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HC-Ⅱ类抗原在角膜碱烧伤后眼组织的动态改变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敏 陈家祺 杨培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3-63,68,共2页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溃烂溶解穿孔以及眼内炎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制备角膜、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铺片,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方法(ABC法),检测眼组织...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溃烂溶解穿孔以及眼内炎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制备角膜、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铺片,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方法(ABC法),检测眼组织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结果: 烧伤初期,角膜及虹膜即有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的轻度增多;在角膜溶解穿孔阶段,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大量出现,密集分布于角膜缘及溃疡溶解处,以及虹膜、脉络膜组织中,且在形态学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烧伤后期溃疡愈合角膜病变稳定时,虹膜上依然见较多阳性细胞。正常视网膜细胞未见MHC-Ⅱ类抗原的表达,但在烧伤后角膜溶解期以及稳定期,均可见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结论: 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严重角膜碱烧伤角膜溶解及眼内炎症的病理过程,其发生机理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碱烧伤 动物模型 NMH-Ⅱ类抗原 免疫学 免疫组织化学 铺片技术
下载PDF
大鼠角膜热烧伤后眼组织平片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敏 陈家祺 杨培增 《眼科学报》 1997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角膜热烧伤后角膜溃烂溶解穿孔以及眼内炎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热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制备角膜,虹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以及视网膜平片,采用标准的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眼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巨噬细... 目的:探讨角膜热烧伤后角膜溃烂溶解穿孔以及眼内炎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热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制备角膜,虹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以及视网膜平片,采用标准的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眼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巨噬细胞、树突细胞,MHC 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烧伤后早期,角膜及虹膜即有T淋巴细胞浸润,以CD3阳性细胞为主,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也轻度增多;当角膜溶解穿孔阶段,T淋巴细胞浸润达到高峰,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明显多于CD8阳性细胞;同时,巨噬细胞、树突细胞、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也大量出现。细胞密集分布于角膜缘,在溃疡溶解处,可见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及少至中等量CD3阳性淋巴细胞。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在形态学上也发生了些变化,由初期的园形变为多形性,且大小不一。当烧伤恢复期病变稳定时,各种阳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免疫反应参与了严重角膜烧伤的发病过程,在角膜溶解穿孔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眼科学报 1997;13:7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烧伤 动物模型 眼组织平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鼠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赵敏 陈家祺 杨培增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0-42,I004,共4页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眼局部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 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 ,制备角膜、虹膜组织平片 ,采用标准的卵白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 (avidin biotincomplex ,ABC)方法 ,观察眼局部T...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眼局部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 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 ,制备角膜、虹膜组织平片 ,采用标准的卵白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 (avidin biotincomplex ,ABC)方法 ,观察眼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ajorhistocompabilitycomplex,MHC) 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碱烧伤后早期 ,角膜及虹膜即有T淋巴细胞浸润 ,以CD+ 3 淋巴细胞为主 ,MHC Ⅱ类抗原阳性细胞也轻度增多。在角膜溶解穿孔阶段 ,T淋巴细胞浸润达到高峰 ,其中CD+ 4淋巴细胞明显多于CD+ 8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树突细胞、MHC 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大量出现。上述细胞密集分布于角膜缘 ,其中淋巴细胞及MHC 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可见于角膜溶解处及中央区。在烧伤后期角膜溃疡已进入修复阶段 ,虹膜上依然可见多量各类阳性细胞。结论 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角膜重度碱烧伤后的组织病变过程 ,在角膜溶解穿孔及眼内炎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碱烧伤 免疫研究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