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fresh groundwater lenses in low coral islands
1
《Global Geology》 1998年第1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Assessment of fresh groundwater lenses in low coral islands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Groundwater Pumping on Coral Island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2
作者 Pallavi Banerjee V.S.Singh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9-20,共2页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ing popul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otable water in tiny atolls of Lakshadweep group,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India.In recent years,the groundwater quality,in such atolls,...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ing popul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otable water in tiny atolls of Lakshadweep group,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India.In recent years,the groundwater quality,in such atolls,has been deteriorated due to indiscriminat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to meet the demand.Thus arranging a sustainable supply of groundwater has become the most challenging task on these tiny atolls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Groundwater floats in the form of thin lens,whi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QUIFER SALINITY GROUNDWATER draft coral islandS Lakshad-weep
下载PDF
Remote sensing composite information's trend surface analysis of Nansha Islands coral islets and reefs' top 被引量:1
3
作者 Liu Baoyin and Wang Yanf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7-96,共10页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feature of Nansha coral islets and reefs that controlled by the Nansha Islands local area's goological structure and growth law,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model and PC, the N...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feature of Nansha coral islets and reefs that controlled by the Nansha Islands local area's goological structure and growth law,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model and PC, the Nansha Islands coral islets and reefs' top geological dat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hange trend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trend surface system on the remote sensing composite information, and an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and local comparison of Nansha coral islands and islets'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 are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sha islands coral reefs remote sensing GEOMORPHOLOGY trend surface mathematical model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with Coral Reefs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被引量:2
4
作者 ZHOU Liang GAO Shu +4 位作者 GAO Jianhua ZHAO Yangyang HAN Zhuochen YANG Yang JIA Pei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02-414,共13页
Coastal lagoons with small catchment basin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figure 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urial, tw... Coastal lagoons with small catchment basin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figure 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urial,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in Xincun Lagoo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210) ~Pb activities, grain size parameters,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nitrogen(TN), 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δ^(13)C)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1770–1815, the decreasing water exchange capacity with outer open water, probably caused by the shifting and narrowing of the tidal