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n Husk Fiber Preparation and Morphology with Alkali Treatment
1
作者 严涛海 李永贵 +2 位作者 张默涵 蒋金华 陈南梁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6年第4期574-578,共5页
The corn husks were usually discarded as useless materials,after alkali treatment from which the corn husk fiber was obtained. The corn husk fiber included half degumming corn husk bundle fiber and corn husk single fi... The corn husks were usually discarded as useless materials,after alkali treatment from which the corn husk fiber was obtained. The corn husk fiber included half degumming corn husk bundle fiber and corn husk single fiber. This study found that corn husk single fiber was a kind of cellulose fiber,and was obtained with the fully alkali treatment technique,the process of which was NaOH concentration 0.15 g/mL,temperature at 80℃,and reaction time about 2.5 h. The morphologies of corn husk single fibers presented nature convolutions along with the fiber axis. They were closed at both ends,and they had a pentagram cavity and oval-shaped crosssection. They were flat shape,the fineness of the fibers was close to cotton fiber,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bers were similar to hemp fiber. So the corn husk fibers could be predicted that they could be used in textile industry because their properties were very close to cotton fiber or flax fi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 alkali cotton bundle cellulose shaped acetic Fujian fabric county
下载PDF
Effect of Varying Corn Cob and Rice Husk Ashes on Properties of Moulding Sand
2
作者 Sunday Aribo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15期1449-1455,共7页
The use of rice husk and corn cob ashes as aggregates for foundry moulding sand has been studied. 5-12.5 weight percent of rice husk and corn cob ashes were added to the sand mixture and the sand properties determined... The use of rice husk and corn cob ashes as aggregates for foundry moulding sand has been studied. 5-12.5 weight percent of rice husk and corn cob ashes were added to the sand mixture and the sand properties determined. A mixture of equal proportion of rice husk and corn cob ashes was also used. In each case, four weight percent water and clay were added to the sand mixture. Some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sand tested are: permeability, green compression strength, dry compression strength, green shear strength, dry shear strength, moisture content and perme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een compression strength, green shear strength, moisture content and permeability decrease with increase in the additives (rice husk ash, corn cob ash, and (50% rice husk and 50% corn cob ashes). While dry compression strength and dry shear strength increase with increase in weight percent of the addi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LDING SAND rice husk corn COB ASHES SAND properties.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Kaolin and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for Thermal Insulating Panels
3
作者 Jagadiswar Reddy Tippi Reddy Jens Schuster Yousuf Pasha Shaik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24年第1期44-59,共16页
