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lebrating Individual Conscience in a Tragic Way——Moral Theme of Arthur Miller's The Crucible
1
作者 欧元春 《科技信息》 2011年第21期I0208-I0210,共3页
1953年,阿瑟·米勒将一桩发生于17世纪的荒谬捉巫案创作成了回应麦卡锡主义的剧本《严峻的考验》。在此剧本中,米勒试图超越罪恶本身的探讨而来观察罪恶带来的结果。在道德的伪装下,人们趁机发泄自己的嫉妒和敌意,向同胞肆意报复。... 1953年,阿瑟·米勒将一桩发生于17世纪的荒谬捉巫案创作成了回应麦卡锡主义的剧本《严峻的考验》。在此剧本中,米勒试图超越罪恶本身的探讨而来观察罪恶带来的结果。在道德的伪装下,人们趁机发泄自己的嫉妒和敌意,向同胞肆意报复。在此背景之下,米勒通过剧本召唤理想的道德良心,以此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米勒将此研究集中在人物塑造上,用一种悲剧性的但高尚表达手法,呼唤和赞美个人的道德良心。本文通过分析人物的塑造,揭示此剧的道德主题和米勒对于个人良心的道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米勒 《严峻的考验》 个人良心 道德主题 悲剧
下载PDF
Mêmes origines,un récit national différent——La conscience historique des francophones en Ontario et au Quebec
2
作者 让-菲利普•克罗托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0年第3期11-29,91,共20页
Pendant longtemps,les Canadiens francais,partout au pays,se sont définis comme une communauté de mémoire,d’histoire,de culture,voire meme de destin.Or,à partir des années 1960,d’importantes ... Pendant longtemps,les Canadiens francais,partout au pays,se sont définis comme une communauté de mémoire,d’histoire,de culture,voire meme de destin.Or,à partir des années 1960,d’importantes transformations socioéconomiques amènent les francophones à adopter davantage des identités provinciales.De nombreux sociologues et historiens en ont conclu à la disparition d’une mémoire commune à tous les Canadiens francais.Notre équipe de recherche a visité treize écoles de langue francaise dans les provinces du Québec et de l’Ontario en 2016 pour demander à plus de 600 étudiants de rédiger un texte sur l’histoire des francophones au pays afin de sonder leurs représentations du passé.Il ressort de cette étude que la plupart des étudiants partagent une vision commune de leur passé fondée sur l’attachement à leurs origines francaises,les luttes pour la survie du fait francais en Amérique,ainsi qu’un sens de fragilité et d’inachèvement à l’égard de l’avenir de leur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ébec ONTARIO conscience historique éducation Identité
下载PDF
Business With a Conscience
3
作者 Hou Weili 《ChinAfrica》 2017年第12期38-39,共2页
WHEN WangXiaoyang looks back atthe success of the China-Africa Business Council, he feels justifiably proud. As the council's secretary general, he has watched as fledgling startups have gone on to blossom into compa... WHEN WangXiaoyang looks back atthe success of the China-Africa Business Council, he feels justifiably proud. As the council's secretary general, he has watched as fledgling startups have gone on to blossom into companies providing much needed jobs and economic injections into Africa's business s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O Business With a conscience
下载PDF
Call of True Passion and Conscience——A visit to a women's prison
4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2年第1期32-32,共1页
