想对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权力制约 先秦儒家
下载PDF
“智者不惑”的道德意涵 被引量:4
2
作者 林贵长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89-93,共5页
"智者不惑"是先秦儒家尊崇的君子三大德行之一。"智者"之所以"不惑",并非仅仅因为具备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能力而能知物识理,而是更多地指具备人事活动领域的道德理性而能明善祛恶,它主要体现为:明是非、... "智者不惑"是先秦儒家尊崇的君子三大德行之一。"智者"之所以"不惑",并非仅仅因为具备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能力而能知物识理,而是更多地指具备人事活动领域的道德理性而能明善祛恶,它主要体现为:明是非、辨善恶,贵知己、善识人,知当务、识时势。正因为对明善祛恶之智的强调,促使儒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成人之教",而有异于西方的"爱智之学"。"智者不惑"蕴含的人文内涵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过于倚重科技理性之风,是以真善美为底色、崇尚人的全面发展之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德 君子 智者不惑 先秦儒家 和谐文化
下载PDF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浅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会钦 郭长华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11,共5页
先秦儒家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儒家先哲们论证了自然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揭示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 ,意义深远。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生态伦理 自然 关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祝菊贤 《唐都学刊》 2007年第5期73-77,共5页
先秦儒家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音乐以其节奏、旋律、秩序等和谐的形式影响人的心理结构,使人的感性生命节律化、秩序化,使人的情感快乐、真挚、丰富、超越;同时,音乐的结构还与政治异质而同构,社会政治的... 先秦儒家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音乐以其节奏、旋律、秩序等和谐的形式影响人的心理结构,使人的感性生命节律化、秩序化,使人的情感快乐、真挚、丰富、超越;同时,音乐的结构还与政治异质而同构,社会政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的音乐境界;音乐的形式结构及其运动也象征着化育长养万物生命的宇宙之道。先秦儒家通过审美教育追求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生命之间和谐、有度、中庸,追求社会政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音乐化境界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的物质功利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对于政治、经济、科技、管理中以人为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审美教育 现代意义
下载PDF
秦朝“以吏为师”及其相关问题考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阴山学刊》 2006年第2期41-48,共8页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以吏为师 教育制度 尊法反儒 分封 郡县制
下载PDF
先秦儒家农业科技思想浅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会钦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3-107,共5页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由先秦儒家总结和凝炼出的以"相地而农"、"顺天守时"、"化土物地"、"田肥以易"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由先秦儒家总结和凝炼出的以"相地而农"、"顺天守时"、"化土物地"、"田肥以易"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其间所蕴含的科学因子,至今依然能给人们以诸多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地而农 顺天守时 化土物地 田肥以易 先秦儒家 农业科技思想
下载PDF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
7
作者 王达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12,共5页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还认为,人可以通过在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的前提下上知天...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还认为,人可以通过在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的前提下上知天命,但又并非人人能上知天命,为天命的超越性预留了空间,从而使自己的天命观含有浓厚的宗教性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先秦哲学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的革命观念
8
作者 王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7-152,共6页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有着繁复的内容,革命观念既是其中之一,它受西周时期的革命观念的影响,并且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周易》中的《革》卦对其有理论性的概括,而战国时期的著名儒者孟子、荀子,更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使之在儒...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有着繁复的内容,革命观念既是其中之一,它受西周时期的革命观念的影响,并且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周易》中的《革》卦对其有理论性的概括,而战国时期的著名儒者孟子、荀子,更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使之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更加合理化的位置,并且影响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革命观念
下载PDF
先秦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9
作者 朱桂莲 《唐都学刊》 2005年第4期49-52,共4页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提出的以“德治”为手段,构建“仁者治国、老少安怀”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以“君子”、“圣人”为标准,构建“道德教化”与“自我修身”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以人性的善恶程度的不同为依据,提出思想道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提出的以“德治”为手段,构建“仁者治国、老少安怀”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以“君子”、“圣人”为标准,构建“道德教化”与“自我修身”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以人性的善恶程度的不同为依据,提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分层理论等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理论,对我国的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社会生活
10
作者 李祥俊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8-25,29,共9页
秦汉时期,三代以内的小家庭取代传统的宗法制成为社会政治的基础,非家庭本位的官僚系统成为社会政治的治理主体,这对家庭伦理以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秦汉时期以三纲为代表的儒家家庭伦理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皇权的获得、传承都依... 秦汉时期,三代以内的小家庭取代传统的宗法制成为社会政治的基础,非家庭本位的官僚系统成为社会政治的治理主体,这对家庭伦理以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秦汉时期以三纲为代表的儒家家庭伦理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皇权的获得、传承都依据家庭伦理;作为政治治理主体的官僚阶层虽然是非家庭本位的,但在治理的目的和治理的方式上都要依据家庭伦理;一般民众在家庭内外的生活中都是依据家庭伦理做人做事,把家庭伦理置于治道以至皇权之上。秦汉时期奠定了其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基础,在今天的社会大转型中,作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家庭伦理 皇权 治道 民众生活 儒家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储光存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68-71,75,共5页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观上与中国先秦儒家中庸哲学有许多相同点 ,他们都视中庸为最高德行 ,重视执中、用中、择中原则。但由于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明诞生的背景有许多不同 ,中庸观也存在着许多特性。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一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观上与中国先秦儒家中庸哲学有许多相同点 ,他们都视中庸为最高德行 ,重视执中、用中、择中原则。但由于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明诞生的背景有许多不同 ,中庸观也存在着许多特性。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一种伦理德性 ,是由实践生成的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密切 ,强调自愿性与中间论 ,是一种中等阶级政治理论。而先秦儒家的中庸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天赋的德性 ,强调自觉性与时中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中道观 先秦儒家 中庸观 比较研究 哲学思想 中国 古希腊
下载PDF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被引量:21
12
作者 梁国典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1,共7页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先秦儒家 君子人格 “君子小人”之辨
下载PDF
先秦诸子散文中两种文化差异成因之浅探
13
作者 杨旭玮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4-57,共4页
先秦诸子散文中存在着两种文化差异。儒家文化孕育于史官文化的土壤,道家文化成长在巫卜文化的沃野,由于这两种文化所处地域各部落原始崇拜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加之学术承传的相异,个体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巫卜文化 史官文化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