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tional Desig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zyme with High‑Performance Copper Active Centers for Alleviating Chemical Corneal Burns 被引量:2
1
作者 Yonghua Tang Yi Han +7 位作者 Jiachen Zhao Yufei Lv Chaoyu Fan Lan Zheng Zhisen Zhang Zuguo Liu Cheng Li Youhui Lin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49-71,共23页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research interest in biomimetic catalysis.However,the modul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MOFs by precisely tu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metal nodes is still a signifi...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research interest in biomimetic catalysis.However,the modul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MOFs by precisely tu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metal nodes is still a significant challenge.Inspired by metalloenzymes with well-defined coordination structures,a series of MOFs containing halogen-coordinated copper nodes(Cu-X MOFs,X=Cl,Br,I)are employed to elucidate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Intriguingly,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that precisely tu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halogen atoms directly regulates the enzyme-like activities of Cu-X MOFs by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Cu active center.The optimal Cu–Cl MOF exhibits excellent superoxide dismutase-like activity with a specific activit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e reported Cu-based nanozymes.More importantly,by performing enzyme-mimicking catalysis,the Cu–Cl MOF nanozyme can significantly scaveng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alleviate oxidative stress,thus effectively relieving ocular chemical burns.Mechanistically,the antioxidant and antiapoptotic properties of Cu–Cl MOF are achieved by regulating the NRF2 and JNK or P38 MAPK pathways.Our work provides a novel way to refine MOF nanozymes by directly engineering the coordination microenvironment and,more significantly,demonstrating their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 in ophthalmic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nanozyme Superoxide dismutase HALOGEN chemical ocular burn corneal diseases
下载PD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ource for corneal epithelial stem c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Jie Zhu Mark Slevin +1 位作者 Bao-Qiang Guo Shou-Rong 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12期2004-2010,共7页
Corneal blindness caused by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LSC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ebilitating eye disorders. Thus far,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LSCD is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which is often hindered b... Corneal blindness caused by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LSC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ebilitating eye disorders. Thus far,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LSCD is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which is often hindered by the shortage of donors. Pluripotent stem cell technology including embryonic stem cells(ESC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have opened new avenues for treating this disease. iPSCs-derived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provide an autologous and unlimited source of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LSCD. On the other hand, iPSCs of LSCD patients can be used for iPSCs-corneal disease model and new drug discovery. However, prior to clinical tri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se cells in patients with LSCD should be proved. Here we focu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iPSCs-derived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used for cell therapy as well as for corneal disease modeling.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f iPSCs-derived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as a choi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in corneal disease we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disease modeling
