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有为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及其原因
1
作者 魏义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0-25,共6页
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具有多个维度和复杂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中直观体现出来。康有为彰显董仲舒与孟子、荀子的关系,尤为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源于荀子,并在这个前提下声称董仲舒的思想超越了孟... 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具有多个维度和复杂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中直观体现出来。康有为彰显董仲舒与孟子、荀子的关系,尤为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源于荀子,并在这个前提下声称董仲舒的思想超越了孟子和荀子,成为孔子之后一人。与此同时,康有为拉近董仲舒与孔子亲授弟子之间的关系,断言董仲舒的思想源于孔子亲授弟子。康有为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目的是提升董仲舒在孔子后学中的地位,借助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自己的孔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董仲舒 孔子 孟子 荀子 弟子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利观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诺明 张丽华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68-73,共6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去解决和调节公私、群己、人我的利益冲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之与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义利抉择原则,其内在根据是“义以为质”,把义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而将人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些根本问题统合到如何做一个仁人义士的问题上,为儒家君子成德之教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先秦儒家对义利观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义利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师道观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俊杰 刘卫彬 韩凤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5-39,共5页
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探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学记》在师道观方面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对先秦儒家师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探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学记》在师道观方面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对先秦儒家师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对当今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教师 《学记》
下载PDF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祁丽华 王展旭 周晓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1-45,73,共6页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孔孟荀 生态文明 科学思辨方法
下载PDF
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望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6,共6页
  儒家的基本理念是礼乐,以礼乐育人并以礼乐治国。儒家的礼乐观是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括,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荀子
下载PDF
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国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中国哲学的展开与道的追问难以分离,这一特点同样体现于儒家哲学。当然,儒家系统中不同的哲学家对道的考察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孔子的关注之点首先指向人道,在"志于道"的主张中,人道的优先性得到具体的确... 中国哲学的展开与道的追问难以分离,这一特点同样体现于儒家哲学。当然,儒家系统中不同的哲学家对道的考察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孔子的关注之点首先指向人道,在"志于道"的主张中,人道的优先性得到具体的确认。就个体而言,"志于道"的人生指向,具体表现为"谋道"、"忧道"。道不仅为个体提供了理想的目标,而且也构成了个体交往的原则,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以"任重而道远"为自觉的意识,道的追求进一步从宽广的文化历史背景上,凸显了人的历史责任。较之孔子以人道为主要关注之点,荀子对道的考察涉及更广的视域。在荀子那里,道既体现了存在的统一形态,又作为整体的形上智慧,体现于知、行过程。以"壹于道"与"解蔽"的沟通为进路,荀子进一步将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与回归整体之道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于道 壹于道 孔子 荀子
下载PDF
“心性一体”与“心性二体”——早期儒学心性论发展路向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9,共11页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心性一体 心性二体 《孔子家语》 《荀子》
下载PDF
荀子“分”思想对孔孟儒家思想的推拓——兼论荀子“分”思想的时代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6,共5页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q...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重要推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孔孟儒家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论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义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义利思想
下载PDF
从孔、孟、荀引诗、说诗看儒家《诗》的经学化进程 被引量:8
10
作者 叶文举 《东疆学刊》 2006年第2期31-36,共6页
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孔子诗学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诗学注重礼与实用性;孟子诗学则着眼于政教性,推动了儒家诗学向经学化方向发展;而荀子诗学强调宗经、徵圣、明道,标志着儒家诗学经学化的基本形成。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引诗 说诗 经学化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万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政治理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高点。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很复杂,但是其政治理想却相对接近。从对尧舜与禹汤文武之间态度的差别,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周礼更非王权。从孟子对于"先王"的诉求和对尧舜"... 政治理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高点。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很复杂,但是其政治理想却相对接近。从对尧舜与禹汤文武之间态度的差别,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周礼更非王权。从孟子对于"先王"的诉求和对尧舜"圣"的判断,从对不道君主的否定到对能臣的否定,从对"势"的否定和对人伦的绝对肯定,尤其是从对豪杰之民的肯定到对文王绝对作用的否定,其政治价值观已经超越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民权"思想特质。荀子虽然在儒家理想与法家的手段之间出现徘徊,但政治价值观的立足点在于民是可以肯定的。在如何通向理想政治的方法论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不仅仅是保守主义的问题,更深刻的矛盾是,恢复周礼至多只能恢复文武之道,并未能达到尧舜之治;孟子推行先王之教,推行德政,在战国中后期功利主义的大潮中,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荀子想摆脱孟子方法论上的苍白,借鉴的却是法家政治手段,开创了古代中国社会"儒法互用"的先声。孔孟政治方法论上的疏空,虽然留下阐释空间,但得出儒家有"专制倾向和权威主义"或"开明专制"这样的判断,是缺乏史料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民本思想 民权思想
下载PDF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之嬗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88,共5页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开孟、荀诗学理论,填补了孔、孟、荀诗学理论关系之间的空白;孟子诗学主要为其论辩服务,以诗论政,而荀子将诗学理论政治化,融诗入政。竹简的发现给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论 孔子 七十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孔祥安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为政以德 仁政德治 哲学思想
