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exercise on the reaction time of deep trunk muscles 被引量:1
1
作者 Yusuke Wada Koji Kaneoka +3 位作者 Masahiro Takemura Yuki Yamamoto Ryo Ogaki Shumpei Miyakawa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18年第5期285-293,共9页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immediate effect that trunk muscle exercise has on muscle reaction time, an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2-week exercise on muscle reaction time. The study showed that as for immediate eff...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immediate effect that trunk muscle exercise has on muscle reaction time, an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2-week exercise on muscle reaction time. The study showed that as for immediate effects, the muscle reac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the TrA/OI (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obliquus internus muscle) of two exercise groups. However, the immediate effect seen before the 2-week trunk muscle exercise intervention disappear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addition, trunk muscle exercise intervention for 2 week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the muscle reaction time of TrA/OI in one exercise group. Furthermore, shortening of the muscle reaction time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MF (multifidus muscle) of both exercise group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uscle reaction time of TrA observed in this study were considered to be an improvement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by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was also considered that 2-week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s a lower value after 2 weeks due to an improvement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by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an immediate effect could not be obtained with the same exercise as at the time of inter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muscles exercise INTERVENTION surface EMG core stability exercise FEEDFORWARD
下载PDF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罗晶晶 杨丰洁 +1 位作者 郑娟 王志为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600-605,共6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10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3),观察组给予不...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10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3),观察组给予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胸腰椎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步态和静态平衡参数,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JOA评分、BI评分分别为(24.40±1.41)分和(58.21±5.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0.02±1.28)分和(49.94±5.88)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跨步长、步频和舒适步速分别为(0.56±0.16)m、(1.08±0.26)步/s和(0.34±0.10)m/s,明显高于对照组(0.50±0.13)m、(0.98±0.22)步/s、(0.25±0.11)m/s(P<0.05)。观察组干预后闭眼轨迹长、闭眼单位时间轨迹长、睁眼X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闭眼X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睁眼Y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闭眼Y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分别为(1860.60±335.54)mm、(32.21±5.83)mm、(11.50±2.12)mm、(11.89±3.65)mm、(12.12±1.99)mm和(15.10±3.31)mm,明显低于对照组(2100.10±365.12)mm、(36.65±6.04)mm、(15.59±1.92)mm、(20.10±5.01)mm、(16.60±2.03)mm和(19.14±3.01)mm(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患者胸腰椎功能的恢复、姿势控制能力的提高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不稳定支撑面 核心稳定训练
下载PDF
不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月 白皦辉 岳旭珂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5期376-3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6例... 目的对比分析不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方法将其分为不稳定组(41例)和稳定组(35例),不稳定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稳定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躯干控制能力、跌倒风险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不稳定组患者Brunel平衡量表(BBA)中的站位、步行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稳定组(t=4.445、4.163-2.852,P<0.001、P<0.001、P=0.006),坐位评分无明显差异(t=0.241,P=0.810);不稳定组患者脊髓损伤步行指数量表Ⅱ(WISCI-Ⅱ)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躯干控制能力测试量表(TCT)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组(t=4.153、2.939、3.568、2.964,P<0.001、P=0.004、P=0.001、P=0.004),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稳定组(t=4.649,P<0.001)。结论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相比,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明显改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下肢运动及躯体控制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核心稳定性训练 不稳定支撑面 稳定支撑面
下载PDF
基于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变化的军事训练性下腰痛核心稳定训练疗效评价
4
作者 侯振海 陈宣辰 +6 位作者 金文光 郝增明 周爱斌 葛云林 赵志芳 卢一生 姚远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研究军事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40名男性训练性下腰痛机务人员,年龄18~48岁,平均27.4岁;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训... 目的研究军事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40名男性训练性下腰痛机务人员,年龄18~48岁,平均27.4岁;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训练组成员在完成正常军事训练科目后,再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12周后完成1min Biering-Sorensen测试动作,采集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比较两组中位频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差异。结果两两比较显示,训练前两组MFs、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MFs更小[(-0.04±0.03)Hz/s vs.(-0.08±0.06)Hz/s],VAS更低[(2.43±0.82)分vs.(4.13±0.99)分],ODI指数更低[(6.21±1.67)%vs.(13.56±7.2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训练后MFs、ODI、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改善机务人员下腰痛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竖脊肌抗疲劳特性。