inlet, not only diminished the currents and fined the sediments in the lagoon, but also reduced the organic matter of marine sources. From 1815 to 1950,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Xincun Lagoon was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storm events. These extreme events resulted in the high fluctuation of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sorting, as well as the great variation in contributions of terrestrial(higher plants, soils) and marine sources(phytoplankton, algae, seagrass). The extremely high content of TIC, compared to TOC before 1950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large-scale coverage of coral reefs. However, with the boost of seawater aquaculture activities after 1970, the health growth of coral species was severely threatened, and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and in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reduced. The apparent enhanced in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after 1990 might result from the concomitant carbonate debris produced by seawater aquaculture.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for local government long-term coas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change carbon burial flux organic matter coral reef human activity coastal lagoo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Climate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ral Reefs around Kubbar Island—Kuwait
5
作者 Alham Jassim Al-Langaw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2期511-528,共18页
Thick recent carbonate sediments cover all the intertidal and subtidal zones consist of mainly different shell and coral reef debris. The 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ral fragments were done on controlled bases, w... Thick recent carbonate sediments cover all the intertidal and subtidal zones consist of mainly different shell and coral reef debris. The 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ral fragments were done on controlled bases, which depend on the coral size and seasons,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weather parameters on the coral reefs.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corals gathered from high-tide mark are mainly contaminated by copper, cobalt, and chromium and the corals gathered from low-tide mark are contaminated by lead and zinc. All the analyzed coral samples are contaminated by copper. The major contamination sights by heavy metals are related to the weather pattern around the islands.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all the corals indicates a low-Magnesium calcite or aragonite composition, except for some coral samples which were gathered during October from the high-tide mark.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 levels show high concentrations at sights of low-wave action around the island during the various seasons. Chemical analysis on the coral derbies indicates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regarding calcium and magnesium mole% between the seasons an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it is dependant on wind direction and water salinity. Some localities are iron rich others are aluminum and potassium rich. Generally, aluminum, iron, and potassium occur in lower quantities than the other elements. Therefore, all the chemical data regarding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relationship to weather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bbar island Back REEF coral DEBRIS SEASONAL Chemical Variations
下载PDF
Diversity of symbiotic algae of the genus Symbiodinium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of the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6
