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te Contact问题的混合有限元逼近
1
作者 安荣 李开泰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676,共11页
论文考虑了Plate Contact问题的混合有限元逼近,其变分问题为第二类四阶椭圆变分不等问题.首先,根据正则化方法,得到原问题的正则化问题.再根据网格依赖范数技巧,考虑了正则化问题的Ciarlet-Raviart混合有限元逼近,并证明了真解与逼近... 论文考虑了Plate Contact问题的混合有限元逼近,其变分问题为第二类四阶椭圆变分不等问题.首先,根据正则化方法,得到原问题的正则化问题.再根据网格依赖范数技巧,考虑了正则化问题的Ciarlet-Raviart混合有限元逼近,并证明了真解与逼近解之间的误差估计.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 contact问题 正则化方法 混合有限元逼近 误差估计
下载PDF
Elastic-plastic contact force history an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plate subjected to impact by a projectile 被引量:5
2
作者 L.B.Chen F.Xi J.L.Yang Solid Mechanics Research Center,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Shand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Jinan 250014,China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15-425,共11页
A new elastic-plastic impact-contact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y adopting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acceleration for elastic-plastic continue at finite deformation, and with the aid of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 new elastic-plastic impact-contact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y adopting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acceleration for elastic-plastic continue at finite deformation, and with the aid of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he proposed model is applied in the problem of dynamic response of a clamped thin circular plate subjected to a projectile impact centrally. The impact force history an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plate is studied in detail.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impact force and plate deflec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s with those of LDA experimental data. Linear expressions of the maximum impact force/transverse deflection versus impact velocity are give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ic-plastic contact model ImpactCircular plate contact force Minimum principleof acceleration
下载PDF
Tensionless contact of a finite circular plate 被引量:3
3
作者 Yin Zhang Kevin D.Murphy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374-1381,共8页
A general formulation is developed for the contact behavior of a finite circular plate with a tensionless elastic foundation. The gap distance between the plate and elastic foundation is incorporated as an important p... A general formulation is developed for the contact behavior of a finite circular plate with a tensionless elastic foundation. The gap distance between the plate and elastic foundation is incorporated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Unlike the previous models with zero gap distance and large/infinite plate radius, which assumes the lift-off/separation of a flexural plate from its supporting elastic foundat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lift-off may not occur. The results show how the contact area varies with the plate radius,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gap distance. When the plate radius becomes large enough and the gap distance is reduced to zero, the converged contact radius close to the previous ones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sionless contact Elastic foundation plate LIFT-OFF
下载PDF
ADHESIVE CONTACT PROBLEM OF AXISYMMETRIC MINIATURE CIRCULAR PLATES WITH CENTRAL RIGID BUMP
4
作者 Fu Yiming Li Sheng Tian Yanpi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2006年第4期341-351,共11页
