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the Dissipative Contact Models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Multibody Systems
1
作者 Pedro Moreira Paulo Flores +1 位作者 J.C. Pimenta Claro Hamid Lankarani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B版)》 2011年第6期828-837,共10页
关键词 多体系统 动态响应 耗散 车型 力模型 本构关系 碰撞事件 动态行为
下载PDF
Amending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ntact Force of the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Based on EDEM Simul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Na Wang Shengqiang Yang +2 位作者 Tingting Zhao Bo Cao Chengwe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05-117,共13页
The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is commonly use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integrity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high-end equipment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provide enough test artifacts for the traditional trial and erro... The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is commonly use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integrity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high-end equipment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provide enough test artifacts for the traditional trial and error experiment to obtain the desirable processing technology.The EDEM simulation of the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can provide effective help for the process design,howev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contact model during simulation.In this paper,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identical apparatus and conditions to facilitate the 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 between each other.Based on the Hertz contact theory,the effect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ontact object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workpiece on the contact force is qualified.The expression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ntact model is deduced.Then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the barrel finishing abrasive and the workpiece that includes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is established.Finally,the contact force calculation formula is verified by changing the rotating spe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terial correction coefficient ranges from 1.41 to 2.38,which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equivalent modulus E.The position correction coefficient ranges from 2.0 to 2.3.The relative error value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result and the experimental test result is from 0.58%to 14.07%.This research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rrection theory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dle barrel finishing processing EDEM simulation Hertz-Mindlin(no slip)contact model Average contact force Modified coefficient
下载PDF
A Contact Force Model Considering Meshing and Collision States for Dynamic Analysisin Helical Gear System 被引量:7
3
作者 Dong Xiang Yinhua Shen Yaozhong W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6-77,共12页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gear system dynamics mainly utilizes linear spring damping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gears. However, this linear model cannot correctly describe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o...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gear system dynamics mainly utilizes linear spring damping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gears. However, this linear model cannot correctly describe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of collision that often occurs in gear system. Focus on the contact-impact ev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proved gear contact force model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helical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In this model, a new factor associated with hysteresis damping is developed