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IO-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differentiating metastatic from hyperplastic lymph nodes: A study in rabbits
1
作者 吴元魁 许乙凯 +3 位作者 黄其鎏 张嘉宁 吴凤林 刘杏元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3年第4期218-221,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SPIO) in MR imaging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yperplastic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 Methods: Animal models of malignant lymph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SPIO) in MR imaging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yperplastic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 Methods: Animal models of maligna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established in 6 New-Zealand rabbits by a unilater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VX2 carcinoma cells, and models of hyperplastic lymph nodes were induced in another 6 rabbits by a unilater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egg yolk emulsion. MR images of the lymph nodes were obtained before and 12 h after interstitial injection of SPIO. Imag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sults: On unenhanced images,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hyperplastic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SPIO,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both hyperplastic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s remained unchanged on T1-weighted SE images. On T2-weighted SE images,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hyperplastic lymph nodes decreased heterogeneously, while that of all metastatic ones remained unchanged. On T2-weighted GRE images,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hyperplastic lymph nod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omogeneously, while that of 4 metastatic ones remained unchanged and that of the rest 2 decreased heterogeneously. Conclusion: SPIO-enhanced MR imaging may enable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hyperplastic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laboratory neoplasm metastasis contrast agent lymph nod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FOR EVALUATION OF RADIOTHERAPEUTIC EFFECTS ON RABBIT VX2 TUMOR MODEL 被引量:15
2
作者 Shuo Li Hua-dan Xue +5 位作者 Xin-hai Wang Fei Sun Bo Jiang Dong Liu Jing Lei Zheng-yu Ji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2-177,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for evaluation of radiotherapeutic effects on rabbit VX2 tumor model. Methods Sixtee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for evaluation of radiotherapeutic effects on rabbit VX2 tumor model. Methods Sixtee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received a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of VX2 tumor cell suspension 0.5 mL (4× 10^7 ceUs/mL) in their right thighs to set up tumor model. And 2 weeks later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rapy group (Group T, n = 10) and control group (Group C, n = 6). Group T received radiotherapy at a single dose of 10 Gy. MR imaging (MRI) scan including 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 echo-planar imaging DWI, T1-weighted imaging (T1WI) and T2-weighted imaging (T2WI) sequences were performed 1 day prior to as well as 1 day, 2 days, 3 days and 7 days after radiotherapy. Group C received only MRI scan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without any treatment. MRI appearance on T2WI, TlWI, and DWI images was compared and tumor volume was calculat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values of the tumor were evaluated in all cases. HE staining was used for pathological study. Results Necrosis (n = 8) and hemorrhage (n = 2) were seen gradually on T2WI and T1WI images of Group T after time point of day 2 after irradiation. In Group C, no obvious necrosis was found until day 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umor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radiotherapy. After radiotherapy, tumors in Group T showed a gradual growth but not as obvious as Group C.