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An Ovenliew 被引量:1
1
作者 PENG Guoxia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91-119,共29页
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ocus i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particularly after the 1950s, although contemporary Chin... 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ocus i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particularly after the 1950s, although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both in its inception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an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re also explored. In addition to designating separate genr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cluding some of the major issues under discussion and debate as well as giving attention to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this article also tease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in which those issues emerged and developed, and it highlights the salient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new confucianism newmarxist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orld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me of the 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2
作者 JIANG Y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Learning to be Human" is the theme of the 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to be held in Beijing in 2018, and also an important top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philosoph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i... "Learning to be Human" is the theme of the 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to be held in Beijing in 2018, and also an important top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philosoph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theme, however, directly determine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philosophy today.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urge us to reconsider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today's China. Reflect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finding a method for solving certain existing difficulties will ultimately enhance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rning to be human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CP)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chinese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The Semantics of Wisdom in the Philosophy of Tang Junyi: Betwee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Transcendental Reflexivity
3
作者 Ady Van Den Stock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39-54,共16页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provisional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of“wisdom” in the thought of the New Confucian thinker Tang Junyi. I begin by providing some pointer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wisdom i...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provisional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of“wisdom” in the thought of the New Confucian thinker Tang Junyi. I begin by providing some pointer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wisdom in general and situating the discourse on wisdom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ter Foucault's and Pierre Hadot'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ancient Graeco-Roman philosophy as a mode of spiritual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 try to describe and think through what Foucault identifies as a “Cartesian moment,” in which self-knowledge becomes the ultimate precondition for the ethico-spiritual project of “caring for the self,” in Tang's approach of wisdom. In the course of my argument, I outline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his vision of a renewed Confucian mode of religious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and his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conceming the transcendental status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reflexivity of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Junyi WISDOM new confucianism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的哲学建立——以《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为线索
4
作者 朱萌然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牟宗三先生凭借其无所不包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哲学地建立起了“中国哲学”的逻辑思辨与哲学架构;而王兴国教授《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一书,则旨在从形上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 牟宗三先生凭借其无所不包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哲学地建立起了“中国哲学”的逻辑思辨与哲学架构;而王兴国教授《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一书,则旨在从形上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化和哲学史等多个维度,动态复现这一庞大的哲学建立历程,最终使其以“中国哲学的哲学建立”之形式,与“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互为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新儒家 牟宗三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与当代世界的对话:以美国《中国哲学季刊》特刊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松 祝越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2期182-197,共16页
美国《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20年开设了“当代世界的中国美学”特刊,通过该刊物所载论文可以了解中国古典美学在国际学术话语中的思想坐标,以及研究者对中国古典美学当代价值的发掘。海外学者多采用比较研... 美国《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20年开设了“当代世界的中国美学”特刊,通过该刊物所载论文可以了解中国古典美学在国际学术话语中的思想坐标,以及研究者对中国古典美学当代价值的发掘。海外学者多采用比较研究与理论还原的方法展开中西美学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使西方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固有的传统框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中国古典美学与当代世界对话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需要在研究实践的效果中接受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季刊》 当代世界 中国古典美学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42
6