作者 Zhi-Jun DONG Hui HUANG +1 位作者 Liang-Min HUANG Yuan-Chao LI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1-326,共6页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how coral reefs will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sp. in 48 s...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how coral reefs will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sp. in 48 scleractinian coral species from 25 genera and 10 families sampled from the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use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large subunit gene (rD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Symbiodinium Clade C was the dominant zooxanthellae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the Xisha Islands; (ii) Symbiodinium Clade D was found in the corals Montipora aequituberculata, Galaxea fascicularis, and Plerogyra sinuosa; and (iii) both Symbiodinium Clades C and D were found simultaneously in Montipora digitata, Psammocora contigua, and Galaxeafascicularis. A poor capacity for symbiosis polymorphism, as uncovered by RFLP, in the Xisha Islands indicates that the scleractinian corals have low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zooxanthellae diversity using other molecular mar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hanges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scleractinian coral South China Sea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Xisha islands.
下载PDF
《西沙群岛珊瑚岛(礁)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标准》研究与编制
7
作者 杨永康 杨武 +2 位作者 谢书领 王影 冯春燕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为适应和满足西沙群岛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要,使珊瑚岛(礁)岩土工程勘察有据可依,总结了西沙群岛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与研究,编制了《西沙群岛珊瑚岛(礁)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标准》(DBJ46—060—2022... 为适应和满足西沙群岛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要,使珊瑚岛(礁)岩土工程勘察有据可依,总结了西沙群岛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与研究,编制了《西沙群岛珊瑚岛(礁)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标准》(DBJ46—060—2022)。介绍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的工作流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研究内容,探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岛(礁) 珊瑚碎屑砂土 珊瑚礁灰岩
下载PDF
三亚凤凰岛造礁石珊瑚迁移效果研究
8
作者 张浴阳 刘骋跃 +4 位作者 俞晓磊 罗勇 周天成 练健生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性迁移是降低工程对造礁石珊瑚影响的重要手段。为研究海南热带海域造礁石珊瑚迁移方法以及迁移保护的效果,我们对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影响海域内的造礁石珊瑚实施了保护性迁移及监测。迁移造礁石珊瑚个体共计16634株,包括鹿角珊瑚属、牡丹珊瑚属、滨珊瑚属等18属造礁石珊瑚种类。迁移个体分别迁移至鹿回头海域6210株与西岛海域10424株。迁移珊瑚采用了三种移植方法,分别为铆钉移植、小型移植礁体移植与直接摆放。在迁移至鹿回头和西岛两地8个月后,迁移珊瑚平均存活率均在80%以上,两地迁移珊瑚的总存活率为86.24%。调查的结果显示,铆钉移植的方法存活率最高,小型移植礁体和直接摆放的两种移植方法存活率稍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8个月平均生长了3.03cm,的增长率为23.31%,而鹿回头迁入的珊瑚平均生长了6.15cm,增长率为58.74%,高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迁移采用的三种移植方法的8个月的存活率均高于75%,并且珊瑚的生长速率较好,说明珊瑚适应迁入区环境。由以上结果来看,此次保护性迁移珊瑚数量多,涉及的珊瑚种类广,在迁移后经受过两次台风的影响,迁移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中,珊瑚迁移的效果达到了保护受拆除工程影响的造礁石珊瑚的目的,可为未来的珊瑚迁移性保护提供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珊瑚礁保护 珊瑚迁移 三亚珊瑚礁 凤凰岛
下载PDF
珊瑚礁海岸沉积物输运及珊瑚砂岛演变研究综述
9
作者 姚宇 韩秀琪 +1 位作者 陈龙 许从昊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珊瑚礁海岸沉积物的输运及珊瑚砂岛的演变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同时南中国海的珊瑚砂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核心利益,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分析了推移质和悬移质碳酸盐沉积物输运... 珊瑚礁海岸沉积物的输运及珊瑚砂岛的演变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同时南中国海的珊瑚砂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核心利益,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分析了推移质和悬移质碳酸盐沉积物输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短波、低频长波和海流对沉积物输运的驱动机制,以及粗糙珊瑚对沉积物的遮蔽效应。总结分析了珊瑚砂岛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重点介绍了珊瑚砂岛在长期海平面上升和短期风暴潮增强时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珊瑚砂 沉积物输运 珊瑚砂岛 海岸演变