下载PDF
皖南地区桃树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绿色防控技术
3
作者 汪迅 钱永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86-90,共5页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了皖南地区桃树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调控技术、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手段。调查结果表明,皖南地区桃树常见病虫害包括蚜虫、桃小食心虫、桃蛀螟、流胶病、细菌性...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了皖南地区桃树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调控技术、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手段。调查结果表明,皖南地区桃树常见病虫害包括蚜虫、桃小食心虫、桃蛀螟、流胶病、细菌性穿孔病和桃树缩叶病等。生产上可通过清园修枝、地膜控草、树干涂白、有机肥施用和果实套袋等生态调控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粘虫色板及短稳杆菌等理化诱控技术,以及科学用药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虫口密度、改善桃园气候环境,对促进桃果提质增产增效,保证食品和生态安全起着积极作用。针对当前桃树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提出出台绿色防控补贴政策,开展绿色防控品牌建设,深入研究绿色防控模式,以及引入智能化监测、识别系统等策略,为皖南地区及相似气候区域桃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病虫害 生态调控 理化诱控 药剂防治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杜晓菲 陈杰 +6 位作者 黄春洋 张小丹 刘丹 边新渠 韩莹 刘燕敏 单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探索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住院的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3例为观察组,另选不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0例为对照组... 目的探索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住院的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3例为观察组,另选不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异甘草酸镁200 mg/d,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肝功能,随访时间6个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35.4(29.2~42.0)U/L vs 289.0(226.6~460.3)U/L,Z=-8.661,P<0.001]、AST[46.3(15.6~183.5)U/L vs 306.3(32.2~589.8)U/L,Z=-5.271,P<0.001]、GGT[77.0(53.2~183.2)U/L vs 129.0(77.8~232.5)U/L,Z=-3.437,P=0.001)]、ALP[83.1(64.9~83.1U/L vs 119.4(104.9~146.9)U/L,Z=-3.485,P<0.001]和TBil[(27.5±10.3)μmol/L vs(59.7±18.6)μmol/L,t=6.673,P<0.001]水平均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33.1(14.9~106.4)U/L vs 300.6(206.8~679.5)U/L,Z=-8.232,P<0.001]、AST[44.1(20.8~151.6)U/L vs 321.7(36.2~553.2)U/L,Z=-3.549,P<0.001]、GGT[82.7(50.6~168.5)U/L vs 133.5(72.2~254.2)U/L,Z=-2.364,P=0.018]、ALP[87.6(74.3~139.4)U/L vs 128.0(106.3~201.4)U/L,Z=-4.303,P<0.001]和TBil[(23.8±10.9)μmol/L vs(58.3±19.8)μmol/L,t=-8.450,P<0.001]水平也明显降低。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G水平由(15.8±3.2)g/L降至(14.2±2.0)g/L,治疗前IgG水平升高(>16 g/L)患者22例中18例(81.8%)恢复正常。36例ANA阳性患者19例(52.7%)阴转。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行肝穿病理检查患者中,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7/32,53.1%)明显高于对照组(3/17,17.5%)(χ^2=5.785,P=0.016)。结论异甘草酸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安全有效,是临床治疗的可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疾病 治疗学 异甘草酸镁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吴利安 王从毅 +3 位作者 杨文 杨新光 张林 王佳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8-804,共7页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1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4.832,均P=0.000);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量(A值)分别为0.388±0.016和0.384±0.006,明显低于PBS组的0.438±0.006和0.412±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3.514,均P=0.000).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行自体BMSCs移植可减少PMNs浸润,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下调或抑制MMP-2在受损角膜处的表达,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生物分子标志物 化学烧伤/治疗 角膜病/治疗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炎症/预防和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高勤 肖艳辉 +2 位作者 陈志刚 徐静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背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目的探索从碱烧伤诱导实验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 背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目的探索从碱烧伤诱导实验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为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7—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10只,采用NaOH碱烧伤法构建小鼠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31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在碱烧伤后2周摘取眼球分离角膜组织,眼科手术剪剪碎角膜组织后应用胶原酶D消化获取单个细胞,使用包被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获取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碱烧伤后7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小鼠左眼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达高峰,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角膜组织内特异性CD31染色的血管网。