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Aesthetic Institution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Dimension
1
作者 XIANG 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1487-1492,共6页
More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aesthetics/art, as the core issu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turn and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contemporary aes... More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aesthetics/art, as the core issu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turn and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art institution is triggered by the multiple contradi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mong aesthetic/art and institution. One critical way to enabl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o exceed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is to rethink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the aesthetic and art. On the basis of ethnographic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ituation, contemporary mechanism of art circle and all kinds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es, the criticism of aesthetic institution has motivated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the criticism dimens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several theme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boundary of beauty; art by metamorphosis: the formulation mode of art; criticism of aesthetic capitalism: distinction and cross boundary; political potential of the art of volneralble groups: the power of aesthetic resistance; aesthetic institution criticism and liberal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ultimate respect to "beauty" by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s to start two dimensions, i.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eventually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sthetic and art and politics/power, and practicing some transcendence by taking the aesthetic as one special institutional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 instituti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criticism
下载PDF
Discussion about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riticism and mass culture
2
作者 Shaoxiang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6期82-84,共3页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riticism is facing traditional three factors. That are: literary criticism, belletristic criticism and Chinese-style criticism;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from western cultural critici...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riticism is facing traditional three factors. That are: literary criticism, belletristic criticism and Chinese-style criticism;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from wester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ogether form a problem domain of cultural criticism; during the 30 years, literary discipline knowledge has evolved from the aesthetic to the culture and the weakening and missing of beauty and poetry become a weakness of cultural criticism. Concerning about the study of repression mechanism for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aesthetic nature is the proper attitude literary researcher should have while intervening cultural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criticism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disciplin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What is "Chinese Modem Calligraphy"? An Exploration of the Critical Debate on Modem Calligra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3
作者 Adriana lezz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206-216,共11页
Since the mid-1980s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and has opened itself to experimentation. Nowadays in China this artistic revolution has sparked a vivid debate among the art critics on three... Since the mid-1980s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and has opened itself to experimentation. Nowadays in China this artistic revolution has sparked a vivid debate among the art critics on three main topics: (1) definition of the phenomenon; (2) analysis of its nature; and (3)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tistic production. In this article, all these aspects are analysed in order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odem Calligraphy (CMC) contemporary China art critic critical debate modernity contemporary art modem art
下载PDF
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4
作者 王永友 骆丹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4,共12页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证法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网络方式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为新时代有效应对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虚无主义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作为一种政治认识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5
作者 郇庆治 赵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02,共14页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是一种源自马克思的批判概念与方法,并经由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理论的自觉构建,而逐渐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系统性批判分析,尤其是当代国外(欧美)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左翼学者的学术理论...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是一种源自马克思的批判概念与方法,并经由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理论的自觉构建,而逐渐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系统性批判分析,尤其是当代国外(欧美)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左翼学者的学术理论成果。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背景语境,这一批判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至少承担着三个方面的“政治认识论功能(价值)”:科学认知、正确价值立场、大众社会政治动员。然而,以生物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数字(平台)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生态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例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学界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呈现出议题或论域“碎片化”的突出表征,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其政治认识论功能。更好发挥它的政治认识论功能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升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国相关性:一是彰显或阐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主义意涵;二是自觉构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政治认识论 议题碎片化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审美平等与当代批判理论中的康德美学批判
