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logy of an Arc-Oceanic Crust Contact Zone in the Laohushan Back-arc Bas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N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宏仪 吴燕民 吴才来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A contact zone sandwiched between an arc and an oceanic crust was discoveredin the Laohushan area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north-dipping imbricatedthrust sheets and is exposed on the surface as... A contact zone sandwiched between an arc and an oceanic crust was discoveredin the Laohushan area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north-dipping imbricatedthrust sheets and is exposed on the surface as a narrow arcuate belt, which extends for about 30 kmin an E-W direction and measures about 1-3 km wide. Lithologic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subzones. Subzone 1 consists of meta-andesite and metasandstone; subzone 2, psammitic schists;subzone 3, psammitic and pelitic schists, quartz diorite and hornfelses; and subzone 4, metagabbro,epidote amphibolite and pelitic schists. The metamorphism has the following grading sequence: lowgreenschist facies in subzone 1 - > high greenschist facies in subzone 2 - > low amphibolite fadesin subzone 3 - > epidote amphibolite facies in subzone 4.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hows that rocks in subzones 1, 2 and 3 are arc rocks, whereas those of subzone 4 are oceaniccrustal rocks. The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especially 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bluishgreen amphibole from the pelitic schists and epidote amphibolite of subzone 4 suggest that the rocksof the contact zone were metamorphosed at a pressure of up to 0.69 GPa. It is thought that theLate-Mid Ordovician oceanic lithosphere of a back-arc basin was underthrust northerly beneath an arcto a depth of 20-23 km, where the basaltic rocks and gabbro were converted to epidote amphiboliteand metagabbro respectively. Then, the root rocks of the arc and these metamorphosed oceanic rockswere brought up to shallower depths by thrust faults to form a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arc and theoceanic crust in the Laohush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zone thrust sheets METAMORPHISM arc rocks ocean crust mini-suture
下载PDF
微型多功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接触强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宁 董军 +1 位作者 郭辉 曹蕾蕾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59,共3页
根据现代接触动力学原理,结合有限元知识,利用三维造型软件Pro/E、网格划分软件HyperM esh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微型多功能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进行了接触强度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基本符合原结... 根据现代接触动力学原理,结合有限元知识,利用三维造型软件Pro/E、网格划分软件HyperM esh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微型多功能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进行了接触强度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基本符合原结构的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架 接触强度 有限元法 微型汽车
下载PDF
类杆锥式对接机构捕获动力学分析与参数设计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大伟 田浩 +2 位作者 赵阳 关英姿 赵丹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7-1722,共6页
针对面向在轨服务的小型航天器上使用的类杆椎式对接机构,给出了其参数设计及其动力学分析方法。采用虚功率原理和赫兹模型建立了对接机构的整体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初始条件下捕获阶段动力学仿真评价完成了缓冲阻尼参数的设... 针对面向在轨服务的小型航天器上使用的类杆椎式对接机构,给出了其参数设计及其动力学分析方法。采用虚功率原理和赫兹模型建立了对接机构的整体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初始条件下捕获阶段动力学仿真评价完成了缓冲阻尼参数的设计,实现了对接机构的整体性能满足设计目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快速对接机构 虚功率 接触碰撞 在轨服务
下载PDF
微车变速器的轴承-齿轮轴系非线性三维接触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国胜 杨为 李武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12,共4页
