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制对流对高压套管油介质中乙炔分子传质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陈图南 李康 +2 位作者 邱宗甲 韩冬 张国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0,共10页
为优化对高压套管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时的取样质量,提升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对高压套管中的绝缘油施加强制对流的方法,通过向绝缘油施加速度场促进油中溶解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而改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取样质量。从仿真... 为优化对高压套管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时的取样质量,提升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对高压套管中的绝缘油施加强制对流的方法,通过向绝缘油施加速度场促进油中溶解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而改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取样质量。从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2个方面对绝缘油中溶解乙炔气体传质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无强制对流情况下气体的传质过程,并测量气体从故障源到取样口的时间;然后分析在强制对流情况下气体的传质过程并测量了传质时间,在此基础上讨论气体传质时间缩短的原因;最后探究不同强制对流动作周期对传质过程影响的程度。研究成果能够为高压套管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套管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乙炔 传质 强制对流
下载PDF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触发的极向边界点亮事件的观测研究
2
作者 赵变龙 邢赞扬 +7 位作者 张清和 马羽璋 王勇 胡泽骏 张佼佼 王翔宇 陆盛 张端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电子密度比背景高出2倍及以上的高密度不均匀体,极向边界点亮是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亮度显著增强的极光结构。探究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与极向边界点亮现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电子密度比背景高出2倍及以上的高密度不均匀体,极向边界点亮是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亮度显著增强的极光结构。探究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与极向边界点亮现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极黄河站全天空极光成像仪、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uperDARN雷达和GPS TEC等多手段观测数据,揭示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运动到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进而触发极向边界点亮的完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块从极盖区运动到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时,极向边界附近的极光强度明显增加,即出现了极向边界点亮现象。(2)极光亚暴发生后,极光卵极向膨胀,极向边界到达EISCAT Svalbard 42 m雷达观测视野。该雷达观测到了高密度、高电子和离子温度的结构,并伴随着电子密度峰值高度下降和离子上行等现象,这与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块的输运和当地的极光粒子沉降密切相关。(3)从日侧向夜侧输运的等离子体云块到达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附近时可能触发极向边界点亮,并且影响等离子体云块和极光粒子沉降接触区域的等离子体特征,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夜侧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 极向边界点亮 极光亚暴 电离层对流 北极
下载PDF
侧向局部加热对流的周期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宁利中 张迪 +3 位作者 宁碧波 李开继 田伟利 滕素芬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3,共9页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侧向局部加热条件下Prandtl数Pr=0.0272时流体对流的周期性.结果表明:随着Grashof数Gr的增加,对流按稳态对流、单局部周期对流、双局部周期对流、准周期对流的顺序发展.当Gr<3.6×103时,对...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侧向局部加热条件下Prandtl数Pr=0.0272时流体对流的周期性.结果表明:随着Grashof数Gr的增加,对流按稳态对流、单局部周期对流、双局部周期对流、准周期对流的顺序发展.当Gr<3.6×103时,对流为稳态;在3.6×103<Gr<6.78×104的范围内,对流属于单局部周期;在6.78×104<Gr<3.5×106范围内,对流具有双局部周期;当Gr≥3.5×106时,对流进入准周期.在稳态对流区间,壁面的加热区对应的对流圈的位置随着时间变化;在单局部周期对流区间,壁面的上加热区对应的对流圈内的核心部位随着时间周期移动;在双局部周期对流区间,壁面两个加热区对应的对流圈内的核心部位都随着时间周期移动;在准周期区间,在下未加热区对应的对流圈的上下部各存在随着时间准周期变化的小对流圈.在上述的对流周期变化范围内,对于一定的Pr,对流周期随着Gr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局部加热 单局部周期对流 双局部周期对流 准周期对流
下载PDF
偏心管翅式相变储热单元性能强化的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广顺 丁红胜 +3 位作者 王培伦 金翼 黄云 童莉葛 《节能技术》 CAS 2015年第6期483-488,508,共7页
对管翅式相变储热单元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模拟研究。在考虑自然对流与外管传热的情况下对比研究了同心管翅、偏心管翅以及翅片接触外管三种储热单元的传热特性。考虑了内管壁温度、外管材料、翅片厚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 对管翅式相变储热单元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模拟研究。在考虑自然对流与外管传热的情况下对比研究了同心管翅、偏心管翅以及翅片接触外管三种储热单元的传热特性。考虑了内管壁温度、外管材料、翅片厚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同心管翅时相比,由于自然对流的影响,偏心管翅储热单元有效削弱了固-液界面分布不均匀现象,完全融化时间减少了29.3%,而当翅片接触金属外管时,通过翅片的传热外管温度迅速升高,增大了换热面积,完全融化时间减少了近49.3%。可见,翅片接触外管储热单元不仅削弱了自然对流引起固-液界面分布不均匀现象,而且利用了外管的传热,强化了储热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热单元 性能强化 相变材料 自然对流 传热
下载PDF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nd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tropical oceans 被引量:12
5