下载PDF
硫酸锌胶结珊瑚砂渗透特性试验及工程应用探讨
10
作者 王新志 黄鹏 +3 位作者 雷学文 文东升 丁浩桢 刘铠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94-2104,共11页
对松散珊瑚砂进行胶结处理以降低岛礁地层渗透性是促进生态岛淡水涵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开展了硫酸锌胶结珊瑚砂的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浸泡时长、硫酸锌溶液浓度及初始干密度对胶结珊瑚砂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干湿循环试验验证其耐久性... 对松散珊瑚砂进行胶结处理以降低岛礁地层渗透性是促进生态岛淡水涵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开展了硫酸锌胶结珊瑚砂的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浸泡时长、硫酸锌溶液浓度及初始干密度对胶结珊瑚砂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干湿循环试验验证其耐久性,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简称EDS)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扫描研究微观胶结机制。结果表明:(1)硫酸锌胶结可将珊瑚砂渗透系数降低70.17%~95.79%;(2)干湿循环16次后,胶结处理36 h的珊瑚砂样品质量损失率不超过4%,渗透系数变化不超过1.0×10^(-3)cm/s,表明样品耐久性良好;(3)珊瑚砂和硫酸锌反应生成二水石膏与菱锌矿填充样品孔隙,使孔喉平均半径、配位数均减小,孔隙连通性显著下降。该技术可应用于岛礁吹填初期固砂防侵蚀、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渗透性以促进地下淡水涵养和生态岛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锌 珊瑚砂 渗透系数 干湿循环 岛礁
下载PDF
南海西沙典型珊瑚砂岛礁场地地震响应模拟与监测研究
11
作者 毕研栋 郭桢 +3 位作者 卢劲锴 王清 陈慧娥 黄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3-1731,共9页
南海珊瑚砂岛礁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地震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南海西沙某典型珊瑚砂岛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该岛礁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非饱和带水文地质特征的岛礁场地地震响应分析二维有限元数值... 南海珊瑚砂岛礁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地震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南海西沙某典型珊瑚砂岛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该岛礁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非饱和带水文地质特征的岛礁场地地震响应分析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基于南海岛礁现场监测地震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数值分析了不同输入地震信号的岛礁场地非线性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受岛礁岩盆效应影响,岛礁边缘处的PGA放大效应较为显著;沿高程方向,受地层岩性变化及地下水饱和度的影响,PGA放大因子曲线表现出明显的界面转折特征,并且松散珊瑚砂层的PGA放大效应较基岩更为显著;②岛礁场地加速度反应谱的卓越周期与输入地震动基本吻合,但岛礁场地的地表地震动显著持时与输入地震动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延长;③全饱和与否对PGA放大因子和Arias强度有一定影响,但对PSA反应谱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南海西沙类似珊瑚砂岛礁场地的地震安全研究及场地抗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岛礁 岛礁实测地震数据 场地地震响应分析 非饱和珊瑚砂
下载PDF
中国热带珊瑚岛优势木本植物抗风桐和草海桐的水分适应策略解析
12
作者 唐玮泽 李沁 +5 位作者 张浩萍 金益 李强 殷德意 叶清 刘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植物水力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水力功能特征对深入理解热带珊瑚岛植物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选择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和恢复的适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热带珊瑚岛生境... 植物水力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水力功能特征对深入理解热带珊瑚岛植物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选择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和恢复的适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热带珊瑚岛生境中2种优势适生木本植物: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叶片和枝条的水力性状,并分析了其水分适应策略。结果表明,抗风桐的叶片栓塞抗性、枝条边材比导水率和叶片膨压丧失点显著高于草海桐,而枝条栓塞抗性、叶片导水率、边材密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均显著低于草海桐。抗风桐的叶片具有比枝条更强的抗栓塞能力,对水分胁迫敏感,但同时选择以高效的枝干水分运输来满足叶片高蒸腾需求的充足供水。草海桐枝条与叶片则存在水力脆弱性分区,在面临水分胁迫时叶片充当“安全阀”以保证枝干木质部的水力安全。抗风桐与草海桐能够通过协调叶片与枝条水力性状采取不同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热带珊瑚岛的特殊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水力性状 栓塞 水力脆弱性分区 水分运输 热带珊瑚岛植物
下载PDF
西沙群岛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演变
13
作者 谢宏宇 刘永 +4 位作者 赵金发 李纯厚 石娟 肖雅元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5,共10页
