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和玉米磷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凯婕 栾璐 +4 位作者 郑洁 李静 薛敬荣 孙波 蒋瑀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9-279,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80%左右的植物可形成共生结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为改善我国南方典型瘠薄红壤加速酸化、磷有效性低和土壤生物功能退化等严重问题,采用高通量测...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80%左右的植物可形成共生结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为改善我国南方典型瘠薄红壤加速酸化、磷有效性低和土壤生物功能退化等严重问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AMF群落、土壤磷酸酶活性和磷素利用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其中秸秆猪粪配施处理显著提升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以及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omonoesterase,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omonoesterase,ALP)活性。秸秆还田显著影响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AMF群落的优势属,SOC是影响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秸秆猪粪配施处理对玉米磷素利用率的提升效果最佳,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和秸秆生物质炭处理。AP、TP、ACP活性和AMF群落多样性显著影响了磷肥利用率。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根际AMF群落可能调控了土壤磷素活化过程和玉米磷素利用效率,对于加强土壤健康管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秸秆猪粪配施 玉米 磷素活化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食用菌固态发酵对玉米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仲雪 陈晓明 +1 位作者 王乃娟 梁建芬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为改善玉米粉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白灵菇、猴头菇、灰树花、香菇和羊肚菌固态发酵处理玉米粉,研究5种食用菌在玉米粉基质上的生长情况,分析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活性物质含量对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 为改善玉米粉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白灵菇、猴头菇、灰树花、香菇和羊肚菌固态发酵处理玉米粉,研究5种食用菌在玉米粉基质上的生长情况,分析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活性物质含量对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猴头菇和羊肚菌在玉米粉基质上菌丝量增加最多,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改善效果最佳。猴头菇和羊肚菌的适宜发酵时间分别为21 d和14 d。猴头菇发酵21 d产物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提高了8.08、1.61、0.72倍,羊肚菌发酵14 d产物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提高了4.91、1.12、1.59倍。食用菌发酵玉米粉明显提高了产物的总可溶性酚含量,其中,猴头菇和羊肚菌发酵产物的总可溶性酚含量与抗氧化指标间呈现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玉米粉 固态发酵 抗氧化活性 活性成分
下载PDF
不同栽培介质及氮素对菌根化甜玉米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国丽 孙颖盈 +2 位作者 王欣雨 祝晨琳 金海如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以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的甜玉米为试验组(AM组),未接种AM真菌的甜玉米为对照组(CK组),设置不同氮源、不同介质培养进行苗期试验,设置不同氮磷肥配比进行田间试验,来探究促进AM真菌侵染甜玉米的培养介质和最佳氮源,以及提高甜玉米生长... 以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的甜玉米为试验组(AM组),未接种AM真菌的甜玉米为对照组(CK组),设置不同氮源、不同介质培养进行苗期试验,设置不同氮磷肥配比进行田间试验,来探究促进AM真菌侵染甜玉米的培养介质和最佳氮源,以及提高甜玉米生长和品质的最佳氮磷肥配比。试验结果显示:相比土培苗,砂培苗侵染率、株高及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5.46%~31.14%、1.46%~10.87%及11.50%~56.03%(除硫酸铵);硝酸铵钙组的侵染率提高了4.39%~56.3%,显著高于硝酸钾(40.22%),与尿素(55.31%)、硫酸铵(60.22%)及有机肥(56.92%)无显著性差异,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均最高,总叶绿素含量提高了8.14%~89.80%(土培)和76.83%~163.64%(砂培);在田间试验中,14 g硝酸铵钙、1 g磷酸二氢钾、100 g有机肥的配比提高了菌根化甜玉米组总氮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砂比土更有利于AM真菌侵染甜玉米根系,硝酸铵钙能够提高菌根化甜玉米在苗期的侵染率、生物量、叶绿素含量;14 g硝酸铵钙、1 g磷酸二氢钾、100 g有机肥能够促进和提高菌根化甜玉米的生长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甜玉米 介质 氮源 最优配比
下载PDF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玉米幼苗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晓君 李正飞 +1 位作者 郭佩佩 张丽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e Bonaf.)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筛选出促进甜玉米生长和氮磷吸收的优良菌种,采用盆栽培养方法,以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e Bonaf.)为宿主植物,研究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 为了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e Bonaf.)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筛选出促进甜玉米生长和氮磷吸收的优良菌种,采用盆栽培养方法,以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e Bonaf.)为宿主植物,研究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球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Gm)、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As)、扭形伞房球囊霉(Corymbiglomus tortuosum,Ct)、地表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epigaea,D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对甜玉米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De处理的甜玉米株高、根长、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茎粗和地上部氮积累量也达到较高的水平;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接种De菌种综合表现最好。因此,在田间种植甜玉米时,推荐接种De菌种,从而更有利于甜玉米的生长和氮磷养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甜玉米 生物量 氮磷吸收