作者 LINAilan LIANGJianyin +1 位作者 GUDejun WANGDongxi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The annu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nd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tropical ocean is analyz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dis... The annu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nd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tropical ocean is analyz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discussed using two data sets of 48-a 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and NCEP/NCAR. Analyses show that in wintertime Indian Ocean (WIO), springtime 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SCTP) and summertime South China Sea-West Pacific (SSCSWP),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orrela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above 10 a) is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here i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rrelation in scales less than 10 a and it is related with the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tself for corresponding waters.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du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Since the late period of the 1970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has intensified.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layer,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cross-equatorial flow from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as intensified at the same time. Then the monsoon cell has also strengthened and resulted in the reinforcing of the convection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oceans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onvection convec-tion intensity
下载PDF
进口段对流换热对高温换热设备管口区温度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济 李隆键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2年第2期32-39,共8页
应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圆管进口段对流换热对高温换热设备管口区温度场和材料最高温度的影响。针对4个不同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管口的热保护而言,这种影响不可忽略;采用计入了进口段效应的平均对流换热系... 应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圆管进口段对流换热对高温换热设备管口区温度场和材料最高温度的影响。针对4个不同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管口的热保护而言,这种影响不可忽略;采用计入了进口段效应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进行管口热设计是合理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换热器 腐蚀 进口段 对流换热
下载PDF
电子元件位置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军 胡欲立 王耀霆 《机械与电子》 2006年第3期19-21,共3页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应用差分法求解电子系统的温度场,对处于强迫空气对流流场中的电子元件的布局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电子元件的布局设计可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模拟退火 强迫对流 电子元件 差分法
下载PDF
垂直裂隙中热驱动流体对流的发生和稳定性及其热液成矿作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鲍征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57-67,共11页
本文建立了控制垂直裂隙中热驱动对流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方程进行线性动力学分析,揭示了裂隙中对流发生的临界条件,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则揭示了裂隙中对流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垂直裂隙中发生热驱动对流的临界瑞利常数R为10~3数量级,... 本文建立了控制垂直裂隙中热驱动对流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方程进行线性动力学分析,揭示了裂隙中对流发生的临界条件,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则揭示了裂隙中对流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垂直裂隙中发生热驱动对流的临界瑞利常数R为10~3数量级,当实际瑞利常数超过这个临界值时,裂隙中将产生对流,并随着瑞利常数的增大裂隙中的流体运动从非平衡定态、倍周期极限环发展到混沌(紊流)。最后作者讨论了垂直裂隙中热驱动对流的发生及稳定性行为对岩浆期后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驱动流体 对流的发生 稳定性 双扩散对流 成矿作用动力学 热液矿床
下载PDF
磁场对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发展的影响
9
作者 周小明 黄护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三维数值模拟了零重力时水平温度梯度作用下,B2O3封闭液与InP熔液组成的非混合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发展过程。研究了不同方向磁场对这种热毛细对流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x,y,z三个方向磁场的作用下,流型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热毛细对流... 三维数值模拟了零重力时水平温度梯度作用下,B2O3封闭液与InP熔液组成的非混合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发展过程。研究了不同方向磁场对这种热毛细对流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x,y,z三个方向磁场的作用下,流型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热毛细对流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温度分布趋于均匀,所加z方向磁场对热毛细对流的抑制效果最好。施加Bz=0.15 T^0.2 T之间某一强度的z方向磁场能够产生足够强的抑制作用,当磁场强度大于0.2 T时流场会发生数值上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张力 磁场 水平温度梯度 热毛细对流 对流涡
下载PDF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外侧辐射换热与自然对流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建娣 韩伟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09-2013,共5页