Considering the adhesive effect and geometric nonlinearity, the adhesive contact between an elastic substrate and a clamped miniature circular plate with two different central rigid bumps under the action of uniform t... Considering the adhesive effect and geometric nonlinearity, the adhesive contact between an elastic substrate and a clamped miniature circular plate with two different central rigid bumps under the action of uniform transverse pressure and in-plane tensile forc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was analyzed. 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is presented by using the perturbation method. The relation of surface adhesive energies with critical load to detach the contacted surfaces is obtained. In the numerical results, the effects of adhesive energy, in-plane tensile force, rigid bump size and contact radius on the critical load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lation of critical contact radius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central rigid bump and the substrate for different adhesive energies is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ature hesive contact geometric circular plate two different central rigid bumps elastic substrate adnonlinearity
下载PDF
UNIQUENESS FOR THE SOLUTIONS OF ELASTIC THIN PLATES AND SHALLOW SHELLS AS WELL AS THEIR CONTACT PROBLEM WITH HALF SPACE
5
作者 范家参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0年第3期335-340,共6页
The uniqueness for the solutions mentioned in the subject is proved by us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solution for the internal boundary problem of Laplace and bi-Laplace equations of the first kind as well as of the sec... The uniqueness for the solutions mentioned in the subject is proved by us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solution for the internal boundary problem of Laplace and bi-Laplace equations of the first kind as well as of the sec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onic and bi-harmonic functions uniqueness of solution elastic plates and shallow shells contact problem with the elastic half space
下载PDF
Internal Energy Losses and Contact Duration About a Circular Plate Colliding to a Half-Plane Target
6
作者 吕中杰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3期253-257,共5页
Collisions between multibody systems are irreversible processes which cause loss of internal energy by a stress wave that propagates in the impacting bodies away from the region of impact. A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Collisions between multibody systems are irreversible processes which cause loss of internal energy by a stress wave that propagates in the impacting bodies away from the region of impact. A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relating to approach velocity is introduced to denote the losses of translational kinetic energy. A parameter β involved in internal energy losses has been obtained to calculate the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As a result, the internal energy losses caused by elastic stress waves and the contact duration in metals can be calculated numerically for the collision between circular cylinder and half plane. The metals include aluminum alloys, steel-mild 1020, steel-stainless austenitic 304, tungsten alloys, copper alloys, nickel alloys and titanium alloys. By introducing a coefficient of velocity-frequency, an exponential aggression equation related the normalized oscillating frequency and normalized approach velocity has been obtained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r plate loss of internal energy elastic wave contact duration
下载PDF
基于电接触强化的铝合金表面电刷镀镍层改性研究
7
作者 丁浩 周珊 朱世根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7,共7页
