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wave-Assisted Au and Ag Nanoparticle Synthesis: An Energy Phase-Space Projection Analysis
1
作者 Victor J. Law Denis P. Dowling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AS 2023年第4期149-174,共26页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a function of Green Chemistry, non Green Chemistry, and four applicator types are reported. The applicator types are Domestic microwave ovens, commerci...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a function of Green Chemistry, non Green Chemistry, and four applicator types are reported. The applicator types are Domestic microwave ovens, commercial temperature controlled microwave chemistry ovens (TCMC), digesters, and axial field helical antennae. For each of these microwave applicators the process energy budget where estimated (Watts multiplied by process time = kJ) and energy density (applied energy divided by suspension volume = kJ·ml<sup>-1</sup>) range between 180 ± 176.8 kJ, and 79.5 ± 79 kJ·ml<sup>-1</sup>, respectively. The axial field helical field an-tenna applicator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energy efficient (0.253 kJ·m<sup>-1</sup> per kJ, at 36 W). Followed by microwave ovens (4.47 ± 3.9 kJ·ml<sup>-1</sup> per 76.83 ± 39 kJ), and TCMC ovens (2.86 ± 2.3 kJ·m<sup>-1</sup> per 343 ± 321.5 kJ). The digester applicators have the least energy efficiency (36.2 ± 50.7 kJ·m<sup>-1</sup> per 1010 ± 620 kJ). A comparison with reconstructed ‘non-thermal’ microwave oven inactivation microorganism experiments yields a power-law signature of n = 0.846 (R<sup>2</sup> = 0.7923) four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paper provides a discussion on the Au and Ag nanoparticle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synthesis aspects of the microwave applicator energy datasets and variation within each dataset. The visual and analytical approach within the energy phase-space projection enables a nanoparticle synthesis route to be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and where changes to the synthesis are to be mapped and compared directly with historical datasets. In order to help identify lower cost nanoparticle synthesis, in addition to potentially reduce synthesis energy to routes informed changes to potentially reduce synthesis energy budget, along with nanoparticle morphology and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kevich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ag au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 FUNCTIONALIZATION Energy Phase-Space Projection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metallic Gold-Silver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 Green Approach
2
作者 A. Calagua H. Alarcon +1 位作者 F. Paraguay Juan Rodriguez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2015年第4期116-121,共6页
Bimetallic gold-silver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redu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following a method that was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llowing us to use this for medicinal purposes. Gold na... Bimetallic gold-silver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redu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following a method that was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llowing us to use this for medicinal purposes.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and silver cations were then reduced on the nanoparticles. Using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was determined by UV-Vis spectroscopy, and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gold and silver were approximately 520 nm and 400 nm in wavelength, respectively. The absorption peaks of the surface plasmon band show a clear red-shift due to size effect in the case of the silver surface, and a plasmon coupling effect, in the case of gold.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ting conditions,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used. The average hydrodynamic size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synthesized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rocess, which is benign for the environment, opens the possibility for many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renewable energy, medicine and b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BIMETALLIC core-shell GOLD SILVER au/ag