本文建立了1∶10的二维钢制安全壳外侧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模型,并用先进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流场进行计算,得到了完整流道下的速度流场、钢制安全壳上封头顶部的空气速度矢量图,并得出钢制安全壳上封头顶部存在空气滞留区的结论。分析... 本文建立了1∶10的二维钢制安全壳外侧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模型,并用先进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流场进行计算,得到了完整流道下的速度流场、钢制安全壳上封头顶部的空气速度矢量图,并得出钢制安全壳上封头顶部存在空气滞留区的结论。分析了通道宽度、空气进流速度及壁面黑度对通道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通道宽度和空气进流速度均能提高通道的换热和换热效率;壁面黑度的提高能明显增强钢制安全壳上封头处的辐射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辐射换热 自然对流 FLUENT
下载PDF
多组元化合物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双扩散对流现象
11
作者 石科峰 刘捷 卢文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4-816,共3页
针对多组元化合物晶体的Bridgman生长过程,通过对液相区流场和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生长过程中容器内部双扩散对流与组分分布的情况。首先对比了三段场和梯度场炉壁温度设计情况下液相区的流体双扩散对流以及组分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 针对多组元化合物晶体的Bridgman生长过程,通过对液相区流场和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生长过程中容器内部双扩散对流与组分分布的情况。首先对比了三段场和梯度场炉壁温度设计情况下液相区的流体双扩散对流以及组分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梯度场炉壁温度条件,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质格拉晓夫数较大时,它的增大能够明显地削弱液相区的流体流动,从而使得界面附近的组分分布也产生变化;此外,拉晶速度的增大也能够使得液相区的双扩散对流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MAN法 多组元化合物晶体 双扩散对流
下载PDF
1998年区域性水汽输送及对流活动与副高活动变异的相关特征(英)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祥德 周丽 +1 位作者 张胜军 苗秋菊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69-284,共16页
根据1998年NCEP逐日资料和TBB逐日资料,探讨了低纬度对流活动和副高周边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南撤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低纬热带对流加强,且110°-150°E地区的南北向垂直经圈环流下沉区... 根据1998年NCEP逐日资料和TBB逐日资料,探讨了低纬度对流活动和副高周边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南撤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低纬热带对流加强,且110°-150°E地区的南北向垂直经圈环流下沉区北移,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北跳现象。另外,诊断结果亦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纬向水汽输送的显著减弱亦预示将出现副高的北跳,而西太平洋地区低纬经向水汽输送减少一候之后,副高南撤。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南撤与低纬度的对流潜热释放、中纬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的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副高活动变异与前期水汽输送及其对流特征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区域性水汽输送 对流活动 副高活动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城乡“对流”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仁伟 杨慧 +1 位作者 张海朋 袁晨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40,共9页
推动城乡各种“能量”的相互交换和双向流动,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城乡融合和城乡“对流”的内涵,探讨了城乡“对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基本路径。城乡融合是城与乡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可以从... 推动城乡各种“能量”的相互交换和双向流动,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城乡融合和城乡“对流”的内涵,探讨了城乡“对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基本路径。城乡融合是城与乡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总体思路、基本路径、主要维度、重点内容、实现过程等方面阐述城乡融合的内涵。城乡对流是城乡互动的形象表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举措和方法,主要包括要素“流”、产业“流”、产品“流”、公共服务“流”和文化观念“流”。城乡“对流”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资源要素良性循环、结构功能优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重塑,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城乡“对流”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产业格局重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重建、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城乡文化交流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双向循环 城乡“对流” 作用机理 实现路径
原文传递
拉曼热扫描技术同步测量一维导热和对流换热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文 岳亚楠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7-632,共6页
对于在空气中的低维微纳尺度材料传热过程,热传导和对流换热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而实现对二者的同步测量和研究较为困难。针对该热测量难点,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拉曼热扫描技术,该方法结合稳态电加热和拉曼扫描技术可以实现一维材料热导... 对于在空气中的低维微纳尺度材料传热过程,热传导和对流换热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而实现对二者的同步测量和研究较为困难。针对该热测量难点,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拉曼热扫描技术,该方法结合稳态电加热和拉曼扫描技术可以实现一维材料热导率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同步测量.为验证该方法,选用碳纳米管纤维材料进行热物性测量实验。发现温度从335 K上升到468 K时,碳纳米管纤维的热导率从26 W·m^(-1)K^(-1)提高到34 W·m^(-1)K^(-1),对流换热系数从1143W·m^(-2)K^(-1)降低至1039 W·m^(-2)K^(-1)。其中,被测样品的对流换热量占了总散热量的60%以上.该测量方法方便快捷,对于研究低维微纳尺度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传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散射 碳纳米管纤维 导热系数 对流换热系数 同步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