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 between Cr^(6+) and Mn^(2+) Adsorption in Rock-soil Medium with Combined Pollu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U Xiao-ying ZOU Sheng-zhang +1 位作者 CAI min-qi LU Hai-p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49-50,72,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6+ and Mn2+ adsorption in rock-soil medium with combined pollution. [Method] Combining single Cr6+ and Mn2+ adsorption test with combined pollution test, the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6+ and Mn2+ adsorption in rock-soil medium with combined pollution. [Method] Combining single Cr6+ and Mn2+ adsorption test with combined pollution test, the adsorption laws of Cr6+ and Mn2+ were studi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6+ and Mn2+ adsorption was analysed by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adsorption tests, the adsorption time, adsorption amount and adsorption speed of Cr6+ and Mn2+ were obviously distinct in single adsorption test and combined adsorption 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r6+ and Mn2+, and there existed addition effects between Cr6+ and Mn2+ in regression analysis, that is, the adsorption of Cr6+ by the soil tested would be enhanced by Mn2+.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Mn2+ combined pollution ABSORPTION CORRELATION China
下载PDF
外源刺激剂强化芽孢杆菌高效修复Cr(Ⅵ)污染水体
2
作者 张亚珍 向媛羚 +4 位作者 张庆明 康茜琳 张恒星 张伟 韩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0-1113,共14页
目前,利用微生物修复六价铬[Cr(Ⅵ)]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已经在实验室及场地大量应用,但由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及场地的寡营养条件,导致外源铬(Cr)高效还原微生物定殖困难。鉴于此,本研究从成本低廉且无二次污染的氮源型/碳源型/矿物型/离... 目前,利用微生物修复六价铬[Cr(Ⅵ)]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已经在实验室及场地大量应用,但由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及场地的寡营养条件,导致外源铬(Cr)高效还原微生物定殖困难。鉴于此,本研究从成本低廉且无二次污染的氮源型/碳源型/矿物型/离子型的微生物刺激剂筛选出发,探讨了不同刺激剂添加方式(非包埋型和包埋型)对抗铬芽孢杆菌(Bacillus sp.)高效还原Cr(Ⅵ)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对芽孢杆菌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甘蔗粉(碳源型)、豆粕粉(氮源型)、钙离子[Ca(Ⅱ),离子型]、蒙脱石(矿物型)这四种刺激剂的添加显著增加了芽孢杆菌对Cr(Ⅵ)的还原效率,进一步利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确定了它们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0 g∙L^(-1)、10 g∙L^(-1)、10 mmol∙L^(-1)、8 g∙L^(-1),在第8天时与裸菌相比,分别添加这4种刺激剂的芽孢杆菌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提高了17.48、15.56、11.70、18.84个百分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挑选2个效果最佳的刺激剂甘蔗粉和蒙脱石,利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混合型刺激剂(甘蔗粉+蒙脱石)与菌的最佳投加量,结果显示甘蔗粉投加量为8 g∙L^(-1)、蒙脱石投加量为6 g∙L^(-1)、菌剂投加量为0.3%(V/V)时,培养8 d后,与裸菌相比,添加混合刺激剂的芽孢杆菌对Cr(Ⅵ)还原率增加了32.53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单一非混合刺激组。考虑到刺激剂直接加入环境亦会被土著微生物利用,导致对外源铬还原微生物刺激作用的长效性差,本研究还探究了包埋型缓释刺激剂对芽孢杆菌还原Cr(Ⅵ)的长效刺激作用,结果发现,在包埋型刺激剂的辅助下,芽孢杆菌对Cr(Ⅵ)的还原能力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其Cr(Ⅵ)还原率分别从86.08%(第2天)增加到97.09%(第28天),添加了非包埋型混合刺激剂的菌从86.92%(第2天)下降到75.93%(第28天)。SEM观察修复28 d的菌,发现未加任何刺激剂的裸菌出现严重皱缩,部分断裂,形态结构不完整;添加非包埋混合刺激剂的菌出现轻微皱缩,点状断裂,形态结构较为完整;而添加包埋型刺激剂的菌光滑,形态结构完整,表面有绒毛状产物,EDS显示绒毛状产物O和Cr含量相对于其他元素较多,包埋型刺激剂提升了菌细胞表面参与的铬固定,降低了铬对细菌细胞的毒性。研究表明,混合刺激剂还原效果优于单一非混合刺激组,确定最佳投加量分别为甘蔗粉(8 g∙L^(-1))、蒙脱石(6 g∙L^(-1))和菌剂(0.3%)。利用非包埋型刺激剂有利于短期内快速提升菌对Cr(Ⅵ)还原,而包埋型刺激剂使菌还原Cr(Ⅵ)具有长效性并有效地降低了Cr(Ⅵ)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非包埋型刺激剂 包埋型刺激剂 芽孢杆菌 cr()还原效率