下载PDF
Au/Ag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纪小会 王连英 +3 位作者 袁航 马岚 白玉白 李铁津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56-1560,共5页
在已制备好的Au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g包覆层 .通过控制Au ,Ag的比例 ,制备了粒度均匀且粒径可控的Au/Ag核 -壳结构纳米粒子 .利用UV 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对Au,Ag摩尔比为 1∶10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光... 在已制备好的Au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g包覆层 .通过控制Au ,Ag的比例 ,制备了粒度均匀且粒径可控的Au/Ag核 -壳结构纳米粒子 .利用UV 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对Au,Ag摩尔比为 1∶10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和形态进行随时监测 ,直接观察了核 -壳结构纳米粒子的生长过程 :一部分Ag+ 在Au核表面还原生长 ,溶液中其余Ag+ 还原形成银的纳米团簇向粒子表面的继续沉积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核-壳结构 复合纳米粒子 形成机制 化学还原法 表面催化
下载PDF
(Au)核(Ag)壳纳米微粒光度法快速检测过氧化氢 被引量:11
4
作者 蒋治良 李纪顺 +3 位作者 张南南 梁爱惠 刘庆业 黄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53-1958,共6页
以粒径为10 nm的纳米金为晶种,用柠檬酸钠还原硝酸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0 nm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用高速离心纯化除去过量的柠檬酸三钠获得了较纯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其吸收峰位于393nm处.在pH 4.4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F... 以粒径为10 nm的纳米金为晶种,用柠檬酸钠还原硝酸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0 nm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用高速离心纯化除去过量的柠檬酸三钠获得了较纯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其吸收峰位于393nm处.在pH 4.4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Fenton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氧化(Au)核(Ag)壳纳米微粒银层生成银离子,导致393 nm处的吸光度降低.H2O2的浓度(c)在6.58~421.1μmol/L范围内与393 nm处的吸光度降低值ΔA393 nm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393 nm=0.00111c+0.0210,相关系数为0.9908,检出限为1.73μmol/L.本方法用于废水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核(ag)壳纳米微粒 离心纯化 FENTON反应 过氧化氢 光度法
下载PDF
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SERS效应 被引量:4
5
作者 纪小会 王连英 +5 位作者 张昕彤 白玉白 李铁津 支壮志 孔祥贵 刘益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357-2359,共3页
We prepared Au/A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by growing Ag shell onto 12 nm Au core, using silver nitrate and sodium citrate as the reactants.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Ag to Au, the shell thickness and thus the si... We prepared Au/A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by growing Ag shell onto 12 nm Au core, using silver nitrate and sodium citrate as the reactants.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Ag to Au, the shell thickness and thus the size of bimetallic particles could be controlled in convenient way. The formation of core-shell structure was proved by UV-Vis spectr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etc.. The core-shell particles showed a more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than Ag colloid prepared without Au core. The SERS activity of the core-shell particles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2,4-dimethylpyridine as the probe, which strongly indicate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ERS substrat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SERS效应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下载PDF
Au-Ag合金纳米粒子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梅 姚建林 顾仁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18-1521,共4页
首先采用柠檬酸钠法制得Au-Ag合金纳米种子,然后采用盐酸羟胺生长法得到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在其UV-V 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TEM结果表明,合金纳米粒子的... 首先采用柠檬酸钠法制得Au-Ag合金纳米种子,然后采用盐酸羟胺生长法得到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在其UV-V 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TEM结果表明,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60 nm,且颜色均一,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用苯硫酚(TP)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合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果表明,SERS强度与合金纳米粒子的组成和尺寸有关.当纳米粒子粒径一定时,除Au25Ag75外,随着金的增加SERS强度增强.Au25Ag75的粒径比Ag小,导致SERS强度比Ag低.Au50Ag50和Au75Ag25加入TP分子后,其聚集方式与Au相似,等离子体共振峰逐渐靠近1 064 nm,金含量较高时,TP的SERS归于聚集体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合金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苯硫酚