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后2h贴壁生长,形态呈扁平多边形,体积较大,传代培养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培养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阳性,细胞质中呈棕黄色染色,而角膜基质细胞中CD31表达阴性。逆转录PCR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CCR1、CCR2、CCR3和CCR4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CXCR3、CCR6、CCR10和CX3CRlmRNA呈中等强度表达,CCR5、CCR8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而CCR9、CXCR4和CXCR5mRNA表达未检测到。结论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离纯化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可进行体外培养且培养的细胞可表达趋化因子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 细胞培养 角膜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趋化因子受体 动物模型 近交系BALB/c小鼠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鼠肝组织血管病变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严家春 马勇 +1 位作者 陈文笔 徐长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研究CCl_4诱导鼠肝内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LF)及肝硬变(LC)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SD(?)6月龄鼠50只,随机分成2组,40只用于造模,10只为对照。实验鼠以剂量3mL/kg,皮下多点注射,500mL/LCCl_4(用液状石蜡配制),2次/wk,对照... 目的研究CCl_4诱导鼠肝内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LF)及肝硬变(LC)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SD(?)6月龄鼠50只,随机分成2组,40只用于造模,10只为对照。实验鼠以剂量3mL/kg,皮下多点注射,500mL/LCCl_4(用液状石蜡配制),2次/wk,对照组不处理。分别于实验2,5,8,12wk解剖造模鼠10只,作冰冻及石蜡切片观察。对照鼠方法同上。结果实验2wk鼠体质量略下降而肝质量增加,5wk始肝质量下降,至8wk~12wk最明显(P<0.01),且肝表面伴结节形成,组织学证实已发生LC。在LC的发展中肝内血管病变起引爆和桥梁作用,通过血管炎症-血管阻塞-血管增生和改建-血管纤维化而最终形成纤维带,致肝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肝实质变性坏死。结论肝内血管病变是导致LC及肝细胞病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化学诱导 血管疾病 四氯化碳
下载PDF
36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李健 程香普 +1 位作者 崔静 段芳龄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216-217,220,共3页
目的分析36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实验、血清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占27.8%,解热... 目的分析36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实验、血清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占27.8%,解热镇痛抗炎药占25%,抗肿瘤类药占8.3%,中草药类占8.3%,抗菌药占5.6%,抗真菌药占5.6%。其它类药包括性激素类、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血糖药、抗甲状腺药。临床病理分型:34例急性药物性肝病,其中肝细胞损伤型(包括肝炎型、脂肪肝型)28例,胆汁淤积型2例,混合型4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经停药后治疗,大部分病例痊愈,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化学诱导 诊断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3CL1和CCL2对人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高勤 陈磊 +3 位作者 陈源 周文娟 张文朋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背景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趋化因子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相关.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的微环境以及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目的 检测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对巨噬细胞增... 背景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趋化因子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相关.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的微环境以及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目的 检测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对巨噬细胞增生的作用,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7~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构建左眼CNV模型,术后4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小鼠CNV情况,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制备角膜切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巨噬细胞表面两种趋化因子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和CX3CR1的表达.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中加入30 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诱导和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CD68+CCR2组和CD68+CX3CR1组,分别加入CD68+CCR2抗体和CD68+CX3CR1抗体,每组2管,其中一管作为IgG同型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小鼠碱烧伤角膜组织中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巨噬细胞中CX3CR1以及CCR2的表达.