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umor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rom day 2 on (P 〈 0.05). ADC value changed dramatically fight from the 1st day after radiotherapy in Group T [(0.99 ± 0.15) ×10^-3 mm^2/s for 1 day before radiotherapy, (1.23 ± 0.08) ×10^-3 , (1.45 ± 0.07) ×10^-3 , (1.63 ± 0.06) ×10^-3 , and (2.02 ± 0.18) ×10^-3 mm^2 for day 1, 2, 3, and 7]; and ADC value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radiotherapy in Group C except day 7 [(1.07±0.08) ×10^-3 mm^2 for 1 day before radiotherapy, (1.03 ± 0.04)×10^-3 , (1.05 ± 0.02)×10^-3 , (1.05 ± 0.05) ×10^-3 , and (0.95 ± 0.07) ×10^-3 mm^2 for day 1, 2, 3, and 7].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C valu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each time point after radiotherapy (P 〈 0.01). Patholog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viable tumor cells in Group T decreased 1 day after radiotherapy, and the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was marked and almost all viable tumor cells disappeared by day 7 after radiotherapy. Conclusions DWI is a new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radiotherapy outcomes. ADC value may give a prior clue on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radiotherapy before routine MRI could t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ADIOTHERAPY animal experiment
下载PDF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 and MRI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海波 姜冬玲 +4 位作者 孔祥泉 熊茵 刘定西 柳曦 邓先波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1年第4期345-348,共4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ree diment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 and MRI fo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5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underwent 3D fast imaging by steady state ...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ree diment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 and MRI fo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5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underwent 3D fast imaging by steady state precession (FISP) with a contrast medium and breath holding following chest radiography, CT and MR scans. The reconstructed MR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using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est radiography showed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as a persistent area of opacity in the posterior basal segment of the left lower lobe, which was close to mediastinum in 2 cases and close to diaphragma in 3 cases. CT revealed a soft issue mass beyond descending aorta and lobar emphysema around the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And the supplying vessel was documented in 2 cases on enhanced CT. MRI demonstrated a hyperintensity mass with respect to normal lung parenchyma on T1WI and T2WI, and the origin of the supplying vessel in 3 cases. The reconstructed CE MRA using MIP or MRP techniques clearly showed the supplying vessel and its course, branches as well as draining vessels. It was concluded that 3D CE MRA of demonstrating the supplying and draining vessels to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together with plain MRI, can provide a diagnosis and aid in surgical planning without the need for 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ontrast medi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多参数功能MRI评价冷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大鼠肾脏血流及氧合水平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基磐 陈丽华 +5 位作者 任燕 袁仪忠 谢双双 王振 胡占东 沈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42-348,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评估冷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肾脏血流和血氧微观改变的价值。