6
作者 刘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4,219,共10页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审美平等的问题。朗西埃在感性平等的维度,将审美共通感阐释为自由运动的感性能力的普遍预设,让惯常感性分配体制下不可见的群体重新显现。巴迪欧聚焦主体平等问题,以康德不确定、无意义的超验理念,引导主体无限开放的思维能力,艺术主体以感觉方式的革新推动政治平等。阿甘本从生命平等出发,反思康德的先验演绎对人与非人之合法性形象的划分,将平等问题奠基于非人的生命感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批判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平等 审美政治
下载PDF
休伯特·德雷福斯现象学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7
作者 杨晓东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以下简称德雷福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思考,创造了智能技术层面的现象学批判理论。德雷福斯主要从技术现代性批判视域分析人工...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以下简称德雷福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思考,创造了智能技术层面的现象学批判理论。德雷福斯主要从技术现代性批判视域分析人工智能、考察表征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契合。虽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判断的论据不是很充分,但是他指出的计算机的能力不能代替人脑的能力的观点极具价值。他还指出,人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科技理性、价值理性的主导权问题,而应该是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的存在与发展需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伯特·德雷福斯 哲学家 现象学批判理论 当代意义
下载PDF
德里达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研究
8
作者 张卓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运用“幽灵学”的解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型的解读,以解构的方法论述了马克思“幽灵”的到来及其内涵,捍卫了马克思批判精神在现实与未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基于《马克思的幽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运用“幽灵学”的解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型的解读,以解构的方法论述了马克思“幽灵”的到来及其内涵,捍卫了马克思批判精神在现实与未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基于《马克思的幽灵》文本,分析研究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阅读,合理借鉴其关于继承马克思批判精神遗产的观点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解构的马克思主义 批判精神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当代诗歌批评中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之辨
9
作者 杨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6,116,共8页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成为较核心的诗学问题。虽然诗论者们对“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定义及延展各个不同,但也往往会将其并举,认为两者原是摆脱“平庸”的不同法门,而很少会在两者间建立严格对立的关系。自1980年代末以来,批评界秉承着推动诗歌创作发展的宗旨,热衷于讨论在古典诗词中发掘现代性以及在现代诗中激活、重续与转化古典资源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古典现代性”等力图熔铸古今、打通中西的诗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批评 古典性 现代性 新古典主义 古典现代性
下载PDF
创作工作坊的“问题导向”创新教学与反思:以四川美术学院“筑梦”计划展为例
10
作者 谭力新 罗乐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筑梦”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重要工作坊项目,本文旨在于透过引用新型创作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筑梦”计划的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与实践历程。论文首先分析美术学院创作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当前面临的问题意... “筑梦”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重要工作坊项目,本文旨在于透过引用新型创作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筑梦”计划的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与实践历程。论文首先分析美术学院创作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当前面临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点。其次阐释本次工作坊导师提出的各主题间的关系性与教学过程的问题引导策略与步骤,以及对学生透过问题启发创作思维的过程进行检核。最后说明工作坊达到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反思其中的成效与困难之处,在于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双方充分认知这种教学法的目标前提之下,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助推研究生创新与教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法 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Issues Concerning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With Concurrent Reflection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11
作者 张江 Chen S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1期5-29,共25页
While fully affirming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hat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has exer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t is necessary to exercise discrimination with regard to contem... While fully affirming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hat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has exer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t is necessary to exercise discrimination with regard to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itself, to review its effectiveness when applied to Chinese literary practice, and finally to consi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has the following major limitations: it is detached from literary practice, interpreting both literary texts and literary experience in the light of the ready-made theories of other disciplines and generalizing them as universal literary rules; its criticism and even demolition of previous theories and methods mean that views with some reasonable elements are carried to extremes; and it uses a fixed one-size-fits-all model of scientism to expound particular texts.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grows in the soil of Western culture, which differs from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language, ethics and aesthetics; that determines the limitations of its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The basic poi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t should abandon its excessive reliance on foreign theories, and return to Chinese literary practice; secondly, it should uphold our national direction, return to theChinese context, and fully absorb the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irdly, it should understand and handle appropriately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and should build a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t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drawback DISLOCATION reconstruction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原文传递
