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Response to High-Dose Intraosseous versus Standard-Dose Intravenous Epinephrine Administration after Prolonged Cardiac Arrest
1
作者 Timothy J. Mader Ryan A. Coute +1 位作者 Adam R. Kellogg Joshua L. Harris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Background: This study was done to compare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 prior to the first rescue shock (RS) among a group of animals that received intraosseous (IO) epinephrine 0.1 mg/ kg (high-dose epinephrine ... Background: This study was done to compare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 prior to the first rescue shock (RS) among a group of animals that received intraosseous (IO) epinephrine 0.1 mg/ kg (high-dose epinephrine [HDE]) with a group that received intravenous (IV) epinephrine 0.01 mg/kg (standard-dose epinephrine [SDE]) during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using a swine model of prolonged out-of-hospit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cardiac arrest. Methods: This wa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 from two IACUC approved protocols. Seventy-nine Yorkshire swine (25 - 35 kg) were surgically instrumented under anesthesia and VF was electrically induced. After 10 minutes of untreated VF in the IO study (n = 26) and 12 minutes of untreated VF in the IV study (n = 53), resuscitation commenced with closed chest compressions (CCC). A single dose of epinephrine (HDE IO or SDE IV, respectively) was given and flushed with saline. The CCC and RS attempts were standardized for all animals. The CPP was defined as aortic diastolic pressure minus right atrial diastolic pressure measured 2.5 minutes after medication deliver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Baseline group characteristics were mathematically the same. Just prior to the first RS, HDE IO resulted in a mean CPP of 33.2 mmHg (95%CI: 26.6, 39.9), while SDE IV resulted in a mean CPP of 25.0 mmHg (95%CI: 20.5, 29.4). Conclusion: This observation study reaffirms the assertion that HDE IO may be required to generate CPP values similar to SDE IV during resuscitation of prolonged 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INTRAOSSEOUS EPINEPHRINE
下载PDF
Restoring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before Defibrillation after Chest Compression Interruptions
2
作者 Timothy J. Mader Ryan A. Coute +3 位作者 Adam R. Kellogg Joshua L. Harris Scot A. Millay Leonard C. Jensen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4年第2期29-35,共7页
Background: Sufficient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 to provide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s required for defibrillation success after prolong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cardiac arrest. Chest compression interru... Background: Sufficient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 to provide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s required for defibrillation success after prolong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cardiac arrest. Chest compression interruptions cause a precipitous drop in CPP.