for contact-impact state, whereas the traditional linear damping factor is utilized for normal meshing state. For determining the selection strategy of these two damping factors, the fundamental contact mechanics of contact-impact event a ected by supporting forces are analyzed. During this analysis, an e ect factor is proposed for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supporting forces on collision. Meanwhile, a new restitution of coe cient is deduced for calculating hysteresis damping factor, which suitable for both separation and non-separation states at the end of collision. In addition, the time-varying meshing sti ness(TVMS)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approach and the slice theory. Finally, a dynamic analysis of a helical gear system is carried ou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act forc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supporting forces to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ontact-impact event within gear pair is important. The supporting forces and dissipative energy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gear system to enter a steady contact state from repeated contact-impact state.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n improved contact force model which distinguishes meshing and collision states in ge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impact event Gear transmission contact force restitution coe cient Flexible support
下载PDF
Equivalent Kelvin Impact Model for Seismic Pounding Analysis of Bridges
4
作者 DING Yang YUE Fuqing LI Zhongxian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6年第B09期83-87,共5页
Based on Hertz contact theory,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Kelvin impact model for seismic pounding analysis of bridges is proposed. The impact stiffness of Kelvin model is determined by the ratio of maxim... Based on Hertz contact theory,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Kelvin impact model for seismic pounding analysis of bridges is proposed. The impact stiffness of Kelvin model is determined by the ratio of maximum impact force to maximum contact deformation, which is calculated based on Hertz contact theory with considering the vibration effect. The restitution coefficient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of Kelvin impact model is investigated by numerical analysis.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stiffness of Kelvin impact mode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Hertz contact stiffness, approaching velocity or the length ratio of short to long girders. Vibration effect has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impact stiffness and cannot be neglected. The restitu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when approaching velocity increases or the length ratio of short girder to long girder decreasing. The practical ranges of impact stiffness and restitution coefficient are obtained as 3 × 10^8--6 × 10^8 N/m and 0.6-3.95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e seismic pounding impact model contact stiffness restitution coefficient
下载PDF
一种基于Hertz非线性的法向接触力模型
5
作者 王文杰 周围 +3 位作者 何兴云 张海东 果云飞 聂松辉 《新技术新工艺》 2024年第6期48-53,共6页
基于Hertz理论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并结合能量法,推导了两球接触过程中最大变形量的表达式,获得了新的粘滞阻尼因子,提出一种改进的法向接触力模型。并针对该模型与几种常见的同类型法向接触力模型,实例分析了相对速度与变形量随时间... 基于Hertz理论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并结合能量法,推导了两球接触过程中最大变形量的表达式,获得了新的粘滞阻尼因子,提出一种改进的法向接触力模型。并针对该模型与几种常见的同类型法向接触力模型,实例分析了相对速度与变形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相同实例下不同恢复系数下法向接触力、相对速度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各模型输入与计算的恢复系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改进的法向接触力模型在保证正确性的前提下,具有足够的精度与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TZ 接触力 阻尼因子 恢复系数 非线性 恢复系数
下载PDF
弹簧冲击器溯源过程中的碰撞接触力特性研究
6
作者 高建卓 陈龙 +1 位作者 汪宁溪 骆昕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0-1524,共5页