[目的]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可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拓宽铝合金材料在机械零件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电刷镀技术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镀层,再通过电接触强化技术对Ni镀层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考察了Ni镀层电接触... [目的]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可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拓宽铝合金材料在机械零件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电刷镀技术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镀层,再通过电接触强化技术对Ni镀层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考察了Ni镀层电接触强化前后的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对比了1016铝合金及Ni镀层电接触强化前后的耐磨性。[结果]经电接触强化后,Ni镀层内部的裂纹及孔洞类缺陷减少,晶粒间隙减小,致密性提高,显微硬度增大到524.4~560.3 HV0.1范围内。1016铝合金在摩擦磨损试验后存在较深的犁沟和剥落,耐磨性较差。Ni镀层的耐磨性优于1016铝合金,但在摩擦过程中会发生剥落。经电接触强化的Ni镀层在摩擦过程中摩擦因数平稳,表面只是轻微擦伤,耐磨性最佳。[结论]结合电刷镀镍和电接触强化技术可显著提高铝合金的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电刷镀 电接触强化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耐磨性
下载PDF
接触爆炸下聚脲涂层增强钢板的抗爆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保华 徐文龙 +2 位作者 王成 杨同会 葛萌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7-1647,共11页
为满足装甲车等武器装备在接触爆炸下的防护需求,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开展单层钢板及迎/背爆面聚脲增强钢板接触爆炸下的抗爆性能研究,分析不同面密度、不同聚脲涂覆位置下钢板的破坏模式及防护机理,探究在一定面密度下钢板-聚脲厚度比... 为满足装甲车等武器装备在接触爆炸下的防护需求,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开展单层钢板及迎/背爆面聚脲增强钢板接触爆炸下的抗爆性能研究,分析不同面密度、不同聚脲涂覆位置下钢板的破坏模式及防护机理,探究在一定面密度下钢板-聚脲厚度比对复合结构抗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背爆面涂覆等厚度聚脲能够有效减小钢板背面穿孔及拉伸破坏,降低结构残余位移,迎爆面涂覆等厚度聚脲能够显著增强结构抗爆能力,使接触爆炸下的钢板损伤大大降低;相同面密度下,聚脲吸能性能与聚脲厚度正相关,但是聚脲过厚会导致复合结构变形加大,稳定性降低;综合考虑聚脲增强钢板结构的破坏变形、速度衰减以及能量吸收情况,在研究范围内,钢板迎爆面涂覆厚度比为1∶0.78的聚脲层具有最佳的抗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 聚脲涂层 接触爆炸 抗爆性能 面密度
下载PDF
混合板换热器板片结构对流道内触点分布及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艳霞 马晴婵 王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7-264,共8页
混合板式换热器作为余热利用系统中高效节能设备,其换热性能对系统效率及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RNG k-?湍流模型,对M型和H型板式换热器流道内流动及传热过程展开数值模拟,研究板片结构对板间触点分布的影响,及雷诺数Re和板片组... 混合板式换热器作为余热利用系统中高效节能设备,其换热性能对系统效率及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RNG k-?湍流模型,对M型和H型板式换热器流道内流动及传热过程展开数值模拟,研究板片结构对板间触点分布的影响,及雷诺数Re和板片组合对横向流道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型板间触点呈“方格”,H型呈“菱形”,且H型流流体速度较大、温度场分布较均匀。随Re数增大,压降△P及平均努塞尔数■均增大;Re数较低时,H型的■明显提高,且△P增幅较小;而高Re数(Re=6000)时,与M型相比,H型■的增幅仅为△P的25%左右。随波纹间距s减小,触点数明显增多,△P和■均增大;s为12~16 mm较合适。研究结果为混合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换热 触点分布 混合板式换热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极板表面润湿性能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志杰 裴淏 +1 位作者 甘全全 李平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7,共6页
双极板作为气、水通道,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内部的液态水排出,其原材料选择、表面形貌特征及表面润湿性能都会影响PEMFC内部的水管理。针对调节、改善双极板表面润湿性能的问题,综述双极板的表面润湿性能对PEMFC电流密度与功率... 双极板作为气、水通道,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内部的液态水排出,其原材料选择、表面形貌特征及表面润湿性能都会影响PEMFC内部的水管理。针对调节、改善双极板表面润湿性能的问题,综述双极板的表面润湿性能对PEMFC电流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影响,以及表面粗糙度对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介绍通过不同类型的表面涂层改善金属双极板表面润湿性能的方法;对于复合双极板表面润湿性能,详细分析不同树脂类型对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列举适合复合双极板的表面涂层,同时指出清理双极板表面富树脂层的方法。展望具有较好润湿性能的双极板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双极板 表面润湿性能 接触角 表面涂层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11