下载PDF
微波合成(Au)_核·(Ag)_壳纳米粒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凌绍明 沈文闻 隆金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技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规则球形的(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在470nm处有最强共...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技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规则球形的(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在470nm处有最强共振散射峰,在404nm处产生一个吸收峰。结果表明,(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导致470nm共振散射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ag 核壳复合纳米粒子 微波辐射 共振散射光谱 微波合成
下载PDF
苯硫酚吸附在新型Ag-Au合金纳米粒子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梅 姚建林 顾仁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6-1139,共4页
以柠檬酸钠同时还原制备的Ag-Au合金纳米粒子为种子,用盐酸羟胺进一步使其生长得到粒径为40~60nm的新型Ag-Au合金纳米粒子,采用UV-Vis光谱和TEM对纳米种子和再生长后的纳米粒子分别进行表征。两种粒子的UV-Vis光谱均只观察到一个等离... 以柠檬酸钠同时还原制备的Ag-Au合金纳米粒子为种子,用盐酸羟胺进一步使其生长得到粒径为40~60nm的新型Ag-Au合金纳米粒子,采用UV-Vis光谱和TEM对纳米种子和再生长后的纳米粒子分别进行表征。两种粒子的UV-Vis光谱均只观察到一个等离子体共振峰,其频率随金的摩尔分数(xAu)增加而红移,且TEM图像表明这两种粒子的颜色均一,因此判断这两种粒子均为合金结构。以苯硫酚为探针分子,研究了该新型合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果表明吸附了苯硫酚的合金纳米粒子的紫外最大吸收峰红移,并在近红外区出现聚集体的吸收峰。在632·8nm波长激发下,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Au上的SERS信号最强,而合金纳米粒子上的SERS信号随xAu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合金 纳米粒子 紫外-可见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下载PDF
(Au)核(Ag)壳纳米微粒-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过氧化氢 被引量:2
9
作者 蒋治良 汤亚芳 +1 位作者 梁爱惠 龚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90-1992,共3页
在90 ℃水浴条件下,以粒径为10 nm的纳米金做晶种,用柠檬酸三钠还原硝酸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0 nm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用高速离心纯化除去过量的柠檬酸三钠获得了较纯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在pH 3.8的HAc-NaAc缓冲... 在90 ℃水浴条件下,以粒径为10 nm的纳米金做晶种,用柠檬酸三钠还原硝酸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0 nm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用高速离心纯化除去过量的柠檬酸三钠获得了较纯的(Au)核(Ag)壳纳米微粒。在pH 3.8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Fe2+催化H2O2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氧化(Au)核(Ag)壳纳米微粒生成银离子。离心后,离心液中的银离子可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328.1 nm波长处测量。随着H2O2浓度增大,离心液中银离子浓度增加,其吸光度值增加。H2O2浓度在2.64~42.24 μmol·L-1范围内与上清液中银离子的原子吸收值Δ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0.014c-0.013 1, 相关系数为0.998 4,检出限为0.81 μmol·L-1 H2O2。当用于水样中H2O2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核(ag)壳纳米微粒 FENTON反应 离心分离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Ag)_核·(Au)_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4
10
作者 凌绍明 沈文闻 隆金桥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622-625,共4页
以银原子团簇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法制备了分散性好、规则球形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液相(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 以银原子团簇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法制备了分散性好、规则球形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液相(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和高压微波合成的液相金纳米粒子的最强共振散射峰均在580nm处,它们的吸收光谱图相似,最大吸收分别在518.5nm和524.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 微波辐射 合成 共振散射光谱
下载PDF
没食子酸修饰Au@Ag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清泉 谢宇 +3 位作者 张慧 谭威 韩晶 杜志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9-456,共8页
采用没食子酸修饰Au@Ag纳米颗粒,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不同条件(金/银摩尔比、保护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制备所得纳米颗粒进行表征,最佳工艺条件为:金/银摩尔比1∶5,加入0.06%的三聚磷酸钠作保护剂,反应温度控制在60℃,反... 采用没食子酸修饰Au@Ag纳米颗粒,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不同条件(金/银摩尔比、保护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制备所得纳米颗粒进行表征,最佳工艺条件为:金/银摩尔比1∶5,加入0.06%的三聚磷酸钠作保护剂,反应温度控制在60℃,反应时间15分钟。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该产物为类球形,平均直径21.7nm,分散性好。实验表明Au@Ag纳米颗粒具有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对比单纯Au、Ag纳米颗粒,其催化活性更强,其催化效果在浓度为10mmol·L^(-1),过氧化氢浓度为0.5%,pH值约为9时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 没食子酸 纳米颗粒 催化