下载PDF
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研究进展
3
作者 麻倩倩 苏秀霞 +1 位作者 张婧 常瑞琪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含Cr(Ⅵ)废水的排放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害。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净化水环境中的Cr(Ⅵ)不容忽视。目前,吸附法被认为是处理含Cr(Ⅵ)废水最有前途和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开发经济...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含Cr(Ⅵ)废水的排放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害。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净化水环境中的Cr(Ⅵ)不容忽视。目前,吸附法被认为是处理含Cr(Ⅵ)废水最有前途和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开发经济高效的吸附剂是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关键。综述了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污染 废水 吸附法 吸附剂
下载PDF
尖晶石型铁氧体处理废水中Cr(Ⅵ)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竞哲 苑高千 +3 位作者 解厚波 王洪红 张海军 李发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8-2063,共16页
六价铬(Cr(Ⅵ))具有生物积累性、生物持久性和剧毒性三大特性,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污染物,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含Cr(Ⅵ)废水的排放日益增多,Cr(Ⅵ)污染日趋严重,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尖晶... 六价铬(Cr(Ⅵ))具有生物积累性、生物持久性和剧毒性三大特性,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污染物,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含Cr(Ⅵ)废水的排放日益增多,Cr(Ⅵ)污染日趋严重,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尖晶石型铁氧体具有吸附;催化还原Cr(Ⅵ)的能力和特殊的磁分离性能,是一种重要的Cr(Ⅵ)无害化处理材料.本文综述了尖晶石型铁氧体在Cr(Ⅵ)无害化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含Cr(Ⅵ)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及绿色工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尖晶石型铁氧体 吸附 催化还原
下载PDF
土壤Cr(Ⅵ)稳定化修复材料的野外应用研究
5
作者 景琦 石巍巍 +3 位作者 陈文芳 陈磊磊 李慧芳 李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3-49,共7页
以河南某铬渣堆Cr(Ⅵ)污染严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腐殖酸(HA)、多硫化钙(CPS)、FeSO_(4)、Na_(2)S、Na_(2)S_(2)O_(3)、抗坏血酸(VC)6种稳定剂开展Cr(Ⅵ)污染土壤稳定化实验,通过考察土壤及其浸出液中的Cr(Ⅵ)含量和pH在3~28 d内的... 以河南某铬渣堆Cr(Ⅵ)污染严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腐殖酸(HA)、多硫化钙(CPS)、FeSO_(4)、Na_(2)S、Na_(2)S_(2)O_(3)、抗坏血酸(VC)6种稳定剂开展Cr(Ⅵ)污染土壤稳定化实验,通过考察土壤及其浸出液中的Cr(Ⅵ)含量和pH在3~28 d内的变化情况,筛选出适合实际场地修复的最佳稳定剂。结果表明:CPS对Cr(Ⅵ)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极大地降低土壤Cr(Ⅵ)及其浸出液Cr(Ⅵ)含量,但造成了土壤碱性问题;将酸性稳定剂FeSO4和碱性稳定剂CPS按照质量分数3%和2%制成的混合稳定剂(T3稳定剂)作用于Cr(Ⅵ)污染土壤,表现出显著稳定化效果同时几乎不影响土壤pH;将T3稳定剂应用于野外Cr(Ⅵ)污染场地的稳定化修复,修复后的土壤及其浸出液的Cr(Ⅵ)含量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研究显示,该技术可为后期Cr(Ⅵ)污染场地大规模土壤修复应用提供工作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硫化钙 硫酸亚铁 cr()污染 稳定化 场地修复
下载PDF
Cu Cr(Ⅵ)复合污染对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贾秀英 李喜梅 +2 位作者 杨亚琴 胡凌飞 朱越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重金属Cr(Ⅵ)、Cu对蚯蚓单一与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Ⅵ)、Cu对蚯蚓都具毒性,Cr(Ⅵ)的毒性大于Cu的毒性;Cr(Ⅵ)、Cu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重金属Cr(Ⅵ)、Cu对蚯蚓单一与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Ⅵ)、Cu对蚯蚓都具毒性,Cr(Ⅵ)的毒性大于Cu的毒性;Cr(Ⅵ)、Cu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4.04mg·kg-1、176.12mg·kg-1。复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u对Cr(Ⅵ)毒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Cr(Ⅵ)对蚯蚓48h的半致死浓度为94.605mg·kg-1;中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u的存在增强了Cr(Ⅵ)的毒性,且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增强,Cr(Ⅵ)对蚯蚓48h的半致死浓度为76.608mg·kg-1;高浓度的Cu与Cr(Ⅵ)复合,Cr(Ⅵ)对蚯蚓的毒性也明显增强,但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趋平缓。可见,重金属Cr(Ⅵ)、Cu的复合污染对蚯蚓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各污染物的不同浓度组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cr() CU 单一及复合污染 急性毒性