In our modern world, where conserving energy is highly valued, thermal insulation pane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heat transfer between two spaces, surfaces, or materials. They are used to enhance the energy ef... In our modern world, where conserving energy is highly valued, thermal insulation pane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heat transfer between two spaces, surfaces, or materials. They are used to enhanc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variou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y minimizing heat los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se panels function as silent protectors, aiding i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aking things more sustainable and better for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where composite materials come in;they are known for their lightweight nature, high strength-to-weight ratio, and excellent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and have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Researchers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various studies aimed at enhancing these materials further. This research projec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olin and glass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for thermally insulating panels, to which natural strengthening materials like corn husk and bamboo fibers are added. The aim is to create cost-effective and efficient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applications by incorporating these components with a binder consisting of potassium silicate, hydroxide, and distilled water. This project involves conducting compression tests, bending tests, impact tests,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developed composit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se engineered composites on thermal insulation panels stands to revolutionize energy conservation efforts, offering a potent avenue to minimize heat loss and enhance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across an array of industrial s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OLIN Glass Fiber corn husk BAMBOO Potassium Silicate Potassium Hydroxide
下载PDF
不同料水比对混菌发酵玉米皮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侯亚丽 刘好静 +3 位作者 萧犹睿 张拓 何伟先 杨明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8-111,共4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料水比对混菌发酵玉米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设置4个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30%(Ⅰ组)、40%(Ⅱ组)、50%(Ⅲ组)和60%(Ⅳ组),每组4个重复。玉米皮、米糠、豆粕按20∶3∶3比例混匀,加入7%的凝结芽孢杆菌、卷曲...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料水比对混菌发酵玉米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设置4个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30%(Ⅰ组)、40%(Ⅱ组)、50%(Ⅲ组)和60%(Ⅳ组),每组4个重复。玉米皮、米糠、豆粕按20∶3∶3比例混匀,加入7%的凝结芽孢杆菌、卷曲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1∶1∶1)的混合菌液,发酵5 d。结果显示,在料水比为50%的条件下发酵,总活菌数为3.5×108 CFU/g,是发酵前的58倍。Ⅲ组呕吐毒素和干物质(DM)含量显著低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pH值为4.18。研究表明,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皮的料水比以50%最佳,在该条件下发酵,饲料质地均匀松散,气味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水比 发酵玉米皮 混合益生菌 品质评定
下载PDF
半纤维素对玉米秸秆皮Lyocell纤维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马圣东 侯哲生 +2 位作者 邹红亮 张玉梅 马云海 《合成纤维》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探讨了半纤维素对Lyocell纤维制备时溶浆过程以及纺丝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半纤维素对Lyocell纤维的力学、抗原纤化和染色等性能的影响。试验可知:使用市售质量分数50%的NMMO溶剂在90℃温度下即可完全溶解玉米秸秆皮浆粕;半纤维素含量较高... 探讨了半纤维素对Lyocell纤维制备时溶浆过程以及纺丝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半纤维素对Lyocell纤维的力学、抗原纤化和染色等性能的影响。试验可知:使用市售质量分数50%的NMMO溶剂在90℃温度下即可完全溶解玉米秸秆皮浆粕;半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玉米秸秆皮浆粕的流动性更好,制成的Lyocell纤维的染色性能和抗原纤化性能更好,断裂伸长率较大,结晶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 玉米秸秆皮浆粕 LYOCELL纤维 性能
下载PDF