为了提升弹簧冲击器校准装置溯源工作的测量准确度,完整评估其溯源工作中冲击端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引入Newton恢复系数e,结合广义接触力模型对溯源装置的冲击端碰撞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Newton恢... 为了提升弹簧冲击器校准装置溯源工作的测量准确度,完整评估其溯源工作中冲击端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引入Newton恢复系数e,结合广义接触力模型对溯源装置的冲击端碰撞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Newton恢复系数e时的最大接触力大于未考虑时的最大接触力,且随着Newton恢复系数e的增大,最大接触力呈现非线性增加;Newton恢复系数e对碰撞过程中的相对形变量几乎无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当e=0.8时的仿真结果与实测值接近,相对误差约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计量 弹簧冲击器 Newton恢复系数 校准装置溯源 碰撞力学模型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双流体模型中曳力及恢复系数对气固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嘉骏 顾雪萍 +1 位作者 杨富军 冯连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应用双流体模型CFD模拟的方法,从恢复系数和曳力两方面,研究了气固密相流化床中颗粒之间和气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床内非均匀流动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颗粒间非弹性碰撞和气固间曳力的增大均使气固两相流动的非均匀性增... 应用双流体模型CFD模拟的方法,从恢复系数和曳力两方面,研究了气固密相流化床中颗粒之间和气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床内非均匀流动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颗粒间非弹性碰撞和气固间曳力的增大均使气固两相流动的非均匀性增大。通过比较二者对非均匀流动结构的影响,发现气固间曳力是形成非均匀流动结构的决定因素。从碰撞耗散、颗粒动能和颗粒势能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作用机理,发现恢复系数和曳力对流动结构的作用主要区别在于对颗粒团聚和床层膨胀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流化床 双流体模型 非均匀流动结构 恢复系数 曳力
下载PDF
桥梁结构地震碰撞问题理论分析模型及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玉峰 李晓斌 杨永清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9-816,共8页
介绍了桥梁结构地震碰撞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及相关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对最近30年来的强地震中发生的桥梁结构地震碰撞损坏现象进行了回顾,评述了已经发展的各种桥梁地震碰撞作用模拟方法,主要分为恢复系数法和接触单元法两类;其中... 介绍了桥梁结构地震碰撞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及相关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对最近30年来的强地震中发生的桥梁结构地震碰撞损坏现象进行了回顾,评述了已经发展的各种桥梁地震碰撞作用模拟方法,主要分为恢复系数法和接触单元法两类;其中接触单元法又包括线性弹簧单元模型、Kelvin模型、Hertz模型、Hertz-damp模型、改进的Hertz-damp模型以及三维接触-摩擦模型。同时又介绍了有关结构地震碰撞的试验研究进展情况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结构 地震 碰撞 试验 恢复系数 接触单元 KELVIN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恢复系数的碰撞过程模型分析 被引量:73
9
作者 秦志英 陆启韶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06年第4期294-298,共5页
论述了恢复系数的含义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碰撞过程模型.通过详细推导恢复系数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使得不同的碰撞过程模型可统一用恢复系数表示能量损失,并用接触刚度表示变形.这也阐明了碰撞过程模型与刚性模型之间的区... 论述了恢复系数的含义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碰撞过程模型.通过详细推导恢复系数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使得不同的碰撞过程模型可统一用恢复系数表示能量损失,并用接触刚度表示变形.这也阐明了碰撞过程模型与刚性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动态接触理论和古典碰撞理论统一了起来.通过对一个单球碰撞系统进行数值仿真,不仅验证了关系推导的正确性,而且对各种模型从精度、效率、微观接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过程模型 接触力-变形函数 恢复系数
下载PDF
物料冲击破碎过程的一种非线性力模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秦志英 赵月静 侯书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37,共3页
针对冲击破碎过程,在初步准静压破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料层的分段线性接触力模型,并引入恢复系数来表示膨胀阶段和压缩阶段之间的参数关系。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单球冲击破碎的计算机模拟,证明恢复系数能宏观反映冲击破碎过程的能量损... 针对冲击破碎过程,在初步准静压破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料层的分段线性接触力模型,并引入恢复系数来表示膨胀阶段和压缩阶段之间的参数关系。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单球冲击破碎的计算机模拟,证明恢复系数能宏观反映冲击破碎过程的能量损失。与线性弹簧阻尼模型相比,不但在微观过程中接触力保持正压,物料破碎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更符合实验观察的实际情况,而且计算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破碎 接触力模型 分段线性 恢复系数
下载PDF
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中的接触碰撞模型分析 被引量:72
11
作者 安雪斌 潘尚峰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8年第10期98-101,共4页
为了明确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时接触碰撞模型的选择依据,对恢复系数模型,IMPACT函数模型,迟滞阻尼模型三种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指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最后以小球与平面碰撞问题为例,通过理论推导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模... 为了明确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时接触碰撞模型的选择依据,对恢复系数模型,IMPACT函数模型,迟滞阻尼模型三种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指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最后以小球与平面碰撞问题为例,通过理论推导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模型的参数,在ADAMS软件中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恢复系数方法只能得到碰撞后的速度;IMPACT函数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仿真结果,但是参数确定困难;修正的迟滞阻尼模型可以解决恢复系数接近1的接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恢复系数法 迟滞阻尼模型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一种基于变恢复系数的接触碰撞力模型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旭鹏 张艳 +2 位作者 吉晓民 马尚君 佟瑞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8-202,共5页