下载PDF
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为标记溶胶免疫检测的SERS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崔颜 许小燕 +2 位作者 任斌 顾仁敖 田中群 《光散射学报》 2005年第4期319-322,共4页
以种子生长法合成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苯硫酚分子(TP)在其表面的SERS增强随Au摩尔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最大增强为相应Ag纳米粒子的10倍。将标记分子TP,羊抗小鼠抗体固定在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表面形成标记免疫溶胶,... 以种子生长法合成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苯硫酚分子(TP)在其表面的SERS增强随Au摩尔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最大增强为相应Ag纳米粒子的10倍。将标记分子TP,羊抗小鼠抗体固定在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表面形成标记免疫溶胶,其与被基底捕获抗原分子发生免疫识别,通过TP分子的SERS信号进行免疫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免疫检测 苯硫酚 agau壳复合纳米粒子
下载PDF
Au/Ag/Ni三金属纳米溶胶的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远卓 宋述鹏 +2 位作者 龚铁夫 王军凯 张海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99,共5页
采用化学共还原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稳定的Au/Ag/Ni三金属纳米溶胶颗粒,通过UVVis、SEM/EDS、TEM等对所合成的纳米溶胶颗粒进行表征,研究了化学组成对其催化水解NaBH_4制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Au/Ag/Ni三金属纳米颗粒的... 采用化学共还原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稳定的Au/Ag/Ni三金属纳米溶胶颗粒,通过UVVis、SEM/EDS、TEM等对所合成的纳米溶胶颗粒进行表征,研究了化学组成对其催化水解NaBH_4制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Au/Ag/Ni三金属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2.0nm,其中Au_(10)Ag_(40)Ni_(50)三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最佳,30℃时其催化活性达2548mol_(H2)/(mol_(Pt)·h)。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结果表明,Au/Ag/Ni三金属纳米团簇内部由于产生电荷转移效应,原子间的电子转移使得Ag带正电而Au带负电,带电原子成为催化水解NaBH_4的活性中心,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催化制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Ni 三金属纳米颗粒 NABH4 催化制氢 催化活性
下载PDF
脉冲激光液相烧蚀贵金属Au/Ag产物的表征及反应机理研究
14
作者 张建兵 方炎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09年第2期233-236,245,共5页
采用多波长(1064nm、532nm、248nm)脉冲激光在去离子水中对贵金属Au、Ag片表面进行激光烧蚀(PLA)。利用TEM、AFM、SEM对烧蚀金属片表层及产物(微/纳米尺度的金属颗粒)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在液相水环境中,整个烧蚀过程主要可分为激光诱导... 采用多波长(1064nm、532nm、248nm)脉冲激光在去离子水中对贵金属Au、Ag片表面进行激光烧蚀(PLA)。利用TEM、AFM、SEM对烧蚀金属片表层及产物(微/纳米尺度的金属颗粒)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在液相水环境中,整个烧蚀过程主要可分为激光诱导相沸腾爆炸和等离子体羽辉混合体膨胀2个过程。在这2个过程中分别产生得到具有微米尺度的球状金属颗粒和纳米尺度的金属颗粒。同时,具有纳米尺度金属Au/Ag颗粒经过强激光光子"二次"修饰改性过程,形成具有形状统一、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的金属纳米胶体体系,这些胶体中金属纳米颗粒作为探针,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学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液相烧蚀 au/ag纳米颗粒 烧蚀机理 相爆炸 等离子体羽辉
下载PDF
Ag/Au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11
15
作者 冯忠伟 蒋治良 +1 位作者 凌绍明 李芳 《贵金属》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 ,在光照的条件下Ag+被柠檬酸钠还原成金属银 ,而均匀地覆盖在金粒子表面 ,制成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较为规则的球形的银 /金复合纳米粒子。
关键词 银/金复合纳米粒子 光化学法 共振散射光谱 制备
下载PDF
基于Au@Ag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检测血浆中的法莫替丁 被引量:7
16
作者 臧颖超 朱慧敏 +2 位作者 范夏琼 张志敏 卢红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9-783,共5页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Au@Ag纳米颗粒(Au@AgNPs)快速检测法莫替丁(FMD)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方法。通过种子介导法合成了Au@AgNPs,再采用场电子发射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Au...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Au@Ag纳米颗粒(Au@AgNPs)快速检测法莫替丁(FMD)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方法。通过种子介导法合成了Au@AgNPs,再采用场电子发射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Au@AgNPs进行表征,以罗丹明6(RG6)为分子探针对合成的Au@AgNPs的SERS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Au@AgNPs形貌均匀,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增强因子为6.66×10^5,将其用于法莫替丁标准溶液的SERS检测,在0.5~50μmol/L范围内法莫替丁浓度的对数和1 540 cm^-1处峰强度的对数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78,检出限(LOD)为4.18×10^-8 mol/L。在同样的条件下对稀释血浆中的法莫替丁进行了SERS检测,LOD为1.11×10^-7 mol/L,加标回收率为91.6%~122%,相对标准偏差为6.6%~12%,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在生物样本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核壳金银纳米粒子 法莫替丁 血浆
