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gnitive Neurobiology of Consciousness and Memory during Anesthesia Awareness—Scientific Possibiliti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1
作者 Berenika Maciejewicz 《Neuroscience & Medicine》 CAS 2022年第3期126-134,共9页
The condition of pharmacologically induced unconsciousness that renders a patient unresponsive to uncomfortable surgical stimuli is known as general anesthesia. When it is used for surgery, a fairly rare but traumatiz... The condition of pharmacologically induced unconsciousness that renders a patient unresponsive to uncomfortable surgical stimuli is known as general anesthesia. When it is used for surgery, a fairly rare but traumatizing state known as anesthesia awareness might develop.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patient can be awake, conscious, and able to hear the surroundings and experience excruciating pain but be immobilized to communicate it during surgery? According to estimates, there are 1 to 2 cases for every 1000 patients who experience this phenomenon and retain various sensory inform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was applied. Even with seemingly effective anesthetic care, emerging consciousness states during anesthesia are reported and often come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memory loss mechanisms. Some researchers and the experiments covered in this paper suggest anesthesia is merely a memory loss or poorly understood neurological form of amnesia induced during the event itself and not a loss of consciousness per se during the traumatic event, as suggested by studie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In some instances, the agony may be unbearable, with long-term neuropsychiatric effects such a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lthough the neurobiological phenomenon of consciousness regained during anesthesia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hese continuously reported events carry significant medical and legal ramifications. The numerous contributing elements tha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intraoperative raised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re gathered,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study. Preventive methods for both preinduction and intraoperative usage, as well as corrective actions to take after such occurrence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Memory during anesthesia anesthesia Awareness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下载PDF
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的脑网络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思杰 魏昌伟 +1 位作者 王晶 吴安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2-876,共5页
麻醉与意识的探索一直是神经科学的重要课题,但意识的潜在神经机制尚不清楚,这限制了麻醉监测和意识评估系统的发展。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CC)不能被单一的大脑区域或机制所确定,提示意识可能产生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大脑功能复杂的相互作... 麻醉与意识的探索一直是神经科学的重要课题,但意识的潜在神经机制尚不清楚,这限制了麻醉监测和意识评估系统的发展。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CC)不能被单一的大脑区域或机制所确定,提示意识可能产生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大脑功能复杂的相互作用。为了表征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脑网络机制被引入到意识机制的研究中。本文介绍脑网络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指标,综述麻醉相关脑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脑网络指标在临床监测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NCC的探索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脑网络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电图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3
作者 邱蓓瑄 林阿梅 周海媚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6月—2023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6月—2023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苏醒期生命体征、术前及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及血氧饱和度,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苏醒躁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苏醒期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及心率(Heart Rate,HR)指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8%,低于常规组的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5)。结论对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患者给予精细化护理可有效稳定生命体征,缩短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全麻苏醒持续时间,减少躁动发生,促进意识状态的恢复,提高舒适度及血氧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麻醉苏醒期 躁动 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 舒适度