为了有效描述机械系统中的接触-碰撞现象,在考虑材料屈服强度和初始碰撞速度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变恢复系数模型,进而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变恢复系数的接触-碰撞模型;随后,分别以轴-轴承、球-球以及平面曲柄滑块机构为例,通过大量数值模拟... 为了有效描述机械系统中的接触-碰撞现象,在考虑材料屈服强度和初始碰撞速度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变恢复系数模型,进而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变恢复系数的接触-碰撞模型;随后,分别以轴-轴承、球-球以及平面曲柄滑块机构为例,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以及二者间的对比分析,对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间隙铰链处的接触碰撞效应,以及间隙铰链对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恢复系数 接触碰撞力模型 间隙铰链 动态特性
下载PDF
牛顿碰撞恢复系数评价下的碰撞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旭鹏 林文周 +2 位作者 刘更 马尚君 佟瑞庭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26-1533,共8页
为了辨识间隙铰链处碰撞力的适用范围,更加准确地描述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碰撞现象及其对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以牛顿碰撞恢复系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间隙铰链处轴、轴承间的碰撞和恢复过程为例,在不同恢复系数下和碰撞力模型下进... 为了辨识间隙铰链处碰撞力的适用范围,更加准确地描述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碰撞现象及其对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以牛顿碰撞恢复系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间隙铰链处轴、轴承间的碰撞和恢复过程为例,在不同恢复系数下和碰撞力模型下进行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碰撞恢复系数下各模型碰撞过程的最大碰撞力、最大变形量及实际碰撞恢复系数差异较大。因此,实际选择碰撞力模型时应依据碰撞初始条件和材料特性等进行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铰链 碰撞力模型 恢复系数 机械系统
下载PDF
锥形分布板射流流化床CFD模拟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建涛 梁万才 +1 位作者 吴晋沪 王洋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3,共7页
采用双流体模型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对锥形分布板射流流化床内气固流动行为进行了三维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曳力模型、恢复系数和颗粒间摩擦力对射流流化床膨胀高度和气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yamlal-O’Brien... 采用双流体模型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对锥形分布板射流流化床内气固流动行为进行了三维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曳力模型、恢复系数和颗粒间摩擦力对射流流化床膨胀高度和气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yamlal-O’Brien和Gidaspow曳力模型低估了床内实际曳力,从而导致模拟膨胀高度低于实验值,而Modified 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能更好地预测床内实际曳力,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恢复系数对于射流流化床内气泡动力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气泡的大小、上升速率和产生频率均随着恢复系数的增加而减小;颗粒间的摩擦力也是影响床层膨胀高度和床内气泡产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流化床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曳力模型 恢复系数 摩擦应力
下载PDF
含关节滚动轴承的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立新 李永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6-251,共6页
为能深入揭示多体系统外部碰撞作用与关节滚动轴承动态载荷变化规律之间的映射关系,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Hertz接触理论及连续碰撞力模型,提出一种可描述含关节滚动轴承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行为的建模方法。基于该方法,以含深沟球轴承的... 为能深入揭示多体系统外部碰撞作用与关节滚动轴承动态载荷变化规律之间的映射关系,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Hertz接触理论及连续碰撞力模型,提出一种可描述含关节滚动轴承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行为的建模方法。基于该方法,以含深沟球轴承的曲柄滑块机构及具有弹性支撑的目标刚体组成的碰撞多体系统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该类复杂非连续动力学系统动态响应。研究表明,碰撞作用不仅对系统宏观动力学性态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关节滚动轴承运动副等效约束反力及轴承各滚动体载荷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动力学 滚动轴承 HERTZ接触 连续碰撞力模型
下载PDF
冲断区域车-路间接触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全满 张洪亮 贾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0-304,共5页