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可以作为下腰痛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 核心稳定性训练 机务人员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热点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亮 葛春林 陈小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虽然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已把核心稳定性训练看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无论对于理论的理解,还是在实践的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 虽然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已把核心稳定性训练看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无论对于理论的理解,还是在实践的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比较,力图从竞技体育角度对核心稳定性及其相关生物学概念和功能进行解释和说明,对其常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比较和讨论,对其有效训练计划的制定进一步总结和统一认识,并尝试为今后竞技体育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发展重点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 核心肌群 不稳定支撑 运动成绩 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方超 李建华 蒋红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3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于腰部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处记录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并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前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均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4、6.06、4.02,P均<0.05);训练后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仍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6.27、4.12,P均<0.05);训练后痛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增大,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5、1.23,P均>0.05);训练后痛侧多裂肌MF值较训练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可针对性的应用于深层核心肌群多裂肌的强化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肌肉 核心稳定性训练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不稳定支撑面训练对慢性卒中患者平衡和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姣 孟庆华 +6 位作者 周鲁星 黄旭 阎峰 徐倩漪 刘文红 李猛 薛艳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支撑面(unstable support surface, USS)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名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12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n=1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支撑面(unstable support surface, USS)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名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12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n=1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12周平衡板训练。使用BBS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10 m步行速度测试(10 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D)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动态平衡、步行和下肢运动功能;利用NeuroCom Balance Manager系统、Qualisys三维动作捕捉与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测量患者干预前后静态平衡和运动学、动力学步态数据。结果 干预后,两组之间及实验组组间BBS评分、Fugl-Meyer评分、6 MWD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10 MWT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及实验组组间两侧负重/下蹲在90°和6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负重/下蹲在30°和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组间压力中心对称性和髋关节对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踝关节对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NeuroCom Balance Manager系统的平衡板进行USS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核心稳定性 不稳定支撑面 平衡 下肢 步态功能
下载PDF
四点跪位和手足位训练中躯干肌肉激活和共收缩模式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常晓倩 王宽 +2 位作者 陈新鹏 王乐军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8-354,共7页
目的分析四点跪位和手足位训练在躯干肌肉活动和共收缩模式上的异同,探究手足位训练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可能性,并为实际训练提供建议。方法19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随机执行四点跪位(4个)和手足位(3个)动作,同时测量两侧腹直肌、腹外... 目的分析四点跪位和手足位训练在躯干肌肉活动和共收缩模式上的异同,探究手足位训练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可能性,并为实际训练提供建议。方法19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随机执行四点跪位(4个)和手足位(3个)动作,同时测量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并比较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得到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肉共收缩指数。结果四点跪位和手足位训练的组内和组间比较中,单一肌肉激活程度和共收缩指数都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四点跪位右手左腿抬起时,所有肌肉激活程度都高于起始位。四点跪位左腿抬起时同侧多裂肌明显高于手足位。手足位右手抬时腹外斜肌和腹直肌激活度较高。对8条肌肉两两匹配对共得到28种肌肉配对方式,四点跪位起始姿势波动最小,说明脊椎最为稳定,而其他动作指数波动范围较大。结论从肌肉激活程度和共收缩两方面,证明了手足位训练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可能性。手足位训练和四点跪位训练可分别用于腹部肌肉和背部肌肉锻炼,而对侧上下肢抬起时,腹肌和背肌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但需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点跪位 表面肌电 共收缩指数 核心稳定性训练
下载PDF
悬吊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罗思嘉 龚剑秋 +4 位作者 朱童 董晓琼 许夏彬 滕树利 吴月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结果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2、闭眼(303.50±123.86)mm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2、闭眼(379.03±144.91)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悬吊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平衡功能 表面肌电
原文传递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在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10
作者 苏大伟 《辽宁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在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取的82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对...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在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取的82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采用稳定支撑面上稳定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8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椎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跨步长、步频和舒适步数。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同干预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跨步长、步频和舒适步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可以显著的提高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步行能力,还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支撑面 核心稳定锻炼 胸腰椎压缩骨折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龚剑秋 司马振奋 +1 位作者 张芳 梁文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通过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变化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 目的通过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变化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2组治疗4周、8周后的疼痛NR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表面肌电图测试结果。