作者 蒲清平 黄媛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6-298,共13页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要把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等主要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有效性、学理性和实践性。一是把握系统性、有机性、实践性原则,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把握系统性原则,整体统筹、分类实施、协同推进、开放发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整体融入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把握有机性原则,“基因式”植入教材、“生态式”融入教案、“化学式”融入教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握实践性原则,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支持机制,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体系。二是紧扣“融料”“融点”“融机”,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紧扣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史、奋斗史、贡献史,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诞生的杰出榜样、孕育的精神谱系,各学科专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中的角色定位,精选“融料”;紧扣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育人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侧重点、落脚点等“融点”;紧扣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堵点、情绪沸点,把握“融机”解“思之惑”“心之堵”“情之困”。三是讲好“道理”“学理”“哲理”,切实提升融入的学理性。抓住时代之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讲深;结合学术逻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讲透;融入现实生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理”讲活。四是落脚“内化”“外化”“转化”,切实提升融入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坚定理想信念;促使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于行,练就过硬本领;激励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责,强化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融入 道理学理哲理 内化外化 新时代十年
下载PDF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看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学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9-87,共9页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必须正确和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这两种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来看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 ,不能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努力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必须正确和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这两种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来看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 ,不能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努力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以提供启示和借鉴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引领、主导作用 ,充分认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要构建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当代西方哲学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考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根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4,共10页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三大思想传统,即中国哲学传统、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融合而实现广义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而就狭义的中国哲学而言,在思想的视野里至少要通过融合新仁学、自由意志、社会实践等观念,实现自己的创新。全球化的时代早已经到来,"世界哲学"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世界哲学"恰恰要实现自己"求通"哲学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实践 自由意志 儒学 “世界哲学”
下载PDF
文明对话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被引量:4
9
作者 景海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106,共7页
当前中国哲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度反思过去和寻求范式突破的关键时期,由学科层层分割和研究领域之画地为牢所形成的僵固观念和习惯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国哲学的创新与进步,如何打破中哲、西哲、马哲之间的重重壁垒,在颇显零碎而又隔膜的... 当前中国哲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度反思过去和寻求范式突破的关键时期,由学科层层分割和研究领域之画地为牢所形成的僵固观念和习惯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国哲学的创新与进步,如何打破中哲、西哲、马哲之间的重重壁垒,在颇显零碎而又隔膜的视阈之内重塑中国哲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迫任务。新的中国哲学系统的整合与构建,特别需要包容的气度、开放的胸襟和不断的反省与调适,而开展文明间对话,在不同文化系统的相互激荡之中重新确立自我的身份性,找准自己的位置,可能是进行有效之建设工作的重要一步。换言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在文明对话的互动和锻淬之中,中国哲学才能够走向世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对话 身份重构 中国哲学 东方学 新儒学
下载PDF
哲学的新方向:提高人生的境界——评张世英著《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可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2-148,共7页
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等著作中 ,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可概括为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问题 ,认为它可分为两个层次、三个发展阶段 ;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方面阐明了这个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指出哲学是提高... 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等著作中 ,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可概括为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问题 ,认为它可分为两个层次、三个发展阶段 ;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方面阐明了这个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指出哲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现当代哲学 人生境界
下载PDF
从现代新儒家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国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1,151-152,共6页
现代新儒家虽然主观上否认其哲学是接着中国近代哲学讲,但从他们的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来看,其哲学弥补了中国近代哲学缺失——未结束哲学的本体论时代而走向哲学的认识论时代,不但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而且昭示了中国哲学的未来... 现代新儒家虽然主观上否认其哲学是接着中国近代哲学讲,但从他们的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来看,其哲学弥补了中国近代哲学缺失——未结束哲学的本体论时代而走向哲学的认识论时代,不但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而且昭示了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熊十力、方东美、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构建形上本体的思路,揭示了中国哲学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中国哲学 形上本体 心体 建构
下载PDF
论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7,共7页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文化与民主、自由、科学以及中国文化的新生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自由主义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和批评家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他从一个儒家的信徒走向自由主义的思想...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文化与民主、自由、科学以及中国文化的新生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自由主义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和批评家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他从一个儒家的信徒走向自由主义的思想历程 ,揭示了他的伦理、民主和科学三者并进的文化哲学观 ,并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政通 中国哲学 文化哲学 自由主义 新儒家
下载PDF
西学东渐和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
13
作者 姚顺良 汤建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48,共7页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qu...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科学哲学 现代新儒学 国家主义