下载PDF
Cd Cr(Ⅵ)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贾秀英 董爱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7-339,共3页
主要研究了Cd、Cr(Ⅵ)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Cd、Cr(Ⅵ)胁迫浓度的增加以及染毒时间的延长,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Cd、Cr(Ⅵ)复合污染的效应明显大于单一污染的效应。... 主要研究了Cd、Cr(Ⅵ)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Cd、Cr(Ⅵ)胁迫浓度的增加以及染毒时间的延长,鲫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Cd、Cr(Ⅵ)复合污染的效应明显大于单一污染的效应。在离体情况下,Cd对鲫鱼脑的AChE活性有直接影响,而Cr(Ⅵ)对鲫鱼脑的AChE活性无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cr 复台污染 鲫鱼 脑组织 乙酰胆碱酯酶 酶活性 水体污染
下载PDF
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Cr(Ⅵ)去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淼 汤岳琴 +2 位作者 于萍 周元祥 吴晓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0-526,共7页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obacter、Ochrobactrum和Brachymonas属。对其中7株细菌,考察了菌株生长期、pH值和Cr(Ⅵ)浓度对菌株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在有较高代谢活性的条件下具较高的Cr(Ⅵ)去除能力;pH值对菌株去除Cr(Ⅵ)的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在50mg/LCr(Ⅵ)、pH值为7~8的条件下,Microbacterium属16号和21号菌株在36h时对Cr(Ⅵ)的去除率达80%~95%;高浓度的Cr(Ⅵ)抑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其中21号菌株在110mg/L的Cr(Ⅵ)浓度下去除效果最佳,Cr(Ⅵ)去除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铬抗性菌株 cr()去除细菌 微生物分离
下载PDF
污染河流中Cr(Ⅵ)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志萍 陈肖刚 沈照理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4,共6页
为了研究污染河流中Cr(Ⅵ)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选用3种天然砂土作为渗透介质进行室内试验,以生活污水模拟污染河水,发现铬在粗砂中第13d发生穿透,此后粗砂对铬的去除率为77%~99%;2种中砂对铬的去除率始终大于91%和96%,铬很难进入地下... 为了研究污染河流中Cr(Ⅵ)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选用3种天然砂土作为渗透介质进行室内试验,以生活污水模拟污染河水,发现铬在粗砂中第13d发生穿透,此后粗砂对铬的去除率为77%~99%;2种中砂对铬的去除率始终大于91%和96%,铬很难进入地下水。凉水河野外试验表明,凉水河沿岸的1#、2#、3#采样点和煤厂井中Cr(Ⅵ)浓度均不大于地下水中Cr(Ⅵ)的背景浓度,凉水河中的Cr(Ⅵ)对地下水影响较小.还原和沉淀反应是Cr(Ⅵ)去除的主要机理,由于长期污染河流下部渗透介质始终处于厌氧环境,其中富含还原性物质,Cr(Ⅵ)可以通过沉淀反应大部分得以去除,本次试验研究表明污染河流不是地下水铬污染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流 cr() 地下水
下载PDF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晓丽 李雪 +3 位作者 寇志健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5,共10页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载体 硫酸盐还原菌(SRB) cr()污染 吸附动力学 最佳吸附条件
下载PDF
生物炭-微生物复合材料修复Cr(Ⅵ)污染土壤条件优化及促生效果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庆宏 宋玉艳 +3 位作者 韩剑宏 张连科 张铁军 王维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4-970,共7页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综合考察了BC-MT修复Cr(Ⅵ)污染土壤最佳条件及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能成功附着在生物炭上,BC-MT对Cr(Ⅵ)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在BC-MT投加量3%(质量分数,下同)、氮源投加量10g/kg、土壤含水率14%的条件下,修复25d,Cr(Ⅵ)去除率为64.35%,可提取态铬从27.01mg/L降至7.72mg/L。在3%BC-MT作用下,植物生长12周后地上、地下部分总铬含量分别降低了65.15%、49.76%,Cr(Ⅵ)分别降低了94.11%、87.74%,植物株高增加了17.7cm,生物量(以干重计)增加了132mg,叶绿素增加了4.65mg/g,可溶性糖增加了1.69mg/g。由此可见,BC-MT不但能有效降低土壤Cr(Ⅵ)含量,而且促生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生物炭-微生物复合材料 促生效果
下载PDF