下载PDF
基于巢式PCR技术对玉米种子携带禾谷镰刀菌的检测体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倩丽 赵官涛 +5 位作者 王露 何翔 张洋洋 王常清 聂江山 陈秀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57-2265,共9页
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是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为了减少种子带菌对该病害的传播,本研究采用巢式PCR技术构建玉米种子检测体系,并对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可行性检测。结果表明,该体系可有效检测到玉米(Zeama... 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是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为了减少种子带菌对该病害的传播,本研究采用巢式PCR技术构建玉米种子检测体系,并对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可行性检测。结果表明,该体系可有效检测到玉米(Zeamays)种子携带禾谷镰刀菌的情况,灵敏度达4.224 pg·μL^(-1),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检测体系,为玉米茎基腐病种子带菌检测、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是运用巢式PCR技术检测玉米茎基腐病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刀菌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基腐病 禾谷镰刀菌 真菌 分子检测 巢式PCR 种子带菌检测
下载PDF
青贮玉米蠕形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建萍 李博 祁鹤兴 《青海农林科技》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为理清青贮玉米蠕形菌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出防治该类病害的有效药剂,本研究测定不同氮、碳源和pH值对青贮玉米6种蠕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8种杀菌剂对蠕形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氮源中的酵母提取物、蛋白胨、酶水解酪蛋白和酸水解酪... 为理清青贮玉米蠕形菌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出防治该类病害的有效药剂,本研究测定不同氮、碳源和pH值对青贮玉米6种蠕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8种杀菌剂对蠕形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氮源中的酵母提取物、蛋白胨、酶水解酪蛋白和酸水解酪蛋白对6种蠕形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供试碳源中甘露醇、蔗糖、淀粉、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对6种蠕形菌的生长具有最明显的促进作用。6株菌株在pH值为4~11都可生长,pH值为4、5、9时MH-41(穗状弯孢菌)、CJZ-8(大斑突脐孢菌)、DT-68(新月弯孢菌)和GDX-65(麦根腐平脐蠕孢菌)菌丝生长速率最快。药剂试验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5%硅唑·咪鲜胺水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6种蠕形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蠕形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筛选
下载PDF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影响实验 被引量:26
7
作者 柳珊 吴树彪 +3 位作者 张万钦 庞昌乐 邓宇 董仁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4-129,142,共7页
为研究真菌预处理秸秆的发酵产甲烷特性,采用白腐真菌固态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生物预处理对干黄和青贮玉米秸秆生物降解性及其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真菌预处理15 d的干黄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为38.3%... 为研究真菌预处理秸秆的发酵产甲烷特性,采用白腐真菌固态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生物预处理对干黄和青贮玉米秸秆生物降解性及其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真菌预处理15 d的干黄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为38.3%、42.2%和39.1%,青贮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9.9%、23.2%和15.2%,且预处理的青贮和干黄玉米秸秆酶水解还原糖产量分别为195.8 mg/g和67.7 mg/g,表明预处理过程中干黄玉米秸秆的组分降解较多,预处理后保留在青贮玉米秸秆中可利用组分多于干黄玉米秸秆。后续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青贮玉米秸秆发酵21 d的VS产甲烷量为215.5 mL/g,相对于未处理青贮玉米秸秆提高29.2%,且占60 d总产甲烷量的73.1%,而预处理干黄玉米秸秆产气量未提高;由此可见,通过白腐真菌预处理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生物降解性,进一步促进秸秆生物质转化为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厌氧发酵 预处理 白腐真菌
下载PDF
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关系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徐秀兰 吴学宏 +2 位作者 张国珍 张文华 李健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65-1570,共6页