采集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及臀中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疼痛NR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及臀中肌的IEMG、RMG、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部位肌肉IEMG、RMG、M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持续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劳性能,并同时改善其腰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核心肌群 核心稳定性训练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表面肌电指标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吴方超 李建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9-863,共5页
目的 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方法 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 目的 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方法 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土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肌肉 核心稳定性训练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训练动作中不同肌肉疲劳度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金壮 孙金丽 +2 位作者 王洪瑞 杨信才 赵金奎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2,共6页
本文通过采集6种核心稳定训练动作过程中的肌电信号,分析得出特定肌肉在不同动作下的疲劳状态。试验中,30名受试者完成6种核心稳定训练动作,分别是平板支撑、仰卧双桥、仰卧单桥(左、右侧交替)和两点交叉支撑(左、右侧交替),每种动作持... 本文通过采集6种核心稳定训练动作过程中的肌电信号,分析得出特定肌肉在不同动作下的疲劳状态。试验中,30名受试者完成6种核心稳定训练动作,分别是平板支撑、仰卧双桥、仰卧单桥(左、右侧交替)和两点交叉支撑(左、右侧交替),每种动作持续1 min,两种动作之间间隔2 min。测量肌肉为身体左、右侧的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采用中位频率的斜率值表征肌肉的疲劳状态,结果显示,在完成核心训练动作过程中仰卧双桥和仰卧单桥能引起竖脊肌更大的疲劳,平板支撑引起腓肠肌的疲劳度较大,而腹直肌的疲劳度在平板支撑与其它5种动作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种核心稳定训练动作中,所测肌肉左、右侧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得结论,为核心稳定训练动作针对不同肌肉块的训练效果提供了量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 康复动作 中位频率 表面肌电 肌肉疲劳度
原文传递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廷营 郭钢花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分析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6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分析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6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康复干预,干预组同时给予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和康复训练后1 d的椎体高度、形态、稳定性和步态。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椎体、骨质疏松病程、受教育年限和婚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中部高度比、后凸Cobb角、睁眼轨迹长、闭眼轨迹长、Romberg率、单位时间睁眼轨迹长、单位时间闭眼轨迹长、单位时间Romberg率、睁眼X轴重心中心偏差、闭眼X轴重心中心偏差、睁眼Y轴重心中心偏差、闭眼Y轴重心中心偏差、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干预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79.26±12.15)%vs.(72.26±13.36)%]、伤椎中部高度比[(82.11±10.26)%vs.(75.64±9.56)%]、后凸Cobb角[(9.87±7.10)vs.(14.41±2.36)°]、闭眼轨迹长[(1856.29±457.16)vs.(2358.48±786.45)mm]、Romberg率[(1.32±0.29)%vs.(1.87±0.54)%]、单位时间闭眼轨迹长[(33.45±3.26)vs.(41.55±4.69)mm]、单位时间Romberg率[(1.41±0.30)%vs.(1.95±0.77)%]、睁眼X轴重心中心偏差[(11.06±1.36)vs.(16.54±2.22)mm]、闭眼X轴重心中心偏差[(11.15±0.96)vs.(23.31±3.06)mm]、睁眼Y轴重心中心偏差[(12.57±1.84)vs.(15.56±2.06)mm]、闭眼Y轴重心中心偏差[(15.69±2.05)vs.(18.96±3.56)mm]、跨步长[(0.57±0.12)vs.(0.49±0.10)m]、步频[(1.09±0.29)vs.(0.94±0.20)步/s]、舒适步速[(0.35±0.12)vs.(0.29±0.10)m/s]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睁眼轨迹长和单位时间睁眼轨迹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能够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一定程度上改善稳定性和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锻炼 稳定性 步态
原文传递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洪举 邱智 +6 位作者 朱思刚 孙伟 陈飞 董玲 丘云锋 覃婷 丁一航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6-721,共6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受试者均接受卧位以及坐位...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受试者均接受卧位以及坐位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30 min,每周5 d,连续8周。实验组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对照组在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采用Active Balance EAB-100平衡检测仪对患者的立位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步态参数中的跨步长为(0.54±0.18)m,舒适步速为(0.3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立位静态平衡参数中的轨迹长-Romberg率、外周面积-Romberg率、矩形面积-Romberg率、有效值面积-Romberg率、X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闭眼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胸腰段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优于稳定支撑面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患者不依赖视觉反馈的立位姿势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不稳定支撑面 胸腰段骨折 脊髓损伤 步行能力 静态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高压氧对脊柱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飞 荣玉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7期110-112,1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高压氧在脊柱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收治的110脊柱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高压...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高压氧在脊柱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收治的110脊柱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的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脊柱功能恢复时间、步态及静态平衡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的脊柱功能恢复时间、脊髓损伤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脊柱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脊髓损伤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步态及静态平衡能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睁眼轨迹长、闭眼轨迹长、Romberg率、睁眼X轴重心中心偏差、闭眼X轴重心中心偏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高压氧能够有效提高脊柱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及感觉功能,缩短脊柱功能恢复时间,提高步态及静态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不完全脊髓损伤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 高压氧 运动感觉功能 平衡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