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ex- tent to which CPP recovers to pre-pause levels following chest compression interruptions. Me- thods: This wa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two similar IACUC approved protocols. A total of 105 Yorkshire swine were included and VF was electrically induced. After 10 minutes of untreated VF in the first study (n = 52) and 12 minutes of untreated VF in the second (n = 53), CPR began and epinephrine was administered approximately 2 minutes prior to a planned 10-second pause to record an artifact-free ECG waveform segment. Following this pause, CPR was resumed for 20- seconds prior to defibrillation. CPP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ree time points: 2 minutes after epinephrine delivery (CPP1);following the chest compression pause (CPP2);and immediately before defibrillation (CPP3). Our primary outcome wa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CPP recovery (CPP3- CPP2) to the drop in CPP (CPP1-CPP2). Results: Interrupting compression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rop in CPP (29.8 mmHg [95%CI: 26.2, 33.4] to 6.8 mmHg [95%CI: 5.4, 8.2]). Resuming CPR for restored 83% (95%CI: 78%, 86%) of the CPP lost.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83% of the decline in CPP values during a planned 10-second interruption in CPR can be restored with a short period of precordial compressions prior to defibril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HEST Compression INTERRUPTIONS
下载PDF
轴线与非轴线翻身操作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3
作者 李茹雪 车腾雨 +5 位作者 郭思尧 成杰 刘梦凡 高硕 孙泽林 王云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385-3392,共8页
目的:探究轴线与非轴线2种翻身操作方式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4月在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带有颅内压监测的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探究轴线与非轴线2种翻身操作方式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4月在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带有颅内压监测的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纳入对象均在术后第5天生命体征平稳时于21:00~24:00进行非轴线翻身与轴线翻身操作。记录病人每次翻身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1、5、10、15、20、30 min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比较2种翻身操作方式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脑灌注压变化。结果:非轴线翻身方式,病人翻身操作前与操作中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身操作前与操作中、操作后1 min、操作后5 min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线翻身方式病人翻身操作前与操作中、操作后1 min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身操作前与操作后1 min脑灌注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2种翻身操作方式颅内压变化幅度比较,翻身操作与操作前、操作后5 min与操作后1 min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翻身操作方式均会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明显变化。病人轴线翻身比非轴线翻身颅内压上升幅度低,非轴线翻身时脑灌注压下降更明显,提示神经外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翻身护理操作时,轴线翻身较非轴线翻身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线翻身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平均动脉压 高血压 脑出血 脑卒中 护理
下载PDF
超早期颅内钻孔引流对猪急性颅内高压合并脑疝的作用
4
作者 吴红月 朱晓玲 +7 位作者 李小蝶 牟思曈 陈少锋 邹晓素 唐日新 孙婷 滕红丽 唐华民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7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颅内钻孔引流对猪急性颅内高压合并脑疝(brain hernia,BH)的效果。方法通过自体股动脉血注射制备广西巴马小型猪急性颅内高压合并脑疝模型,给予钻孔引流清除血肿,监测造模前、造模后及钻孔引流术后猪颅内压(ICP)、平均动... 目的探讨超早期颅内钻孔引流对猪急性颅内高压合并脑疝(brain hernia,BH)的效果。方法通过自体股动脉血注射制备广西巴马小型猪急性颅内高压合并脑疝模型,给予钻孔引流清除血肿,监测造模前、造模后及钻孔引流术后猪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灌注压(CPP)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只实验小型猪在穿刺引流术后6 h全部存活。