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早白垩世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飞行能力解析
1
作者 马雪 钱迈平 +3 位作者 蒋仁 刘凯 所颖萍 项红莉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198-205,共8页
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早白垩世湖相沉积岩地层的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骨架化石及其围绕的羽毛化石,呈现出鸟类飞行的早期演化特征:①圣贤孔子鸟的胸骨不发达,不发育龙骨突,标志着飞行能力弱,而现代善于飞行的鸟类的胸骨和... 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早白垩世湖相沉积岩地层的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骨架化石及其围绕的羽毛化石,呈现出鸟类飞行的早期演化特征:①圣贤孔子鸟的胸骨不发达,不发育龙骨突,标志着飞行能力弱,而现代善于飞行的鸟类的胸骨和龙骨突发达,附着的大块飞行肌肉可占体重20%以上。②圣贤孔子鸟的前肢具有3个灵活的手指,指爪大,呈镰刀状,更善于爬树,作为对比,现代善于飞行鸟类的前肢具有一组小翼羽,用于调节通过翅膀表面的气流,避免大攻角时发生失速,确保顺利起飞或降落。另一方面,圣贤孔子鸟也展现出某些进步的特征:①圣贤孔子鸟具有轻便而无牙齿的角质喙,用于啄食;仅有8节尾椎,末端有一个尾综骨,用于附着扇状尾羽,可提供关键的控制面,有利于随时控制飞行方向和速度(特别是在起飞和降落时);其明显膨大的肱骨近端具有一个卵形凹陷,推断是一种气囊系统构造,减轻了骨架的结构重量。②圣贤孔子鸟拥有发达的羽毛系统,几乎和现代飞行鸟类相同,十分有利于飞行。圣贤孔子鸟的翼形属于宽短形,与现代雉类相似,反映它们的飞行方式很可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孔子 飞行能力 早白垩世 辽西
下载PDF
Confucius and American Democracy
2
作者 ALFRED HORNUNG 《China Today》 2024年第6期48-50,共3页
UP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became characterized by an essentially Eurocentric worldview.This was reflected in the study of Latin and ... UP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became characterized by an essentially Eurocentric worldview.This was reflected in the study of Latin and Greek in high school,and in basing public life and political systems on philosophies of classical antiquity.The work of the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Confucius(551-479 B.C.),a near-contemporary of the major Greek philosophers Socrates(469-399 B.C.),Plato(428-348 B.C.)and Aristotle(384-322 B.C.),whose eth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entered into the constitutions of European states,remained unkn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IN MIDDLE confucius
下载PDF
Xue and Haoxue:Learn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Attitud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3
作者 LIANG Ka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9期559-565,共7页
The Analects(Lunyu論語)is a fundamental text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nd offers an extensive account of the importance and methodology of learning(xue學)in the quest to become a junzi(君子),or exe... The Analects(Lunyu論語)is a fundamental text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nd offers an extensive account of the importance and methodology of learning(xue學)in the quest to become a junzi(君子),or exemplary pers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nts and attitudes of learning as presented in The Analects,focusing on how Confucius’disciples and subsequent generations compiled and understood his teachings.Confucius emphasized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 learning is to become a junzi.The term junzi originally referred to nobles or aristocrats but was redefined by Confucius to describe anyone who cultivates themselves to achieve moral excellence and serve society effectively.In The Analects,the concept of junzi is constructed through various entries that illustrate what a junzi should and should not do,highlighting attributes such as being highly principled,disciplined,ethical,and capable.Confucius outlined specific content areas for learning that were essential for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se included learning cultural knowledge(學文),the Book of Changes(學易),the Book of Odes(學詩),the Book of Propriety(學禮),and the Way(學道).He believed that proper behavior,such as filial piety,respect for elders,trustworthiness,and benevolence,was a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learning.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classical texts,learners could cultivate their emotions,improve their observational abilities,and enhance their social skills.In addition to content,Confuciu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He valued the enjoyment of learning(好學)and praised those who pursued knowledge with diligence and an open mind.This attitude was exemplified by his favorite disciple,Yan Hui,who was noted for his ability to learn without repeating mistakes or transferring anger to others.Confucius himself also modeled this attitude,demonstrating a lifelong commitment to learning and self-improvement.In conclusion,The Analects presents learning as a holistic process that encompasses not only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and social virtues.Confucius’teachings emphasize that through persistent and disciplined learning,individuals can achieve personal growth and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society,embodying the qualities of a true junz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Analects confucius LEARNING exemplary man CONTENTS ATTITUDE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t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 Korea
