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IABILITY OF AEROCRAFT GEAR FATIGUE STRENGTH
1
作者 谈嘉祯 边新孝 王小群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4+31-33,共4页
With the method of group test, fourty pairs of carburization-quenching gears made from 16NCD13 steel for aerocraft were tested to research the contacting fatigue strength on tooth flank. As a result, the samples of fa... With the method of group test, fourty pairs of carburization-quenching gears made from 16NCD13 steel for aerocraft were tested to research the contacting fatigue strength on tooth flank. As a result, the samples of fatigue life at the moments when the pitting appears and reaches failure criterion were obtained at four stressing levels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fatigue life were distinguished, and the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at, the R-S-N curves with confidence 95% of contacting fatigue on gear tooth flank were evaluated. Therefore, the basic data were provided for the reliability design of the gears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craft gear contacting fatigue strength of tooth flank R-S-N curve
下载PDF
Effect of gear teeth finishing method on properties of teeth surface layer and its resistance to pitting wear cre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Jan Zwolak Arkadiusz Palcza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8-76,共9页
This work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ear teeth finishing methods, due to the properties of gear teeth surface layer obtained at the tooth working depth. These methods are: 1) the teeth carburization, harden... This work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ear teeth finishing methods, due to the properties of gear teeth surface layer obtained at the tooth working depth. These methods are: 1) the teeth carburization, hardening to a hardness of HRC 60-62 and then grinding, 2) the soft gear shaving as the final mechanical treatment and then carburizing and hardening to the hardness of HRC60-62. This work included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 carried out on the circulating power system. The Wohler curves were plotted due to the obtained results, as the basis for th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onsidered gear finishing methods. The parameters like volume distribution of the voids, content of the retained austenite, compressive residual stress value, but also the results of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 tests, are more favorable for the teeth shaving method than for the teeth grind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teeth finishing treatment surface layer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 PITTING
下载PDF
轮边主减速器二级齿轮组齿轮的啮合优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初晓孟 封金龙 +1 位作者 曾红 杨孝堃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19-1526,共8页
使用静力学分析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减速器进行设计、优化时,对于在传动中承受大扭矩的轮边减速器,没有考虑到因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针对电驱动救援车轮边减速器原主减速器二级齿轮组的强度偏弱问题,对主减速器二级齿轮组齿轮进... 使用静力学分析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减速器进行设计、优化时,对于在传动中承受大扭矩的轮边减速器,没有考虑到因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针对电驱动救援车轮边减速器原主减速器二级齿轮组的强度偏弱问题,对主减速器二级齿轮组齿轮进行了设计、优化分析,解决了原减速器二级齿轮组强度偏弱问题。首先,依据轮边主减速器基本数据,进行了主减速器的三维建模设计,然后对所设计模型添加了相应的约束条件,对其进行了瞬态动力学仿真分析,发现了二级齿轮组存在强度偏弱问题;然后,提出了使用蒙特卡洛算法与宏观、微观优化相互配合使用的方法,对二级齿轮参数(即螺旋角、压力角、法面模数)进行了数据优化处理;最后,使用所获得的优化数据对减速器二级齿轮组进行了重新建模和仿真分析,由仿真分析结果判定了优化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优化后,减速器二级齿轮组齿轮的线性传动误差降低了59.38%,齿根处最大应力值降低了14.3%;同时,齿面接触印痕、齿面接触载荷、齿根最大接触应力均得到了优化,提高了齿轮的整体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变速器 蒙特卡洛优化算法 线性传动误差 齿轮组强度 齿面接触载荷 瞬态动力学仿真分析