下载PDF
由文化的到政治的──略论孔、荀礼乐观念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应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礼乐”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周公制和作乐建立起来的贵族行为准则和政治统治秩序为数百年后的孔子带来了无限的眷恋和执着的追求。孔子无疑是想以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典范重振王道礼乐秩序并成为这种“重振”的策划者,其政治用意... “礼乐”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周公制和作乐建立起来的贵族行为准则和政治统治秩序为数百年后的孔子带来了无限的眷恋和执着的追求。孔子无疑是想以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典范重振王道礼乐秩序并成为这种“重振”的策划者,其政治用意是不容否认的,但孔子的实践与言论明显表现出一种文化关怀的倾向,这种文化关怀的精神对后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又过了大约200年,孔门后学荀子重提礼乐的核心意义,却明显淡化了那种文化关怀的倾向而构筑成一种赤裸裸的社会控制的强权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孔子 宗教情怀 荀子 政治实践
下载PDF
孔、孟、荀的君子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书灿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24-29,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家,不断用德、才等标准对“君子”作出新的诠释,建立起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君子观。孔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仁、礼是孔子所论君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家,不断用德、才等标准对“君子”作出新的诠释,建立起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君子观。孔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仁、礼是孔子所论君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将道德修养和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同时孟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治国用兵、教育英才等卓越的能力,其君子观的内涵更加丰富。荀子所说的君子,似为战国时期士人的代名词。荀子君子观的“隆礼”特色非常明显,他更加强调了学而后行对于君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因而其君子观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孔、孟、荀的君子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和积极性意义,因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主导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化的基本走向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建。他们的君子观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其中包含一些迄今已失去合理性、积极性的内容。剔除此类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糟粕性的内容,不断吸收积极向上、合理进步的文化因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君子观
下载PDF
荀子与儒者社会角色规范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天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3-36,共4页
孔子创立儒学,初步建构起儒者的社会角色规范。孔子所设定的儒者社会角色,既有理想的一面,又有现实的一面。二者有一定距离,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所矛盾。孟子发挥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荀子则发挥了孔子现实的一面,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孔子创立儒学,初步建构起儒者的社会角色规范。孔子所设定的儒者社会角色,既有理想的一面,又有现实的一面。二者有一定距离,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所矛盾。孟子发挥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荀子则发挥了孔子现实的一面,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达成了儒者与专制政治的协调,最终完成了儒者社会角色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孔子 儒者 社会角色
下载PDF
张岱年论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迟成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6,共6页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贵";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有"义"。人与自然: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天人合一",但《论语》中相关话语却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孟子讲"知性"则"知天",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荀子提出"天人分异"的思想。人与社会:孔子强调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孟子反对杨朱的"为我"思想,折射出孟子注重群体价值倾向;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人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认为,能够"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就是圣人;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做到"尽心、知性、践形",才能成为圣人。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既有合理性的因素,也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因素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格与精神境界
下载PDF
传统与继承——孔荀言论思想之我见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秀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9-40,共2页
孔子是儒家文论的创始人,也是诸子中最早研究文艺理论的人,他和荀子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不同,荀子在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学观继承的同时又有所不同。两人在文质论上,均主... 孔子是儒家文论的创始人,也是诸子中最早研究文艺理论的人,他和荀子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不同,荀子在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学观继承的同时又有所不同。两人在文质论上,均主张文质双美,但是论述的角度不一样;在道论方面,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赋予了孔子文艺理论思想以新的内容,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服务,更加地顺应了历史时代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荀子 文质论 道论
下载PDF
论先秦社会转型与“礼”的理论变迁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军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2-26,共5页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型的时期,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作为先民的礼仪规范也发生了理论的变迁。文章从孔丘“克己复礼”的思想对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的极力维护,阐释社会转型对儒家理论的挑战和...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型的时期,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作为先民的礼仪规范也发生了理论的变迁。文章从孔丘“克己复礼”的思想对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的极力维护,阐释社会转型对儒家理论的挑战和荀子为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礼法互补”的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孔子 荀子 理论变迁
下载PDF
孔孟荀的丧祭思想比较——兼谈儒家死亡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6-37,共12页
基于《荀子》所记丧祭的言论,可知荀子对于死亡之事,主张终始俱善、哀敬为本、严明等级,这与他死生有命的生死观、敬天尊祖的鬼神观、礼义为本的治世观和性伪之分的人性观有着因果关系;又与孔子、孟子提倡的丧祭之礼和死亡教化有着思想... 基于《荀子》所记丧祭的言论,可知荀子对于死亡之事,主张终始俱善、哀敬为本、严明等级,这与他死生有命的生死观、敬天尊祖的鬼神观、礼义为本的治世观和性伪之分的人性观有着因果关系;又与孔子、孟子提倡的丧祭之礼和死亡教化有着思想渊源。但是不论人性之善恶、鬼神之有无,三者对于死亡的重视和丧祭的强调却是共同的,这体现了他们珍爱生命的基本人生态度,和以礼修身治国的伦理政治主张。儒家对于死亡教化的格外看重和思想影响的长久存在,塑造了关注死亡、思考生命存在、追求不朽人生价值的民族性格,这是当下开展死亡教育所需要激发和借鉴的能量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丧祭思想 死亡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