分别用人重组CX3CL1和CCL2蛋白刺激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干预后巨噬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样模体的解整链蛋白金属蛋白酶1(ADAMTS-1)、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4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局部有新生血管发生,CNV沿角膜缘向角膜中心区域延伸.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角膜组织内有F4/80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其表面可见CCR2和CX3CR1分子的表达,呈绿色荧光.未受GM-CSF诱导培养的巨噬细胞能维持生长约2周,但死亡细胞较多,而经GM-CSF诱导培养的细胞生长稳定,细胞数量增加,无明显悬浮死亡现象.培养的巨噬细胞中CX3CR1表达率平均约为75%,CCR2表达率为45%.Real-time PCR法检测发现,CCL2干预后巨噬细胞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150 mg/L CCL2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3),而ADAMTS-1 mRNA、TSP-1 mRNA表达下降,其中150 mg/L CCL2组ADAMTS-1 mRNA、TSP-1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4;t=4.27,P=0.02).CX3CL1干预后巨噬细胞中VEGF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而ADAMTS-1mRNA、TSP-1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150 mg/L CX3CL1组VEGF mRNA表达量下降,ADAMTS-1 mRNA、TSP-1mRNA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P=0.02;t=-2.92,P=0.04;t=-3.81,P=0.03). 结论 CCL2、CX3CL1能通过其对应受体影响巨噬细胞VEGF、ADAMTS-1、TSP-1等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提示通过CCL2、CX3CL1等干预靶点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化学诱导 趋化因子 受体 巨噬细胞 代谢 烧伤 化学 病理
下载PDF
虫草多糖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方士英 姚宏伟 +4 位作者 李俊 葛金芳 张磊 张骏艳 樊美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观察虫草多糖 (CP)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四氯化碳 (CCl4)和D 氨基半乳糖 (D galactosamine ,D GalN)诱导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 ,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目的 观察虫草多糖 (CP)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四氯化碳 (CCl4)和D 氨基半乳糖 (D galactosamine ,D GalN)诱导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 ,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的含量、肝匀浆中超氧歧化酶 (SOD)活力以及丙二醛 (MDA)浓度 ,并作肝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结果 虫草多糖 (12 5、2 5 0、5 0 0mg/kg)ig给药明显降低CCl4和D GaLN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后小鼠血清中升高的ALT和AST水平 ,抑制肝匀浆中上升的MDA水平和升高过低的SOD活性。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化学 多糖类/药理学 肝疾病/化学诱导
下载PDF
一次性腹腔注射链佐霉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启端 熊曼琪 +2 位作者 方永奇 黄可儿 邹衍衍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38,共2页
采用一次性给大鼠腹腔注射链佐霉素,测定造模后第2天、第6天、第10天、第14天四个时点的空腹血糖浓度,结果提示:一次性腹腔注射可形成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模型,血糖稳定时间大约需要10d以上。
关键词 糖尿病 实验性 链佐霉素 疾病模型 制备
下载PDF
橙皮苷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为 刘娟 +1 位作者 刘干 李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橙皮苷(HDN)对D-氨基半乳糖胺(D-GalN)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D-GalN诱导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目的探讨橙皮苷(HDN)对D-氨基半乳糖胺(D-GalN)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D-GalN诱导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水平,并作肝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结果病理学切片显示HDN能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病变范围与程度,使炎细胞浸润减少;并且HDN能降低D-GalN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TNF-α水平;降低肝组织匀浆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抑制IL-1βmR-NA表达。结论 HDN对D-GalN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小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抑制IL-1βmRNA表达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化学诱导 肝疾病/预防和控制 黄酮类/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病理诊断的50例非病毒性肝炎老年患者肝功能异常病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克菲 于红卫 +4 位作者 胡中杰 侯维 卜大宇 刘晖 孟庆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46-2750,共5页
目的从病理、临床、人群特点、病因等多角度分析老年人群非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功能异常。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首次以肝功能异常起病的老年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定义为肝穿刺前AL... 目的从病理、临床、人群特点、病因等多角度分析老年人群非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功能异常。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首次以肝功能异常起病的老年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定义为肝穿刺前ALT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伴/不伴血清AST、TBil、ALP、GGT水平升高,肝功能异常时间不限。根据病理学标本获取方式不同分为经皮肝穿刺组、经颈静脉肝穿刺组,分析肝功能异常的病因,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特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平均(64.7±3.7)岁,男性19例、女性31例。