下载PDF
压裂泵组合式人字齿结构轮齿修形研究
4
作者 何鹏辉 范乃则 +4 位作者 裴帮 关鹤 李学飞 李志远 赵玉凯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7,共9页
组合式人字齿轮的变形及误差会降低齿轮传动啮合性能,针对这一问题,以某型号压裂泵动力传动系统组合式人字齿轮副为例,对组合式人字齿的传动啮合特性进行了理论强度计算、误差分析、仿真修形及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该齿轮副的结构形式... 组合式人字齿轮的变形及误差会降低齿轮传动啮合性能,针对这一问题,以某型号压裂泵动力传动系统组合式人字齿轮副为例,对组合式人字齿的传动啮合特性进行了理论强度计算、误差分析、仿真修形及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该齿轮副的结构形式,计算了该传动系统人字齿轮副的接触及弯曲疲劳强度,并分析了影响齿轮接触及弯曲疲劳强度的因素;然后,对该齿轮结构的误差形式及补偿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齿轮轴的变形及齿部修形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基于KISS soft软件计算出了齿廓的修形量,通过对比不同修形量对齿轮副的传动误差、接触应力及啮合斑点的影响,得出了最优的修形参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轮齿修形补偿了变形及误差对齿轮传动特性的影响,同时其传动误差峰值降低了38%,齿面线载荷降低了41.3%,齿面接触区沿齿向分布均匀化,传动啮合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误差 啮合性能 齿轮副 齿部修形量 KISS soft软件 接触强度及弯曲疲劳强度 接触应力和啮合斑点
下载PDF
基于赫兹理论的齿轮副接触应力特性分析
5
作者 吕中华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8,共4页
以1对渐开线外啮合圆柱直齿轮副为分析对象,依据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齿轮副的线性坐标参数和赫兹应力模型,推导出了啮合线上任意啮合点处的齿面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综合分析了不同传动参数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借助MATLAB的数值分析功... 以1对渐开线外啮合圆柱直齿轮副为分析对象,依据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齿轮副的线性坐标参数和赫兹应力模型,推导出了啮合线上任意啮合点处的齿面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综合分析了不同传动参数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借助MATLAB的数值分析功能得到不同参数下齿轮副接触应力沿啮合线的分布特性图。结果表明:增大模数、变位系数、压力角或者降低转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齿面接触应力,可为提高齿轮副接触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兹理论 线性坐标 齿面接触应力 数值分析 疲劳强度
下载PDF
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三级NGW主齿箱传动比的分配研究
6
作者 刘林 熊顺 +2 位作者 章滔 何录忠 卜忠颉 《价值工程》 2023年第12期87-90,共4页
主齿轮箱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零部件,其稳定可靠性直接决定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其在机组中成本占比高也作为机组降成本的首选目标,主齿箱的各级传动比分配既决定了各级齿轮承载能力,也对齿轮箱的整体重量起着决定作用,本文主要... 主齿轮箱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零部件,其稳定可靠性直接决定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其在机组中成本占比高也作为机组降成本的首选目标,主齿箱的各级传动比分配既决定了各级齿轮承载能力,也对齿轮箱的整体重量起着决定作用,本文主要以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为准则,综合考虑不均载系数、行星轮个数等因素,以质量之和、外径之和为优化目标介绍三级典型的NGW传动结构的齿数比分配原则与优化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与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齿轮 传动比分配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迭代寻优
下载PDF
减速器弧齿锥齿轮动态啮合疲劳强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源 韩旭 +1 位作者 叶南海 袁杰红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35,共4页
以某型直升机尾减速器的弧齿锥齿轮副为研究对象,基于其非线性有限元接触分析模型,在一个啮合周期内,对该齿轮副进行了连续动态啮合过程的仿真,研究了该型轮齿的动态啮合齿面接触和齿根弯曲疲劳性能.啮合过程仿真得到的齿面接触和齿根... 以某型直升机尾减速器的弧齿锥齿轮副为研究对象,基于其非线性有限元接触分析模型,在一个啮合周期内,对该齿轮副进行了连续动态啮合过程的仿真,研究了该型轮齿的动态啮合齿面接触和齿根弯曲疲劳性能.啮合过程仿真得到的齿面接触和齿根弯曲应力的变化规律符合轮齿实际动态啮合规律.疲劳过程仿真得到了疲劳寿命分布云图并判断出轮齿疲劳破坏主要发生在齿根受压侧的倒角区域,进而得到了经渗碳处理前后齿根疲劳破坏节点位置的疲劳寿命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强度 弧齿锥齿轮 动态啮合 齿面接触 齿根弯曲
下载PDF
基于摩擦的斜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秀莲 董晓英 曹清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3-124,共2页