某Cr(Ⅵ)污染场地修复的PRB反应材料及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志红 王广才 +2 位作者 蔡五田 刘菲 黄丹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196,共11页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尺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因其无须外源动力、不占地面空间、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羽分布具有差异性,前期场...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尺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因其无须外源动力、不占地面空间、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羽分布具有差异性,前期场地调查、反应材料的筛选、反应墙尺寸结构的设计对于PRB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PRB修复河南某Cr(Ⅵ)污染场地为例,详细阐述场地调查、材料筛选、材料反应参数确定、PRB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可为后续PRB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PRB修复技术适用于该场地,铸铁与活性炭混合材料为最佳修复材料;反应门长40 m(反应材料厚2 m,上下游分别为2 m厚砾石层),东西两侧隔水墙长为60 m的U型漏斗门系统型PRB,可有效捕获并修复污染羽,工程成本远低于连续反应墙式PRB,为该场地修复最优PRB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B 地下水污染 cr() 场地调查评价 反应墙设计
下载PDF
焦作市某水厂源水中Cr(Ⅵ)来源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尹国勋 李艳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68,共4页
从焦作市某水厂源水中Cr(Ⅵ)持续上升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区域污染源和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追踪Cr(Ⅵ)的污染来源。分析认为,土壤、工矿废水和煤矸山不是该水厂源水中Cr(Ⅵ)的污染源;王掌河粉煤灰堆放场是其污染源,流经王掌... 从焦作市某水厂源水中Cr(Ⅵ)持续上升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区域污染源和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追踪Cr(Ⅵ)的污染来源。分析认为,土壤、工矿废水和煤矸山不是该水厂源水中Cr(Ⅵ)的污染源;王掌河粉煤灰堆放场是其污染源,流经王掌河灰厂的河流加快了Cr(Ⅵ)离子迁移速度;岩溶裂隙及北东-南西向的次级张性断层等为Cr(Ⅵ)离子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地下水 污染源 粉煤灰
下载PDF
Cu(Ⅱ)、Cr(Ⅵ)、Hg(Ⅱ)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海云 侯明 陈召桂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8-542,共5页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Cu(Ⅱ)、Cr(Ⅵ)、Hg(Ⅱ)诱导的微核效应以及Cu(Ⅱ)对Cr(Ⅵ)、Hg(Ⅱ)微核效应的影响,并用F检验和q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3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0~120 mg/L Cu(Ⅱ)、0~80 mg/L Cr(Ⅵ)、0~30 mg/L Hg(Ⅱ...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Cu(Ⅱ)、Cr(Ⅵ)、Hg(Ⅱ)诱导的微核效应以及Cu(Ⅱ)对Cr(Ⅵ)、Hg(Ⅱ)微核效应的影响,并用F检验和q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3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0~120 mg/L Cu(Ⅱ)、0~80 mg/L Cr(Ⅵ)、0~30 mg/L Hg(Ⅱ)诱导的蚕豆根尖微核率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Cr(Ⅵ)、Hg(Ⅱ)浓度继续增大时,由于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其微核率下降.统计检验表明,各处理组与空白组以及各处理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种金属离子的细胞遗传学毒性大小为Hg(Ⅱ)>Cr(Ⅵ)>Cu(Ⅱ).Cu(Ⅱ)与Cr(Ⅵ)共存时, Cu(Ⅱ)对Cr(Ⅵ)的蚕豆根尖微核效应影响较复杂,既有拮抗效应又有协同效应.当Cu(Ⅱ)与Hg(Ⅱ)共存时,Cu(Ⅱ)对Hg(Ⅱ)的蚕豆根尖微核效应影响总体表现为拮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电根尖细胞 Cu(Ⅱ) cr() Hg(Ⅱ) 微核半 分裂指数 复合作用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Cr(Ⅵ)离子的吸附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茹霞 钟文彬 +2 位作者 谢林华 谢亚勃 李建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400,共16页