下载PDF
今日儒家学说的文教力量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祖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也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前有"五四",后有"文革",儒学一时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其实有限,因此不应负...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也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前有"五四",后有"文革",儒学一时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其实有限,因此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讲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者将之支离化,再加上现代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使本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经验与智慧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的碎文剩义。讲者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的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兴绝学的使命: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而为世人认识,为社会发展新生命;并使此一贯彻人本精神的伟大思想,足与西方哲学与宗教分庭抗礼,推动新时代人类文明的进步.本文为作者2002年在新加坡由《联合早报》和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与中文系联办的"吴德耀文化讲座"所作的讲演。教育家昊德耀教授(1915-1994)生前服膺中华文化,阐扬儒学于海隅南疆,不遗余力,居功至伟,本讲即为纪念昊教授而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说 力量 中华文化 《联合早报》 儒家思想 2002年 “五四” “文革” 基层社会 中华民族 现代意义 华人社会 重新定位 社会发展 人本精神 西方哲学 艺术中心 国立大学 人类文明 儒学 集大成 政治化 教条化 西方化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与新道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令宏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4-29,共6页
新儒家是接着历史上的儒家往下讲,而不是照着讲。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有诸多相通相近的地方,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顺此而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马一浮等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对道家思... 新儒家是接着历史上的儒家往下讲,而不是照着讲。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有诸多相通相近的地方,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顺此而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马一浮等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对道家思想有所研究与吸收。现代新道家同样是接着历史上的道家讲,是对道家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某种创新。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道家的关系也与历史上的儒道关系类似,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现代新道家的建构刚刚开始,在时间上晚于现代新儒家,需要积极研究新儒家的成果,并从自己的立场上开展哲理的运思与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新儒家 道家 新道家 中国哲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价值哲学的意蕴、特色及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雪玲 杜运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8,共6页
先秦儒家价值哲学导源于西周,至孔子已具雏形,孟子、荀子等对其作了进一步发展。先秦儒家价值哲学提出内在价值统一论、"天人合一"的价值本源论与"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论,是不同于西方"需要—满足"说的... 先秦儒家价值哲学导源于西周,至孔子已具雏形,孟子、荀子等对其作了进一步发展。先秦儒家价值哲学提出内在价值统一论、"天人合一"的价值本源论与"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论,是不同于西方"需要—满足"说的另一种进路。这对于我们今天反思近现代以来工具理性和外在价值论的过度膨胀,重构价值界说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儒学 价值哲学 意蕴 特色 当代意义
下载PDF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中之儒释交涉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景贤 《长江学术》 2014年第3期5-22,共18页
无论中、西,"哲学"与"宗教"本即属不同领域之事,亦有其不同之设立条件。哲学中所内涵之"宗教向度",与宗教教义中所需之"哲学支撑"或"神学支撑",皆须于各自之领域中,完成其建设;不当... 无论中、西,"哲学"与"宗教"本即属不同领域之事,亦有其不同之设立条件。哲学中所内涵之"宗教向度",与宗教教义中所需之"哲学支撑"或"神学支撑",皆须于各自之领域中,完成其建设;不当混淆。除非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存在"完美之哲学",或存在"能为一切人所接受之宗教",以是最终达成教法之一致。然对于现代之中国而言,却出现"哲学"与"宗教",须同时面对相同之立论需求与压力,致使中国长期以来居于社会主流之儒家哲学与佛教,产生相近之发展;且于过程中,二者之立论,彼此相需。此一状况,实于过往未曾出现。此一中国现代"哲学"与"宗教"所必须同时面对之立论需求与压力,简要言之,即是来自西学之"知识"与"知识观"之冲击。其主要之项目有三:一为天文学,一为现代物理学,一为生物之演化论;三者皆有"实证"之基础。至于同时亦于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之"社会演化论",则由于非建立于科学之实证,其冲击属于"历史观",性质不同。本文之撰作取径,基本上,乃是延续作者有关中国现代哲学思惟中之"演化论议题"与"认识论议题"之研究,进一步分就中国现代之"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之发展",论述其间所存在之"儒、释交涉"。其要旨,区分为五。前四项为:一、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之需求;二、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中"价值观"之改变;三、作为中国现代哲学支撑点所重构之"气论"及其所延伸之问题;四、中国现代"新佛学"发展之难题与其所抉择之路向。至于第五项,则是作者以自身之观点,说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难题所可有之解决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史 中国现代思想史 现代儒家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新儒家哲学 中国现代佛教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兴起的条件
18
作者 刘辉 《娄底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20-24,共5页
现代新儒家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也是其兴起的外在条件。其兴起的理论前提是对孔孟之道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 兴起条件
下载PDF
张岱年早期新道德观中的博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9
作者 尼莎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71-75,共5页
对于博爱思想的理解,东西方一直存在差异。从博爱脱胎于儒家仁爱思想的角度看,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早期新道德观,其中内含着丰富的可供发掘的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既体现在其“群为己纲、智为愚纲、众为寡纲”的“新... 对于博爱思想的理解,东西方一直存在差异。从博爱脱胎于儒家仁爱思想的角度看,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早期新道德观,其中内含着丰富的可供发掘的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既体现在其“群为己纲、智为愚纲、众为寡纲”的“新三纲说”中,也体现在其“六达德”“六基德”中蕴含的公忠、任恤、孝亲、慈幼等诸条目中。以儒家仁爱周济思想为切入点,对张岱年早期道德观中的乐群、重知、忠孝等观念中的博爱思想进行分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指导现代人以和求兴、以智求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早期新道德观 博爱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 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自律与智慧之源——论中国儒家的“听文化”
20
作者 韩博韬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27-38,177,共13页
《乐记》是中国先秦儒家“听文化”最高峰的侧面之一,另一侧面是“孔门儒学”。儒家“听文化”具有双重历史效果,一是构造权威,二是引起争鸣。科举制与“前科举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对“听文化”的态度,中古儒家选材从“综合考察”到“试... 《乐记》是中国先秦儒家“听文化”最高峰的侧面之一,另一侧面是“孔门儒学”。儒家“听文化”具有双重历史效果,一是构造权威,二是引起争鸣。科举制与“前科举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对“听文化”的态度,中古儒家选材从“综合考察”到“试卷定音”是一大转变。考察《说文解字》“耳部”“目部”“言部”字及音乐三要素对人的影响分别可从文化学、心理学角度说明“听文化”的本质是理性。音乐是一门可使人更智慧的学问,但由于“礼学”的显赫、“音乐思维”在我国历史上并未得到像近代西方那样的市民化、音乐训练本身的高成本、绘画艺术的竞争,儒家乐学在历史上始终难成气候。当代儒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儒学哲学教育”。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听”,自律是人在面对外在复杂信息时,进行内在情智秩序合理化调整的道德实践。中国的“聖”(智慧),“目”并不在其中,所以应当理解为自律的信息接收(耳)与自律的信息输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文化 先秦儒门经典 中古儒家选材 儒家乐学 当代中国儒学哲学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