针对工程上在进行齿轮强度计算时不计齿间摩擦力的问题,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在建立齿面受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包含齿间摩擦力在内的斜齿轮轮齿表面接触疲劳应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
关键词 强度计算 齿面 斜齿轮 应力计算公式 接触疲劳强度 齿轮轮齿 摩擦力 数学模型 研究结果 表面
下载PDF
齿面粗糙度对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汤中连 亓秀梅 高创宽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7,共5页
对齿面粗糙度呈余弦分布的渐开线圆柱齿轮进行热弹流润滑数值计算,分析齿面粗糙度对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度会使轮齿接触区次表面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粗糙度波长愈小,应力集中愈明显,且愈贴近齿轮表面;随着粗糙度... 对齿面粗糙度呈余弦分布的渐开线圆柱齿轮进行热弹流润滑数值计算,分析齿面粗糙度对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度会使轮齿接触区次表面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粗糙度波长愈小,应力集中愈明显,且愈贴近齿轮表面;随着粗糙度波幅的增大,平均油膜厚度单调增大,而接触区次表面主剪应力的最大值呈抛物线变化;随着粗糙度波长的增大,平均油膜厚度迅速减小而主剪应力的最大值急剧增大,但当波长增至一定值时,二者各自趋于光滑齿面接触时的相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齿面 接触疲劳应力 次表面应力分布
下载PDF
考虑齿间滑动摩擦的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被引量:9
10
作者 廖海平 曾翠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13,共3页
齿轮啮合中轮齿间除了滚动接触外还存在相应的滑动接触,使轮齿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针对传统赫兹理论形成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没有考虑齿间摩擦,将摩擦系数引入计算公式,并给出相应摩擦系数的计算。
关键词 轮齿 接触疲劳强度 摩擦系数 滑动摩擦
下载PDF
计入船体变形及齿间摩擦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辅仁 范小钢 +2 位作者 徐增豪 全世欣 吴小莲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10,共7页
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船体总弯曲变形会使沿船体纵向布置的齿轮机构的轴承支座中心距产生缩减。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中心距缩减会导致互相啮合的两齿轮间产生附加径向压力。本文导出了计入这种附加径向压力、齿间摩擦及轴承间隙综合影响的... 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船体总弯曲变形会使沿船体纵向布置的齿轮机构的轴承支座中心距产生缩减。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中心距缩减会导致互相啮合的两齿轮间产生附加径向压力。本文导出了计入这种附加径向压力、齿间摩擦及轴承间隙综合影响的船用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优化计算公式。利用此公式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可使船用齿轮的设计更合理,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径向压力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齿间摩擦 轴承间隙
下载PDF
计入摩擦的船用斜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秀莲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5,共4页
研究表明,当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由于受到水浮力、水阻力、船舶重力及惯性力等作用,船体会产生弯曲变形,该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沿船体纵向布置的齿轮机构轮齿的啮合性能。本文针对传统的船用齿轮在强度计算中不计船体变形及齿间摩擦... 研究表明,当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由于受到水浮力、水阻力、船舶重力及惯性力等作用,船体会产生弯曲变形,该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沿船体纵向布置的齿轮机构轮齿的啮合性能。本文针对传统的船用齿轮在强度计算中不计船体变形及齿间摩擦力的问题,以沿船体纵向布置的渐开线斜齿减速齿轮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推导出综合考虑船体变形及齿间摩擦的船用斜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公式,以进一步完善船用齿轮的强度计算。算例表明,船体变形及齿间摩擦对齿轮强度的影响的确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体变形 齿间摩擦 斜齿轮 接触疲劳强度
下载PDF
船用重载斜齿轮啮合过程接触有限元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明城 刘正林 +1 位作者 吴铸新 周建辉 《船海工程》 2009年第4期128-130,135,共4页
应用3-D建模软件UG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某大型船用减速器斜齿轮多齿啮合的三维有限元非线性接触分析模型。通过接触仿真分析轮齿的变形、综合应力、齿根弯曲应力和齿面接触应力等参数。仿真结果与赫兹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说明有限... 应用3-D建模软件UG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某大型船用减速器斜齿轮多齿啮合的三维有限元非线性接触分析模型。通过接触仿真分析轮齿的变形、综合应力、齿根弯曲应力和齿面接触应力等参数。仿真结果与赫兹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说明有限元接触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以及处理复杂边界条件的特点,可为斜齿轮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单元法 斜齿轮 齿根弯曲强度 齿面接触应力 接触仿真分析
