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及其“基本隐喻”
1
作者 李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象”。这些机能型段落,一并推动着故事本体及寓意的流变与移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山 牛女传说 基本隐喻 兄弟 家族 道德
下载PDF
吸纳与创意:异文视域下的“牛郎织女”叙事新演进——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蓝信君 梁卿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0-106,共7页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音乐剧唱词创作、人物角色高度“拟人化”塑造、戏剧“愁苦因子”铺撒、戏剧“临界绝境”设置以及“戏剧裁决”之“绝境突破”技法运用,实现了对戏剧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画与叙事情节的层级推进以及“牛郎织女”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述与再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 叙事演进 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音乐剧 编剧
下载PDF
隋唐及宋元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3
作者 杨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0-86,共7页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唐代诗文中有大量七夕书写,加强了七夕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与“巧”有关的节俗在唐代迅速发展,乞巧自唐始为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宋代七夕具有多元性,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七夕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七夕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自元代始,七夕节走向稳定同一并逐渐衰落,元代七夕在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有记载,尤其元杂剧大量化用牛女传说,虚笔与现实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节 七夕 牛女传说 乞巧 发展演变 特点
下载PDF
七夕五考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5,共11页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七七丧葬 牛郎织女 西王母
下载PDF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天汉 天水 秦文化 织女 乞巧风俗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 被引量:9
6
作者 赵逵夫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周文化 秦文化 乞巧民俗
下载PDF
由牛郎织女传说看七夕节爱情元素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重建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132-138,共7页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乞巧为主,并有隐约而不断的婚恋习俗或爱情元素。由于封建文明的传统文化不宣扬爱情,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爱情色彩在封建社会不断淡化,后世的七夕节以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崇拜、乞巧、乞子为主要形态。但现代社会具有对情人节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七夕节借助牛郎织女传说,具有较多爱情元素并且传承不衰,是中国最具有情人节基础的传统节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节 情人节 爱情元素
下载PDF
牛郎、织女原型与农耕文明关系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作良 许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5-68,共4页
牛郎、织女名称的起源,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男耕女织的模式对天上星象图附会的产物。牛郎、织女原型的产生,与早期的秦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男耕女织社会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 牛郎 织女 原型 考析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 被引量:5
9
作者 蒋明智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86-94,共9页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的爱情是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和从群婚的混沌中走出来,有了一夫一妻的专偶婚息息相关。将牛郎织女的配偶关系视为尚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阿注婚"的观点是站不住的。由于西周时期一夫一妻制已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级制度和财产观念等,开始向爱情生活渗透。这是造成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传说 阴阳观念 祓禊习俗 阿注婚 专偶婚
下载PDF
牛郎织女神话叙事结构的艺术转换与文学表现——由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而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立 《古代文明》 2007年第1期95-103,共9页
牛郎织女神话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口头承传的话语形式(文本形式)和以星宿形象为依托的物象形式(画面形式)。缘于上述两种神话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牛郎织女神话,从而发现牛郎织女神话独特的... 牛郎织女神话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口头承传的话语形式(文本形式)和以星宿形象为依托的物象形式(画面形式)。缘于上述两种神话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牛郎织女神话,从而发现牛郎织女神话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由这种叙事结构所构成的独特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上述叙事结构和依托这一叙事结构而构成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因缘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基础与情感认同而获得了汉代诗人的共鸣,并通过艺术实践和文学创作,构建了独具汉诗特色的诗性审美模式。至唐代,牛郎织女神话完成了向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节俗形式的演变。随之,这种由牛郎织女神话的确立而建构起来的审美模式遭到“解构”,其所具有的艺术范式作用,也被唐代诗人所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神话 叙述结构 审美模式 汉代 唐代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源地探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爱玲 《唐都学刊》 2008年第5期114-117,共4页
为探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问题,论文通过概要分析我国已有的十余处源地的逻辑论证特征,综合历史文献与牛女传说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西汉武帝修筑昆明池和牛郎织女石像的历史背景,指出西安市长安区斗门才是牛郎织女传说的真正发源地。
关键词 牛郎织女 传说 起源地 长安
下载PDF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演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晓红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9-81,共3页
牛郎织女神话萌芽于西周 ,形成于汉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同时神话也开始向传说转化 ;魏晋南北朝以后 ,经过长期广泛流传 ,故事逐渐定型 ,神话演变为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星辰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 牛郎织女神话萌芽于西周 ,形成于汉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同时神话也开始向传说转化 ;魏晋南北朝以后 ,经过长期广泛流传 ,故事逐渐定型 ,神话演变为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星辰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传说 演变 文化意蕴
下载PDF
符号经济视域下七仙女文化保护与创意开发研究
13
作者 刘爱华 俞玲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53-58,共6页