作者 关铁汉 曹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治疗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LC-DCP内固定...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治疗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LC-DCP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14.82±3.01)d、手术时间(124.21±6.15)min、骨折愈合时间(25.81±3.00)d短于对照组的(18.21±4.52)d、(145.84±7.10)min、(29.20±4.51)d,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62±0.05)分低于对照组的(6.42±0.15)分(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LC-DCP内固定在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显著促进患者骨结构恢复,减轻术后疼痛,改善预后,且治疗安全性和实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 胫骨干骨折 骨不连 效果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德恩 郑佳 +2 位作者 张健 陈海 孙黎明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解决环保难题方面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PEMFC中,双极板作为关键组件备受关注。其中,金属双极板因其成本低廉、材料容易获取、导电性能卓越以及易于机械加工而备受关注。然而,金属...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解决环保难题方面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PEMFC中,双极板作为关键组件备受关注。其中,金属双极板因其成本低廉、材料容易获取、导电性能卓越以及易于机械加工而备受关注。然而,金属双极板目前仍然面临耐久性和导电性方面的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采用表面改性涂层的方法对金属双极板进行处理。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涂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材料设计、沉积工艺和涂层性能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基于导电性、耐蚀性、膜基结合力以及疏水性等测试结果,分析了不同涂层对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同时,展望了各种类型改性涂层未来的研究趋势。这些研究成果为改善金属双极板的性能、进一步推动PEMFC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金属双极板 表面改性 耐蚀性 接触电阻
下载PDF
高低温条件下隔离开关零部件机械特性研究及稳定性提升措施
13
作者 黄坤鹏 赵平 康留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9-268,共10页
以隔离开关关键零部件为研究对象,设计高低温试验箱,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隔离开关关键零部件材料特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对6005-T5、T2Y、ZL101、Q235四种材料的抗拉强度、端面收缩率、0.2%非比例延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关键性能指标... 以隔离开关关键零部件为研究对象,设计高低温试验箱,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隔离开关关键零部件材料特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对6005-T5、T2Y、ZL101、Q235四种材料的抗拉强度、端面收缩率、0.2%非比例延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关键性能指标的试验研究,掌握了4种材料关键性能指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其次,搭建高低温试验平台并设计能够连续旋转的触头系统,研究环境温度对触头触指接触压力、弹簧力值和触指镀银层耐磨性的影响,得到了触头触指接触压力在5个温度点的变化率基本在±6%之间,触指弹簧力值变化率小于3%,触头触指镀银层磨损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0℃时,触头触指磨损量最小。并根据隔离开关结构特点,提出了针对材料、结构设计及高低温适应性试验等方面的措施,为进一步提高隔离开关在高低温环境下运行稳定性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开关 性能指标 触指 镀银层 适应性
下载PDF
镀银铜材料在大电流条件下的载流微动磨损特性
14
作者 雷贯标 杨文贤 +2 位作者 陈学军 李鹏飞 彭金方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利用化学电镀方法在T2紫铜管表面镀银制备镀银铜试样,采用自主研制的切向微动磨损试验设备在圆柱/圆柱的正交点接触模式下进行室温载流切向微动磨损试验,探究了镀银铜试样在5 A电流以及不同法向载荷(5,10,15 N)和位移幅值(30,50,70,100... 利用化学电镀方法在T2紫铜管表面镀银制备镀银铜试样,采用自主研制的切向微动磨损试验设备在圆柱/圆柱的正交点接触模式下进行室温载流切向微动磨损试验,探究了镀银铜试样在5 A电流以及不同法向载荷(5,10,15 N)和位移幅值(30,50,70,100μm)下的载流微动磨损行为及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镀银铜试样的载流微动磨损程度加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位移幅值下的摩擦因数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接触电阻呈相反趋势,不同位移幅值下稳定阶段的摩擦因数相差不大;随着载荷的增加,载流微动磨损程度先变大后变小,当载荷为10 N时,磨损程度最大,此时有效接触面积较大,接触电阻较低;随着载荷的增加,稳定阶段的摩擦因数增大。镀银铜试样在磨损初期的磨损机制主要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在磨损后期主要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剥层,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氧化磨损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电流 接触电阻 载流微动磨损 铜镀银
下载PDF
桥梁转体施工转动体系中球铰结构中间耐磨板的优化设计
15
作者 张静华 李杰 +2 位作者 蔡景毅 徐乐乐 徐国际 《公路工程》 2024年第5期39-46,85,共9页
球铰结构作为桥梁转体施工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了转体过程的成败。很多相关研究简化球铰模型,仅考虑上下钢制球面板作为摩擦副而忽略中间耐磨板,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中间耐磨板的力学性能研究和参数优化设计。依托于贵州省某座T构转... 球铰结构作为桥梁转体施工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了转体过程的成败。很多相关研究简化球铰模型,仅考虑上下钢制球面板作为摩擦副而忽略中间耐磨板,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中间耐磨板的力学性能研究和参数优化设计。依托于贵州省某座T构转体,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并验证球铰部位有限元模型。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以滑板间距和滑板厚度为设计变量,接触面摩阻力分布均匀程度为优化目标,构建了耐磨板尺寸参数优化模型。同时利用Python语言对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有限元求解和参数优化的自动化。研究结果表明:原有耐磨板的接触压力呈现“中间低”和“边缘高”的分布规律,不利于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和工程简化计算。优化后的球铰耐磨板最大接触应力由37.64 MPa减小到25.57 MPa,接触面积缩减了50.5%,应力均方差由4.47降低至0.85,接触界面应力分布更加均匀。该研究可为球铰接触面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体球铰设计 接触界面 耐磨板 粒子群优化 Abaqus二次开发
