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cteremi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caused by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1
作者 Xiaojun Zhou Xuebing Wang +4 位作者 Hua Wua Meihui Huang Shaoling Wang Xuming Wang Haijian Zhou 《Infectious Medicine》 2022年第4期276-280,共5页
Due to the use of vaccines,infections caused by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are now rare.Here we describe a case of bacteremi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caused by C.diphtheriae in a 69-year-old male patient.The patie... Due to the use of vaccines,infections caused by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are now rare.Here we describe a case of bacteremi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caused by C.diphtheriae in a 69-year-old male patient.The patient presented a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2 days history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Subsequent examinations revealed pneumonia and bacteremia.Non-toxigenic C.diphtheria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blood and sputum.The patient had antimicrobial therapy with good improvement.We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of C.diphtheriae in causing bacteremia and pneumonia,and its accurate and timely diagnosis is needed to avoid poor visu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PNEUMONIA BACTEREMIA China
原文传递
福建省3例输入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2
作者 李曲文 梁雪晨 +3 位作者 高亚东 翁顺太 高源 邵祝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0-594,598,共6页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棒状杆菌(Diphtheria toxin repressor,dtxR)、(Toxin A,toxA)、(Toxin B,toxB)等毒力相关基因,进行MLST序列分型。结果3例病例有典型的皮肤白喉临床表现,皮肤破损部位均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2例病例分离到的2株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均为ST-703;1例病例分离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为ST-248。结论福建省存在白喉输入性风险,非毒原菌亦可引起皮肤白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毒力基因 皮肤白喉
下载PDF
Mycobacterium bovis BCG as a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dtb Gene Antigen from Diphtheria Toxin
3
作者 Dilzamar V.Nascimento Odir A.Dellagostin +5 位作者 Denise C.S.Matos Douglas McIntosh Raphael Hirata Jr. Geraldo M.B.Pereira Ana Luíza Mattos-Guaraldi Geraldo R.G.Armoa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7年第4期176-189,共14页
Diphtheria is a fulminant bacterial disease caused by toxigenic strains of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whose local and systemic manifestations are due to the action of the diphtheria toxin (DT). The vaccine which is u... Diphtheria is a fulminant bacterial disease caused by toxigenic strains of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whose local and systemic manifestations are due to the action of the diphtheria toxin (DT). The vaccine which is used to prevent diphtheria worldwide is a toxoid obtained by detoxifying DT. Although associated with high efficacy in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the current anti-diphtheria vaccine,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DTP (diphtheria, tetanus and pertussis triple vaccine), may present post vaccination effects such as tox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resulting from the presence of contaminants in the vaccine that origin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or detoxification. Therefore, strategies to develop a less toxic and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ally viable vaccine alternativ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existing vaccines in use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the Moreau substrain of BCG which is used in Brazil as a live vaccine against human tuberculosis was genetically modified to carry and express the gene encoding for the diphtheria toxin fragment B (DTB). As such, the DNA sequence encoding the dtb gene