下载PDF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esthesia emergence mechanisms: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7
4
作者 Marco Cascella Sabrina Bimonte Maria Rosaria Muzio 《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y》 2018年第2期9-16,共8页
Emergence from anesthesia(AE) is the ending stage of anesthesia feat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unconsciousness to complete wakefulness and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RoC). A wide range of undesirable complications, incl... Emergence from anesthesia(AE) is the ending stage of anesthesia feat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unconsciousness to complete wakefulness and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RoC). A wide range of undesirabl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coughing,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ental status changes such as emergence delirium, and delayed RoC, may occur during this critical phase. In general anesthesia processes, induction and AE represent a neurobiological example of "hysteresis". Indeed, AE mechanisms should not be simply considered as reverse events of those occurring in the induction phase. Anesthesia-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LoC) and AE until RoC are quite distinct phenomena with, in part, a distinct neurobiology. Althoughanaesthetics produce LoC mostly by affecting cortical connectivity, arousal processes at the end of anesthesia are triggered by structures deep in the brain, rather than being induced within the neocortex. This work aimed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AE processes research, in terms of mechanisms, and EEG findings. Because most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concerns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ional suggestion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propose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 neurobiology, and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ccurring during the emergence, and after the RoC. Thus, another scope of this review is to underline wh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E mechanisms could have significant clinical implica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recovery, and avoiding early and lat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IRIUM anesthesia ISOFLURANE PROPOFOL consciousNESS Awareness ELECTROENCEPHALOGRAPHY
下载PDF
Effects of Anesthesia on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5
作者 Xinyu Xu Guolin Wang Xin Tian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年第2期99-107,共9页
The brain constitutes a formidably complicated structural network.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connectivity used to describe neuronal networks, which reflect three parallel levels of investigation: anatomical connec... The brain constitutes a formidably complicated structural network.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connectivity used to describe neuronal networks, which reflect three parallel levels of investigation: anatomical connectivity,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dicates the direct influence that a node exerts on another, and in the context of neuronal?circuit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ies of two nodes. Since its definition, effective?connectivity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causal relationship across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in?PET imaging, fMRI,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and 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 single-unit, and local field potential. There are diverse literatures which probe the anesthetized state?using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nalysi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examination of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the anesthetized state is of relevance to both anesthesiologists and neuroscientists, as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elucidate still unclear mechanisms of anesthesia while offering insight into intrinsic functional activity in the brain. The present review attempts to examine, elucidate, and integrate the insight that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the anesthetized state has generated thus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nesthesia GRANGER CAUSALITY consciousNESS
下载PDF