4
作者 Fu Qiong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4期51-70,共20页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re one of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and their cross-cultural sociocultural adaption,psychological adaption,and job adaption are in need of i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re one of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and their cross-cultural sociocultural adaption,psychological adaption,and job adaption are in need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t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 Korea during 2022-2023 through surveys and personal interviews.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eachers’adaptation was best in terms of work,followed by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and weakest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In terms of work adapt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adapting to teaching language and teaching methods.In terms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the focus should be on adapting to personal communication.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anxiety.The study also focused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as well as the true inner feeling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The study found that factors such as English proficiency,gender,education,professional background,and overseas experience had little impact on teachers’cross-cultural adaptation,while factors such as Korean proficiency,participation in cross-cultural training before going to South Korea,understanding of Korean culture before going to South Korea,and length of time spent in working in South Korea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This study provides reliabl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going to South Korea to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South Korea confucius Institutes
下载PDF
《儒行》篇: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孔子为儒者赋予价值规定的经学文本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治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为整个阶层的职业行为制定标准,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待举”“待取... 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为整个阶层的职业行为制定标准,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待举”“待取”意味着早期儒者群体已经做好心理和行动的积极准备,耐心等候进用。儒者执持操行,面对货财乐好之利却不亏损道义。有道义充塞于心,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儒者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儒者为道义而生,为道义而死。“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则强调儒者须有抓住当下、直击本体的能力和品格。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则是早期儒者队伍自觉告别“小人儒”的庄重宣言,足见风骨气节。“不临深而为高”则要求儒者不与世沉浮而建构独立的精神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行》 赋予规定 仁义 经学诠释
下载PDF
孔子鸟(Confuciusornis)骨骼微观组织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福成 侯连海 欧阳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基于孔子鸟(Confuciusornis)股骨骨骼的微观组织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相似性,认为孔子鸟具有较高而恒定的生长率,其新陈代谢可能已进化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较高的代谢水平的起源要晚于鸟类的系统起源.鸟类骨骼内部的组织结构特征与骨... 基于孔子鸟(Confuciusornis)股骨骨骼的微观组织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相似性,认为孔子鸟具有较高而恒定的生长率,其新陈代谢可能已进化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较高的代谢水平的起源要晚于鸟类的系统起源.鸟类骨骼内部的组织结构特征与骨骼外部的形态特征的进化是不同步的。孔子鸟等的祖先类型应是一生长速率较低而不恒定的、较原始的爬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微观组织结构 生理
下载PDF
楚简诗类文献与孔子删《诗》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峰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初对诗歌进入《诗》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甚至删削,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和《周公之琴舞》等都启示这一点。其次,《诗》传到孔子时,整体框架等与今本《诗》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说法有不合事实之处;“诗三百”不是专指孔子所删之《诗》而言,它与《诗》的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大体一致的。总之,孔子并未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调整篇次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孔子 删《诗》
下载PDF
辽西北票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层位及年代 被引量:43
8
作者 李佩贤 程政武 庞其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T001,共14页