蜜环菌对玉米加工副产物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效果
6
作者 王泽贤 赵宇楠 +4 位作者 高飞 孙小焯 刘立鹏 张鑫 蔡丹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60-66,195,共8页
以蜜环菌Am⁃07⁃22为发酵菌株,以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率的影响,并研究蜜环菌Am⁃07⁃22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不... 以蜜环菌Am⁃07⁃22为发酵菌株,以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率的影响,并研究蜜环菌Am⁃07⁃22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毒素降解效果及产物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蜜环菌降解玉米皮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27℃、料液比1∶1.5(g/mL)、接种量10%,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93.63%,蜜环菌降解玉米黄粉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27℃、料液比1∶2(g/mL)、接种量12.5%,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96.60%。蜜环菌Am⁃07⁃22固态发酵不同质量比的玉米皮、玉米黄粉(1∶1、1∶2、2∶1)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分别为95.93%、96.62%和96.97%,质量比为2∶1的玉米皮、玉米黄粉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提高,分别提高91%和52%。蜜环菌Am⁃07⁃22不仅对玉米加工副产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同时提高产物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Am⁃07⁃22 玉米赤霉烯酮 微生物降解 玉米皮 玉米黄粉
下载PDF
菌酶复合添加剂对花生秸混合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田吉鹏 程云辉 +4 位作者 韦青 刘蓓一 顾洪如 丁成龙 王书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88-92,共5页
为评估菌酶复合添加剂对花生秸及花生秸混合青贮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以花生秸为原料分别制作花生秸单独青贮饲料(PA),花生秸和玉米芯混合青贮饲料(PC),花生秸和稻壳粉混合青贮饲料(PR),添加菌酶复合添加剂(包含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 为评估菌酶复合添加剂对花生秸及花生秸混合青贮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以花生秸为原料分别制作花生秸单独青贮饲料(PA),花生秸和玉米芯混合青贮饲料(PC),花生秸和稻壳粉混合青贮饲料(PR),添加菌酶复合添加剂(包含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果胶酶),以等量蒸馏水为对照组(CK)。对不同处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和营养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C具有最低的pH、氨态氮和ADL含量,最高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但是也有一定负面效果,如增加了霉菌和酵母菌数量,降低了粗蛋白含量。菌酶复合添加剂的使用显著提升了乳酸产量,降低了青贮饲料中的pH和氨态氮含量,同时降低了aNDF含量,提升了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且PC在菌酶复合添加剂处理下pH降低到4.16。因此,菌酶复合添加剂的使用对于提升花生秸青贮饲料以及花生秸混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效果显著,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秸 菌酶复合添加剂 稻壳粉 玉米芯 青贮
下载PDF
制种玉米与剥皮机构互作过程仿真与试验
8
作者 陈俊志 史瑞杰 +3 位作者 戴飞 赵武云 赵一鸣 辛尚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00,共10页
针对制种玉米利用大田玉米剥皮机作业籽粒损失大等现象,本文对剥皮过程中制种玉米果穗与剥皮机构间的碰撞和摩擦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影响剥皮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玉米果穗-剥皮机构系统的离散元与多体动力学柔性模型,利用DEM-MBD联合... 针对制种玉米利用大田玉米剥皮机作业籽粒损失大等现象,本文对剥皮过程中制种玉米果穗与剥皮机构间的碰撞和摩擦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影响剥皮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玉米果穗-剥皮机构系统的离散元与多体动力学柔性模型,利用DEM-MBD联合仿真技术对制种玉米与剥皮机构互作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压送器与剥皮辊间距、剥皮辊转速和剥皮辊间隙为试验因素,以果穗平均前进速度和最大受力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最后进行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果穗沿剥皮辊轴线方向的前进速度和剥皮过程中所受的作用力能够分别表征苞叶剥净率与籽粒损失率;试验结果表明,制种玉米剥皮机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压送器与剥皮辊间距为32 mm、剥皮辊转速为430 r/min、剥皮辊间隙为-0.3 mm,此时玉米果穗苞叶剥净率为93.33%,籽粒脱落率为1.802%,籽粒破损率为1.203%,机具田间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误差小于3%。试验所用剥皮辊满足制种玉米剥皮的性能要求,所用方法能够为制种玉米剥皮机构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种玉米 剥皮机构 DEM-MBD联合仿真 柔性模型 互作过程
下载PDF