全身麻醉手术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意识改善预测
6
作者 王昕馨 杨宛凝 +3 位作者 菅敏钰 梁发 刘海洋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手术下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与患者术后意识改善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pDOC患者择期手术围术期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手术下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与患者术后意识改善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pDOC患者择期手术围术期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与术后意识改善的相关围术期临床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122例行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pDOC患者,其中包括植物状态患者72例(59.0%),微意识状态患者50例(41.0%),其中术后27例患者意识水平显著改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身体状态分级(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Status,ASA)、手术方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以及苏醒时间等相关变量后,发现术中舒芬太尼使用剂量(OR=17.23,95%CI:1.22~224.30,P=0.035)、苏醒时间(OR=1.03,95%CI:1.00~1.05,P=0.046)与患者术后意识状态改善相关。结论 pDOC患者术后短期意识状态的改善可能与完善的术中镇痛相关。全身麻醉后苏醒时间可能预测pDOC患者意识状态改善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意识障碍 围术期麻醉管理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黄红梅 李喜松 +1 位作者 覃思平 李惠雯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068-1073,共6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麻醉诱导2组均由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10μg...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麻醉诱导2组均由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10μ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3 mg/kg、依托咪酯0.3 mg/kg静推,诱导期血压下降给予升压药。观察记录气管插管即刻(T0)、锯胸骨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10 min(T2)、鼻温最低时(T3)、复温至36度时(T4)、体外循环停止时(T5)各时点BIS值。术中麻醉维持期2组均持续泵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定,切皮及锯胸骨前按10μg/kg追加芬太尼,观察组观察组丙泊酚泵注剂量通过BIS值的变化进行调整,术中维持BIS值40~60。对照组也使用BIS监测,但BIS值对主麻医师隐藏,术中用药剂量由麻醉医师根据传统标准视血压心率进行调整,术后收集数据者从监护记录调取对照组术中BIS值,2组血压通过血管活性药泵注尽量维持在不高或不低于术前基础值的20%以内。记录整个手术过程丙泊酚总用量、血管活性药用量、芬太尼总用量,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转出监护室时间、术后3 d随访患者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记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术中芬太尼总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丙泊酚总用量观察组小于对照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时点BIS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BIS值均随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后平稳,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转出CS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麻醉中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具有重要价值,可在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前提下,通过BIS监测指导下个体化用药,减少麻醉药物应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麻醉 心脏手术 意识监护仪
下载PDF
意识指数监测腹腔镜手术中七氟醚麻醉深度的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左都坤 杨贵英 +4 位作者 陈凤 魏聪 陈群 段振馨 李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意识指数(IoC1)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子宫附件切除术中监测七氟醚麻醉深度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或子宫附件切除术患者100例,男9例,女91例,年龄18~75岁,BMI 18.5~24.9 kg/m^(2),ASAⅠ... 目的比较意识指数(IoC1)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子宫附件切除术中监测七氟醚麻醉深度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或子宫附件切除术患者100例,男9例,女91例,年龄18~75岁,BMI 18.5~24.9 kg/m^(2),ASAⅠ或Ⅱ级。常规麻醉诱导插管,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同时监测IoC1和BIS。记录清醒状态时、麻醉诱导开始时、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时、七氟醚吸入开始、手术开始时、气腹充气完毕即刻、腹腔冲洗开始1 min后、气腹结束时、手术结束时、气道吸引时、意识恢复即刻、气管拔管前、气管拔管后、出PACU时的IoC1和BIS。采用Bland-Altman分析两种麻醉深度指数的95%一致性界线(LO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麻醉深度指数预测意识状态的效能。结果从清醒至丙泊酚麻醉诱导完成,BIS和IoC1的平均差值为1.3(95%LOA-21.2~23.8)。从七氟醚吸入开始至出PACU,BIS和IoC1的平均差值为3.3(95%LOA-15.1~21.7)。麻醉诱导过程中,IoC1和BIS监测意识消失的AUC分别为0.987(95%CI 0.982~0.993)和0.980(95%CI 0.968~0.992),最佳界值分别为76.5(敏感性为98.0%,特异性为94.8%)和81.5(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6.8%)。麻醉苏醒过程中,IoC1和BIS监测意识恢复的AUC分别为0.979(95%CI 0.977~0.989)和0.983(95%CI 0.972~0.987),最佳界值分别为72.5(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3.3%)和76.5(敏感性为96.1%,特异性为94.9%)。结论麻醉深度监测指数IoC1和BIS的一致性较好,在腹腔镜胆囊或子宫附件切除术中均能准确反映七氟醚麻醉维持时的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七氟醚 麻醉深度
下载PDF
双光子钙成像技术在麻醉诱导啮齿类动物意识缺失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康细珍 郭淑月 +5 位作者 赵心愿 董香丽 贺彬峻 马朝林 冯珍 孙伟铭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6期80-84,104,共6页