“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德语演讲教程》中的思辨内容设计
12
作者 章吟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65-68,共4页
作为高等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为依托,以该系列教材中面向高校德语专业本... 作为高等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为依托,以该系列教材中面向高校德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德语演讲教程》作为研究重点,基于Paul&Elder(2021)关于推理要素的思辨能力的八项标准,深入探讨该教材单元板块的思辨内容设计。研究发现,《德语演讲教程》不仅凸显课程思政特色,贯彻能力导向、内容语言融合的宗旨,同时十分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单元板块的内容设计涵盖思辨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因而能够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当代中国 《德语演讲教程》 思辨能力 思辨内容设计
下载PDF
中西“空白”之比较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克和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西方学者则认为“空白”通过破坏可联结性来实现一种潜在的联结 ,并由此而获得审美意味。中西都认为创作主体心灵的虚空是创造艺术空白美的前提 ,但中国古代的虚空是出尘以屏除自我 ,而西方则是去蔽以找回纯粹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空 创造艺术 当代文论 中国文论 审美意味 创作主体 自我 中西 有限 心灵
下载PDF
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 被引量:16
14
作者 董健 丁帆 王彬彬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 ,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 ;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 ,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 ,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 ;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 ,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结论 ,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 ;应尽量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对同时期世界先进文学的概括性叙写 ,以求获取更广阔的视阈和更有效的发言权 ;对一系列的关键词重新清理和厘定。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统一纳入评述视野 ,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史 治史态度 价值体系 人性标准 文化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人学理想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展鹏 张应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80-86,共7页
马克思人学理想的批判性建构的理论背景是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于在资本主义片面人性批判基础上提出的全面人性论是其理论前提,而自由个性的培育则构成这个理论的实践指向。而且,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批判性建构只是其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 马克思人学理想的批判性建构的理论背景是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于在资本主义片面人性批判基础上提出的全面人性论是其理论前提,而自由个性的培育则构成这个理论的实践指向。而且,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批判性建构只是其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清晰的理论指引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学理想 批判性建构 当代意义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当代意识的植入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涌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面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现的迟滞沉闷局面 ,有必要从研究主体角度 ,提出当代意识的植入问题。为使一种新的研究格局和气象尽早出现 ,强调摒弃习惯思维 ,鼓励多途探索 ,从本位研究与整体研究同步、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兼顾、观念突破与... 面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现的迟滞沉闷局面 ,有必要从研究主体角度 ,提出当代意识的植入问题。为使一种新的研究格局和气象尽早出现 ,强调摒弃习惯思维 ,鼓励多途探索 ,从本位研究与整体研究同步、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兼顾、观念突破与方法多样并进三个方面 ,克服以往过于拘执单向度平面研究的缺失 ,还有并非基于本民族传统文论本身的评判标准的机械与过时 ,实在是这一研究能否拒绝平庸 ,并在 2 1世纪开出新局 ,谋取更久远的发展和更悠长的生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当代意识 观念 方法
下载PDF
日本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之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如意 温荣姹 马振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2,159,共4页
日本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之争实际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在文学批评上的反映。"作品论"尽管反对以实证主义方法为基础的"作家论",主张封闭在作品结构中的"内在批评",但并没有彻底割... 日本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之争实际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在文学批评上的反映。"作品论"尽管反对以实证主义方法为基础的"作家论",主张封闭在作品结构中的"内在批评",但并没有彻底割裂作品与作者的联系。但"文本论"所倡导的肆意阐释或无限解读,看似尊重读者的无限自由,充分发挥阅读的"民主",但实际上是抛弃了批评的根据和标准,从而必然导致批评上的虚无主义,引起文学价值判断上的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当代文学批评 方法论
下载PDF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价值走向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建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9,共8页
当代西方出现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开放的,适应当代多元范式的时代要求的批评方式。它在当代西方独特语境下产生并为着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问题而获得发展。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一样,其关键是反映了西方现代以来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形成了以反逻... 当代西方出现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开放的,适应当代多元范式的时代要求的批评方式。它在当代西方独特语境下产生并为着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问题而获得发展。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一样,其关键是反映了西方现代以来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形成了以反逻格斯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传统思想模式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当代语境 思维模式
下载PDF
在多维性中体现创造--对中国当代设计批评主要原则的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丛芹 张夫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50-356,360,共8页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主要原则是:以"适用"为轴心的有效功能,以"和谐"为特色的真实形式,以"生活质量"为旨归的诗意品性,以"整体逻辑"为基石的有机结构,以"历时性"、"共时性"...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主要原则是:以"适用"为轴心的有效功能,以"和谐"为特色的真实形式,以"生活质量"为旨归的诗意品性,以"整体逻辑"为基石的有机结构,以"历时性"、"共时性"交织为形态的清晰文脉,以及以"善"为核心的温厚伦理。六条原则是从不同的层级和视角对同一批评对象的深究密察,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评论,是一个整体。因此,在运用中既不能因为均衡和折中而削弱批评的深度、力度和锐气,又应该防止几个原则之间发生冲突和对立。同时,这些原则是开放的、发展的,不能教条化,更不能当成批评理论中的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 主要原则 如何运用 多维性
下载PDF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德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7,共4页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支 ,尽管在今天已不再保持为一个独立的学派 ,但其真实的思想意义和在今日哲学中的位置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应被耽搁 ,因为它未竟的工作———当代文化意识批判———仍然是当...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支 ,尽管在今天已不再保持为一个独立的学派 ,但其真实的思想意义和在今日哲学中的位置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应被耽搁 ,因为它未竟的工作———当代文化意识批判———仍然是当代哲学运动的重大主题 ,仍然充满活力。这个主题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今天的发展 ,也属于当代西方哲学对哲学传统展开批判的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批判 批判理论 当代文化意识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