在注射自体股动脉血前ICP为(7.750±2.712)mm Hg,MAP为(79.630±6.323)mm Hg,CPP为(71.880±7.180)mm Hg;在注射自体股动脉血的过程中ICP、MAP和CPP逐渐上升,与注射自体股动脉血后ICP为(53.130±2.295)mm Hg,MAP为(133.381±2.070)mm Hg,CPP为(80.250±2.407)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穿刺引流血肿清除术后ICP、MAP和CPP逐渐下降,ICP为(19.880±1.553)mm Hg,CPP为(48.630±8.366)mm Hg,与穿刺引流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穿刺引流前MAP稳定在(62.000±5.855)mm Hg,穿刺引流后MAP为(68.500±8.519)mm Hg,穿刺引流术前后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颅内钻孔引流可迅速、有效地降低实验小型猪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可用于急性颅内高压合并BH的急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TBI) 颅内压(ICP) 脑灌注压(cpp) 平均动脉压(MAP) 钻孔引流 颅内出血(ICH) 脑疝(BH)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减压术后脑灌注压、颅内压和血乳酸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高炼 黄海能 +2 位作者 赵邦 邓元央 黄华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灌注压(CPP)、颅内压(ICP)及血乳酸(LACT)的改变。方法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同时选用颅内压监护仪检测手术前、后颅内压的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灌注压及血乳酸变化。结...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灌注压(CPP)、颅内压(ICP)及血乳酸(LACT)的改变。方法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同时选用颅内压监护仪检测手术前、后颅内压的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灌注压及血乳酸变化。结果术后脑低灌注压明显增加(P<0.01),而高颅内压及血乳酸值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减压术 脑灌注压 颅内压及血乳酸监测
下载PDF
低温停搏液灌注压力对猪冠状动脉内皮及平滑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新 乔晨晖 +2 位作者 张伟华 廖秋明 Steen Stig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077-2079,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液灌注压力高低对猪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功能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的St.Thomas’hospital液分别在40、60、80mmHg的灌注压下灌注猪冠状动脉后,取2cm长的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液灌注压力高低对猪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功能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的St.Thomas’hospital液分别在40、60、80mmHg的灌注压下灌注猪冠状动脉后,取2cm长的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远端血管,外径1.0—1.5mm,截成1mm长的血管环。将所取血管环直接置入器官浴槽内测定内皮及平滑肌功能。通过蓄积方式加入浓度增递的P物质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endothelium dependent relaxation,EDR)功能。结果 在本实验灌注压力下,冠状动脉平滑肌的舒缩功能均不受影响(P>0.05)。与新鲜对照组血管[(98.0±1.2)%]相比,40mmHg和60mmHg组冠状动脉的最大EDR值无显著下降[分别为(96.7±1.5)%、(96.6±1.9)%、(P>0.05)],80mmHg组血管的最大EDR值则显著降低[(90.8±2.2)%,(P<0.01)]。在血管内皮对P物质的敏感性(用50%最大舒张时的浓度值表示,pEC50)方面,与新鲜对照组对比,40mmHg组血管环pEC50值无显著降低(P>0.05),60mmHg组和80mmHg组血管环的pEC50值则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用改良的St.Thomas’hospital溶液灌注猪心时,60mmHg的压力即可以造成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损害,而且灌注压力越高,损伤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内皮依赖性舒张 灌注压力
下载PDF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傅强 崔华雷 崔乃杰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610-614,共5页
目的 :对比观察应用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的复苏效果 ,并进一步探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对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静注高钾冷停跳液法造成猪心脏停搏模型 ,在复苏过程中分别观测气动胸腹反向按压... 目的 :对比观察应用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的复苏效果 ,并进一步探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对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静注高钾冷停跳液法造成猪心脏停搏模型 ,在复苏过程中分别观测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和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 2组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气分析、血乳酸、氧自由基、细胞因子检测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相比 ,气动胸腹反向加压心肺复苏装置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平均增加 3 5.8% ,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加 ,血乳酸水平降低 ,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活性升高、丙二醛 ( MDA)水平下降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及白介素 1( IL 1 )的水平明显降低 ,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损伤减轻。结论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提供更稳定、有效的心脏血流灌注 ,提高组织供氧及氧利用 ,减轻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组织间缺血性炎症反应 ,从而综合地起到更为有效的重要脏器 (心、肺、脑 )保护作用 ,复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胸外按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 心肺复苏机 冠状动脉灌注压