The Shanghai Women’s Prison was built in October 1996. Walking into the confinement, we felt that it is a special kingdom of women. The prison warden is a middle-aged woman, looking very agile and capable. Guards com... The Shanghai Women’s Prison was built in October 1996. Walking into the confinement, we felt that it is a special kingdom of women. The prison warden is a middle-aged woman, looking very agile and capable. Guards coming with her were all young girls, elegant and beautiful. If not for their police uni forms, they should have been taken as college students. As soon as we sat down, we were shown a film strip that recorded the moving scenes of women inmates and guards spending the 2001 Spring Festival together. One scene presented representatives of women’s federation of the Putuo District of Shanghai, who visited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UE A visit to a women’s prison Call of True Passion and conscience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中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动机——从“良知发用”的角度看 被引量:1
5
作者 任远 焦雯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6,共15页
基于比较哲学视野的分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题的解释在传统中包含着三种不同路径的理解,即形而上学论题、知识论论题和元伦理学论题。致良知学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三种路径理解的统一,其中道德知识和道德动机的关系是把握知行合一与致... 基于比较哲学视野的分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题的解释在传统中包含着三种不同路径的理解,即形而上学论题、知识论论题和元伦理学论题。致良知学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三种路径理解的统一,其中道德知识和道德动机的关系是把握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的关键。本文把心学工夫论理解为道德意识的自我展开和实现,通过论证良知发用的功能,阐明阳明心学中包含着近似于内在主义道德动机的混合模型,并由此产生奠基于道德感知和道德情感交互性的美德伦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良知 道德知识 道德动机
下载PDF
论康德的良知观
6
作者 董滨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4,共11页
在康德伦理学中,良知是一个充满着诸多争议的问题。对康德而言,良知属于理性还是情感?与此相关,它属于理性慎思还是直觉性反应?就此,学界大体上可以分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立场。其实,良知应该属于一种道德直觉,其中蕴含着理性与情... 在康德伦理学中,良知是一个充满着诸多争议的问题。对康德而言,良知属于理性还是情感?与此相关,它属于理性慎思还是直觉性反应?就此,学界大体上可以分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立场。其实,良知应该属于一种道德直觉,其中蕴含着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就产生根源而言,良知在康德那里是一种判断力,也属于一般性的实践理性,但仍然主要呈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包含了理性与情感两种心灵状态。作为道德直觉的良知最好从一种自然主义的角度加以理解,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它既有敏锐性、瞬时性的优势,但也由于各种原因而会导致模糊的、歧义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道德情感 道德直觉 判断力 理性
下载PDF
道德作为审美如何可能?
7
作者 王振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20,共12页
将康德“实践理性”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进行简略比较,我们会得出中西不同文化意义的“道德作为审美”都是“可能”的这一初步结论。二者具有相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机制。对于西方文化而言,“道德作为审美”之所以“可能”,是因... 将康德“实践理性”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进行简略比较,我们会得出中西不同文化意义的“道德作为审美”都是“可能”的这一初步结论。二者具有相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机制。对于西方文化而言,“道德作为审美”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格道德的至善与美,决定于“纯粹理性”即“上帝”的“在场”;就中国文化来说,是因为经过先秦“史”文化的“祛魅”即“理性化”过程,以“良知”即内在觉悟作为心灵根因的缘故,是心体与性体的合一于道。“道德作为审美”的可能实现,取决于“幸福”与“崇高”同时两栖于道德与审美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审美 实践理性 实用理性 良知
下载PDF
以良知说礼:王阳明礼学思想特质的再探索
8
作者 殷慧 廖春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5,共8页