下载PDF
应用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扫描显微探针的球形Au@Ag纳米粒子的合成及介电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茜 唐同丹 +4 位作者 易骏 刘必聚 王芳芳 任斌 周剑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75-1583,共9页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显微探针的检测灵敏性主要取决于针尖上修饰的纳米粒子的LSPR性质.本文采用阴离子辅助法,在水溶液中通过调节Au核与Ag+的物质的量之比,实现Au核上不同厚度的Ag壳层包覆,可控地一步合成均一性好、银壳层较厚(...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显微探针的检测灵敏性主要取决于针尖上修饰的纳米粒子的LSPR性质.本文采用阴离子辅助法,在水溶液中通过调节Au核与Ag+的物质的量之比,实现Au核上不同厚度的Ag壳层包覆,可控地一步合成均一性好、银壳层较厚(≥10 nm)的核壳比不同的球形Au@Ag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STM-EDS)线扫描分析对不同核壳比的Au@Ag纳米粒子进行形貌组成表征,证实了所合成核壳结构的可控性.将不同核壳比的Au@Ag纳米粒子置于不同折射率溶液中进行纳米粒子介电敏感性的研究,表明7.5 nm Au@28 nm Ag的纳米结构具有最高的品质因子.同时将不同核壳比的Au@Ag纳米粒子置于不同折射率的非导电性基底上进行单颗纳米粒子散射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7.5 nm Au@28 nm Ag纳米粒子适合作为LSPR显微探针的高检测灵敏性纳米结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纳米粒子 阴离子辅助一步法合成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介电敏感性 单粒子的暗场显微术
下载PDF
Ag(核)@Au(壳)纳米颗粒的制备及高温原位XAFS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海洋 姚涛 +5 位作者 柳守杰 陈香存 康朝阳 孙治湖 韦世强 潘国强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1-336,共6页
用化学液相还原法制备Ag核Au壳的核壳结构Ag@Au纳米颗粒。用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均一稳定单分散的Ag@Au纳米颗粒,Ag核颗粒平均粒径约8 nm,Au外... 用化学液相还原法制备Ag核Au壳的核壳结构Ag@Au纳米颗粒。用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均一稳定单分散的Ag@Au纳米颗粒,Ag核颗粒平均粒径约8 nm,Au外壳的厚度约3.5 nm。DSC谱显示核壳颗粒在合金化过程中300°C附近时,扩散最剧烈,500°C时已完全形成合金。从高温原位XAFS的径向结构函数(RSF)可清晰看到Au原子周围的局域结构在合金化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用替代位法进行拟合,发现Au-Au键长由2.86增加到2.89,配位数由原来的8.0减为6.1,同时出现了2.1个Au-Ag配位键,而无序度在不断增大,且整个合金化过程主要是以代位扩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ag@au纳米颗粒 高温原位XAFS 合金化过程 同步辐射
下载PDF
硅片上Ag@Au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SERS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春芳 胡青 +2 位作者 肖成云 周顺 邵伟杰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04-310,共7页
为获得一种高效和具有一定化学稳定性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文中通过离子溅射的方法在Ag纳米颗粒表面覆盖6nm和10nm的Au层,形成Ag@Au核壳结构(分别命名为Ag@Au6/Si和Ag@Au10/Si)。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Ag颗粒和Ag@Au颗... 为获得一种高效和具有一定化学稳定性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文中通过离子溅射的方法在Ag纳米颗粒表面覆盖6nm和10nm的Au层,形成Ag@Au核壳结构(分别命名为Ag@Au6/Si和Ag@Au10/Si)。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Ag颗粒和Ag@Au颗粒的尺寸及颗粒间隙的变化;采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试罗丹名6G(R6G)分子在不同基底上的拉曼光谱,对比三种基底在探测R6G溶液时的SERS光谱的强度差别,计算了最佳基底的增强因子;将基底浸泡在0.5mol·L-1的双氧水中1h之后,测试其SERS光谱强度下降程度,以此评价基底的化学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Ag颗粒表面溅射了Au层后,颗粒尺寸随金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Ag@Au10基底中颗粒间隙尺寸降低到10nm以内。三种基底之上,保持相同的R6G溶液浓度时,R6G分子的光谱强度的顺序为Ag@Au10/Si>Ag@Au6/Si>Ag/Si,即Ag@Au10/Si基底具有最佳的增强效果,其增强因子可达2.2×106。Ag纳米颗粒基底在双氧水中浸泡后,SERS增强性能完全消失;Ag@Au10/Si和Ag@Au6/Si的SERS光谱强度分别下降了46.2%和81.6%,说明Au层起到了保护Ag颗粒不被腐蚀的作用,且Au层越厚,耐化学侵蚀性能越佳。在SERS检测中,Ag@Au10/Si基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此基底具有应用于SERS领域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u核壳结构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纳米颗粒 罗丹名6G
下载PDF
电解质的加入对Au@Ag纳米粒子SERS效应的影响
20
作者 刘晓琳 杨森 +2 位作者 章涌 黄玉婷 曹晓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99-300,共2页
通过先采用Frens法制备粒径约为12nm的Au NPs,以此为基础通过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种子生长法成功制得Au@Ag纳米粒子,通过UV-Vis表征发现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接着以4-巯基吡啶(4-MPy)分子为探针,考察了加入电解质的量、加入顺序、电... 通过先采用Frens法制备粒径约为12nm的Au NPs,以此为基础通过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种子生长法成功制得Au@Ag纳米粒子,通过UV-Vis表征发现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接着以4-巯基吡啶(4-MPy)分子为探针,考察了加入电解质的量、加入顺序、电解质的阳离子、电解质的阴离子对纳米粒子SERS活性的影响,并结合UV-Vis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加入电解质的量一般会有一个最佳值,加入阳离子种类以及加入顺序对纳米粒子SERS活性影响不是很明显。不同阴离子的加入对纳米粒子影响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阴离子的加入使溶胶发生聚集以及阴离子与Au@Ag纳米粒子银表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纳米粒子 电解质 S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