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ass of meiobenthic in the Bohai Sea,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Guo Yuqing, Zhang Zhinan, Mu Fanghong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266003, China 2. Agricultural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35-442,共8页
A grid of 22 stations, giving a broad geographic coverage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Bohai Strait was selected. Undisturbed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sampling stations during cruises in June 1997, in September/Octob... A grid of 22 stations, giving a broad geographic coverage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Bohai Strait was selected. Undisturbed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sampling stations during cruises in June 1997, in September/October 1998 and again in April/May 1999.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Juario (1975), the average biomass, 0.404 g/(m2a) of meiofauna (including nematode, harpacticoida, bivalve larvae, polycheata and kinorhyncha) in the Bohai Sea is given and accounts for 4.5 percent of the macrofauna in the Bohai Sea.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biomass of meiofauna showed that it was higher at the stations of middle east part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strait in 1998 and 1999 cruises and it decreased at the stations near to the strait mouth and increased at Station B1 in 1999 cruise. The annual average production in the Bohai Sea is 3.636 g/m2 calculated in term of the formula P = 9B. Compared with the biomass of other sea areas in the world, the biomass of the Bohai Sea is similar but slightly lower. The individual average dry weight of nematodes given by different authors i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OFAUNA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benthic copepods BIOMASS the bohai sea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arine Ecosystem Dynamic Model
2
作者 Hao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EI 201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A nutrient-phy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 (NPZD) type of marine ecosystem model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and was further coupl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equation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with a river ... A nutrient-phy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 (NPZD) type of marine ecosystem model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and was further coupl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equation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with a river discharge model and a solar radiation model to reproduce the dynamics of the low nutrition level in the Bohai Sea (BS).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observations and it was shown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double-peak structure,corresponding to the spring and summer blooms,respectively.It was also found that both nitrogen and phosphate declined to the lowest level after the onset of the summer bloom,since the large amounts of nutrients were exhausted by phytoplankton for photosynthesis,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could resume in winter after a series of the biogeochemical-physical processes.By calculating the nitrogen/phosphorus (N/P) ratio,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phytoplankton dynamics is nitrogen-limited as a whole in BS,though the phosphorus limitation may occur in the Yellow River (YR) Estuary where the input of riverine nitrogen is much more than that of phosph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ecosystem dynamic model NUTRIENT algae blooms euphotic zone bohai sea.
下载PDF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被引量:77
3
作者 王荣 张鸿雁 +1 位作者 王克 左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3-460,共8页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海洋生态系统 渤海 浮游动物 中华哲水蚤
下载PDF
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59
4
作者 吴姗姗 刘容子 +1 位作者 齐连明 梁湘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65-69,共5页
客观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为基础,构建了食品生产、提供基因资源、氧气生产和气候调节、废弃物处理、生物控制、休闲娱乐、科研文化、初级生产、物... 客观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为基础,构建了食品生产、提供基因资源、氧气生产和气候调节、废弃物处理、生物控制、休闲娱乐、科研文化、初级生产、物种多样性维持等九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以渤海为研究区域,对上述九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海域九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81 703亿元,相当于近期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73倍,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2 873亿元,间接使用价值68 830亿元,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支持功能价值为主,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74.68%。此外,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价值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值与实际有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渤海
下载PDF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83,共8页
主要以线虫、桡足类、双壳类、多毛类和动吻5个类群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航次平均,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年生物量为(干重)0 404g/(m2·a);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2个航次... 主要以线虫、桡足类、双壳类、多毛类和动吻5个类群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航次平均,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年生物量为(干重)0 404g/(m2·a);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2个航次中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主要表现为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但在1999年航次,海峡口靠近海岸的站位生物量下降,位于莱洲湾B1站位生物量明显上升.依据小型底栖动物的年生产力P=9B,估算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产力为(干重)3 636g/(m2·a).还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世界其他海域的进行了比较,认为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数值与其他海域生物量的数值接近,但略偏低.就不同学者研究所得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进行了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底硒桡足类 渤海 生物量 线虫 双壳类 动物 多毛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博 张志强 +1 位作者 苏飞 韩增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1-708,共8页