目的明确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市售7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同时以滤纸卷法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显著,主要菌... 目的明确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市售7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同时以滤纸卷法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显著,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p.)、青霉属(Penicillium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和枝孢属(Cladosporiumsp.);种子内部带菌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甜玉米442最高,达到99.3%,普通玉米农大108最低,仅为4.4%;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spp.)、平脐蠕孢属(Bipolarisspp.)和黑孢属(Nigrosporasp.),其中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平脐蠕孢属真菌为首次报道。除甜单22外,其余6个品种的甜玉米种子内部总体带菌率和带镰刀菌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品种。甜玉米种子多项活力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玉米种子。结论种子内部带镰刀菌率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是影响甜玉米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种子带菌检测 镰刀菌 种子活力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玉米种子带菌检测及种衣剂处理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健强 刘西莉 +5 位作者 朱春雨 罗军 朱建军 李小林 浦恩堂 张松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8,15,共5页
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云南省 3个主栽玉米品种分别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和 4种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菌 (Penicillium)、根霉菌 (Rhi zopus)、瓶梗青霉菌 (Pae... 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云南省 3个主栽玉米品种分别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和 4种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菌 (Penicillium)、根霉菌 (Rhi zopus)、瓶梗青霉菌 (Paecilomyces)和木霉菌 (Trichoderma) ;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有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根霉菌 (Rhizopus)、镰刀菌 (Fusarium)和青霉菌 (Penicillium ) ,其它分离频率较高的寄藏真菌还有黑孢霉菌 (Nigrospora)、交链孢菌 (Alternaria)和茎点霉菌 (Phoma)等 ;种子表面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在品种之间有较大差异。 2 0 %克福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提高发芽和出苗率效果显著 ;Apron和Celest在促进壮苗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带菌检测 种衣剂 种子消毒 生物学效应 种子发芽率 苗期生长
下载PDF
玉米储藏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唐芳 程树峰 伍松陵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7-140,共4页
采用储粮真菌孢子计数法,对不同含水量的玉米在储藏期间,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新玉米清理、除杂后,采用喷雾法将水分调至14%、15%、16%、17%、18%五个梯度,于30℃恒温恒湿箱中储藏,定期取样,检测孢子数、水分、温度等指标... 采用储粮真菌孢子计数法,对不同含水量的玉米在储藏期间,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新玉米清理、除杂后,采用喷雾法将水分调至14%、15%、16%、17%、18%五个梯度,于30℃恒温恒湿箱中储藏,定期取样,检测孢子数、水分、温度等指标,实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玉米储藏危害真菌以灰绿曲霉和白曲霉为主;在水分16%下,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随着水分和储藏时间增加,与其危害程度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水分17%、18%时,以白曲霉生长为主,其对储粮的危害与储藏时间和水分有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曲霉具有典型的储粮真菌生长特征,即孢子—菌丝—孢子,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孢子呈动态上升趋势,与玉米危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储藏 危害真菌 生长规律
下载PDF
盐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耐盐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盛敏 唐明 +1 位作者 张峰峰 黄艳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2-337,共6页
以玉米品种陕单16号幼苗为材料,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含盐量(0、0.5、1.0、1.5和2.0 NaCl g/kg)土壤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玉米幼苗生物量、盐害级数,以及叶片中电解质透出率、丙二醛、O·2-、H2O2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 以玉米品种陕单16号幼苗为材料,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含盐量(0、0.5、1.0、1.5和2.0 NaCl g/kg)土壤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玉米幼苗生物量、盐害级数,以及叶片中电解质透出率、丙二醛、O·2-、H2O2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接种AM真菌增加了玉米植株生物量,降低了玉米的盐害级数;菌根植株叶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非菌根植株,而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则为非菌根植株高于菌根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NaCl浓度为0、0.5和1.0 g/kg时为非菌根植株高于菌根植株,而在NaCl浓度为1.5和2.0 g/kg时则为菌根植株高于非菌根植株;菌根植株叶片中电解质透出率、丙二醛、O·2-和H2O2的含量低于非菌根植株.可见,AM真菌的侵染提高了玉米的耐盐性,缓解了由盐胁迫引起的过氧化胁迫对玉米植株的伤害,但这一缓解作用并不只是通过提高保护酶活性来实现的,可能还存在一些非酶促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盐胁迫 丛枝菌根真菌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苗病发生为害及病原真菌种类调查 被引量:14