阳明礼学思想主要被诠释为“以心言礼”或“以情说礼”。“以心言礼”说认为阳明在朱子“礼者,理也”的基础上提出“心即理”,从而打通心、礼之间的关系;其实“以心言礼”的言外之意是以良知言礼,只是阳明早年未能将“良知”二字点出。... 阳明礼学思想主要被诠释为“以心言礼”或“以情说礼”。“以心言礼”说认为阳明在朱子“礼者,理也”的基础上提出“心即理”,从而打通心、礼之间的关系;其实“以心言礼”的言外之意是以良知言礼,只是阳明早年未能将“良知”二字点出。“以情说礼”能突显阳明学重情的特点,也更好地回应了礼之标准的问题;但人情背后真正具有判断作用的是良知,“以情说礼”最终仍要归本于良知。阳明把良知视作明觉之体,在礼学实践中力图唤醒人心之中的良知,弥合礼义和礼仪之间的隔阂,故“以良知说礼”方为阳明晚年礼学思想的定论与根本特质。由于阳明在讲学中不拘定法、因病施药,其弟子所体悟的良知也各有不同,这导致了阳明后学礼学思想的分派与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以心言礼 以情说礼 以良知说礼
下载PDF
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比较研究
9
作者 张海燕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7,F0002,共8页
马丁·路德与王阳明均弱化或消解了外在权威对人的束缚,高扬了个体主义与主体性精神,这与前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相一致。二者的思想差异有三:一是权威主义良心与人道主义良心之别;二是性恶论与性善论之别;三是冲击教权与弱化王权之别。
关键词 宗教改革 政教合一 政教分离 因信称义 良知
下载PDF
反古与返古之间:唐君毅、牟宗三以良知摄受知识的建构
10
作者 蔡家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1,28,共12页
在近代西风东渐、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与挑战之际,“当代新儒家”对传统的态度虽有所疑,但仍排除种种纷陈,不与主张全盘西化者为伍,选择立定优良文化传统之脚跟,而后摄受西洋文化之优异面,借以取长补短,增益民族文化之生命力与内涵。依此原... 在近代西风东渐、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与挑战之际,“当代新儒家”对传统的态度虽有所疑,但仍排除种种纷陈,不与主张全盘西化者为伍,选择立定优良文化传统之脚跟,而后摄受西洋文化之优异面,借以取长补短,增益民族文化之生命力与内涵。依此原则,唐君毅和牟宗三先生都曾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回应。简言之,乃是以良知、性善、人格之挺立,用以吸收、结合西学之重知识、科学、宗教等传统,创造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关联,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之齐头并进且与时俱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古 唐君毅 牟宗三 知识 良知
下载PDF
心即礼——王阳明心学体系下的礼学重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文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王阳明在其心学体系中对礼学进行重建,内容包含以下三点:首先,礼是心之“条理节文”为王阳明礼学的原理。良知和礼是本末源流的关系,礼是良知在具体情境中的自然呈现。其次,致良知是王阳明礼学工夫的头脑。礼节的研习有必要,但只有处在... 王阳明在其心学体系中对礼学进行重建,内容包含以下三点:首先,礼是心之“条理节文”为王阳明礼学的原理。良知和礼是本末源流的关系,礼是良知在具体情境中的自然呈现。其次,致良知是王阳明礼学工夫的头脑。礼节的研习有必要,但只有处在与良知的本末关系中作为致良知的途径才有存在的意义。最后,权变是王阳明礼学实践的原则。当礼节之间因条件限制无法兼容必须有所取舍时,应视价值高低裁断。王阳明主张以良知为根据,兼顾风俗,以简易为原则改革礼制,乡约被纳入礼籍。王阳明礼学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个体性、变通性、大众化和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权变
下载PDF
刘宗周“证人”之学思想蕴理研究
12
作者 姜冠宏 程海亮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59-62,共4页
刘宗周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硕儒,在观程朱理学日渐保守迂阔,识阳明后学流于禅的异变后,他承继发越前儒学术之成,建构了以“心性”为提挈,以“慎独诚意”为宗旨的“证人”之学。“证人”之学的精神实质是“证心”,即为慎独,他首创“独... 刘宗周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硕儒,在观程朱理学日渐保守迂阔,识阳明后学流于禅的异变后,他承继发越前儒学术之成,建构了以“心性”为提挈,以“慎独诚意”为宗旨的“证人”之学。“证人”之学的精神实质是“证心”,即为慎独,他首创“独体”为最高本体,将“意”训为心之所存,实现了宋明理学道德本体之重构,在工夫论方面亦有所创新,主张“慎”“诚”为工夫入手处,并强调于真切笃实处加以实证实修。刘宗周“证人”之学,蕴含“化念归心”的自我体察、“迁善改过”的克制防御等学理思想,无不表现出其统合内敛的精神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本体 体认 理性
下载PDF
阳明学的特质:以本体、工夫及体用关系为线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锡洪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21,共11页
心学的根本特质是主张即用是体,亦即在承认理与性的本体地位的同时,还以作用层的本心为本体。本心不仅是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而且是体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本心即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知是直接发自性而要不容已地实... 心学的根本特质是主张即用是体,亦即在承认理与性的本体地位的同时,还以作用层的本心为本体。本心不仅是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而且是体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本心即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知是直接发自性而要不容已地实现出来的情。这个说法可以涵盖已经实现出来的四端,尚未实现出来但却有冲动要实现出来的道德意识,以及作为它们的支撑的戒惧之念。戒惧之念是在人的意识中持续存在的,对人的意念加以监督、调节、控制的意念。人所要做的工夫即是让意识指向它,让它逐步主导人的意识和行动,从而实现成圣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良知 戒惧之念 工夫 即用是体