针对现有接触研究方法的不足,以某微车变速器第四挡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轴承-齿轮轴系的三维接触非线性动态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齿轮传动轴承-齿轮轴系非线性三维接触动态特性研究,实现了齿轮系统啮合冲击的动力学仿真,得... 针对现有接触研究方法的不足,以某微车变速器第四挡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轴承-齿轮轴系的三维接触非线性动态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齿轮传动轴承-齿轮轴系非线性三维接触动态特性研究,实现了齿轮系统啮合冲击的动力学仿真,得到了动态啮合时轮齿的接触状态、接触应力、齿根弯曲应力等随啮合位置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为变速器的动态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车 轴承-齿轮轴系 啮合 非线性接触 动态特性
下载PDF
球墨铸铁件补缩冒口的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H. Roedter 姚丽娟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41-1245,共5页
对于铸件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保证铸件品质,无缩孔或缩松等铸造缺陷,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容易导致零部件的突然失效。所有铸造材料在冷却过程中均存在液态收缩,因此通常都要设计补缩冒口。在铸铁(如球墨铸铁)凝固过程中,... 对于铸件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保证铸件品质,无缩孔或缩松等铸造缺陷,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容易导致零部件的突然失效。所有铸造材料在冷却过程中均存在液态收缩,因此通常都要设计补缩冒口。在铸铁(如球墨铸铁)凝固过程中,因为石墨膨胀是有利于补缩的,如果模型设计师懂得凝固机理的话,他就会利用这一特点设计较小的冒口。综述了球墨铸铁冒口设计的基本原理。运用该原理可以减小冒口尺寸同时保证生产的球铁铸件无收缩缺陷,从而进一步提高工艺出品率,提高球铁件生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墨铸铁 补缩设计 微型冒口 触点冒口
下载PDF
葡萄酒冷稳定测试方法及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秀秀 夏广丽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0年第2期58-63,共6页
酒石酸氢钾饱和而析出形成沉淀,是导致葡萄酒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生产需要进行冷稳定处理以保证酒石稳定性,即冷稳定性。而冷稳定必须通过稳定性测试才能判断,所以使用合理准确的测试方法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葡萄酒的冷冻-融化法、冷藏... 酒石酸氢钾饱和而析出形成沉淀,是导致葡萄酒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生产需要进行冷稳定处理以保证酒石稳定性,即冷稳定性。而冷稳定必须通过稳定性测试才能判断,所以使用合理准确的测试方法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葡萄酒的冷冻-融化法、冷藏法、电导率/微接触法、饱和温度法、离子浓度积法等几种冷稳定测试方法,并比较了各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特点,以期为葡萄酿酒生产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稳定 冷冻-融化法 冷藏法 电导率/微接触法 饱和温度法 离子浓度积法
下载PDF
微型巩膜镜在眼表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心宇 陈陆霞 《国际眼科纵览》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巩膜接触镜是一种大直径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它不与角膜接触,完全由巩膜支撑。近年来,由于巩膜接触镜可通过和角膜前表面形成泪液池,中和光学像差,为角膜不规则患者提供清晰稳定的视力,还可有效治疗多种眼表疾病,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安... 巩膜接触镜是一种大直径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它不与角膜接触,完全由巩膜支撑。近年来,由于巩膜接触镜可通过和角膜前表面形成泪液池,中和光学像差,为角膜不规则患者提供清晰稳定的视力,还可有效治疗多种眼表疾病,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日渐成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为使巩膜镜的配戴更加便捷与舒适,巩膜镜在材质和设计上不断更新,由此出现了微型巩膜镜(mini-scleral lens),这种小直径巩膜镜不但保留了巩膜镜的优点,更具应用优势,更容易配戴,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治疗原发或继发的不规则角膜,还可有效治疗多种眼表疾病导致的干眼。此外,微型巩膜镜还可与药物合用增加药效。本文针对微型巩膜镜在眼表疾病的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巩膜镜 不规则角膜 干眼
原文传递
软带骨桥在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法仁 马启发 刘玉红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佩戴软带骨桥在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例双侧小耳畸形患者,每例患者分别佩戴软带骨桥与软带骨锚式助听器(BAHA),佩戴前后分别测量声场纯音测听,并随访观察佩戴软带骨桥后患者的日常交流及对声音的反应... 目的探讨佩戴软带骨桥在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例双侧小耳畸形患者,每例患者分别佩戴软带骨桥与软带骨锚式助听器(BAHA),佩戴前后分别测量声场纯音测听,并随访观察佩戴软带骨桥后患者的日常交流及对声音的反应情况。结果 36例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佩戴软带骨桥后行声场纯音测听结果显示,平均气导听力提高38.8 dB,佩戴软带BAHA后行声场纯音测听结果显示,平均气导听力提高34.5 dB,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日常生活交流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先天性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佩戴软带骨桥后,听力提高显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小耳畸形 软带骨桥 骨锚式助听器 声场测听
原文传递
表面特性对矩形小流道内液滴脱离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世学 王健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7-429,共3页
本文设计了一个可视化微小平直流道,利用摄影装置观察记录了液态水通过平板内部直径70μm的微孔在水平平板表面上形成液滴并成长直至脱离的过程,分析了不同流道高度条件下接触角之差与液滴高度和通道内流动空气的雷诺数的关系,并且进一... 本文设计了一个可视化微小平直流道,利用摄影装置观察记录了液态水通过平板内部直径70μm的微孔在水平平板表面上形成液滴并成长直至脱离的过程,分析了不同流道高度条件下接触角之差与液滴高度和通道内流动空气的雷诺数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平板表面特性对液滴脱离高度和接触角之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液滴脱离 两相流 微小流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