虽然麻醉药物被临床广泛使用,但其诱导的意识缺失的神经机制尚未完全被阐明。对麻醉药物本质及作用机制认识的局限,极大地制约了全身麻醉安全、可控的临床应用及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由此,文章对双光子钙成像在视觉通路、躯体感觉皮层... 虽然麻醉药物被临床广泛使用,但其诱导的意识缺失的神经机制尚未完全被阐明。对麻醉药物本质及作用机制认识的局限,极大地制约了全身麻醉安全、可控的临床应用及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由此,文章对双光子钙成像在视觉通路、躯体感觉皮层、嗅觉皮层、听觉皮层以及胶质细胞中的应用及其对不同麻醉条件下啮齿类动物的神经元、神经回路或神经网络等进行监测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发现在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中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的活性增强;在躯体感觉皮层中神经元细胞内的钙水平增加,神经元激活增加;在嗅觉皮层中球周细胞(PG)和短轴突细胞(SA)神经元的反应幅度增加,而二尖瓣/簇状(MT)细胞的反应幅度降低;在听觉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活动较少,但是对声音刺激的反应就要稳定得多;此外神经胶质效应也可能参与了麻醉药物镇静作用的神经机制。通过综述双光子钙成像在麻醉啮齿动物中的应用,在不同的层次对麻醉诱导的意识缺失的机制进行总结和推测,以期为麻醉诱导意识丧失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子钙成像 麻醉 意识缺失 啮齿类动物
下载PDF
麻醉意识深度导向下瑞马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效果
10
作者 王丽芸 彭海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9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导向下瑞马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行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麻醉效果确切...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导向下瑞马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行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麻醉效果确切后,观察组给予瑞马唑仑,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静后10 min(T_(1))、镇静后30 min(T_(2)),两组平均动脉压(MAP)、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低于镇静前(T_(0)),对照组心率(HR)低于T_(0),观察组HR、MAP高于对照组,CS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两组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意识深度导向下瑞马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效果显著,且起效快,苏醒时间短,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麻醉意识深度 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局部麻醉清醒病人术中信息支持研究的范围综述
11
作者 周慧琳 苏旭 马芳 《循证护理》 2023年第12期2156-2161,共6页
目的:了解局部麻醉清醒病人术中信息支持研究现状,包括信息支持内容与方式,为构建局部麻醉清醒病人术中信息支持方案提供理论指导框架。方法: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 目的:了解局部麻醉清醒病人术中信息支持研究现状,包括信息支持内容与方式,为构建局部麻醉清醒病人术中信息支持方案提供理论指导框架。方法: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CINAHL、Web of Science国内外数据库,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20日。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局部麻醉清醒病人术中信息支持涵盖手术程序、感觉、环境、设备以及其他信息。结论:关注局部麻醉病人术中信息需求,优化术中信息支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 手术 意识清醒 信息支持 护理
下载PDF
全凭静脉麻醉下患者麻醉意识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2
作者 姚娜娜 朱贤林 +4 位作者 叶刚 谭明 向俊 向思曲 杨雪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手术患者的麻醉意识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及麻醉意识指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于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择期行TIVA手术的患者200例,年龄20...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手术患者的麻醉意识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及麻醉意识指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于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择期行TIVA手术的患者200例,年龄20~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或Ⅱ级。2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血流动力学监测组(A组)40例、麻醉意识监测组(B组)40例以及对照组(C组)120例。麻醉诱导的方式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顺式阿曲库铵,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根据患者麻醉意识指数确定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药物量,使麻醉意识指数维持在40~60。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前(T_(1)),气管插管时(T_(2)),切皮时(T_(3)),手术结束时(T_(4)),拔管时(T_(5))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麻醉指数(anesthesia index,Ai)、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并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Ai与MAP、HR均呈正相关(r=0.721、0.329,P<0.05);C组120例患者中,术中知晓率为1.66%。A组与B组患者的HR在T_(1)时刻最高,MAP在T_(4)时刻最高;与T_(0)时刻相比较,A组患者的HR在T_(1)和T_(4)时刻有所增快,MAP在T_(1)、T_(2)以及T_(4)时升高;与A组相比,在所有时刻B组患者的MAP均明显低于A组。A组患者的血糖浓度在T_(2)时刻最高。与T_(0)时刻相比,A组患者的血糖浓度在T_(2)和T_(3)时刻有较为明显的提高,皮质醇浓度则在T_(2)、T_(3)和T_(4)时刻有所提升。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的血糖浓度在T_(2)和T_(3)时刻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平均降低了约0.10 mmol/L;皮质醇浓度在T_(2)、T_(3)和T_(4)时刻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平均降低了约103.03 mmol/L。A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2.5%,B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比A组患者缩短约7.33 min;苏醒时间缩短约11.01 min;术后在监测室的停留时间缩短约11.58 min;B组丙泊酚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TIVA下患者麻醉意识与血流动力学关系呈正相关,MAP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维持患者的麻醉意识指数在50左右,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术后在监测室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患者减少麻醉恢复时间,降低丙泊酚用药量,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深度 麻醉意识指数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吸入不同浓度麻醉药对小鼠大脑核团的影响