不同龄期生物炭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国东 赵启轩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将生物炭用于混凝土材料可改善其力学性能,实现固碳的同时丰富了生物质材料固废利用的途径。为研究不同龄期下椰壳、玉米秸秆、稻壳3种生物炭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将它以不同质量百分比替代水泥制备生物炭混凝土,对生物碳混凝土... 将生物炭用于混凝土材料可改善其力学性能,实现固碳的同时丰富了生物质材料固废利用的途径。为研究不同龄期下椰壳、玉米秸秆、稻壳3种生物炭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将它以不同质量百分比替代水泥制备生物炭混凝土,对生物碳混凝土的塌落度、基本力学性能展开试验研究。采用SEM和XRD观察生物炭混凝土微观结构与水化产物。结果表明微观结构上生物炭促进了混凝土中水化硅酸钙的生成,水化产物间搭接密实,填充内部孔隙,增加密实程度,进而提升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生物炭可使混凝土7、14 d早期强度显著提升,早期抗压强度最高可提升19.7%,劈裂抗拉强度最高可提升21.7%,抗折强度最高可提升1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壳生物炭 玉米秸秆生物炭 稻壳生物炭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玉米黄色素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0
作者 马丽媛 石光蕊 +5 位作者 尚尔坤 黄雪莹 张晟 李杨 郭丽 王喜庆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23年第2期63-68,共6页
以玉米加工副产品玉米皮渣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醇提取法提取玉米黄色素。以玉米黄色素的提取率为主要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超声浸提时间为40 min、料液比为1∶12... 以玉米加工副产品玉米皮渣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醇提取法提取玉米黄色素。以玉米黄色素的提取率为主要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超声浸提时间为40 min、料液比为1∶12 g/mL、提取温度为60℃、溶液pH为6时,玉米黄色素最高提取率为6.02%。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1,2,3,4,5 mg/mL时,提取的玉米黄色素具有一定的总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能力,且这些能力随着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超声法提取玉米黄色素提取率高,所提取的玉米黄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黄色素 超声波 提取率 玉米皮渣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复合酶法玉米苞叶纤维脱胶工艺研究
11
作者 田英华 杨嘉琪 +3 位作者 金海燕 滕莅倩 郭宏文 李闯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61,共5页
为拓展玉米苞叶的精深加工、提升玉米苞叶纤维的应用价值,采用复合酶对玉米苞叶脱胶,以质量损失率和残胶率为响应值,探究木聚糖酶、果胶酶和漆酶组成的复合酶系对玉米苞叶脱胶的最佳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胶质的脱除和纤维表面的形... 为拓展玉米苞叶的精深加工、提升玉米苞叶纤维的应用价值,采用复合酶对玉米苞叶脱胶,以质量损失率和残胶率为响应值,探究木聚糖酶、果胶酶和漆酶组成的复合酶系对玉米苞叶脱胶的最佳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胶质的脱除和纤维表面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最佳脱胶条件为:木聚糖酶0.2 g/L、果胶酶0.3 g/L、漆酶0.1 g/L,酶处理时间为48 h,pH值为4.6,料液比为1∶50,酶处理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玉米苞叶纤维的质量损失率为45.52%,残胶率为50.22%;复合酶脱胶后的玉米苞叶纤维表面较为光滑平整,纤维上没有胶杂质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苞叶纤维 脱胶 复合酶 质量损失率 残胶率
下载PDF
不同能量饲料和含水量对薯渣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松岩 申瑞瑞 +5 位作者 李秋凤 吴春会 王明亚 曹玉凤 高艳霞 李建国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41,共7页
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原料和含水量对薯渣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含水量和混贮组合。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薯渣与玉米皮(SY)、薯渣与大豆皮(SD)、薯渣与玉米皮和大豆皮(SYD,薯渣与能量饲料比例为1:2,玉米皮与大豆皮鲜... 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原料和含水量对薯渣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含水量和混贮组合。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薯渣与玉米皮(SY)、薯渣与大豆皮(SD)、薯渣与玉米皮和大豆皮(SYD,薯渣与能量饲料比例为1:2,玉米皮与大豆皮鲜重比例为1:1)进行发酵,设置低、中、高水分含量(45%、55%、65%),80 d后测定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48 h瘤胃降解率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从感官评定、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来看,中水分(55%)SY组感官品质最佳,pH、氨态氮/总氮(AN/TN)较低,乳酸(LA)含量较高,粗蛋白质(C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淀粉营养物质的保存量提高,且各组均未检测到丁酸(BA)。从有氧稳定性来看,各组均未发生有氧腐败,有氧稳定性时间均超过360 h。中水分(55%)SD组48 h干物质(DM)瘤胃降解率及NDF、ADF降解率较高。从感官评定、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来看,以薯渣与玉米皮混贮品质最佳,薯渣与玉米皮和/或大豆皮混合青贮时以含水量为55%时品质较好;从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看以薯渣与大豆皮混贮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渣 玉米皮 大豆皮 发酵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皮制备菌体蛋白饲料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俊杰 燕亚平 +1 位作者 李永丽 刘占英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5,共5页