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肾脏冷缺血1 h组(CIRI 1 h)、冷缺血2 h组(CIRI 2 h)、冷缺血4 h组(CIR...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评估冷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肾脏血流和血氧微观改变的价值。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肾脏冷缺血1 h组(CIRI 1 h)、冷缺血2 h组(CIRI 2 h)、冷缺血4 h组(CIRI 4 h)组及假手术组(CIRI 0 h),每组25只。每组随机选取5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 h、1 d、2 d、5 d)进行ASL及BOLD MRI,测量肾皮质的血流量(RBFCo)值及T_(2)^(*)值(T_(2)^(*)Co)、肾外的髓外带T_(2)^(*)值(T_(2)^(*)OSOM)和肾外髓内带T^(2*)值(T^(2*)ISOM)。随后切除大鼠左肾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及组内的不同时间点之间MRI参数和大鼠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RI参数间及MRI参数与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 h,冷缺血组大鼠肾脏RBFCo、T_(2)^(*)_(Co)、T_(2)^(*)_(OSOM)值均较术前减低(均P<0.05);术后5 d,CIRI 0 h、CIRI 1 h组的RBFCo、T_(2)^(*)_(Co)、T_(2)^(*)_(OSOM)、T^(2*)_(ISOM)值恢复至其术前水平(均P>0.05),CIRI 4 h组上述指标仍低于术前水平(均P<0.05)。术后1 h、1 d、2 d,CIRI 4 h组T_(2)^(*)OSOM值均较其他各组低;术后5 d,CIRI 4 h组RBFCo、T^(2*)_(Co)、T^(2*)_(OSOM)、T^(2*)_(ISOM)值均低于CIRI 0 h组(均P<0.05)。CIRI 2 h组、CIRI 4 h组的术后各时间点的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均高于其术前(均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评分呈减低趋势;术后各时间点,CIRI 4 h组评分均较CIRI 0 h、CIRI 1 h组高;术后1 h、2 d、5 d,CIRI 2 h组的评分均较CIRI 0 h、CIRI 1 h组的要高(均P<0.05)。RBF_(Co)、T_(2)^(*)Co、T_(2)^(*)_(OSOM)、T^(2*)_(ISOM)值与肾小管损伤评分均呈中度负相关(r=-0.714、-0.689、-0.518、-0.579,均P<0.001);RBFCo值与T_(2)^(*)_(Co)、T^(2*)_(OSOM)、T^(2*)_(ISOM)值呈中度正相关(r=0.704、0.525、0.612,均P<0.001);T_(2)^(*)_(Co)值与T_(2)^(*)_(OSOM)、T_(2)^(*)_(ISOM)值呈中度正相关(r=0.685、0.572,均P<0.001);T_(2)^(*)_(OSOM)值与T_(2)^(*)_(ISOM)值呈中度正相关(r=0.606,P<0.001)。结论ASL和BOLD成像可动态评估肾CIRI后组织血流及氧合水平的微观变化,为早期发现肾CIRI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自旋标记 血氧浓度依赖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Gd-DTPA和HSA-Gd-DTPA应用于MR淋巴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元魁 方挺松 +2 位作者 陈大朝 刘国清 许乙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97-1600,共4页
目的对两种不同造影剂Gd-DTPA和HSA-Gd-DTPA在MRI淋巴造影中的价值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2只,完全随机法分成Gd-DTPA组(A组)和HSA-Gd-DTPA组(B组)。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TR/TE... 目的对两种不同造影剂Gd-DTPA和HSA-Gd-DTPA在MRI淋巴造影中的价值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2只,完全随机法分成Gd-DTPA组(A组)和HSA-Gd-DTPA组(B组)。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TR/TE=539/14ms),脂肪抑制T1WI(T1WIFS,TR/TE=539/14ms),T2WI(TR/TE=2234/85ms)。增强扫描:平扫后双侧后肢趾蹼间隙各注射0.2ml 0.5m mol Gd.L-1Gd-DTPA和HSA-Gd-DTPA,A组于给药后第10min、30min和60min行T1WI和T1WIFS扫描,B组于给药后第30min、1h、3h行T1WI和T1WI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两组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E)。结果(1)经趾蹼间隙给药后,Gd-DTPA很快吸收入血循环,胫前静脉显影,尿液明显强化,淋巴结不均匀强化,而HSA-Gd-DTPA不进入血循环,淋巴管和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2)A组淋巴结的强化率低于B组的强化率,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B组的E值逐渐增大。结论相比Gd-DTPA,大分子量造影剂HSA-Gd-DTPA更适合于间隙给药法MRI淋巴造影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 造影剂 动物实验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快速多时相减影CE-MRA对头颈部TOF-MRA伪影的矫正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鸿宾 沙琳 +4 位作者 刘洪东 许峰 边杰 刘溢 杨玉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5期632-635,共4页