13
作者 赵萌萌 杨丽 +4 位作者 蒋明 梁昕悦 施翔鹏 方芳 仓静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5期798-805,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不同种类吸入性麻醉药物对小鼠大脑核团中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核团激活(或抑制)在吸入性麻醉药诱导的意识消失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C57BL/6小鼠30只,8周龄,体质量22~23 g。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不同种类吸入性麻醉药物对小鼠大脑核团中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核团激活(或抑制)在吸入性麻醉药诱导的意识消失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C57BL/6小鼠30只,8周龄,体质量22~23 g。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吸入100%纯氧)、吸入0.8%异氟醚组(IL组)、吸入1.4%异氟醚组(IH组)、吸入1.3%七氟醚组(SL组)和吸入2.5%七氟醚组(SH组),每组6只。所有小鼠接受气体暴露2 h后立即进行心脏灌流和剥离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全脑c-Fos表达情况,采用c-Fos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或c-Fos和催产素(oxytocin,OXT)共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中AVP和OXT的表达情况。结果5组小鼠大脑核团中的SON、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CeA)、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BNST)、前背侧视前核(anterodorsal preoptic nucleus,ADP)、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扣带回皮质(cingulate cortex,Cg)、次级运动皮质(secondary motor cortex,M2)的c-Fos表达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IL组、IH组、SL组和SH组SON、CeA和BNST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而ADP和LHA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IH组和SH组Cg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IH组M2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与IL组、SL组相比,IH组和SH组SON中c-Fos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与C组相比,IL组、IH组、SL组和SH组SON脑区AVP神经元激活百分比显著升高(P<0.0001)。结论吸入不同浓度异氟醚或七氟醚可增加小鼠大脑核团SON、CeA和BNST中c-Fos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小鼠大脑核团ADP、LHA、Cg和M2中c-Fos阳性细胞数量。SON脑区AVP神经元激活可能参与异氟醚或七氟醚诱导的意识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七氟醚 C-FOS 大脑核团 全身麻醉 意识消失
下载PDF
意识指数监测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姜丽华 赵军博 +3 位作者 张怡 王涛 魏晓永 李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监测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60例行全身麻醉下择期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以传统指标判定麻醉深度,IoC组以IoC值判定麻醉深度。两组均采用丙泊酚靶控输... 目的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监测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60例行全身麻醉下择期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以传统指标判定麻醉深度,IoC组以IoC值判定麻醉深度。两组均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静脉全身麻醉。记录TCI即刻(T1)、推注咪达唑仑即刻(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2min(T4)、拔管即刻(T5)的SBP、HR和IoC值,出手术室时的IoC值以及丙泊酚用量、患者苏醒时间和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IoC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维持期间与出手术室时,IoC组患者的Io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oC监测能够使患者处于适宜的麻醉深度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丙泊酚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指数 麻醉深度 腹腔镜
下载PDF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预测的评价 被引量:39
15
作者 武晓文 薛庆生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27-729,共3页
目的观察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34例ASAⅠ或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毕入麻醉苏醒室,采用NT监测麻醉深度,在对刺激无反应、呼... 目的观察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34例ASAⅠ或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毕入麻醉苏醒室,采用NT监测麻醉深度,在对刺激无反应、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时记录NT分级(NTS)和NT指数(NTI)、MAP和HR,计算比较这些参数对应意识变化的预测概率(Pk)。结果NTS、NTI与患者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P<0.01)。NTS、NTI预测患者睁眼时Pk值分别为0.693和0.692,预测患者恢复定向力时Pk值分别为0.837和0.824,均显著高于0.5(P<0.01),也高于MAP和HR对应的Pk数值(P<0.01)。结论NT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能够及时有效反映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 全身麻醉苏醒期 意识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近似熵和复杂度分析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东宇 蔡刿 +1 位作者 尹岭 贾宝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8-1099,共2页