下载PDF
带OCP连接器端的PCB板厚改善研究
16
作者 倪浩然 王国辉 张文杰 《印制电路信息》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开放计算项目(OCP)连接器是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器架构,是用于服务器功能扩充的便捷、高效、快速安装的连接方案。OCP连接器有过大电流和较高的插拔可靠性要求,在印制电路板(PCB)制作端表现为较高的板厚监控要求。OCP连接器在图形设计上位... 开放计算项目(OCP)连接器是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器架构,是用于服务器功能扩充的便捷、高效、快速安装的连接方案。OCP连接器有过大电流和较高的插拔可靠性要求,在印制电路板(PCB)制作端表现为较高的板厚监控要求。OCP连接器在图形设计上位于服务器板边,常表现为板厚偏薄。从PCB制作的角度出发,剖析了OCP连接器与PCB单元板厚设计差异和失效模式,提出了含有OCP连接器设计的PCB板在叠构设计方面的偏公差设计方法;在制作方面定义了OCP连接器对应废料区铺铜设计,以及在连接器内部保证屏蔽结构的前提下的图形优化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制电路板 连接器 板边插头 板厚
下载PDF
速度350 km/h高速铁路接触网设备服役性能试验研究
17
作者 孔龙飞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对某350 km/h速度等级高速铁路接触网几何参数动态性能、运营动车组受电弓静态压力和弓网燃弧性能进行长期跟踪测试,对比不同运营速度下弓网燃弧次数、弓网动态接触力,接触网动态抬升量、接触网零部件承受的载荷和滑板磨耗变化规律,对... 对某350 km/h速度等级高速铁路接触网几何参数动态性能、运营动车组受电弓静态压力和弓网燃弧性能进行长期跟踪测试,对比不同运营速度下弓网燃弧次数、弓网动态接触力,接触网动态抬升量、接触网零部件承受的载荷和滑板磨耗变化规律,对接触线磨耗进行分析,预测了接触线寿命,最后对接触网零部件进行试验台试验,检验了零部件使用寿命。通过以上试验和研究,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动车组350 km/h运营速度下接触网设备服役性能,为接触网设备养护维修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服役性能 弓网燃弧 接触线磨耗 滑板磨耗
下载PDF
低速冲击下碳纤维面板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损伤分析
18
作者 王凡 熊景毅 +2 位作者 王文群 高进城 严仁军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9-749,共11页
主要研究了夹层复合材料受外来载荷作用下的凹痕、横向位移、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给出夹层板的广义内力表达式,再由薄板小挠度理论、Hertz接触理论、夹层板平衡方程、Navier法推导出夹层板在外来载荷作用下的... 主要研究了夹层复合材料受外来载荷作用下的凹痕、横向位移、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给出夹层板的广义内力表达式,再由薄板小挠度理论、Hertz接触理论、夹层板平衡方程、Navier法推导出夹层板在外来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其中,夹层板的接触力和横向位移由两自由度弹簧-质量模型给出.将推导的结果与文献中的理论结果对比,本文计算的误差均不超过6%.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冲击条件下夹层板的抗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板 高阶剪切变形理论 HERTZ接触理论 弹簧质量模型
下载PDF
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厚度测量校准系统设计及应用
19
作者 孙进 于子金 《宝钢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为了提高钢板厚度校准的精度和安全性,针对传统接触式测厚仪精度低和射线类测厚仪存在辐射风险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差分非接触厚度测量校准系统。该系统采用差分测量结构,将激光位移传感器分别放置在待测钢板的顶部... 为了提高钢板厚度校准的精度和安全性,针对传统接触式测厚仪精度低和射线类测厚仪存在辐射风险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差分非接触厚度测量校准系统。该系统采用差分测量结构,将激光位移传感器分别放置在待测钢板的顶部和底部,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采样和计算,实现钢板厚度的准确测量。硬件电路方面采用了STM32核心芯片进行设计,系统软件部分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设计。试验后,系统重复性精度可达±0.1%,测量允许误差优于±0.05%,同时测量漂移控制在钢板厚度的±0.1%范围内。该系统不仅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有效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在钢板生产和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厚度 高精度检测 非接触厚度测量 激光位移传感器
下载PDF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的效果比较
20
作者 魏永兴 才新 +1 位作者 王光楠 李建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1期148-150,154,共4页
目的:比较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 目的:比较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LCP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LC-DCP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3.33%(42/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上肢部分、下肢部分等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20.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DCP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和肢体功能评分,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LCP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植骨 四肢骨折 无菌性骨不连 肢体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