目的 通过总结TOF MRA(timeofflightMRA)常见伪影的表现 ,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研究CE MRA (contrastenhancedMRA)对其的矫正作用。方法 同时进行头颈部TOF MRA与CE MRA检查患者共 2 17例 ,以手术或DSA结果为金标准 ,对TOF MRA出现的各... 目的 通过总结TOF MRA(timeofflightMRA)常见伪影的表现 ,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研究CE MRA (contrastenhancedMRA)对其的矫正作用。方法 同时进行头颈部TOF MRA与CE MRA检查患者共 2 17例 ,以手术或DSA结果为金标准 ,对TOF MRA出现的各种伪影与CE MR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 2 17例患者中 ,TOF MRA出现伪影2 66处 ,其中狭窄后湍流伪影 2 5处 ,流动分离 67处 ,流动移位 3 7处 ,边缘锯齿伪影 72处 ,威氏暗带伪影 65处 ,CE MRA对TOF MRA中相对应部位的伪影均进行了矫正。结论 头颈部TOF MRA中伪影是常见的现象 ,需要正确认识这些伪影 ,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TOF MRA出现的伪影可以通过CE MRA进行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血管成像 造影剂 伪影
下载PDF
Gd-DTPA对鼻咽癌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建军 王兆熊 +2 位作者 李岩 韦雄 李长青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分析GdDTPA对鼻咽癌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鼻咽癌患者行GdDTPA增强前后MRI检查,其中放疗前18例,放疗后局部复发(RNPC)22例;对照组包括放疗后纤维化(RF)6例和炎性病灶2例。结果:... 目的:分析GdDTPA对鼻咽癌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鼻咽癌患者行GdDTPA增强前后MRI检查,其中放疗前18例,放疗后局部复发(RNPC)22例;对照组包括放疗后纤维化(RF)6例和炎性病灶2例。结果:GdDTPA增强MR检查能清晰显示鼻咽癌的侵犯范围和边界;RNPC与RF病灶增强后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灶无强化,可除外RNPC,有强化则不一定是RNPC,炎性病灶可有明显强化。结论:GdDTPA增强MR检查对鼻咽癌较小病灶的显示及其边界的确定优于MR平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NMR 成像 诊断 GD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弥散加权MRI与病理对照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安宁豫 高元桂 +2 位作者 孟祥辉 李向红 桂秋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急性脑梗塞弥散加权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新西兰白兔27 只制成急性自身动脉血栓性脑梗塞动物模型,用弥散加权(DW)和T2 WMRI技术于0 .5 ~48h 行系列扫描。计算病灶和对照侧不同时间的表观弥散系数(ADC) ,... 目的:探讨实验性急性脑梗塞弥散加权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新西兰白兔27 只制成急性自身动脉血栓性脑梗塞动物模型,用弥散加权(DW)和T2 WMRI技术于0 .5 ~48h 行系列扫描。计算病灶和对照侧不同时间的表观弥散系数(ADC) ,并与光镜和电镜对照分析。结果:栓塞后梗塞核心ADC 逐渐降低,在6 ~12h 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对应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逐渐加重到细胞破裂、血管源性水肿出现,至组织坏死液化。T2 WI仅能显示血管源性水肿出现后的梗塞灶。结论:DWMRI敏感反映了脑缺血病理生理学演变过程,有助于确定梗塞后细胞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弥散成像 NMR 成像
下载PDF
甘露醇作为口服对比剂用于小肠MR检查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尚芸芸 赵新湘 +1 位作者 袁曙光 闫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甘露醇作为对比剂用于小肠MRI的价值。方法将2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口服目前研究较多的甘露醇混合液和2.5%甘露醇,行MR扫描,从扩张度、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几个方面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从小肠平均扩张度和不良... 目的探讨甘露醇作为对比剂用于小肠MRI的价值。方法将2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口服目前研究较多的甘露醇混合液和2.5%甘露醇,行MR扫描,从扩张度、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几个方面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从小肠平均扩张度和不良反应方面两者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从4、5、6段小肠的扩张度和图像质量方面对比,甘露醇混合液较2.5%甘露醇效果好,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作为对比剂用于小肠MR检查效果较好,甘露醇混合液对小肠的扩张效果和图像质量较2.5%甘露醇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肠 造影剂
下载PDF
MR钆对比剂全身性不良反应的研究:18540例连续病例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艳 郭小超 +3 位作者 黄勇 张宏 罗健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对比剂安全信息系统的数据,搜集行MR增强检查的18540例连续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注射钆对比剂后的全身性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不良事件出现时间及其与对比剂的相关性,分为急性...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对比剂安全信息系统的数据,搜集行MR增强检查的18540例连续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注射钆对比剂后的全身性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不良事件出现时间及其与对比剂的相关性,分为急性不良反应(<1h)、迟发性不良反应(1h^1w)和晚迟发不良反应(>1w)三类,进一步将不良反应分为轻、中、重度三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540例共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24例,总发生率为0.13%。急性不良反应16例(0.09%),其中轻度9例、中度4例、重度3例。迟发性不良反应8例(0.04%),其中轻度6例、中度2例。