下载PDF
膈肌下抬挤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鲲 王立祥 +3 位作者 李秀满 马立芝 刘亚华 郭晓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050-1051,1077,共3页
目的 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D-CPR)方法对心搏骤停猪循环和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猪心跳骤停模型后行膈肌下抬挤法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心搏呼吸停止行膈肌下抬挤复苏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右房压和... 目的 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D-CPR)方法对心搏骤停猪循环和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猪心跳骤停模型后行膈肌下抬挤法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心搏呼吸停止行膈肌下抬挤复苏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右房压和潮气量值(VT),计算每分通气量和冠脉灌注压;记录自主循环恢复时间(ROSCT)和6 h后存活率.结果 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法(D-CPR)产生的冠脉灌注压和潮气量达到基础值30%左右,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存活率为100%.结论 在窒息性心搏骤停猪模型中,膈肌下抬挤能产生有效的冠脉灌注压和少量肺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膈肌下抬挤 冠脉灌注压 潮气量
下载PDF
猪开腹心搏骤停两种复苏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亚华 梁立武 +4 位作者 李小萍 李秀满 郭晓东 陈充抒 王立祥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探讨胸外按压和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方法对开腹术中心搏骤停猪通气和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家猪14只,麻醉后气管插管,行开腹术后用窒息法建立猪心搏骤停模型,随机分组后进行胸外按压和经膈肌下... 目的探讨胸外按压和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方法对开腹术中心搏骤停猪通气和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家猪14只,麻醉后气管插管,行开腹术后用窒息法建立猪心搏骤停模型,随机分组后进行胸外按压和经膈肌下抬挤CPR,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复苏时心搏骤停猪的潮气量(VT)、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按压期动脉压(AOS)、放松期动脉压(AOD)、右房压(RAP)和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结果与胸外按压CPR比较,经膈肌下抬挤CPR法所测得的VT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8±4.02)vs(40.61±2.58),P<0.01];经膈肌下抬挤CPR比胸外按压产生更高的C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7±1.79)vs(25.66±1.73),P<0.01]。结论经膈肌下抬挤CPR比标准CPR产生较高的冠脉灌注压和肺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按压 经膈肌下抬挤 潮气量 冠脉灌注压
下载PDF
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对窒息猪复苏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杭晨晨 李春盛 +4 位作者 吴彩军 杨军 张奕 郭志军 殷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41-445,共5页
目的比较标准胸外按压(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和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interposed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C-CPR)的方法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窒息性心脏骤... 目的比较标准胸外按压(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和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interposed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C-CPR)的方法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的复苏效果和复苏方法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健康实验用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18只,通过气管夹闭法制作8 min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分别实施STD-CPR和IAC-CPR,记录基础状态、CPR期间和复苏后15 min心率(heart rate,HR)、主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pressure,CVP)、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观察2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复苏后合并症。结果 STD-CPR组与IAC-CPR组比较,MAP(46.30±13.49)mmHg vs(54.04±13.07)mmHg(P>0.05,1 mm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P(20.44±19.63)mmHg vs(29.56±11.5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实验动物都出现了明显胸腹部的合并症,包括肺出血、肺梗死、肋骨骨折、癫痫发作、腹部脏器的缺血坏死。结论在心肺复苏初期,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CPP,但并不能改善ROSC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腹部加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 窒息 心脏骤停