下载PDF
船用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辅仁 范小钢 +2 位作者 王新华 全世欣 隋鹏 《船舶》 2005年第2期36-40,共5页
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船体总弯曲变形会使沿船体纵向布置齿轮机构的轴承支座中心距产生缩减。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中心距缩减会导致互相啮合的两齿轮间产生附加径向压力。文章导出了计入这种附加径向压力和轴承间隙综合影响的船用齿轮齿面... 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船体总弯曲变形会使沿船体纵向布置齿轮机构的轴承支座中心距产生缩减。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中心距缩减会导致互相啮合的两齿轮间产生附加径向压力。文章导出了计入这种附加径向压力和轴承间隙综合影响的船用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优化计算公式,以此公式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可使船用齿轮的设计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疲劳强度 船用齿轮 齿面 径向压力 波浪中航行 轴承支座 齿轮机构 纵向布置 弯曲变形 计算公式 综合影响 轴承间隙 公式计算 中心距 缩减 船体 啮合
下载PDF
齿轮齿面喷丸强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9
15
作者 朱鹏飞 严宏志 +2 位作者 陈志 伊伟彬 吴顺兴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131,140,共20页
疲劳与磨损是齿轮啮合过程中齿面的主要失效形式,严重影响齿轮的综合使用性能。喷丸强化工艺能够有效提高齿面抗疲劳和耐磨损性能,是一种重要的齿轮齿面强化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可知:喷丸强化主要存在应力强化和组织强化两种强化... 疲劳与磨损是齿轮啮合过程中齿面的主要失效形式,严重影响齿轮的综合使用性能。喷丸强化工艺能够有效提高齿面抗疲劳和耐磨损性能,是一种重要的齿轮齿面强化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可知:喷丸强化主要存在应力强化和组织强化两种强化机制。喷丸工艺参数对齿轮表面完整性影响的主要规律包括:残余压应力大小与工件硬度、强度成正比,而工件材料硬度越高,冷作硬化效果越弱;齿面粗糙度随覆盖率适当地增加而减小,随喷丸强度的提高而增大;喷丸强度、覆盖率、弹丸直径等喷丸工艺参数决定了残余奥氏体的转化量等。同时,国内外在喷丸强化工艺对齿轮接触疲劳性能、传动性能、磨削烧伤作用机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残余压应力、硬度、晶粒细化程度的增加是齿轮接触疲劳性能提升和磨削烧伤修复的主要原因,喷丸引起的齿面粗糙度升高制约了齿轮使用性能的提升,可通过齿面抛光等精加工工艺来改善。此外,介绍了微粒喷丸、二次喷丸、振动喷丸等新型喷丸强化方法,从表面性能、环保、工程应用、疲劳性能等方面,客观评价了新型喷丸强化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最后,对齿轮齿面喷丸强化工艺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面 喷丸 表面完整性 接触疲劳 传动性能 磨削烧伤
下载PDF
20CrMnMo渗碳淬火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 被引量:6
16
作者 易秉钺 陈键 周建梁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30-536,共7页
对齿面硬度HRC62的20CrMnMo渗碳淬火齿轮,进行了接触疲劳运转试验,获得33个试验数据。经过数据处理,绘制出R—S—N曲线,可靠度0.99,循环基数5×10~7,其齿面接触疲劳极限应力为1571.6N/mm^2。通过电镜等,对齿面损伤特性进行了宏观和... 对齿面硬度HRC62的20CrMnMo渗碳淬火齿轮,进行了接触疲劳运转试验,获得33个试验数据。经过数据处理,绘制出R—S—N曲线,可靠度0.99,循环基数5×10~7,其齿面接触疲劳极限应力为1571.6N/mm^2。通过电镜等,对齿面损伤特性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获得一些有益的观点,提出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淬火齿轮 接触疲劳强度 齿轮
下载PDF
球磨机大齿轮磨损后的变位修复
17
作者 吴广益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6年第6期28-32,共5页
主要对水泥厂球磨机主传动系统中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磨损后进行变位修复进行论述。提出了修复方案,确定了变位系数,并对齿轮的根切、齿顶变尖、重合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相对滑动率、过渡曲线有无干涉现象做出了详... 主要对水泥厂球磨机主传动系统中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磨损后进行变位修复进行论述。提出了修复方案,确定了变位系数,并对齿轮的根切、齿顶变尖、重合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相对滑动率、过渡曲线有无干涉现象做出了详细的检验。对水泥和矿山机械中大齿轮的变位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位修复 变位系数 重合度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相对滑动率 过渡曲线干涉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和MCMC的齿轮接触疲劳可靠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佟操 孙志礼 +1 位作者 柴小冬 王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2-537,共6页