12
作者 任金平 吴新兰 +2 位作者 庞志超 张秀文 刘煜才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A01期7-9,31,共4页
近年来玉米苗期病害为害加重,一般发病率为10%左右,感病杂交种发病率为20%~30%,少数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造成断苗断条,甚至毁种。经多年分离鉴定,致病菌主要有: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 近年来玉米苗期病害为害加重,一般发病率为10%左右,感病杂交种发病率为20%~30%,少数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造成断苗断条,甚至毁种。经多年分离鉴定,致病菌主要有: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其中以串珠镰刀菌占优势,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极少。有的病苗由两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苗期病害 病原真菌 种类
下载PDF
真菌及混合菌对玉米秸秆类腐殖质形成和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帅 窦森 +2 位作者 王晓平 朱伟宁 邵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3-779,共7页
针对3类真菌(木霉、黑曲霉和青霉)及混合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对玉米秸秆类腐殖质形成和转化的影响,重点研究接种后秸秆类腐殖质组成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秸秆的生物降解、转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更新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接... 针对3类真菌(木霉、黑曲霉和青霉)及混合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对玉米秸秆类腐殖质形成和转化的影响,重点研究接种后秸秆类腐殖质组成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秸秆的生物降解、转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更新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接种可迅速减少代谢液和增加菌体-秸秆残留物的含碳量,随菌体繁殖,代谢液中含碳量持续降低,随后,降解作用促使小分子进入代谢液使其碳量增加,后期呼吸作用显著,代谢液碳量再度降低。此外,残留物可被黑曲霉和混合菌有效降解,木霉和青霉在培养初期的较强繁殖能力使残留物中碳量先增加,后又被降解。(2)培养初期,木霉、青霉和混合菌对残留物中有机碳组分的降解使小分子物质进入WSS(水溶性物质),随后菌体的繁殖迫使WSS再度降低,而黑曲霉则以利用WSS合成其自身组分为主。(3)起初,FLA(类富里酸)的形成速度大于HLA(类胡敏酸),而后FLA逐渐向HLA转化,木霉处理HLA在类腐植酸中所占比例最大。(4)培养过程中,FLA分子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而HLA分子先简单,而后渐变复杂。HLA单位碳芳香环的缩合程度随培养进行先逐渐降低而后增大,总趋势为增大,木霉处理HLA的复杂程度最高。(5)残留物HLu(类胡敏素)的碳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先增高后降低,最终均有"净损失",损失最大的为木霉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 真菌 玉米秸秆 类腐殖质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晋齐鸣 潘顺法 +1 位作者 姜晶春 卢宗志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4-78,共5页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永生腐霉菌(Pythium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catem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永生腐霉菌(Pythium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catem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部位不同。禾谷镰刀菌主要是胚根,腐霉菌主要是次生根和须根。在感病品种中,病原菌侵染的高峰期从散粉盛期开始。而在抗病品种上则从灌浆期开始。在灌浆期以前,病原菌只能侵染植株的根系。以后则侵入植株的茎部组织到乳熟期侵入到第三茎节。本试验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了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在大田自然条件下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病原菌 侵染规律 致病性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对玉米苗期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晋齐鸣 卢宗志 +1 位作者 潘顺法 姜晶春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3-75,共3页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 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进行玉米苗期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病原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发病,其中腐霉菌的致病作用要比禾谷镰刀菌...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 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进行玉米苗期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病原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发病,其中腐霉菌的致病作用要比禾谷镰刀菌强,并且两者的致病初侵染部位不同.腐霉菌主要是次生根和须根,而禾谷镰刀菌为胚根.本文对禾谷镰刀菌和两种腐霉菌的混合菌株做了致病性试验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致病性
下载PDF
陕西关中西部玉米穗粒腐病寄藏真菌种群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龙书生 马秉元 +1 位作者 李亚玲 李多川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63-66,共4页