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21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29例。病理检查确诊药物性肝损伤20例(40.0%),其中3例合并自身免疫现象,1例为肝衰竭,4例为肝小静脉闭塞症/肝窦阻塞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10.0%),其中3例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其中1例已是肝硬化状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例(8.0%);病因不明16例(32.0%),其中8例为肝硬化,6例为肝炎,2例为胆管病变;另有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2例(4.0%)、淀粉样变1例(2.0%)、肝衰竭2例(4.0%)。结论老年人群非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功能异常以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最高,其中多与慢性病用药、中成药物使用相关。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有助于重症肝病的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老年人 病因
下载PDF
白芍总苷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2
14
作者 詹可顺 王华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4-666,共3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CCl4诱导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中ALT、AST水平和肝匀浆MDA、SOD、GSH-Px含量,HE染色法对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白芍总苷(60、120、2...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CCl4诱导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中ALT、AST水平和肝匀浆MDA、SOD、GSH-Px含量,HE染色法对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白芍总苷(60、120、240mg/kg)灌胃给药均能降低血浆中升高的转氨酶水平,病理检查也发现其可明显减轻肝组织坏死范围及程度,减少炎细胞浸润。同时发现白芍总苷可降低肝匀浆中升高的MDA水平,使降低的肝匀浆SOD、GSH-Px酶活性升高。结论白芍总苷对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自由基、提高抗氧化物酶的活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化学诱导 肝疾病/预防和控制 白芍/药理学
下载PDF
化学诱抗剂在控制甜瓜采后病害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伟 张培岭 +3 位作者 王敏 黄瑜 白羽嘉 冯作山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介绍了化学诱抗剂在甜瓜果实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分别从活性氧代谢、苯丙烷代谢、细胞结构及病程相关蛋白四个方面综述化学诱抗剂对甜瓜果实采后贮藏病害的作用机制,并重点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对化学诱抗剂控制甜瓜果实采后贮藏病害作用... 介绍了化学诱抗剂在甜瓜果实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分别从活性氧代谢、苯丙烷代谢、细胞结构及病程相关蛋白四个方面综述化学诱抗剂对甜瓜果实采后贮藏病害的作用机制,并重点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对化学诱抗剂控制甜瓜果实采后贮藏病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防控甜瓜采后病害,延长其贮藏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诱抗剂 甜瓜 病害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葡醛内酯对小鼠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及其所致肝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志红 孙晓莉 南鹏娟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2-323,共2页
目的 研究葡醛内酯对昆明种小鼠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影响及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肝损害有无保护作用 .方法 给昆明种小鼠 ip 1 50 mg· kg-1 对乙酰氨基酚及葡醛内酯观察小鼠对乙酰氨基酚代谢速率的改变 .用诱导给药及同时给药法 ip... 目的 研究葡醛内酯对昆明种小鼠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影响及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肝损害有无保护作用 .方法 给昆明种小鼠 ip 1 50 mg· kg-1 对乙酰氨基酚及葡醛内酯观察小鼠对乙酰氨基酚代谢速率的改变 .用诱导给药及同时给药法 ip与对乙酰氨基酚等剂量的葡醛内酯观察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肝损害的影响 .结果 葡醛内酯对昆明种小鼠对乙酰氨基酚代谢无影响 ,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肝损害也无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醛内酯 醋氨酚 肝疾病 化学诱导 代谢 乙酰氨基酚
下载PDF
强骨胶囊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谢雁鸣 赵晋宁 +3 位作者 张文军 崔伟 袁润英 刘吉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17-220,共4页
应用维甲酸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模型,灌胃强骨胶囊45mg·kg-1·d-1、90mg·kg-1·d-1、180mg·kg-1·d-1三个剂量组28d。结论:该药各组和阿法D3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明显... 应用维甲酸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模型,灌胃强骨胶囊45mg·kg-1·d-1、90mg·kg-1·d-1、180mg·kg-1·d-1三个剂量组28d。结论:该药各组和阿法D3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明显提高大鼠骨密度(P<0.05)、骨结构力学的最大载荷、最大能量吸收值(P<0.05),骨材料力学的弹性应变、最大应力、弹性模量(P<0.05),其中大剂量组(除弹性模量外)作用更为明显且优于阿法D3组。说明该药能增加骨组织的承载力,提高骨骼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并对骨的几何形状及内在材料特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另外,该药能升高血Ca、E2、T、FSH、BALP、ALP(P<0.05),降低PTH(P<0.05)水平。总之,强骨胶囊具有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生物力学指标,具有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样作用,可以提高血钙及血、骨中的碱性磷酸酶,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骨胶囊 药理学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下载PDF