针对齿轮接触失效,建立带有安装与制造误差的齿轮参数化模型,通过大变形显式动力学仿真软件来模拟齿面动态接触应力.然后,根据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齿轮响应面状态函数.为了提高齿轮响应面功能函数的拟合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面和M... 针对齿轮接触失效,建立带有安装与制造误差的齿轮参数化模型,通过大变形显式动力学仿真软件来模拟齿面动态接触应力.然后,根据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齿轮响应面状态函数.为了提高齿轮响应面功能函数的拟合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面和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并进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以定量概率反映安装误差、制造误差及外载荷等随机因素对齿轮传动可靠性的影响程度.最后,将Monte Carlo模拟100 000次的计算结果与所提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可靠性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 马氏链蒙特卡洛(MCMC) 齿面接触疲劳 安装误差 制造误差 可靠性灵敏度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齿面点蚀面积特征提取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俞莎莎 朱如鹏 +2 位作者 李苗苗 陈健 解超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0年第1期87-90,共4页
在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中,需要定期检查齿面点蚀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齿面点蚀面积特征提取方法。针对试验齿轮箱空间窄,会使获得的齿面点蚀图像曝光不足或过度而使图像在获取、传输过程中产生噪声的问题,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图... 在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中,需要定期检查齿面点蚀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齿面点蚀面积特征提取方法。针对试验齿轮箱空间窄,会使获得的齿面点蚀图像曝光不足或过度而使图像在获取、传输过程中产生噪声的问题,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增强操作突出点蚀区域,抑制其他区域,并利用中值滤波及小波变换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再将获得的图像进行分割、面积特征提取,最终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有效地获取齿面点蚀面积,并利用Matlab图形界面(GUI)实现了机器视觉处理算法集成和交互可视化功能,为用户快速获取点蚀区域面积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接触疲劳试验 齿面点蚀 特征提取 图像 GUI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the fatigue-wear coupling mechanism of an aviation gear 被引量:6
20
作者 Boyu ZHANG Huaiju LIU +1 位作者 Caichao ZHU Yibo GE 《Friction》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16-1634,共19页
The contact fatigue of aviation gear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with greater demands for heavy-duty and high-power density gears.Meanwhile,the coexistence of tooth contact fatigue damage and tooth profile wear leads t... The contact fatigue of aviation gear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with greater demands for heavy-duty and high-power density gears.Meanwhile,the coexistence of tooth contact fatigue damage and tooth profile wear leads to a complicated competitive mechanism between surface-initiated failure and subsurface-initiated contact fatigue failures.To address this issue,a fatigue-wear coupling model of an aviation gear pair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tooth profile surface roughness was considered,and its evolution during repeated meshing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Archard wear formula.The fatigu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points on and underneath the contact surface was captured using the Brown-Miller-Morrow multiaxial fatigue criterion.The elastic-plastic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damaged material points was updated by incorporating the damage variable.Variations in the wear depth and fatigue damage around the pitch point are described,and the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the fatigue life is address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hether fatigue failure occurs initially on the surface or sub-surface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surface roughness.Mild wear on the asperity level alleviates the local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leads to a longer surface fatigue lif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 without w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contact fatigue tooth wear surface roughness damage accu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