在陕西关中西部11个县(区)调查、采集了254份玉米穗粒腐病穗标样,分离得到1106个菌株。鉴定为14个种,分属11个属。其中串株镰刀菌出现频次最高,占37.88%,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占22.06%。简要描述了一些主... 在陕西关中西部11个县(区)调查、采集了254份玉米穗粒腐病穗标样,分离得到1106个菌株。鉴定为14个种,分属11个属。其中串株镰刀菌出现频次最高,占37.88%,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占22.06%。简要描述了一些主要种的培养特征和危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粒腐 真菌种群 关中西部 陕西
下载PDF
Bt玉米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冯远娇 陈卓娜 +2 位作者 王建武 杨文亭 谈凤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6-491,共6页
本文对比了两个不同转化事件的Bt玉米品种"5422Bt1"和"5422CBCL"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叶片及根系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本文对比了两个不同转化事件的Bt玉米品种"5422Bt1"和"5422CBCL"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叶片及根系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两个Bt玉米品种与常规玉米之间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均无显著差异,但氮、磷、钾养分含量则明显不同,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也有所改变,其变化随玉米品种、生育期以及器官不同而不同。Bt玉米"5422Bt1"在大喇叭口期叶片全钾和根系全磷、开花授粉期叶片全磷和根系全氮、乳熟期叶片全钾以及成熟期叶片全磷和根系全氮、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玉米"5422",而大喇叭口期和开花授粉期叶片全氮、开花授粉期根系全磷和全钾以及乳熟期根系全钾含量则低于常规玉米"5422"。Bt玉米"5422CBCL"在大喇叭口期叶片全钾和根系全氮及全钾、开花授粉期叶片全磷以及成熟期根系全氮和全钾含量显著大于常规玉米"5422",而开花授粉期根系全磷、乳熟期根系全磷和全钾以及成熟期叶片全磷含量则小于常规玉米"5422"。相关分析表明,常规玉米"5422"和Bt玉米"5422CBCL"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根系全氮含量及叶片全钾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Bt玉米"5422Bt1"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可见,与常规玉米"5422"相比,Bt玉米养分含量以及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养分含量之间相关关系与不同转化事件所形成的品种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玉米 丛枝菌根真菌 侵染率 植株养分含量
下载PDF
白腐菌发酵玉米秸秆最佳条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爱武 李长田 +2 位作者 鞠贵春 康伟 张晓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以玉米秸秆为材料,研究白腐菌对其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发酵后玉米秸秆中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为指标,以白腐菌发酵玉米秸秆时的秸秆含水率、温度、接种量、起始pH为主要影响因素,筛选白腐菌发酵... 【目的】以玉米秸秆为材料,研究白腐菌对其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发酵后玉米秸秆中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为指标,以白腐菌发酵玉米秸秆时的秸秆含水率、温度、接种量、起始pH为主要影响因素,筛选白腐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佳条件。【结果】白腐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优条件为:秸秆含水率为70%,温度为30℃,接种量为0.25g/kg,起始pH为4,在此条件下发酵7d,秸秆粗纤维含量由348.7g/kg下降为299.4g/kg,粗蛋白含量由58.3g/kg升高为116.6g/kg。【结论】筛选出了白腐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佳条件,为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玉米秸秆 粗蛋白 粗纤维
下载PDF
VA菌根菌与重氮营养醋杆菌双接种对超甜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蔡宣梅 张秋芳 郑伟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56-159,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VA菌根菌(Gm)、重氮营养醋杆菌Pal5菌株单接种及双接种对超甜玉米生长、磷营养和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m单接种可显著提高玉米菌根侵染率,Pal5+Gm双接种可极显著提高玉米菌根侵染率;无论Gm、Pal5单接种或Pal5+Gm...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VA菌根菌(Gm)、重氮营养醋杆菌Pal5菌株单接种及双接种对超甜玉米生长、磷营养和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m单接种可显著提高玉米菌根侵染率,Pal5+Gm双接种可极显著提高玉米菌根侵染率;无论Gm、Pal5单接种或Pal5+Gm双接种均能改善植株磷素营养,促进玉米生长,生物产量和单果重增加;双接种在提高菌根侵染率、促进植株生长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正交互效应;生物产量喇叭口期为Pal5+Gm>Pal5>Gm>CK,采收期为Pal5+Gm>Gm>Pal5>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菌根菌 重氮营养醋杆菌 接种 超甜玉米
下载PDF
磁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用粮食霉菌污染情况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祥宏 王凤荣 +7 位作者 谢同欣 王俊灵 高建国 严霞 王兆一 张文志 李绍森 罗贤懋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6-167,共2页
从1992年到1994年连续三年对磁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正在食用的玉米和小麦的霉菌污染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发现,磁县居民食用的粮食霉菌污染严重。优势污染菌多为致癌性霉菌,其中玉米以串珠镰刀菌最为常见,而小麦则以互隔交链孢为主,... 从1992年到1994年连续三年对磁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正在食用的玉米和小麦的霉菌污染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发现,磁县居民食用的粮食霉菌污染严重。优势污染菌多为致癌性霉菌,其中玉米以串珠镰刀菌最为常见,而小麦则以互隔交链孢为主,黄曲霉、白色念珠菌亦为当地粮食的优势污染菌。当地粮食霉菌污染率及优势污染霉菌谱在三年期间未见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玉米小麦 霉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