下载PDF
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演化特征和机理研究
14
作者 晁罡 王磊 +1 位作者 钱晨 陈宏辉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02-116,272,共16页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企业,他们的领导者在外部环境压力下,主动转变心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企业管理,创生出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组织形态即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本文采用经典扎根理论方法,调研了五家此类企业,重点...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企业,他们的领导者在外部环境压力下,主动转变心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企业管理,创生出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组织形态即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本文采用经典扎根理论方法,调研了五家此类企业,重点分析了其演化过程中创生、成长、确立的特征和机理,回应了社会上对此类企业的一些质疑。本文首次提出和界定了“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概念,并提出了由良知而至良效的理论模型,在企业性质、制度理论和本土化管理等领域均具有理论意义,在企业的持续经营等方面亦具有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 本土化 良知 责任 扎根理论方法
下载PDF
良知的“自我审判”——以王心斋为中心论“良知见在”
15
作者 王占彬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良知见在”体现了良知的先在性与显在性,需要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良知在工夫论层面所见在的是善端,并非全体,故须人致良知以扩充之。良知是万物一体之仁,对万物的把握即是自我把握。心既是控诉者又是被控诉者,良知在... “良知见在”体现了良知的先在性与显在性,需要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良知在工夫论层面所见在的是善端,并非全体,故须人致良知以扩充之。良知是万物一体之仁,对万物的把握即是自我把握。心既是控诉者又是被控诉者,良知在流行发用中自我审判、自我省察,即“良知致良知”。“良知见在”实际上是“将理想作为现实”,即将良知显在于人伦日用,而不是“将现实作为理想”,即将当下一切经验当作良知。研究王心斋的良知见在说对深入把握泰州学派的良知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现代人的心性修养、私德建设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见在 致良知 良知致 王心斋 阳明后学
下载PDF
儒家本体论的内在化转向--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诠释为中心的考察
16
作者 高强 蔡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8-46,共9页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历代诠释多有差异。汉唐时期郑玄、孔颖达从《诗经》和《中庸》两部经典出发,分别释“上天之载”为上天之生物与上天之事,“天”不仅是政治的形上根源,而且也是万物得以生成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历代诠释多有差异。汉唐时期郑玄、孔颖达从《诗经》和《中庸》两部经典出发,分别释“上天之载”为上天之生物与上天之事,“天”不仅是政治的形上根源,而且也是万物得以生成的最终根据。宋明儒者则更注重义理的阐发,理学家以“上天之载”说明天理的实存,而“无声无臭”指其无所不包、处处遍在的特性;心学家则直接以“上天之载”指天所赋予的人的良知,“无声无臭”指其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特征,即无需主观把捉,当下即可显现的妙用。虽然汉唐、宋明儒者都从形而上的维度对“天”进行把握,但其内涵却出现了明显的内在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生物 无极而太极 良知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的百年回溯与现实镜鉴
17
作者 马进 卢昱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3-51,共9页