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 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DNA方法共发现鱼类111种,结合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历史档案数据,截至目前在玉琢礁共发现鱼类265种,隶属于12目50科128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鱼类群落组成以小型鱼类为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Λ^(+))分别为56.08和122.4;相似性分析表明,2003与2023年之间,鱼类在种类组成、食性组成和不同体型层面的相似性均表现为不相似或极不相似。与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共有45种鱼类未被监测到,其中大型肉食性鱼类受到自然与人类扰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植食性鱼类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分类多样性指数(Δ^(+)、Λ^(+))显著下降。初步推断不可持续的捕捞、生境衰退和温度上升等因素导致了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更替。研究结果可为玉琢礁的珊瑚礁鱼类资源保护与管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鱼类 人类扰动 生境衰退 演变
下载PDF
吹填珊瑚礁岛地下水淡化时空规律初探
14
作者 王雪晴 胡明鉴 +1 位作者 彭赟 郑思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7-266,共10页
为分析吹填珊瑚礁岛地下水的时空淡化规律,开展珊瑚礁岛地下水现场长期监测,获取了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地下水电导率的长期监测数据和定期取样测试核验数据;结合礁岛降雨监测资料,以电导率为地下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分析地下水电导率在... 为分析吹填珊瑚礁岛地下水的时空淡化规律,开展珊瑚礁岛地下水现场长期监测,获取了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地下水电导率的长期监测数据和定期取样测试核验数据;结合礁岛降雨监测资料,以电导率为地下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分析地下水电导率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探索礁岛地下水的淡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预测了钻孔内地下水电导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珊瑚礁岛地下水电导率总体呈震荡下降趋势,地下水电导率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地下水电导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直至与海水的电导率相当后维持稳定,礁岛内相同深度地下水电导率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趋势。说明地下水的淡化从礁岛中心部位开始向四周延展,并发现在礁岛中部存在多个初始淡化中心点。地下水电导率受降雨入渗、潮汐作用、水文地质参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随机森林模型预测5 a后潜水面下8 m处的电导率将逐渐稳定在10000μS/cm,地下水的淡化速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珊瑚礁岛 地下水 电导率 淡化规律
下载PDF
间断级配珊瑚砂地基渗流侵蚀稳定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黄鹏 雷学文 +3 位作者 王新志 沈建华 丁浩桢 文东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66-3377,共12页
为解决降雨入渗导致的岛礁珊瑚砂地基沉降、塌陷等渗流侵蚀问题,利用自制渗透仪对不同D_(15)/d_(85)(D_(15)为粗粒组中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累计百分含量为15%所对应的颗粒粒径,d_(85)为细粒组中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累计百分含量为85%所对... 为解决降雨入渗导致的岛礁珊瑚砂地基沉降、塌陷等渗流侵蚀问题,利用自制渗透仪对不同D_(15)/d_(85)(D_(15)为粗粒组中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累计百分含量为15%所对应的颗粒粒径,d_(85)为细粒组中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累计百分含量为85%所对应的粒径)和细颗粒含量的间断级配珊瑚砂开展自上而下的单向渗透试验,厘清细颗粒迁移特征和流失的基本条件,揭示珊瑚砂渗透性变化规律,并借助微观手段对其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土骨架粒径为2~10 mm的珊瑚砂而言,粒径为0.25~0.50 mm的粒组是保证其渗流侵蚀稳定的关键粒组;(2)间断级配珊瑚砂地基D_(15)/d_(85)比值小于10且细颗粒含量在20%~30%之间时,渗流侵蚀稳定性较好;(3)与石英砂相比,珊瑚砂特殊的矿物成分及颗粒形貌导致其更难发生颗粒迁移,抗渗流侵蚀能力更强;(4)工程实践中,可通过提高相对密实度、优化颗粒级配或采取注浆胶结等措施提高地基渗流侵蚀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岛礁地基抗渗流侵蚀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 珊瑚砂 细颗粒含量 颗粒迁移 渗流侵蚀 渗透试验 水力梯度
下载PDF
聚焦退化珊瑚礁关键造礁石珊瑚类群的补充与恢复——以三亚 西岛为例
16
作者 梁宇娴 刘骋跃 +4 位作者 俞晓磊 张浴阳 练文科 陈伦举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6,共11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南三亚西岛的珊瑚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造礁石珊瑚群落以团块状为主,分枝状珊瑚严重退化,对环境敏感的鹿角珊瑚属占比降低,且数量、种类明显减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关键物种—鹿角珊瑚属(Acropor...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南三亚西岛的珊瑚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造礁石珊瑚群落以团块状为主,分枝状珊瑚严重退化,对环境敏感的鹿角珊瑚属占比降低,且数量、种类明显减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关键物种—鹿角珊瑚属(Acropora sp.)的补充和恢复,利用无性培殖的珊瑚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试验。期望通过补充鹿角珊瑚属种类和数量,改善西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促进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维护西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稳定,本研究首先通过苗圃培育技术,利用珊瑚树形苗圃和浮床式苗圃共培育鹿角珊瑚种苗2500株,经6个月的培育后,获得6221株大小为(13.1±1.7)cm的珊瑚用于底播移植;随后采用铆钉法将上述珊瑚移植至西岛近岸原生礁石。