was cloned into the pUS977 shuttle vector for cytoplasmic expression and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to BCG cells by electroporation. Mice immunized with recombinant BCG expressing DTB showed seroconversion with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DTB. Also, rBCGs stably expressing DTB persisted up to 60 days in the absence of selective pressure in mice and cell viability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period tested. Finally, immune sera from BALB/c mice vaccinated with rBCGpUS977dtbPW8 were preliminarily tested for their capacity of neutralizing the diphtheria toxin in the Vero Cells ass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mbinant BCG diphtheria Toxin dtb Gene Park Williams 8(PW8)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rDTBPW8 pUS977 Vector
下载PDF
白喉棒杆菌核酸检测试剂用国家参考品的研制
4
作者 赵丹 陈琼 +5 位作者 李亚南 徐潇 刘茹凤 徐颖华 王春娥 叶强 《中国药事》 2023年第12期1438-1444,共7页
目的:研制白喉棒杆菌核酸检测试剂用国家参考品。方法:将6株白喉棒杆菌和10株非白喉棒杆菌代表性菌株在各自适宜的环境下培养,经菌株鉴定后,制备灭活菌液,对候选参考品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评估以及准确性、特异性、重复性和最低检出限... 目的:研制白喉棒杆菌核酸检测试剂用国家参考品。方法:将6株白喉棒杆菌和10株非白喉棒杆菌代表性菌株在各自适宜的环境下培养,经菌株鉴定后,制备灭活菌液,对候选参考品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评估以及准确性、特异性、重复性和最低检出限的验证研究,并组织3家实验室进行协作标定。结果:研制出白喉棒杆菌核酸检测试剂用候选参考品,由6个阳性参考品、10个阴性参考品、最低检出限参考品和重复性参考品组成。证实该候选参考品均匀性及稳定性良好,准确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好,最低检出限可达1.0×10~3~1.0×10~4个菌·m L^(-1)。协作标定结果也进一步表明阳性、阴性、重复性和最低检出限候选参考品均符合国家参考品的各项要求。结论:研制出的白喉棒杆菌核酸检测试剂参考品,可用于相关试剂盒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杆菌 核酸检测试剂 国家参考品 均匀性 稳定性
下载PDF
白喉毒素突变体CRM197在白喉杆菌中的表达纯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涛 邓立功 +4 位作者 段磊 常云松 邵忠琦 毛慧华 宇学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186,共5页
CRM197是一种白喉毒素突变体,第52位的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作为载体蛋白广泛用于疫苗开发。将阐述一种新的生产CRM197方法。将合成的CRM197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CKM4.1中,表达质粒pCKM5.1电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S17-1中,通过结合转... CRM197是一种白喉毒素突变体,第52位的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作为载体蛋白广泛用于疫苗开发。将阐述一种新的生产CRM197方法。将合成的CRM197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CKM4.1中,表达质粒pCKM5.1电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S17-1中,通过结合转移转化至白喉杆菌(ATCC?27010TM的白喉杆菌)中,载体上的导肽序列可以使得CRM197作为可溶性蛋白分泌到胞外表达,CRM197蛋白可占到菌体总蛋白的70%。增强对铁的调控,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以提高产量。经过Q膜、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纯化步骤获得纯度达到95%的CRM197样品,提高了蛋白得率,节约了纯化时间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M197白喉杆菌 接合转移 可溶蛋白 铁调控 阴离子柱
下载PDF
蜂胶对白喉杆菌的抑菌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曾莉萍 许兵红 李进芬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490-491,共2页
目的探讨河南蜂胶对白喉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以白喉杆菌为实验菌种,设置不同pH平板实验组和不同的蜂胶浓度组,每组3次重复,每张滤纸片(直径6mm)加样7μl,记录24h的抑菌效果。结果河南蜂胶在pH5.5、6.0、6.5、7.0、... 目的探讨河南蜂胶对白喉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以白喉杆菌为实验菌种,设置不同pH平板实验组和不同的蜂胶浓度组,每组3次重复,每张滤纸片(直径6mm)加样7μl,记录24h的抑菌效果。结果河南蜂胶在pH5.5、6.0、6.5、7.0、7.5、8.0和8.5不同条件下对白喉杆菌的抑菌环直径(mm)分别为:14.50±0.50、10.83±0.76、10.66±0.29、10.42±1.38、9.92±0.14、9.83±0.29和9.92±0.14。蜂胶浓度从15.50%倍比稀释至0.50%时对白喉杆菌的抑菌环直径(mm)依次为:12.50±1.00、11.50±0.87、11.33±0.76、9.67±0.29、9.17±0.58和7.75±0.25,≤0.25%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无抑菌环。结论随pH增高,河南蜂胶对白喉杆菌的抑菌活性减弱。随着蜂胶浓度降低,对白喉杆菌的抑菌活力减弱,最低抑菌浓度为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白喉杆菌 抑菌试验
下载PDF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易旭 王和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62-1463,共2页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分别采...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但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结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虽然保留了Tox基因但并不能表达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可影响Tox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细菌L型 Tox基因 白喉外毒素