符号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趋势,其发展程度如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七夕文化在西方情人节的刺激下,其习俗不断变迁,已经成为足以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七仙女文化与牛郎织女文化有联系,... 符号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趋势,其发展程度如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七夕文化在西方情人节的刺激下,其习俗不断变迁,已经成为足以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七仙女文化与牛郎织女文化有联系,这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在后者的遮蔽下,其符号特色不鲜明,因此加强七仙女(包括"毛衣女"故事)研究和文化符号保护,积极建构标志性文化,借助七夕文化的优势符号,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注重学术交流等,有助于推动地方符号经济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衣女” 七仙女 牛郎织女 七夕 符号经济
下载PDF
汉画“牛郎织女”象征符号阐释
14
作者 高梓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61-65,共5页
汉画中的牛郎织女画像彰显的虽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它隐喻着汉代农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彰显出汉代农民对社会地位及婚姻自由的... 汉画中的牛郎织女画像彰显的虽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它隐喻着汉代农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彰显出汉代农民对社会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牛郎织女 符号 阐释
下载PDF
浅谈“七夕”传说与诗词
15
作者 薛以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40-43,共4页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 ,流传广泛而又久远 ,以此为题材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 ,本文试从古代典籍中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以及文人的“七夕”诗词 。
关键词 牵牛织女 神话传说 “七夕”诗词
下载PDF
牛郎织女神话十年研究述评(1996—2006)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小敏 李立 《古代文明》 CSSCI 200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1996至2006年10年间学术界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而且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研究的视野也开阔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牛郎织女神话起源研究;二、牛郎织女神话流行状态... 1996至2006年10年间学术界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而且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研究的视野也开阔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牛郎织女神话起源研究;二、牛郎织女神话流行状态研究;三、牛郎织女神话与相关民俗研究;四、牛郎织女神话与相关文学创作研究;五、牛郎织女神话的历史学、考古学、档案资料等方面的研究;六、牛郎织女神话的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在牛郎织女神话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局面。对近10年牛郎织女神话研究进行学术总结是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述评
下载PDF
汉族与少数民族“牛郎织女”故事母题的共同意识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若熙 丁淑梅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2,115,共9页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故事是流传时间最久远、流传范围最广泛的“异类”婚恋民间故事母题之一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下,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汉族的牛郎织女故事相比较出现了同中有异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故事是流传时间最久远、流传范围最广泛的“异类”婚恋民间故事母题之一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下,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汉族的牛郎织女故事相比较出现了同中有异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在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方面呈现出共同意识倾向,如“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情节方面,这些共同意识对于分析各民族文学的传播特点、民族信仰以及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母题 比较
下载PDF
中国邮票中牛郎织女的纺织服饰信息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琴 王燕 李建强 《服饰导刊》 2021年第1期8-13,共6页
[研究意义]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邮票,历史上曾发行过三套,包括中国邮政发行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中国台湾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中国澳门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但三套邮票在牛耕、织机、服饰的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 [研究意义]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邮票,历史上曾发行过三套,包括中国邮政发行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中国台湾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中国澳门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但三套邮票在牛耕、织机、服饰的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年代进行再确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认为:第一,先秦时期没有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与织女的“人神之恋”故事情节的出现在宋代。第二,三套邮票的设计应该采用水牛、单动式双综双蹑织机、一人一牛的形式。第三,三套邮票中织女和牛郎的发型及服饰在细节的处理上与宋代时代特征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服饰 织机 牛耕
下载PDF
神话中偷窥主题的比较——以希腊神话《阿克泰翁》和中国神话《牛郎织女》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翠敏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7-41,共5页
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窥性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中西神话中有关偷窥的描写从多个角度透露了各自文化的内涵:西方的命运不可抗拒和中国的命运自主,西方的重理智与中国的重人情,西方的神具有无上的权力而中国的神却受到凡... 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窥性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中西神话中有关偷窥的描写从多个角度透露了各自文化的内涵:西方的命运不可抗拒和中国的命运自主,西方的重理智与中国的重人情,西方的神具有无上的权力而中国的神却受到凡人的挑战,西方重视个性的张扬而中国重视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泰翁》 《牛郎织女》 差异 比较
下载PDF
清代汤禄名《七夕图》赏析
20
作者 杨亮 杨亚娣 苏伟 《文博》 201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清代画家汤禄名,善白描人物,锡钩铁画,雅近李公麟,工设色仕女,擅长花卉果实,《七夕图》是他设色仕女图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汤禄名《七夕图》作品的分析、鉴赏,介绍了作者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并对所绘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的演变... 清代画家汤禄名,善白描人物,锡钩铁画,雅近李公麟,工设色仕女,擅长花卉果实,《七夕图》是他设色仕女图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汤禄名《七夕图》作品的分析、鉴赏,介绍了作者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并对所绘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的演变进行分析,使人们全面地了解这一故事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对人物画艺术的发展详细论述,使读者对我国人物画发展历程有所感悟,体会汤禄名在人物画方面的独特成就,从而帮助人们从多角度来欣赏这幅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汤禄名 七夕 牛郎织女 人物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