下载PDF
心肺复苏期间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冠状动脉灌注压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哲人 高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8期515-519,共5页
目的以电击致犬心室颤动建立的心搏骤停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心肺复苏(CPR)模式下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健康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三组:4 min胸外复苏组、4 min开胸复苏组、8 mi... 目的以电击致犬心室颤动建立的心搏骤停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心肺复苏(CPR)模式下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健康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三组:4 min胸外复苏组、4 min开胸复苏组、8 min开胸复苏组。每组12只犬,雌、雄各半,致颤前及复苏过程中对PETCO2及CPP进行监测。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比较复苏成功和复苏失败犬的CPP和PETCO2。结果 4 min胸外心肺复苏(C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2,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4 min开胸心肺复苏(O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37,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8 min O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2,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4 min胸外复苏组ROSC 8只(66.7%),4 min开胸复苏组ROSC 12只(100%),8 min开胸复苏组ROSC 7只(58.3%)。在按压复苏1、2、5、10、15、20 min时,自主循环恢复组与失败组的CPP和PETCO2分别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期间CPP与PETCO2关系密切,呈线性正相关,因此可以用PETCO2参数评价心肺复苏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
下载PDF
IAC-CPR和标准CPR在心脏骤停病人的应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晓烨 张振平 +2 位作者 张冬惠 汪茂林 张春民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 :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的病人在行标准CPR的同时附加IAC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并探讨IAC -CPR下冠脉灌注压的变化。方法 :5 1例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IAC -CPR组 (即实验组n =2 5 )和标准CPR组(即对照组n =2 6)。对照组按照ABC... 目的 :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的病人在行标准CPR的同时附加IAC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并探讨IAC -CPR下冠脉灌注压的变化。方法 :5 1例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IAC -CPR组 (即实验组n =2 5 )和标准CPR组(即对照组n =2 6)。对照组按照ABC程序紧急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度为 15 0mmHg~ 2 0 0mmHg(1Kpa =7.5mmHg) ,按压频率为 10 0次 /分~12 0次 /分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两组均监测有创动脉压及右房压。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 84% ,对照组为 5 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2 4h生存率分别为 68%、2 7%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实验组冠脉最高灌注压为 3 1.4mmHg± 11.4mmHg对照组为 13 .0mmHg± 6.9mmHg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IAC -CPR可明显地提高冠脉灌注压 ,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 2 4h生存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C-CPR 标准CPR 心脏骤停 应用 对比研究 心肺复苏术 插入式腹部按压
下载PDF
Oxylator和阻抗阈值瓣膜对猪心肺复苏时冠脉灌注压的影响
13
作者 钟敬泉 Paul Dorian +9 位作者 高海青 张薇 黎莉 钟明 葛志明 张梅 季晓平 王荣 蒋桂花 张运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研究Oxylator,阻抗阈值瓣膜(ITV)以及Oxylator和ITV同时应用对血流动力学和冠脉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将12头猪采用超速抑制刺激诱发室颤2 min后,立即予以3 min的心肺复苏(CPR)。在每头猪CPR时,监测随机应用手捏皮球、Oxylator... 目的:研究Oxylator,阻抗阈值瓣膜(ITV)以及Oxylator和ITV同时应用对血流动力学和冠脉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将12头猪采用超速抑制刺激诱发室颤2 min后,立即予以3 min的心肺复苏(CPR)。在每头猪CPR时,监测随机应用手捏皮球、Oxylator、ITV以及Oxylator和ITV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CPP。结果:①CPR时,手捏皮球、Oxylator、ITV、ITV+Oxylator的CPP分别为(21.6±1.98)、(25.2±2.08)、(30.7±2.56)和(22.7±2.06)mmHg,以ITV最高(P<0.05)。4种方法的左心室收缩压和主动脉收缩压无明显变化(P均>0.05);②累积除颤能量ITV组为(430±57.1)J,低于手捏皮球组(500±0)J、Oxylator组(860±0)J和ITV+Oxylator组(530±30.0)J(P<0.05)。结论:①4种方法的左室收缩压和主动脉收缩压无明显变化;②应用ITV的CPP最高,累积除颤能量最低,可能与该组的CPP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颤 冠脉灌注压 血流动力学 心肺复苏 阻抗阈值瓣膜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血浆S-100B蛋白的变化及其与临床、CT、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研究