下载PDF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易旭 王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将收集的高于细菌型10 000倍浓度的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注射家兔,观察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变异可影响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蛋白质,从而使其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细菌L型 致病性 外毒素
下载PDF
一例无毒力白喉棒状杆菌携带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诊断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沈丹丹 刘妍 +1 位作者 胡娟 袁应华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132-135,170,共5页
目的对上海市某医院收治的1例携带白喉棒状杆菌的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分析,为白喉的感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及质谱鉴定、涂片染色鉴定、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sequencing,mNGS),纯培养物行16S rDNA基因测序进行... 目的对上海市某医院收治的1例携带白喉棒状杆菌的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分析,为白喉的感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及质谱鉴定、涂片染色鉴定、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sequencing,mNGS),纯培养物行16S rDNA基因测序进行病原学诊断,同时采用PCR方法检测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toxA和toxB表达情况。结果患者痰液培养48h后分离到单一灰白色菌落,经质谱鉴定、涂片镜下及16S rDNA鉴定均提示为白喉棒状杆菌,mNGS提示白喉棒状杆菌较高序列数,PCR结果显示toxA和toxB毒力基因为阴性。结论该病例为白喉棒状杆菌携带患者,虽为无毒力感染者,仍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质谱 宏基因组测序 毒力基因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喉杆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春 熊鸿燕 +2 位作者 张建中 何利华 尹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建立检测白喉杆菌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方法 用PCR扩增白喉杆菌特异的白喉外毒素B基因 (toxB)片段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结果 白喉杆菌参考菌株 (有毒株 )均扩增出 318bp的特异性片段 ,而其他需鉴别诊断的常见... 目的 建立检测白喉杆菌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方法 用PCR扩增白喉杆菌特异的白喉外毒素B基因 (toxB)片段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结果 白喉杆菌参考菌株 (有毒株 )均扩增出 318bp的特异性片段 ,而其他需鉴别诊断的常见病原菌均未扩增出此特异条带。检测灵敏度为 85 0fg/ μl基因组DNA。 结论 依据toxB基因建立的白喉杆菌PCR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白喉杆菌 实验研究 白喉外毒素B片段基因
下载PDF
白喉棒状杆菌在实验教学中的染色方法改良
11
作者 陈剑煌 周红 +1 位作者 黄锦桃 李美玉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29-30,共2页
目的探索实验教学中对白喉棒状杆菌的染色方法的改良。方法将复苏的白喉棒状杆菌接种于鸡蛋培养基上培养24 h,挑取菌体涂片,俾斯麦褐液染色1 min,后以奈瑟氏美蓝液染色1.5 min,制作得染色玻片。结果在油镜下可见清晰的蓝色菌体和明显的... 目的探索实验教学中对白喉棒状杆菌的染色方法的改良。方法将复苏的白喉棒状杆菌接种于鸡蛋培养基上培养24 h,挑取菌体涂片,俾斯麦褐液染色1 min,后以奈瑟氏美蓝液染色1.5 min,制作得染色玻片。结果在油镜下可见清晰的蓝色菌体和明显的深蓝色异染颗粒。在较强及较弱的光线条件下菌体轮廓均可辨认。结论改良的染色方法可改进实验教学效果,其在临床上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染色 改良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健康人携带的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分析
12
作者 范艳霞 邵荣标 郑春早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 :探讨健康人携带的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标准的产毒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方法 :采用鸡蛋斜面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观察其生长特性、测定多种生化反应性、毒力和药物敏感性。结果 :健康人携带的白... 目的 :探讨健康人携带的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标准的产毒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方法 :采用鸡蛋斜面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观察其生长特性、测定多种生化反应性、毒力和药物敏感性。结果 :健康人携带的白喉杆菌的培养特性典型均无毒力 ;发酵麦芽糖和发酵蔗糖的菌株较多 ,有较多的耐麦迪霉素、苯唑青霉素和洁霉素的菌株。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性状 毒力 健康人
下载PDF
2022年天津市1例非产毒白喉棒状杆菌携带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玉婷 张颖 +5 位作者 李闻 丁亚兴 于爽 刘莹 张维 曲江文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对天津市2022年1例报告疑似白喉病例进行鉴定。方法采集该病例咽拭子、全血和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Cd)核酸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该病例为女性,29岁,无国外旅... 目的对天津市2022年1例报告疑似白喉病例进行鉴定。方法采集该病例咽拭子、全血和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Cd)核酸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该病例为女性,29岁,无国外旅居史;2022年7月25日出现咳嗽等症状并住院治疗,无白喉样症状,咽拭子和肺泡灌洗液标本Cd核酸均阳性,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检出Cd,Cd毒力基因检测阴性,2022年8月8日治愈出院。结论该病例为非产毒Cd携带者,排除白喉诊断;需加强疑似白喉的及时发现、报告和规范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毒力基因 带菌者