无晚迟发不良反应。结论:MR增强检查注射钆对比剂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概率很低,但有发生急性重度不良反应的可能,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万庆 陶晓峰 +2 位作者 高欣 姚建华 王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应用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线栓法建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明确该技术对脑缺血的评价作用。方法14只350~450g 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雄性12只,雌性2只),扫描采用GEsigna HD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大鼠仰... 目的应用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线栓法建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明确该技术对脑缺血的评价作用。方法14只350~450g 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雄性12只,雌性2只),扫描采用GEsigna HD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大鼠仰卧头部放置于3英寸环形相控阵线圈中央,口内置入塑料氧管约3~4cm,以胶贴固定于口部周围,留出鼻孔位置,于每次采集时相开始时开放纯氧10s,氧流量为8L/h,模拟正压通气状态。于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1、2、5、8、12、24、48h行DWI和BOLD-fMRI扫描,运用GE工作站Functool软件获得BOLD-fMRI感兴趣区(ROI)信号变化曲线,其信号强度升高为正性激活,减低为负性激活。在氧含量异常的区域指定感兴趣区以显示其灌注曲线,并将DWI和BOLD-fMRI检查结果与病理观察对比。结果14只实验大鼠中11只成功完成检查。完成检查的大鼠栓塞后1h,梗死区DWI显示轻微信号异常,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和梗死区的信号均为明显负性激活;栓塞后2h,DWI明显异常,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的信号为明显负性激活,梗死区则表现为明显的正性激活;栓塞后5、8、12h 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和梗塞区的信号为明显负性激活,但信号强度随时间递减。栓塞后48h显示正常鼠脑组织为负性激活,梗塞区信号强度曲线杂乱,无明显激活。病理切片符合相应时间内梗死的表现。结论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动态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缺血缺氧改变,这项技术的实验研究对发展和检测fMRI技术、深入研究脑缺血的风险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氧代谢
下载PDF
动脉瘤模型及病人脑动脉瘤的MRA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成琪 柳澄 +2 位作者 李成利 唐军 赵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用“静脉囊镶嵌法”将 10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动脉瘤模型 (单侧型、分叉型和末梢型 )。术后 2周分别进行MRA、DSA检查。 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MRA及DSA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用“静脉囊镶嵌法”将 10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动脉瘤模型 (单侧型、分叉型和末梢型 )。术后 2周分别进行MRA、DSA检查。 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MRA及DSA检查。结果 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 92 % ,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8%。对于血栓性动脉瘤的检测 ,MRA优于DSA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 脑动脉瘤
下载PDF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中成像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16
13
作者 梁宗辉 冯晓源 +2 位作者 蒋胜洪 黎元 龚美玲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 :研究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时 ,应用胃肠道阴性对比剂 (葡萄糖酸亚铁糖浆 )后 ,不同成像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5 0例受检者口服 12 %V/V葡萄糖酸亚铁糖浆后进行MRCP检查 ;采用GE 1.5TMRI扫描机 ,常规薄层MIP成像及厚层单次激... 目的 :研究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时 ,应用胃肠道阴性对比剂 (葡萄糖酸亚铁糖浆 )后 ,不同成像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5 0例受检者口服 12 %V/V葡萄糖酸亚铁糖浆后进行MRCP检查 ;采用GE 1.5TMRI扫描机 ,常规薄层MIP成像及厚层单次激发成像 (Single Shot)、薄层单次激发MIP成像。结果 :随着TE时间的延长 ,葡萄糖酸亚铁糖浆对胃肠道液体信号的抑制作用增强 ,使MRCP时胆胰管显影更加清晰 ,尤其在单次激发成像时 ;结合MIP与厚层单次激发图像可以得到更多信息。结论 :口服胃肠道阴性对比剂后行MRCP检查 ,能够抑制胃肠道内液体信号 ,使胆胰管显影更加清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胃肠道 阴性对比剂 成像方法 MRCP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磁性纳米颗粒增强MR价值初探:与传统增强MR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亚琪 王秋霞 +3 位作者 冯定义 冯友梅 周洁 胡道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3-657,共5页