以发酵和淀粉制糖工业产生的高粗纤维含量玉米皮为原料,通过多菌种固态发酵,降低玉米皮中粗纤维含量,增加发酵产物中蛋白含量,制备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根据底物特点和产物目标选择适宜菌种进行发酵组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探究菌种... 以发酵和淀粉制糖工业产生的高粗纤维含量玉米皮为原料,通过多菌种固态发酵,降低玉米皮中粗纤维含量,增加发酵产物中蛋白含量,制备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根据底物特点和产物目标选择适宜菌种进行发酵组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探究菌种比例、接种量、发酵方式、糖蜜含量及氮源种类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真蛋白和粗纤维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菌种比例为枯草芽孢杆菌CGMCC 1.7417∶枯草芽孢杆菌CICC 10090∶酿酒酵母CICC 32236∶产朊假丝酵母CGMCC 2.2878等于1∶1∶2∶2;种子液接种量为15%;最佳发酵方式为浅盘发酵;最佳糖蜜含量为10°Brix;最佳氮源种类为硫酸铵。玉米皮经多菌种固态发酵后,粗蛋白含量为21.38%,提升率32.47%;真蛋白含量为10.77%,提升率50.42%;粗纤维含量为17.78%,降低率14.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固态发酵 玉米皮 粗蛋白 真蛋白 粗纤维
下载PDF
产阿魏酸酯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玉米皮效果研究
14
作者 刘浩 郭威 +3 位作者 郭晓军 伍常菁 刘永震 朱宝成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0,共5页
试验旨在筛选1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芽孢杆菌,研究其发酵玉米皮的效果。采用十字划线法和平板扩散法对产阿魏酸酯酶菌株进行初筛,结合酶活力测定进行复筛,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试验确定种属关系... 试验旨在筛选1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芽孢杆菌,研究其发酵玉米皮的效果。采用十字划线法和平板扩散法对产阿魏酸酯酶菌株进行初筛,结合酶活力测定进行复筛,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试验确定种属关系。发酵玉米皮试验设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玉米皮添加等量蒸馏水发酵,T1组玉米皮添加2 U/g FW纤维素酶发酵,T2组玉米皮添加5×10^(6) CFU/g FW的筛选菌株发酵,T3组添加2 U/g FW的纤维素酶与5×10^(6) CFU/g FW筛选菌株发酵,每组5个重复,室温发酵15 d。结果显示,研究筛选得到12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其中菌株A30酶活力最高,为177.1 U/L。经鉴定,菌株A3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A30能够提高发酵玉米皮的芽孢杆菌活菌数,对乳酸菌、霉菌活菌数以及物料pH值无影响,该菌株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对发酵玉米皮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A30在玉米皮发酵过程中,能够与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显著提高纤维素降解率,改善饲料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酯酶 解淀粉芽孢杆菌 发酵玉米皮
下载PDF
自催化乙醇法玉米秸皮浆的制备及其性能
15
作者 刘安琪 杨冬斌 李海明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以纸张耐破度、耐折度、撕裂度、抗张强度以及浆料的白度和粗得浆率为指标,通过对保温温度、保温时间、乙醇体积分数以及液比的优化,考察了玉米秸皮对自催化乙醇法制浆的适应性,同时考察了增强剂对该浆料的抄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 以纸张耐破度、耐折度、撕裂度、抗张强度以及浆料的白度和粗得浆率为指标,通过对保温温度、保温时间、乙醇体积分数以及液比的优化,考察了玉米秸皮对自催化乙醇法制浆的适应性,同时考察了增强剂对该浆料的抄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皮适于自催化乙醇法制浆,制浆最优条件为保温温度180℃,液比1∶8,乙醇体积分数50%,保温时间100 min;阳离子淀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以及羧甲基纤维素均可以改善玉米秸皮自催化乙醇法浆料的抄纸强度,其中羧甲基纤维素的使用可使纸张性能达到牛皮纸一等品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皮 自催化乙醇法制浆 增强剂
下载PDF
玉米秸秆皮纤维素/NMMO·H_(2)O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16
作者 邹红亮 侯哲生 马圣东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为探究Lyocell纤维纺丝原液流变性能,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跟踪玉米秸秆皮纤维素浆粕在NMMO·H_(2)O中溶解变化过程,使用黏度计对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玉米秸秆皮纤维素浆粕在NMMO·H_(2)O中溶解时间相比其他... 为探究Lyocell纤维纺丝原液流变性能,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跟踪玉米秸秆皮纤维素浆粕在NMMO·H_(2)O中溶解变化过程,使用黏度计对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玉米秸秆皮纤维素浆粕在NMMO·H_(2)O中溶解时间相比其他浆粕更短,纤维素浆粕聚合度越大,溶液的非牛顿指数越小,溶液表观黏度η、稠度系数K、黏流活化能Eη和结构黏度指数Δη越大,即溶液可纺性下降。最终选取聚合度为870的玉米秸秆皮纤维素浆粕,在相同纤维素浓度下,随着溶解温度升高,溶液的表观黏度越小,溶解温度越高,非牛顿指数越大,溶液可纺性上升,确定溶解温度为100℃。制得的纺丝原液η为0.81、K为1.59,Δη为5.36,为理想的纺丝原液。碱溶液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皮纤维素/NMMO·H_(2)O溶液,玉米秸秆皮纤维素原料的聚合度、杂质含量和溶解温度等因素综合影响纺丝溶液的流变性能。在此基础上,探讨纤维素性质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yocell纤维的力学性能随纤维素聚合度及纺丝液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可纺浓度随聚合度的提高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皮纤维素 流变性能 聚合度 温度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玉米皮中阿拉伯木聚糖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17