原文传递
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华宁 马文江 +2 位作者 汪建涛 石婷 李筱荣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7-541,共5页
目的 探讨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的菌群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方法.2009年1至3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合作,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选择109例接受眼病筛查的1至4个月龄的健康小儿,进行... 目的 探讨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的菌群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方法.2009年1至3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合作,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选择109例接受眼病筛查的1至4个月龄的健康小儿,进行双眼结膜囊分泌物取材并做细菌培养和鉴定.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膜囊细菌种类和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膜囊分泌物培养阳性的小儿26例(36只眼),占23.9%.共检出7种44株细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5株,革兰阳性杆菌18株,革兰阴性杆菌1株.其中类白喉棒状杆菌17株(17/44,38.6%),表皮葡萄球菌16株(16/44,36.4%),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6/44,13.6%).单眼分离出2种细菌者8只眼(8/36,22.2%),均为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不同月龄、性别及喂养方式的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1,X2=0.001,X2=1.182,P值均大于0.05).结膜囊培养阳性者26例(36只眼),培养阴性者83例(166只眼),两组小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及受检周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8,t=0.940,t=0.686,P值均大于0.05).本研究中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胎龄及喂养方式不影响结膜囊带菌状态(Wald X2=0.001,Wald X2=0.003,Wald X2=0.117,Wald X2=1.307,Wald X2=1.490,P值均大于0.05).结论 婴儿期结膜囊正常菌群已经建立,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为主要菌种.葡萄球菌与类白喉棒状杆菌有共生现象.小儿结膜囊带菌状态相关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 葡萄球菌 表皮 棒杆菌 白喉 共生 婴儿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浙江省1例携带白喉棒状杆菌病例的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苹苹 韦俊超 +6 位作者 梅玲玲 朱函坪 陈晨 何寒青 卢杭景 陈建才 项海青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275,280,共4页
目的对浙江省1例携带白喉棒状杆菌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方法采集患者咽拭子、鼻咽拭子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各1份,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涂片染色鉴定、生化和蛋白鉴定以及样本核酸的白喉棒状杆菌toxA和toxB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目的对浙江省1例携带白喉棒状杆菌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方法采集患者咽拭子、鼻咽拭子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各1份,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涂片染色鉴定、生化和蛋白鉴定以及样本核酸的白喉棒状杆菌toxA和toxB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到1株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呈阳性,菌体排列呈棒状,粗细不一;奈瑟染色见菌体一端或两端特异性异染颗粒;生化和蛋白鉴定均提示99.0%以上概率属白喉棒状杆菌;患者的采集样本和分离菌株的核酸白喉棒状杆菌toxA和toxB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病例携带的白喉棒状杆菌为不带有毒素生物结构基因编码菌,该病例为无毒白喉棒状杆菌带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毒力基因 病原学特征
原文传递
广东省一例白喉疑似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美真 张伟铮 +6 位作者 疏俊 陈经雕 管大伟 傅传喜 杨波 柯碧霞 柯昌文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9-911,共3页
目的对广东省发现的1例疑似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方法2010年7月6日,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某医院在1例鼻咽癌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中检出白喉棒状杆菌。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及其密... 目的对广东省发现的1例疑似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方法2010年7月6日,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某医院在1例鼻咽癌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中检出白喉棒状杆菌。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3份)和患者鼻腔分泌物标本(1份),采用血平板和吕氏斜面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细菌涂片染色鉴定;应用梅里埃APICoryne棒状杆菌生化鉴定昔进行生化鉴定;应用PCR方法测定白喉棒状杆菌B棒状杆菌噬菌体tox基因;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分析;采用白喉棒状杆菌(重型,编号:CMCC38009)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患者近1个多月无外出史及来访史,否认疫苗接种史。对患者的家人及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未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例。