目的使用自制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浸润的磁共振征象及其价值,并以钆喷酸葡胺对比剂(Gd-DTPA)增强作为对比。方法 2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饮食诱导建模,同期对照10只,分别于10、12、14、16、18周... 目的使用自制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浸润的磁共振征象及其价值,并以钆喷酸葡胺对比剂(Gd-DTPA)增强作为对比。方法 2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饮食诱导建模,同期对照10只,分别于10、12、14、16、18周采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成像观察(T1WI,T2WI,T2*WI),及USPIO增强和Gd-DTPA增强观察。USPIO使用剂量为0.5 mmol Fe/kg体重,而Gd-DTPA使用剂量为0.25 mmol/kg体重。磁共振图像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高脂饮食可以成功诱导动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磁共振连续常规观察,可观察到血管壁增厚表现及脂质核心、纤维帽等斑块成分,USPIO增强后脂质核心信号下降,纤维帽显示更佳,提示斑块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并且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均证实纳米铁颗粒被斑块内活性巨噬细胞所吞噬。Gd-DTPA增强显示斑块成分不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可通过常规成像进行监测。USPIO增强能帮助鉴定斑块内成分,同时也直接反映斑块内的炎性过程。因为具有更低的毒性和更宽的观察窗,USPIO较Gd-DTPA更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对比剂
下载PDF
三维显示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兵 肖红 +3 位作者 王健 邱明国 黄学全 张绍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公式计算三维对比血管造影(3D CEMRA)的延时时间对改善头部和体部血管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86例分为两组:头颈组65例使用3D CEMRA检查头颈时间计算公式,即延迟时间=对比剂达峰时间-采集中心时间-1/2对比剂团注时间。...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公式计算三维对比血管造影(3D CEMRA)的延时时间对改善头部和体部血管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86例分为两组:头颈组65例使用3D CEMRA检查头颈时间计算公式,即延迟时间=对比剂达峰时间-采集中心时间-1/2对比剂团注时间。体部组21例使用3D CEMRA经典计算公式,即延迟时间=对比剂达峰时间-采集中心时间+1/2对比剂团注时间。结果:86病例3D CEMRA图像中各级血管显示的总优良率达到96%。结论:头部和体部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可得到良好的3D CEMRA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延迟时间 扫描 对比剂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在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妍 夏黎明 +1 位作者 梁赵玉 王承缘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在颈部良恶性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46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MRI平扫、动态增强MRI检查,其中26例为恶性病变,20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在颈部良恶性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46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MRI平扫、动态增强MRI检查,其中26例为恶性病变,20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分析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MRI征象,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ime曲线)。结果:良性淋巴结多为椭圆形,淋巴结周围水肿,脂肪边缘模糊,与周围软组织界限不清,动态强化参数Emax为(168.23±117.89)%,Tmax为(70.17±8.75)s,Slopemax为(2.96±2.03)%/s;而恶性淋巴结则呈类圆形或球形,轮廓较清晰,动态强化参数Emax为(192.74±106.84)%,Tmax为(61.92±21.37)s,Slopemax为(3.37±1.83)%/s。良、恶性淋巴结病变动态增强MRI的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及最大强化速率Slopemax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良性淋巴结病变多表现为Ⅰ型,而恶性淋巴结病变多为Ⅲ型,Ⅱ型曲线均可见于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病变。结论:淋巴结MRI可提供病灶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疾病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下载PDF
软组织脓肿MRI、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天女 王德杭 +2 位作者 胡小涛 张思全 顾伟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 研究软组织脓肿的MRI和超声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并评价它们对软组织脓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4只兔肌肉内注入松节油后即刻、1、3、5、7、10、14、19、2 7、36d随机抽取 4只兔行MRI和超声检查后再抽取其中 1只行病理检查... 目的 研究软组织脓肿的MRI和超声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并评价它们对软组织脓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4只兔肌肉内注入松节油后即刻、1、3、5、7、10、14、19、2 7、36d随机抽取 4只兔行MRI和超声检查后再抽取其中 1只行病理检查。结果 即刻T1WI表现为片状模糊稍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超声示少量液性暗区 ;10dT1WI为高信号环 ,内为稍低信号 ,T2 WI为低信号环 ,超声示类圆形低回声区 ;10~ 36dMRI显示环增厚 ,境界变清 ,环内信号T1WI增高 ,T2 WI 7~ 10d最高 ,以后减低 ,超声示不均质稍低回声。病理表现为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脓肿形成。结论 超声检查经济、方便 ,是诊断软组织脓肿的首选方法 ,而MRI更能反映软组织脓肿的病理特征及病变范围 ,是显示软组织脓肿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脓肿 MRI 超声表现 病理对照研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不同类型碘对比剂对兔肾脏水分子扩散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佳 赵凯 +1 位作者 张玉东 王霄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采用DWI评估不同类型碘对比剂对兔肾脏水分子扩散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碘帕醇组(n=6)、碘克沙醇组(n=6)、对照组(n=5)。