车辆经过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CRCP)冲断区域时会上下振动,从而导致车-路间接触力发生变化,该变化加快了路面破坏,并危及行车安全。为了分析车辆经过冲断区域时车-路间接触力情况,文章建立了... 车辆经过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CRCP)冲断区域时会上下振动,从而导致车-路间接触力发生变化,该变化加快了路面破坏,并危及行车安全。为了分析车辆经过冲断区域时车-路间接触力情况,文章建立了冲断区域人-车-路耦合振动模型,并利用传递矩阵法和Matlab软件对振动方程进行求解,获得车-路间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多个冲断区域、行车速度、冲断区域台阶高度、路面纵坡坡度、路面板大小和上下坡等参数对车-路间接触力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车辆经过冲断区域0.19s时车-路间接触力最大,其值为67.69kN,车辆经过冲断区域0.58s时,车-路间接触力最小,其值为26.35kN;行车速度、冲断区域台阶高度、路面纵坡坡度和上下坡对车-路间接触力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 冲断 振动模型 车-路间接触力
下载PDF
激励线圈匝数对软接触结晶器内磁场和电磁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宏明 张晓颖 李桂荣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17-1720,共4页
通过建立软接触电磁连铸结晶器内电磁场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高频磁场激励线圈匝数在2~5匝变化,对切缝结晶器内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圈匝数变化不会改变结晶器内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的分布特征... 通过建立软接触电磁连铸结晶器内电磁场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高频磁场激励线圈匝数在2~5匝变化,对切缝结晶器内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圈匝数变化不会改变结晶器内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的分布特征;沿结晶器高度方向上,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都在钢液面下5~6 mm位置出现峰值;在周向上,切缝处的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值高于分瓣体中心处。随线圈匝数增加,结晶器内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压力的数值均明显增加,但其分布的不均匀性也随之加剧,因此线圈匝数存在最优值,取3匝或4匝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软接触连铸 线圈匝数 磁感应强度 电磁压力 有限元 三维数学模型
下载PDF
计及运动副间隙的双曲柄六杆压力机机构动力学仿真向量键合图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中双 尹久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8-154,234,共8页
针对计及运动副间隙的双曲柄六杆压力机机构动力学仿真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向量键合图法。基于修正非线性连续接触碰撞力的混合模型,推导出间隙运动副的相对碰撞速度向量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以更精确描述间隙运动副的向量键合图模型... 针对计及运动副间隙的双曲柄六杆压力机机构动力学仿真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向量键合图法。基于修正非线性连续接触碰撞力的混合模型,推导出间隙运动副的相对碰撞速度向量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以更精确描述间隙运动副的向量键合图模型,具有通用性强、模块化的特点,便于嵌入到系统的向量键合图模型中。由机构运动副的约束关系,将各构件的向量键合图模型相互键接,建立了计及驱动电机、运动副间隙的双曲柄六杆压力机机构向量键合图模型。应用相应的方法,使机构向量键合图模型的贮能元件皆具有积分因果关系,实现了计及驱动电机、运动副间隙的双曲柄六杆压力机机构计算机建模及动力学仿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运动副间隙对压力机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所述方法的可靠性及有效性。通过与无质量弹簧阻尼运动副间隙模型的计算对比,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精度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量键合图 运动副间隙 非线性连续接触碰撞力 相对碰撞速度向量 双曲柄六杆压力机机构 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下载PDF
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
19
作者 陈万祥 郭志昆 黄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580-2586,共7页
为了描述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运用接触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等理论方法,考虑颗粒体之间的局部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引入恢复系数,导出了适用于低速冲击情况下的颗粒介质弹塑性接触模型,通过几种算例的比较分析,说... 为了描述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运用接触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等理论方法,考虑颗粒体之间的局部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引入恢复系数,导出了适用于低速冲击情况下的颗粒介质弹塑性接触模型,通过几种算例的比较分析,说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避开了复杂的增量形式和非线性动态接触问题,且反映了颗粒体的冲击速度、物理力学性质、几何特征以及表面物理条件等因素对接触过程的影响,便于工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力学 冲击 颗粒介质 恢复系数 接触模型
下载PDF
考虑关节间隙的五杆机构动力学建模 被引量:1
20
作者 卫江 王庚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年第4期91-95,共5页
利用含间隙关节元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建立了该机构的间隙模型,写出了该机构的位置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采用连续接触碰撞力模型描述了该机构间隙副的法向接触力,并以修正的Coulomb摩擦力模型建立了该机构的间隙副的切向接触力,利... 利用含间隙关节元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建立了该机构的间隙模型,写出了该机构的位置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采用连续接触碰撞力模型描述了该机构间隙副的法向接触力,并以修正的Coulomb摩擦力模型建立了该机构的间隙副的切向接触力,利用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该机构含间隙副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并结合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了运动副间隙对该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为该机构的间隙补偿与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五杆机构 间隙 连续接触力模型 摩擦 拉格朗日方程 ADA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