结果表明:移植8个月后,移植珊瑚的存活率高达98%,珊瑚平均大小为(19±0.17)cm,平均生长速率为(0.73±0.17)cm·month^(−1)修复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提高至43.83%,其中鹿角珊瑚属的覆盖率为10.55%;移植20个月后,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为93%,珊瑚平均大小为(26.2±5.7)cm,平均生长速率为(0.60±0.28)cm·month^(−1)修复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提高至61.49%,其中鹿角珊瑚属的覆盖率为15.93%。总体来说,本研究选择的珊瑚种类合适,采用的珊瑚苗圃培育技术和铆钉法珊瑚底播移植技术可靠,西岛退化珊瑚礁区鹿角珊瑚恢复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我国典型近岸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并为未来我国珊瑚礁修复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西岛 珊瑚礁 修复 关键类群 鹿角珊瑚属
下载PDF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17
作者 康志鹏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7,共11页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珊瑚礁鱼类 鱼体形态学 西沙群岛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的海南西岛珊瑚礁识别和变化分析
18
作者 周雅君 何明郡 +5 位作者 刘聪 贺双颜 姜庆岩 韩玉 陈栋 李培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加剧的影响下,我国南海珊瑚礁总体处于快速退化状态。以海南西岛珊瑚礁为例,基于Sentinel-2系列卫星10 m空间分辨率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法(object-based image ana...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加剧的影响下,我国南海珊瑚礁总体处于快速退化状态。以海南西岛珊瑚礁为例,基于Sentinel-2系列卫星10 m空间分辨率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法(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OBIA)对2017年12月~2018年3月和2021年12月两个时期的海南西岛珊瑚礁底质进行了识别分类,并进行珊瑚礁面积变化分析。将2021年12月的分类结果与现场调查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总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3.3%和0.71。对比两个时期珊瑚礁底质分类结果表明,西岛西侧珊瑚礁覆盖面积未出现明显变化,东侧珊瑚礁显示恢复趋势。本文研究表明,10 m地面分辨率卫星系列影像和面向对象的阈值分类方法可以对海南西岛珊瑚礁进行较为准确的识别和变化分析,监测结果可为海南岛沿岸西岛等小型岛礁珊瑚保护及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Sentinel-2影像 西岛 底质识别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岛礁的隧洞开发初探及珊瑚砂层地表预注浆后开挖特性研究
19
作者 魏强 陈旭光 +2 位作者 李鹏 刘茜茜 王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2,共12页
由于岛礁空间有限,且陆域吹填受制于海洋地质条件,因此亟需探求拓展岛礁空间的新方案。本文针对岛礁空间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建设岛礁隧洞的方案,并基于岛礁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提出了珊瑚砂软弱地层的地表预注浆加固方法,并研发了控压式预... 由于岛礁空间有限,且陆域吹填受制于海洋地质条件,因此亟需探求拓展岛礁空间的新方案。本文针对岛礁空间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建设岛礁隧洞的方案,并基于岛礁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提出了珊瑚砂软弱地层的地表预注浆加固方法,并研发了控压式预注浆试验系统,开展了珊瑚砂软弱地层结构的地表预注浆扩散试验,得到了浆液运移扩散特性;通过优选注浆参数,开展了饱和条件下珊瑚砂层隧洞预注浆加固与未注浆的开挖力学模型试验,分析了围岩应力、地表沉降、涌水量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珊瑚砂软弱地层中,浆液运移扩散距离同浆液水灰比和注浆压强均有正相关性,渗透系数在水灰比为2.0时突然增大;渗流条件下,隧洞1倍洞径处的围压受到开挖扰动的影响而增大;通过对比预注浆段和未注浆段试验结果,隧洞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值缩减了92.68%,涌水速率下降为0.3 mL/min。试验结论验证了岛礁环境中开挖隧洞的可行性,对于岛礁隧洞的预加固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隧洞 预注浆 钙质珊瑚砂 浆液扩散模型 开挖扰动
下载PDF
珠江口万山群岛珊瑚生态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孜苗 李金雄 +2 位作者 黄慧峰 刘昱昊 李大伟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4期143-150,共8页
珊瑚对人类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事实上它对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保护海岸线、优化大气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珠海市珊瑚生态多样性调查结果比较零散,调查数据也比较陈旧,不能完全反映现状。通过2020、2... 珊瑚对人类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事实上它对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保护海岸线、优化大气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珠海市珊瑚生态多样性调查结果比较零散,调查数据也比较陈旧,不能完全反映现状。通过2020、2021年对珠江口万山群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和分布的调查,本研究在万山海域共记录鉴定石珊瑚13科25属69种,高于历史文献数据,通过对比2012、2020年珠江口造礁石珊瑚群落的调查结果,掌握了珠江口万山群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同时本研究讨论了珠江口万山群岛造礁石珊瑚群落面临的生存威胁和亟待加强保护的迫切需要,提出珠江口万山群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山群岛 生态多样性 珊瑚 分布 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