Ⅱ型胶原酶构建在体角膜扩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乔静 李海丽 +5 位作者 宋文静 汤韵 荣蓓 杨松霖 吴元 晏晓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84-989,共6页
背景 圆锥角膜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进行性变薄膨出、高度散光或角膜瘢痕为临床特征,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是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圆锥角膜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圆锥角膜的解剖病理基础是角膜扩张,探讨角膜扩张的圆锥角膜动物模型的建... 背景 圆锥角膜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进行性变薄膨出、高度散光或角膜瘢痕为临床特征,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是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圆锥角膜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圆锥角膜的解剖病理基础是角膜扩张,探讨角膜扩张的圆锥角膜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助于对圆锥角膜的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进行研究。 目的 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测Ⅱ型胶原酶处理后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利用Ⅱ型胶原酶构建在体角膜扩张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健康新西兰白兔10只,刮除兔眼角膜上皮后,将直径为8 mm的角膜环钻置于右眼角膜中央,滴入5 mg/ml Ⅱ型胶原酶(含质量分数15%右旋糖酐的PBS配制)溶液,浸泡角膜30 min制备角膜扩张模型,左眼以同样方法用含15%右旋糖酐的PBS浸泡角膜30 min作为对照。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4 d,采用手持电子角膜曲率计和手持角膜超声测厚仪分别测定角膜平均曲率(Km)及中央角膜厚度(CCT),造模后14 d采用Corvis ST行在体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测定,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兔并收集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造模前,模型组和对照组兔Km值分别为(48.28±2.29)D和(48.82±1.63)D,CCT分别为(356.50±19.13)μm和(356.20±21.66)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4 d,模型组兔眼Km增加至(48.87±2.27)D,CCT减少至(340.40±19.84)μm,与对照组的(46.86±1.47)D和(367.80±23.38)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14 d,模型组兔角膜最大压陷深度平均值为(1.25±0.07)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15±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2个组间第1/第2压平时间、第1/第2压平角膜长度、第1/第2压平速度、最大压陷曲率半径和最大压陷时两屈膝峰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紊乱,纤维间隙增大。 结论 Ⅱ型胶原酶能降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可考虑用于建立动物角膜扩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角膜/病理状态 Ⅱ型胶原酶 最大压陷深度 圆锥角膜 角膜扩张/化学诱导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下载PDF
玉屏风多糖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方军 李俊 王佳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玉屏风多糖(YPF-P)对D-氨基半乳糖(D-Gal)致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肝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以及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YPF-P对D-Ga... 目的观察玉屏风多糖(YPF-P)对D-氨基半乳糖(D-Gal)致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肝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以及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YPF-P对D-Gal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经预防给药7d后,采用D-Gal复制小鼠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及肝匀浆中SOD、GSH、MDA含量,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肝细胞中TNF-α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YPF-P(200mg/kg)能显著降低D-Gal诱导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指数;降低血清中升高的ALT、AST含量;升高肝匀浆中降低的SOD活性和GSH水平,降低升高的MDA含量;抑制肝细胞中TNF-α表达,减轻小鼠肝脏病理损伤。结论 YPF-P对D-Gal所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化学诱导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质过氧化作用/药物作用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鼠肝血管生成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严家春 陈文笔 +1 位作者 马勇 徐长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1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研究 CCl_4诱导鼠肝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肝纤维化(LF)及肝硬变(LC)病变的关系.方法 SD 雄性6mo 龄鼠50只,随机分成2组,40只用于造模,10只为对照.实验鼠以3mL·kg^(-1)皮下多点注射500mL·L^(-1)CCl_4(用液状石蜡配制),2次... 目的研究 CCl_4诱导鼠肝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肝纤维化(LF)及肝硬变(LC)病变的关系.方法 SD 雄性6mo 龄鼠50只,随机分成2组,40只用于造模,10只为对照.实验鼠以3mL·kg^(-1)皮下多点注射500mL·L^(-1)CCl_4(用液状石蜡配制),2次·wk^(-1)对照组不处理.分别于实验2,5,8及12wk 解剖造模鼠10只,作冰冻、石蜡切片及VEGF,α-SMA 及ⅧR Ag 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实验2 wk 鼠体质量略下降而肝质量增加,5 wk 始肝质量下降,至8 wk~12 wk 最明显(P<0.01),且肝表面伴结节形成,组织学证实已发生 LC.免疫组化显示,在实验2 wk VEGF 阳性肝细胞局限于病变周围,部分肝窦内皮细胞α-SMA,ⅧR Ag示阳性表达,以后随肝血管病变加重而上述因子表达强度及分布范围渐增加,提示两者关系密切.结论肝细胞在 LF 及 LC 发展中担当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四氯化碳 血管生成因子 免疫组化 肝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