良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作为教育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回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其思想以传统良知论为历史根基,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先验基础,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指明了主体教育的实践方向,而熊十... 良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作为教育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回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其思想以传统良知论为历史根基,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先验基础,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指明了主体教育的实践方向,而熊十力的“良知呈现说”阐释了良知论在生命教育中的可能性。基于此历史基础,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的内蕴表现为“完满人格的教育践履、达济天下的仁爱之心和矢志报国的教育信念”,同时,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上表现出“源于求真尚善的传承接续,基于时代使命的现实召唤,终于润己泽人的生命关怀”的逻辑理路。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其在“成己与立志、规范与德性、觉知与信仰”等方面给予现代教育重要的镜鉴意义,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良知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教育良知论 百年回溯 现实镜鉴
下载PDF
良知与正当共时性存在下的算法正义原则——兼反思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之提问
18
作者 费小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6,共18页
道与现代自然法的共时性存在,体现为纯粹良知与正当的共时性存在,这有助于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及其相关的技术权贵+专用AI、脑机结合、通用AI等导致的人类灾难。其思路体现为德性上的三层逻辑阶梯,为了预防其共时性存在的冲突,需要在... 道与现代自然法的共时性存在,体现为纯粹良知与正当的共时性存在,这有助于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及其相关的技术权贵+专用AI、脑机结合、通用AI等导致的人类灾难。其思路体现为德性上的三层逻辑阶梯,为了预防其共时性存在的冲突,需要在算法多元救济制度中进行功能划界:功利论(可体现为数据主义)与义务论(如正当优先)相对更适用于传统法域如私法法域,具体如平台与个人个性协议等;纯粹良知论下的法之道即中国自然法,可推出良知优先原则,日常隐而不用,限制适用于社会法法域,如涉及新人类、强AI等共同良知议题。综上是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的算法正义观,推论出以大范围正义为旨归的算法正义总原则:良知与正当的功能划界原则;即涉及强AI等社会法法域问题时良知优先,而私法等法域下正当优先。分原则是:虚拟界与自然界平等原则,新人类与人类平等原则,等。推衍之规则如:人控制机规则,即人的自由以不能选择脑机结合中的“机控制人”为前提。建议将此规则写入全球神经技术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良知 正当 共时性存在 社会法
下载PDF
格物以致其良知——王阳明的格物论及其致思理路
19
作者 郭羽楠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4-52,共9页
王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对朱熹格物之法的质疑与回应。与朱熹讲求“即物穷理”不同,阳明格物论所观照的是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意志,提倡在心上做工夫的新进路。这重塑了格物论的基础,激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全面反思。阳明新诠“格物... 王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对朱熹格物之法的质疑与回应。与朱熹讲求“即物穷理”不同,阳明格物论所观照的是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意志,提倡在心上做工夫的新进路。这重塑了格物论的基础,激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全面反思。阳明新诠“格物”的重心,以“致良知”的提出为界线,经历了由“诚意”到“致良知”的转移。不过,二者在逻辑上存在关联,致知、诚意、格物被相互贯通。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和变化体现出阳明学的宗旨与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格物 良知 诚意
下载PDF
卢梭自爱思想的道德教育意蕴
20
作者 周琦琦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4期145-149,共5页
卢梭提出了两种状态的自爱,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爱,另一种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爱,即自尊。这两种状态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情感特征。随着人类文明世界的发展,自尊这种被异化了的自爱产生并导致了恶,但通过同情心的体验和... 卢梭提出了两种状态的自爱,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爱,另一种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爱,即自尊。这两种状态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情感特征。随着人类文明世界的发展,自尊这种被异化了的自爱产生并导致了恶,但通过同情心的体验和良心的引导,人们能够培养出对他人福祉的深切关怀,进一步强化自爱。卢梭认为,自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善是人的本性,自爱也是人的基本欲念。卢梭的自爱思想启发我们进行道德教育要遵从因时而施,从自爱走向爱人,回归“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爱 自尊 同情 良心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