将产业生态系统引入到海洋研究中,开展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界定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内涵及特征;采用均方差赋权法进行权重赋值,构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 将产业生态系统引入到海洋研究中,开展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界定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内涵及特征;采用均方差赋权法进行权重赋值,构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差异较大,主要问题是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海洋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产业基础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一;2从空间来看,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呈现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海洋产业子系统各要素中,呈现敏感性越大,弹性越大的特征,海洋环境子系统适应性特征不明显;3从时间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在波动中不断增强,各省市适应性综合指数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扩大的趋势是由于海洋产业子系统年均增长的差异所致;4区域内部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差异明显:天津市海洋产业子系统适应性指数最高,海洋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滞后;河北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低,海洋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低;辽宁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小,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发育较平衡;山东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高,海洋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高,海洋产业子系统发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生态系统 适应性 环渤海地区 均方差赋权法
下载PDF
渤海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数量之比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7-31,共5页
在渤海的22个站位 ,分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中两个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数量变动和两者数量之比评价沉积物有机污染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同一航次的不同重复 ,数量变动差异显著... 在渤海的22个站位 ,分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中两个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数量变动和两者数量之比评价沉积物有机污染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同一航次的不同重复 ,数量变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在同一个站位24h6次重复取样 ,两者数量的变异系数较大 ;在应用该比值进行沉积物有机污染评价时 ,在同一站位该比值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之比 应用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底栖桡足类 有机污染 渤海
下载PDF
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45
8
作者 慕芳红 张志南 郭玉清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97-905,共9页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ind/ (10 c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5 2 1± 6 34) μg(dwt) / (10 cm2 )、(72 5±35 4 )μg (dwt) / (10 cm2 )和 (5 17± 393)μg (dwt) / (10 cm2 )。共鉴定出 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 ,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 ,桡足类丰度居第 2位 ,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 .8%~ 97.5 %。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 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 ,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 %。小型底栖生物的 74 %分布于 2 cm以浅表层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渤海海峡和渤海中东部较高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底栖桡足类 丰度 生物量 渤海
下载PDF
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丘君 刘容子 +1 位作者 赵景柱 邓红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60-64,共5页
生态系统方法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新理念,得到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普遍关注和认可。生态系统方法要求运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是:①根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界定补偿主体和补偿对... 生态系统方法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新理念,得到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普遍关注和认可。生态系统方法要求运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是:①根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界定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②补偿途径以财政转移支付和环境资源税费为主;③遵循理论计算值与现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补偿标准。围绕影响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是人类活动,提出了构建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设想,主要包括:改革现有"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收费标准,增强制度的生态补偿效力,以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建立流域和海域之间的用水生态补偿机制,以增加入海淡水量;推广"退渔还湿"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现有渔业生态补偿政策;以同区域内的土地价格为参照,对围海造地收取生态补偿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方法 生态补偿 海洋管理 渤海区域
下载PDF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0
作者 高会旺 王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67-873,共7页
以浮游植物量、浮游动物量、营养盐浓度 (包括无机氮和无机磷 )以及碎屑量为生态变量 ,在HAMSOM水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 1个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NPZD模型。采用此模型研究了渤海 1999年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模拟结果... 以浮游植物量、浮游动物量、营养盐浓度 (包括无机氮和无机磷 )以及碎屑量为生态变量 ,在HAMSOM水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 1个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NPZD模型。采用此模型研究了渤海 1999年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模拟结果表明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量的变化大致呈双峰分布 ,春季水华出现在4,5月份 ,秋季水华出现在 9,10月份 ;受透明度和局地水深的影响 ,渤海湾和辽东湾北部浮游植物量的年变化呈夏季大、冬季小的单峰分布。 1999年渤海不同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是 :除莱州湾一年中有春、夏 2个峰值外 ,其它 3个海区都是夏季高、冬季低的单峰分布 ;1999年整个渤海年平均的初级生产力为 2 5 7mgC/m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植物量 初级生产力 海洋生态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