3组动物首先接受DWI扫描得到基线数据。24h后对碘帕醇组缓慢推注非离子型单体次高渗碘对... 目的采用DWI评估不同类型碘对比剂对兔肾脏水分子扩散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碘帕醇组(n=6)、碘克沙醇组(n=6)、对照组(n=5)。3组动物首先接受DWI扫描得到基线数据。24h后对碘帕醇组缓慢推注非离子型单体次高渗碘对比剂碘帕醇,碘克沙醇组采用非离子型双体等渗碘对比剂碘克沙醇,对照组推注0.9%NaCl溶液。于注射药物后1、24h分别行DWI扫描。于DWI扫描图像(b=0)上识别左侧肾脏皮质(CO)、外髓外带(OS)及外髓内带(IS),并分别测量其ADC值。比较组内ADC值的变化。结果碘帕醇组中肾脏CO、OS、IS区ADC值均在1h时明显减低,24h进一步下降,基线、1、24h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碘克沙醇组、对照组肾脏CO、OS及IS区ADC值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碘帕醇对于肾脏水分子扩散功能的损伤大于碘克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对比剂肾病 扩散磁共振成像 渗透压 黏滞度
下载PDF
兔腰椎间盘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 被引量:5
19
作者 韦文姜 周智洋 +3 位作者 郭文波 朱攀 吴志强 庄文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81-6286,共6页
背景:目前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分子影像主要有T2mapping和T1ρ两种技术。目的:探讨1.5TMR用于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T2mapping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5TMR设备进行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测... 背景:目前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分子影像主要有T2mapping和T1ρ两种技术。目的:探讨1.5TMR用于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T2mapping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5TMR设备进行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的腰椎间盘组织T2值。结果与结论:在1.5TMR设备上可获得满意的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矢状位与冠状位T2-map图像。PfirrmannⅠ级的L_(4/5)、L_(5/6)及L_(6/7)椎间盘中央部髓核组织T2值分别为(104.6±14.0)ms,(109.1±13.8)ms和(109.5±15.1)ms;腹侧纤维环T2值分别为(82.1±9.5)ms,(80.4±11.2)ms和(79.9±10.6)ms;背侧纤维环T2值分别为(85.8±11.9)ms,(85.1±12.1)ms和(85.3±9.3)ms。在PfirrmannⅠ级的L_(4/5)、L_(5/6)及L_(6/7)三组间椎间盘髓核组织、腹侧纤维环和背侧纤维环的T2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然而同一椎间盘内髓核组织T2值高于纤维环T2值(P<0.01),而腹侧与背侧纤维环之间的T2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在1.5TMR设备上获得的兔腰椎间盘T2值可用于定量评估椎间盘组织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图像和影像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髓核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分子影像 T2 MAPP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和钆对比剂增强兔动脉硬化斑块之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小龙 陆建平 +1 位作者 刘崎 金爱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76-981,共6页
目的:比较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和钆对比剂在磁共振图像上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异同。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8周,存活18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只。使用磁共振在心电门控下对两组兔主动脉斑块进行检测,再给对照... 目的:比较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和钆对比剂在磁共振图像上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异同。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8周,存活18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只。使用磁共振在心电门控下对两组兔主动脉斑块进行检测,再给对照组注射钆对比剂,实验组注射USPIO对比剂,并分别于注射后即时、24、36和48 h进行扫描。扫描序列为二维时间飞跃法、快速自旋回波T1WI、脂肪抑制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比较各组兔主动脉硬化斑块内增强前后以及增强后不同时期的脂肪抑制T1WI和T2WI,对比噪声比(CNR)值变化差异。将两组动物处死后取出胸主动脉进行大体普鲁士蓝染色和切片显微镜观察。结果:对照组主动脉硬化斑块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显著强化,CNR值明显上升,24 h后回归注射前状态;T2WICNR值轻度下降,24 h后回归正常。实验组硬化斑块注射USPIO后T1WI显著强化,CNR值明显上升,24 h后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注射前,48 h和72 h后CNR值持续上升;T2WI注射后信号显著降低,24 h后CNR值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注射前,48 h和72 h CNR值持续下降。实验组兔胸主动脉和切片普鲁士蓝染色阳性,对照组显示阴性。结论:相对于钆对比剂,超顺磁性、超长时间的血浆半衰期以及能够被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的特性,使得常规剂量的USPIO可以同时引起强化组织信号在T1WI及T2WI上显而易见的变化,并且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持续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动脉硬化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