14
作者 伍益 董家军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42-43,31,共3页
目的①探讨颅脑外伤后血浆S-100B蛋白变化规律;②探讨血浆S-100B蛋白水平与伤情、CT、ICP、CCP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90例各型颅脑损伤患者24h内、3d、7d血浆S-100B蛋白水平,并结合颅脑损伤程度、CT、ICP、CPP进行分析。结果①颅... 目的①探讨颅脑外伤后血浆S-100B蛋白变化规律;②探讨血浆S-100B蛋白水平与伤情、CT、ICP、CCP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90例各型颅脑损伤患者24h内、3d、7d血浆S-100B蛋白水平,并结合颅脑损伤程度、CT、ICP、CPP进行分析。结果①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浆S-100B蛋白浓度立即升高,其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②血浆S-100B蛋白水平与ICP正相关,与CPP负相关;③血浆S-100B蛋白水平随CT图像改变而变化。结论①通过对血浆S-100B蛋白浓度变化的动态观察,为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提供较为实用的指标。②监测血浆S-100B蛋白浓度,联合CT、ICP、CPP等指标,可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S-100B蛋白 CT 颅内压 脑灌注压
下载PDF
肺泡压升高对狗右心室灌注压差的影响
15
作者 杨鹏麟 徐力辛 +1 位作者 蔡孔长 蒋仲荪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3期149-152,共4页
当肺泡压升高时,狗右心室压力信号正负微分(RV±dp/dt),右冠脉收缩期、舒张期的灌注压差(LVSP-RVSP、MAP-RAP)均进行性下降。当肺泡压升到2.5kPa时,RV+dp/dt、RV-dp/dt、LVSP-RVSP和MAP-RAP分别下降了62.3%、51.0%、66%和56%。R... 当肺泡压升高时,狗右心室压力信号正负微分(RV±dp/dt),右冠脉收缩期、舒张期的灌注压差(LVSP-RVSP、MAP-RAP)均进行性下降。当肺泡压升到2.5kPa时,RV+dp/dt、RV-dp/dt、LVSP-RVSP和MAP-RAP分别下降了62.3%、51.0%、66%和56%。RV+dp/dt与LVSP-RVSP和MAP-RAP的相关性极佳(r=0.8420,r=0.8103,P<0.01),RV-dp/dt与LVSP-RVSP,MAP-RAP的相关性也很好(r=0.8241,r=0.7820,P<0.01)。提示肺泡压升高对冠脉灌注压差,右心室收缩、舒张性能有明显影响,右心室收缩、舒张性能变化与冠脉灌注压差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压 右心室 灌注压差 肺心病
下载PDF
一种新的在体犬冠状动脉定量缺血模型
16
作者 王跃民 臧益民 朱妙章 《心脏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0-22,共3页
作者采用犬冠状动脉灌流的方法 ,以犬颈动脉插管取血 ,经恒流泵从左旋支或前降支主干插管灌入 ,利用恒流泵来控制冠脉流量 ,实现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实验模型。经测定犬的主动脉压力与左旋支主干压力基本一致(t检验无显著差异 ) ,且主动... 作者采用犬冠状动脉灌流的方法 ,以犬颈动脉插管取血 ,经恒流泵从左旋支或前降支主干插管灌入 ,利用恒流泵来控制冠脉流量 ,实现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实验模型。经测定犬的主动脉压力与左旋支主干压力基本一致(t检验无显著差异 ) ,且主动脉压力较左旋支分支压力高出 1.30 k Pa,因此知道了正常主动脉压力 ,即可确定正常的冠脉压力或冠脉分支小动脉压力 ,同时又可确定正常的冠状动脉血流量。此方法不影响正常状态下的心脏功能 ,用恒流泵的控制旋扭按要求增加或减少灌流量 ,从而建立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模型。本实验方法不仅成本低 ,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 ,使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都有较大提高 ,并可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灌注压 冠脉流量 心肌缺血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与临床CT 颅内压 脑灌注压的相关研究
17
作者 董家军 王维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 ①探讨颅脑外伤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变化规律 ;②探讨血浆NSE水平与伤情、CT、ICP、CCP的关系。方法 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各型颅脑损伤患者 2 4h内、3d、7d血浆NSE水平 ,并结合颅脑损伤程度、CT、ICP、CPP进行分... 目的 ①探讨颅脑外伤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变化规律 ;②探讨血浆NSE水平与伤情、CT、ICP、CCP的关系。方法 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各型颅脑损伤患者 2 4h内、3d、7d血浆NSE水平 ,并结合颅脑损伤程度、CT、ICP、CPP进行分析。结果 ①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浆NSE浓度立即升高 ,其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②血浆NSE水平与ICP正相关 ,与CPP负相关。③血浆NSE水平随CT图像改变而变化。结论 ①通过对血浆NSE浓度变化的动态观察 ,为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提供较为实用的指标。②监测血浆NSE浓度 ,联合CT、ICP、CPP等指标 ,可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CT 颅内压 脑灌注压
下载PDF
氨基胍减轻家兔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18