目的探讨麻醉药物作用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实时监测手术中麻醉深度变化情况。方法65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每组15例)和异丙酚组(20例),对所有患者全身麻醉过程进行... 目的探讨麻醉药物作用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实时监测手术中麻醉深度变化情况。方法65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每组15例)和异丙酚组(20例),对所有患者全身麻醉过程进行全程脑电监测,包括安静闭眼、麻醉诱导、手术中、复苏、觉醒过程,并利用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进行了麻醉过程的实时监测。结果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安静闭眼状态最高,并随诱导过程迅速降低,手术中保持低水平、相对稳定的数值,以后随复苏过程逐渐升高,最后在觉醒恢复较高水平。结论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能够实时监测全麻过程中脑电活动的变化,准确反映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麻醉 意识
下载PDF
麻醉过程中意识记忆变化的脑电非线性分析监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东宇 贾宝森 尹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 探讨麻醉药物作用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术中意识记忆变化情况。方法 40例手术患者分为3组:异丙酚静脉麻醉组(20例)、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镇静5mg和6mg组(每组10例)。结合基于加工分离程序的手术中记忆测验,利用... 目的 探讨麻醉药物作用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术中意识记忆变化情况。方法 40例手术患者分为3组:异丙酚静脉麻醉组(20例)、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镇静5mg和6mg组(每组10例)。结合基于加工分离程序的手术中记忆测验,利用关联维数(D2)和近似熵(ApEn)非线性指数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全程脑电实时监测。结果 硬膜外麻醉5mg组术中存在内隐记忆(术前和术中命中率分别为0 06和0 05,P>0 05),无外显记忆,而其他各组术中无明显外显和内隐记忆。非线性指数在入室清醒状态最高,在术中维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5mg组记忆测验阶段和术中阶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D2和ApEn非线性指数分别为4 07和3 30、0 67和0 53,P<0 01)。结论 非线性指数能够准确反映镇静水平、手术中记忆信息情况和麻醉深度的变化情况。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能够提供更多有关于麻醉状态下意识和记忆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麻醉 意识 记忆
下载PDF
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仪在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晓亮 史宏伟 +3 位作者 葛亚力 高玉洁 张媛 朱健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000-1001,共2页
目的评价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效能。方法选择25例ASAⅠ或Ⅱ级在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采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 目的评价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效能。方法选择25例ASAⅠ或Ⅱ级在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采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后意识恢复程度,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所对应熵指数(RE和SE)的值。计算这些参数对应意识状态的相关系数(r)。结果rSE、rRE与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显著相关(P<0.01)。结论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指数 全麻苏醒期 血流动力学 意识状态
下载PDF
地氟醚麻醉下诱发电位监测意识与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龙禹 柴伟 +2 位作者 赵晖 杨永慧 杜洪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7期894-896,共3页
目的 地氟醚麻醉下诱发电位 (EP)监测意识与镇痛的可行性研究 ,观察麻醉剂用量及麻醉后苏醒情况 .方法 2 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诱导后地氟醚 +N2 O维持麻醉 ,监测 EP,实验组调整麻醉剂量使体感诱发电位P1 5 - N2 0 波幅... 目的 地氟醚麻醉下诱发电位 (EP)监测意识与镇痛的可行性研究 ,观察麻醉剂用量及麻醉后苏醒情况 .方法 2 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诱导后地氟醚 +N2 O维持麻醉 ,监测 EP,实验组调整麻醉剂量使体感诱发电位P1 5 - N2 0 波幅维持在 0 .2 8μV和听觉诱发电位 Nb潜伏期维持45 ms,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整麻醉剂量 .结果 对照组显著 P1 5 - N2 0 波幅压低和 Nb潜伏期延长 .实验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显著降低和地氟醚用量减少 ,麻醉后苏醒显著加快 .结论  EP监测指导吸入麻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吸入麻醉 疼痛 意识 地氟醚
下载PDF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在儿童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立晶 张建敏 +3 位作者 胡璟 任艺 高佳 王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28-533,共6页
目的分析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监测儿童射频消融术中反映麻醉深度的相关性,评价CSI用于儿科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的患儿36例,年龄7~15岁,... 目的分析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监测儿童射频消融术中反映麻醉深度的相关性,评价CSI用于儿科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的患儿36例,年龄7~15岁,ASAⅠ~Ⅱ级,给予丙泊酚2.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芬太尼1μg/kg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设定BIS目标区间为60~70,采取闭环模式机器自动调整丙泊酚注药速度,瑞芬太尼0.25~0.33μg·kg^-1·min^-1持续泵注。记录患儿入室时(T 1)、诱导完成时(T 2)、手术开始时(T 3)、手术30 min(T 4)、手术60 min(T 5)、手术90 min(T 6)、停药时(T 7)、拔除气管插管时(T 8)、出室前(T 9)的CSI和BIS,并记录T 7~T 9时的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MOAA/S)。结果T 1~T 2诱导期、T 3~T 6维持期、T 7~T 9复苏期CSI与BI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4和0.69(P<0.05)。T 1、T 3~T 5时CSI低于BIS(P<0.05),T 8~T 9时CSI高于BIS(P<0.05),T 2、T 6、T 7时,CSI、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7~T 9复苏期,CSI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P<0.05);BIS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5(P<0.05)。结论在儿童静脉麻醉状态下,CSI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SI可以用于监测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意识 导管消融术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