北票—义县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和大北沟组,火山岩^(40)Ar-^(39)Ar年龄143.9 Ma;重新厘定的义县组下部玄武岩段,年龄137~129 Ma,上部安山岩段,年龄126~120 Ma;并确证四合屯一带孔子鸟Confuciusornis化石层就是金刚山组,年龄为123~120 M... 北票—义县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和大北沟组,火山岩^(40)Ar-^(39)Ar年龄143.9 Ma;重新厘定的义县组下部玄武岩段,年龄137~129 Ma,上部安山岩段,年龄126~120 Ma;并确证四合屯一带孔子鸟Confuciusornis化石层就是金刚山组,年龄为123~120 Ma。综合燕辽地区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和层位,Confuciusornis应归属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同位素年代学 孔子鸟化石 氩同位素 灿岩
下载PDF
法语联盟数字化教学发展及其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启示
9
作者 李静 刘晶晶 王晓彤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4期31-40,共10页
本文全面探讨了法语联盟在全球化与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全面推进数字化环境建设、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及强化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成功推进全球法语联盟数字化教学发展的进程,并归纳出其数字化教学发展的特点:加... 本文全面探讨了法语联盟在全球化与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全面推进数字化环境建设、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及强化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成功推进全球法语联盟数字化教学发展的进程,并归纳出其数字化教学发展的特点:加速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数字化进程,整合多模态资源及集群式传播渠道,通过教师培训推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孔子学院在数字化教学探索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借鉴策略,包括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持、重视资源建设、强化教师培训等,以期促进孔子学院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品牌在全球中文教育领域的服务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语联盟 数字化教学 教师 孔子学院
下载PDF
孔子“以直报怨”思想研究——兼论孔子是否反对“以德报怨”
10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变原则的正直、等值、合乎礼的直率等丰富的含义;“以德报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的体现了人们不计前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有的则反映了一些人的虚伪和充满私心的算计,因此,对于“以德报怨”,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以直报怨”既包含“以德报怨”中值得肯定或提倡的内容,又包含“以德报怨”中所没有的对怨恨对象采取相应报复措施的内容,因此是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报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下载PDF
六艺:从共同资源到一家垄断——孔子与儒家经典之成立
11
作者 余治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共11页
按章太炎的划分,礼乐射御书数为“小六艺”,为王公贵族子弟在小学阶段的必修技能;被孔子删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则为“大六艺”,属于成人教育的“大学之道”,是官员任职前必须学习的待人接物、处事礼仪与一般道... 按章太炎的划分,礼乐射御书数为“小六艺”,为王公贵族子弟在小学阶段的必修技能;被孔子删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则为“大六艺”,属于成人教育的“大学之道”,是官员任职前必须学习的待人接物、处事礼仪与一般道理。孔子晚年集中精力编辑、注解、诠释六艺,因“有德无位”而称“述而不作”,渗透思想价值和道义灵魂,总结三代而又超越三代,寄托《春秋》而行“素王”褒贬赏罚之权柄,最终把作为上古道术的六艺演绎为儒家学派独有而专用的文本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艺 道术 儒家 经典 孔子
下载PDF
张岱年早期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
12
作者 陆建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8期15-23,共9页
张岱年早期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张岱年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主要在其仁学和认识论领域,并兼及对于孔子思想的总体和正面的评价。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张岱年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主要在其天论、人性论... 张岱年早期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张岱年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主要在其仁学和认识论领域,并兼及对于孔子思想的总体和正面的评价。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张岱年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主要在其天论、人性论、人生至道论、人生问题论、认识方法等领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张岱年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主要在其“品值”哲学、功与利的思想、认识方法等领域,并涉及对于孔子思想的正反两面的系统评价。在张岱年心中,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人生哲学特质,孔子的天论、人性论、仁论以及认知理论等对于中国哲学具有首创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孔子 认识
下载PDF
前孔子时代的乐论话语与乐政言说
13
作者 付林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213,214,共12页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的前孔子时代,随着“礼崩乐坏”的到来,形成了一批初具理论形态的乐论话语。这些话语的言说主体,或为精通乐教的卿大夫群体,或为具备专业知识的畴人群体。不过,早期乐论话语的生成,并非出于言说主体的主动理论总结...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的前孔子时代,随着“礼崩乐坏”的到来,形成了一批初具理论形态的乐论话语。这些话语的言说主体,或为精通乐教的卿大夫群体,或为具备专业知识的畴人群体。不过,早期乐论话语的生成,并非出于言说主体的主动理论总结,一是出自对“礼崩乐坏”政治环境的讨论,二是出自对具体政治事件进行评论时的现场发挥,三是出于诸侯卿大夫对礼乐知识的主动学习和了解,均发生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之下,因而有着共同的理论聚焦和政治关切,特别是他们所提出的“乐以成政”理论,可视为对西周以来乐政体系的学理总结。具体表现为:将和平之声确立为周代乐政的生成条件,由心、耳关系反映出周代乐政的运作机理,由“乐以殖财”实现周代乐政的作用效果,等等。另外,早期乐论话语还十分关注“乐”与“德”之间的关系,将德礼观念确立为周代乐政的价值内涵。可以说,早期乐论话语紧紧围绕着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为孔子以后儒家乐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时代 乐论话语 乐以成政 德礼观念
下载PDF
圣人文学家:英语学界中国文学史中的孔子书写
14
作者 葛文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6,共11页