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到1株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形态多样化,经吕氏斜面培养后进行革兰染色和奈瑟染色,菌体一端或两端见特征性的异染颗粒,APICoryne生化鉴定提示99.4%是缓和白喉棒状杆菌。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为白喉棒状杆菌。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均未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PCR检测白喉棒状杆菌β棒状杆菌噬菌体tox基因,结果为阴性。结论此次分离到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不带有毒素生物结构基因,为非毒源菌株,该病例为无毒白喉棒状杆菌健康带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杆菌 白喉 流行病学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中国株白喉杆菌白喉毒素全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新建 李晶 +1 位作者 张宝云 洪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44-348,共5页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一中国株中型白喉产毒杆菌的β噬菌体基因组中克隆出1065碱基对的白喉毒素全基因编码序列,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pGEM-T/载体系统,经有关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成功的克...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一中国株中型白喉产毒杆菌的β噬菌体基因组中克隆出1065碱基对的白喉毒素全基因编码序列,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pGEM-T/载体系统,经有关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成功的克隆出白喉毒素全基因编码序列。利用上下游引物中导人的NdeI和BamHI位点,将白喉毒素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a,从而构建出白喉毒素表达载体PET/DT。以BL21(DE3)为工程菌,用IPTG诱导T7启动子进行表达,经SDS-PAGE分析表明,在58000处可见一产物条带,表达量可达菌体蛋白的25%,经豚鼠毒性实验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表达产物与白喉杆菌分泌的毒素有相同的免疫学及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克隆 序列分析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中国株白喉杆菌毒素全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新建 李晶 +1 位作者 张宝云 洪涛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本实验从我国自己分离的白喉杆菌噬菌体中成功地克隆了白喉毒素的全基因。此基因克隆是以自己设计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以B棒状噬菌体DNA为模板,用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PCR)一次扩增出全基因编码序列。该基因全长共1605... 本实验从我国自己分离的白喉杆菌噬菌体中成功地克隆了白喉毒素的全基因。此基因克隆是以自己设计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以B棒状噬菌体DNA为模板,用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PCR)一次扩增出全基因编码序列。该基因全长共1605个碱基对。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pGEM-T/载体系统,经有关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所获白喉毒素基因的序列与已知序列基本一致,仅有个别碱基位点的差异。该研究为在我国开展白喉毒纱基因工程疫苗及其相关的融合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核苷酸序列
原文传递
首例由拥挤棒状杆菌引起白喉样病例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岩 刘桂芳 +6 位作者 李漫时 宋修光 冯蕾 许青 宋立志 宁桂军 徐爱强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对一例由拥挤棒状杆菌引起的白喉样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分析,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白喉样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咽部病灶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 目的对一例由拥挤棒状杆菌引起的白喉样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分析,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白喉样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咽部病灶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比对,进行细菌种属鉴定和同源性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当地近期无相同病例发生,患儿无类似病例接触史,发病前已完成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基础免疫。患儿咽部病灶及其母亲咽部的拭子培养物中均分离到拥挤棒状杆菌。该菌株生化反应不活泼,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西丁、氯霉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本调查实验室确诊了由拥挤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白喉样病例,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细菌的致病性及多重耐药现象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拥挤棒状杆菌 白喉样病例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原文传递
一起疑似白喉病例的调查处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鹤 马玉杰 +4 位作者 薄芳 王桂月 徐虹 孙兆丹 彦子博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7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对一起疑似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病例开展调查。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定结果。结果病例排除白喉诊断。结论此次疫情调查处理及时并且规范,值得以后借鉴。
关键词 疑似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疫苗接种 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