作者 许维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77-182,共6页
为了提高玉米淀粉生产企业废弃物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回收率,增加副产品的经济效益,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对玉米淀粉生产废弃玉米皮中的阿拉伯木聚糖进行回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设计法(BBD)对提取时间(A)、微波功率(B)... 为了提高玉米淀粉生产企业废弃物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回收率,增加副产品的经济效益,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对玉米淀粉生产废弃玉米皮中的阿拉伯木聚糖进行回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设计法(BBD)对提取时间(A)、微波功率(B)、提取液浓度(C)和液料比(D)等因素进行二次回归模拟。结果表明:单因素对阿拉伯木聚糖产率影响大小排序为C>B>D>A;各因素之间交互影响对阿拉伯木聚糖产率影响大小的排序为C×D>A×B>A×C>A×D>B×C>B×D;获得最优提取工艺的条件为提取时间30 min,微波功率443 W,提取液浓度0.29 mol/L,液料比20.5∶1。经试验验证,该工艺条件下的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率为27.86%,与理论预测值的误差较小。该模型可行度较高,在玉米皮阿拉伯木聚糖的提取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木聚糖 超声提取 微波提取 响应面法 玉米皮
下载PDF
鲜食玉米剥皮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9
18
作者 赵玉强 何晓鹏 +3 位作者 师建芳 刘清 邵广 谢奇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为了解决中国在鲜食玉米加工中的剥皮难题,在借鉴国外先进鲜食玉米剥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鲜食玉米剥皮机。该机采用一对转辊相向转动,转辊与玉米穗苞叶接触产生摩擦将玉米苞叶先搓起一角,之后一对转辊夹住苞叶旋转将其剥掉。该设... 为了解决中国在鲜食玉米加工中的剥皮难题,在借鉴国外先进鲜食玉米剥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鲜食玉米剥皮机。该机采用一对转辊相向转动,转辊与玉米穗苞叶接触产生摩擦将玉米苞叶先搓起一角,之后一对转辊夹住苞叶旋转将其剥掉。该设备可适应玉米籽粒含水率介于58%~73%间的原料,对脆嫩易剥的鲜食玉米籽粒品种的破损率≤5%、剥净率≥90%、剥皮质量好。解决了中国鲜食玉米剥皮技术存在的剥净率偏低、破损率等主要性能指标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难题。经过对该设备试制、试验结果表明,完全适合高水分鲜食玉米穗剥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机具 设计 鲜食玉米 剥皮 试验
下载PDF
甜玉米剥皮机结构改进及性能试验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玉强 何晓鹏 +1 位作者 刘清 师建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为了降低机械剥皮对甜玉米的破损率,针对目前中国使用的国产甜玉米剥皮技术装备存在的技术缺陷和问题,对甜玉米剥皮装备进行重新设计和技术改进,主要包括增大橡胶辊表面凸棱圆角、改进橡胶辊材质和增加喷水装置3个方面。新改进的设备经... 为了降低机械剥皮对甜玉米的破损率,针对目前中国使用的国产甜玉米剥皮技术装备存在的技术缺陷和问题,对甜玉米剥皮装备进行重新设计和技术改进,主要包括增大橡胶辊表面凸棱圆角、改进橡胶辊材质和增加喷水装置3个方面。新改进的设备经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现场实际检测,甜玉米品种可以达到破损率≤4.0%,很好的解决中国国产甜玉米剥皮设备破损率指标偏高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剥皮 性能 试验
下载PDF
玉米果穗剥皮的运动仿真与高速摄像试验 被引量:25
20
作者 朱忠祥 岳小微 +3 位作者 杜岳峰 宋正河 毛恩荣 王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8,共7页
针对玉米剥皮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存在玉米品种多样、适收期短等问题,该文提出了采用理论分析、虚拟仿真技术与高速摄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果穗在剥皮机构中的运动。首先,对玉米果穗在剥皮机构中的受力及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影响... 针对玉米剥皮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存在玉米品种多样、适收期短等问题,该文提出了采用理论分析、虚拟仿真技术与高速摄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果穗在剥皮机构中的运动。首先,对玉米果穗在剥皮机构中的受力及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影响果穗剥净率、剥皮效率以及剥皮损失的主要因素;其次,应用ANSYS/LS-DYNA建立了玉米果穗与剥皮机构相互作用有限元仿真模型,获取了剥皮辊不同转速下玉米果穗在剥皮机构中的运动速度、绕自身轴线的角速度和受力情况。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剥皮辊转速的增大,果穗的运动速度由0.2增大到0.4 m/s;果穗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角速度增加,在0-15 rad/s之间变化;果穗的受力增大,且波动性更强,3种工况下最大受力分别为11.9、14.5和16.3 N。以玉米果穗沿剥皮辊的速度和加速度为验证参数,仿真数据与果穗剥皮高速摄像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仿真数据与高速摄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仿真模型可以较好地替代物理试验。该研究结果可为剥皮机构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作物 计算机仿真 玉米果穗 剥皮 运动学 剥皮装置 高速摄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