1901年至2022年,英语学界先后有10部中国文学史著作书写孔子,其方法与特征显著:肯定孔子的中国文学奠基人地位,揭示孔子的文学人生,侧重文学文化史考察与跨文化文学阐释,及时补充中国学界孔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关于中国文学史中的孔子书... 1901年至2022年,英语学界先后有10部中国文学史著作书写孔子,其方法与特征显著:肯定孔子的中国文学奠基人地位,揭示孔子的文学人生,侧重文学文化史考察与跨文化文学阐释,及时补充中国学界孔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关于中国文学史中的孔子书写,英语学界早于中国学界,使世界文学史视域中生成了“圣人文学家孔子”的国际性意义,其面向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分类编纂的思路以及具体导读方法具有重要启示价值。这为促进国际儒学深入发展、中外文明互鉴互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学界 中国文学史 孔子书写 海外儒学
下载PDF
再论孔子的“述而不作”与“温故而知新”——以中国早期文明中的文本与口传为视角
15
作者 李凯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和口头诠释展开。“述而不作”是孔子向老子学习史官“主书主法”的专业技能,其中不需要太多个人意志。孔子按照... 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和口头诠释展开。“述而不作”是孔子向老子学习史官“主书主法”的专业技能,其中不需要太多个人意志。孔子按照教化旨趣,把王官之学的单篇文本填充到“六艺”的框架中。孔子“温故而知新”获得的“新得”,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口头层面,其评论中有大量“论、议、辩”的成分,促进了“语”类文献的繁荣。孔子时代的典章制度文本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头表达的“新得”是补充。汉代文本系统产生的古文经和口传系统产生的今文经的争端,可归因于孔子“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的命题,以及周代“文”与“献”之间的辩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述而不作 温故而知新 文本 口传
下载PDF
养气、知言与赞美孔子——《孟子》“知言养气”章新解
16
作者 梁涛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53-78,共26页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理性升华,而是来自仁义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的“夜气”“平旦之气”均是指德气而言。孟子自称可以做到知言,可以辨别言辞的错误所在,但没有提出一套分析错误言辞的理论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孟子过分重视良知、良能,强调心的直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验认知的作用。辨别错误言辞不能仅仅靠良知、良能,还要靠经验观察、逻辑分析,而这恰恰是孟子所缺乏的。孟子高度肯定、赞美孔子,实际是通过孔子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视孔子为自下而上用文化、道德影响政治的新王,在得君行道之外,探寻一条觉民行道,甚至为君行道的道路,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知言 养气
下载PDF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17
作者 吴先伍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都涉及自我与他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不安”是以他者为中心的,正是他人的悲惨处境激发了我的不安,我为他人感到不安;“不忍”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忍是一种自我的内在能力,我们之所以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之所以对他人做出仁义之举,是因为我们怀有不忍之心。因此,孟子把孔子的“不安”转换成“不忍”,实际上是强化了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得自我在道德上具有主体性。不过,这也容易使道德变成自我对他人的强加,这些都对中国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忍 不安 孔子 孟子 人己关系
下载PDF
以孔子的眼光看古典文明
18
作者 王小盾 蔡洁晴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其思想包含两个时代的差异和矛盾。比如孔子的“仁”的观念,即表现了从仪式中心向伦理中心的转变。分析孔子人生和思想的两重性,有助于澄清“轴心突破”理论所造成的对孔子和古典文明的两个误解:其一强调孔... 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其思想包含两个时代的差异和矛盾。比如孔子的“仁”的观念,即表现了从仪式中心向伦理中心的转变。分析孔子人生和思想的两重性,有助于澄清“轴心突破”理论所造成的对孔子和古典文明的两个误解:其一强调孔子在“突破”“超越”方面的特色而不重视他对周代礼乐的继承,其二强调古典文明对秩序、规范、节制的重视而忽视它同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看古典文明的特质,可以建立一个明确的认识,即作为华夏人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全部智慧之结晶,古典文明既包含多种思想形态又有丰富的历史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古典文明 思想两重性 文化多元
下载PDF
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协同发展研究
19
作者 李宝贵 车晓晓 《语言教育》 2024年第3期74-83,共10页
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在推动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两者之间的联通与合作,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厘清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的联系和区别:二者在... 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在推动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两者之间的联通与合作,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厘清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的联系和区别:二者在办学环境、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是在办学宗旨、组织形式及资源支持上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其次,文章分析了二者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协同发展的观念意识不强、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尚未健全、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认同和接纳度较低等。基于此,提出以下策略:健全政策机制,推动双方协同发展;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深化合作交流,提高双方办学质量;推动本土化运营,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学校 孔子学院 协同发展 现实挑战 实现路径
下载PDF
传记写作的不同路径与80年代的孔子形象书写——以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张秉楠的《孔子传》为例
20
作者 刘进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的传记写作对于孔子形象的书写与建构甚为重要,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注重凸显传主生平事迹与生命历程的写作范式,他提出的孔子思想“三分法”的辩证观念为80年代在重评孔子的思潮中建立了评介的标尺。张秉... 20世纪80年代的传记写作对于孔子形象的书写与建构甚为重要,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注重凸显传主生平事迹与生命历程的写作范式,他提出的孔子思想“三分法”的辩证观念为80年代在重评孔子的思潮中建立了评介的标尺。张秉楠的《孔子传》深受梁启超传记方法论的影响,将史料考订、孔子生命历程与历史语境相互参证,作为学者的传记之作,张秉楠的《孔子传》显示了对史料来源的熟识与精细的考证功夫,书写了孔子“君子人格”形象。这两部传记对于20世纪80年代孔子形象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的思想资源不但成为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也成为全人类所共享的珍贵精神财富,孔子形象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写作 孔子评传》 孔子传》 孔子形象 80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