作者 田学林 杨兰 +1 位作者 李培杰 张彤哲 《中外医疗》 2015年第35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氨基胍(AG)对家兔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CPR)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5年7月取40只家兔用胸外膜电击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平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AG、AG加肾上腺素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右房压、左室最大变... 目的研究氨基胍(AG)对家兔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CPR)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5年7月取40只家兔用胸外膜电击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平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AG、AG加肾上腺素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右房压、左室最大变化速率(Dp/dt),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结果胸外按压3 min,肾上腺组、氨基胍及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组提高MAP、Dp/dt、CPP,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胸外按压5 min时,AG组及AG联合肾上腺素组提高MAP、Dp/dt、CPP,强于肾上腺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至复苏后240 min,AG组及AG联合肾上腺素组亦强于肾上腺素组(P<0.01),肾上腺素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基胍能减轻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胍 心肺复苏 冠脉灌注压 左室最大变化速率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不同时间点液体反应性及其对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金魁 付阳阳 +5 位作者 余姗姗 张丽利 尹路 朱华栋 徐军 于学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9-554,共6页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CA)中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液体反应性及其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小型长白猪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液体负荷试验组(fluid test,FT组)和对照组(resuscitation only,RO组).按实验常规置管监测主...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CA)中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液体反应性及其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小型长白猪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液体负荷试验组(fluid test,FT组)和对照组(resuscitation only,RO组).按实验常规置管监测主动脉压力(AoP)、中心静脉压力(CVP)及左侧颈动脉血流.电刺激法诱导心室纤维颤动(室颤),无血流时间5 min后给予胸外按压和通气;FT组实验动物按压5 min后经右侧颈内静脉快速输注生理盐水200 mL,此后每按压5 min快速给予液体负荷200 mL,共4次(共计生理盐水800 mL);RO组实验动物除不给予液体负荷外,其余处理与FT组相同,复苏时间20 min.复苏开始后在4个观测时间点(5、10、15、20 min)记录相关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参数,判断不同时间点液体反应性.20 min后给予电复律,比较两组实验动物ROSC情况.结果FT组复苏5、10 min时存在液体反应性,15、20 min(累积液体量600和800 mL)时无液体反应性.FT组液体负荷800 mL后与RO组比较ROSC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O组比较给予液体负荷400 mL后显著增加实验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力(CPP,cm H2O:36.2±5.1 vs.28.8±6.3,P<0.01),但继续给予液体负荷试验(15 min累积液体600 mL,20 min累积液体800 mL)CPP不再增加.右心房压力-颈动脉血流速(P-F)曲线显示液体400 mL有最佳的压力-流速曲线关系.颈动脉最大血流速、血气分析[氧合指数(PaO2/FiO2)]FT组在复苏过程中均显著高于RO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复苏开始10 min(液体400 mL)至复苏结束(液体800 mL)显著高于RO组,与RO组比较,FT组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O2-CaP)随液体输注而降低,但液体输注800 mL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0±2.1 vs.32.0±5.5,P=0.25).结论心肺复苏(CPR)中的液体反应性随着复苏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适当前负荷可显著增加按压射血,但过量液体负荷可能有害,前负荷-按压质量偶联的最佳匹配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液体 冠状动脉灌注压(cpp) 自主循环恢复(ROSC)
下载PDF
冠状血管气体栓塞的治疗与实验研究
20
作者 宋振瑞 高淑文 +2 位作者 张孟元 鲁风菊 蔡新力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6,9,共3页
对冠状血管气体栓塞(CEA)应用提高灌注压(桡动脉平均压10.66kPa以上),加大主动脉与右心房间的压力差,促使冠状血管内气体排出至右房系统在肺内被吸收的治疗方法。3例冠状血管气栓的病人经此法治疗痊愈,未留任何后遗... 对冠状血管气体栓塞(CEA)应用提高灌注压(桡动脉平均压10.66kPa以上),加大主动脉与右心房间的压力差,促使冠状血管内气体排出至右房系统在肺内被吸收的治疗方法。3例冠状血管气栓的病人经此法治疗痊愈,未留任何后遗症;经5次家兔实验进一步证实此法治疗冠状血管气体栓塞是简单可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气体栓塞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