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发利用多孔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一直是材料、环境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比表面积大、孔径可... 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发利用多孔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一直是材料、环境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比表面积大、孔径可调、孔表面特征易设计调控等特点,在气体分离、催化、传感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高稳定MOF材料的构筑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大量研究工作探索了这类材料在水中的应用,包括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Cr(Ⅵ)离子是一类毒性大、分布广的重金属离子,不同条件下存在形态多样,其吸附去除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MOF材料吸附去除水中Cr(Ⅵ)离子的研究工作,并将这些材料归属为:(1)高稳定的锆基MOF、(2)阳离子框架型MOF、(3)后修饰的MOF及(4)MOF基复合材料4类;也对这些材料的Cr(Ⅵ)离子吸附机理、吸附量、材料再生性等进行了概括;最后分析了MOF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吸附去除实际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重金属污染 六价铬cr() 吸附去除 多孔材料
下载PDF
一株典型伯克氏菌对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吸附转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檀笑 曾洁仪 +2 位作者 张逸凡 曾巧云 陈烁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2-937,共6页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12,用于开展水体Cr(Ⅵ)/Cu(Ⅱ)复合污染微生物吸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Y-12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规律不同。随时间延长,Cr(Ⅵ)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是共存Cu(Ⅱ)的去除率在2.00h达到最大值之后却又逐渐被解吸出来;Y-12去除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最佳pH为6,强酸条件下,Y-12对Cr(Ⅵ)的吸附受到抑制,而当溶液pH为9时,Y-12主要通过还原作用对Cr(Ⅵ)进行解毒;Cr(Ⅵ)浓度越大越不利于Cr(Ⅵ)的去除,溶液中Cu(Ⅱ)浓度变化对Cr(Ⅵ)去除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适宜环境条件下,Y-12能有效去除水体中Cr(Ⅵ)/Cu(Ⅱ)复合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Cu(Ⅱ) 复合污染 微生物吸附 还原解毒
下载PDF
天然含铅黄铁矿试样处理含Cr(Ⅵ)废水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良玺 周川野 +4 位作者 鲁安怀 姬翔 丁竑瑞 王长秋 李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3-680,共8页
天然黄铁矿对Cr(Ⅵ)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本研究选取湖北十堰某天然含铅黄铁矿试样处理含Cr(Ⅵ)的废水,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结构与成分分析,考察了去除Cr(Ⅵ)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然含铅黄铁矿样品对Cr(Ⅵ)... 天然黄铁矿对Cr(Ⅵ)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本研究选取湖北十堰某天然含铅黄铁矿试样处理含Cr(Ⅵ)的废水,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结构与成分分析,考察了去除Cr(Ⅵ)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然含铅黄铁矿样品对Cr(Ⅵ)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其对浓度为50 mg/L的含Cr(Ⅵ)废水去除率达95%~99%。并系统研究了黄铁矿颗粒粒度、反应时长、pH值对处理含Cr(Ⅵ)废水性能的影响,发现Cr(Ⅵ)主要吸附在黄铁矿颗粒表面形成絮状物质,对反应后产物的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形成的絮状沉淀物为含铬、铅元素的针状铬铅矿,这对生成次生矿物沉淀从而除铬的新方法具有进一步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铅黄铁矿 cr() 铬污染 去除率 铬铅矿
下载PDF
黄原胶改性微米铁修复地下水中Cr(Ⅵ)污染的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勇胜 李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4-1230,共7页
为了解决微米铁的重力沉降问题,提高微米铁修复地下水Cr(Ⅵ)污染的原位修复效果,本文利用黄原胶对微米铁进行改性,并通过沉降实验探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稳定性,同时选择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黄原胶改性微米铁去除地下水Cr(Ⅵ)污染... 为了解决微米铁的重力沉降问题,提高微米铁修复地下水Cr(Ⅵ)污染的原位修复效果,本文利用黄原胶对微米铁进行改性,并通过沉降实验探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稳定性,同时选择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黄原胶改性微米铁去除地下水Cr(Ⅵ)污染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当黄原胶的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5、2.0、2.5、3.0、6.0 g/L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悬浮稳定性逐渐得到加强,在5 h沉降实验结束时,对应的相对分光光度值分别为0.05、0.25、0.46、0.57、0.65、0.73和0.87;黄原胶具有抑制微米铁吸附Cr(Ⅵ)的能力,其可促进Cr(Ⅵ)的还原,提高Cr(Ⅵ)的去除率;随着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Cr(Ⅵ)去除率分别为33.4%、41.2%、47.4%、51.1%、53.0%、63.9%和64.1%;6.0 g/L黄原胶改性的微米铁浆液具有最佳的悬浮稳定性,黄原胶的投加提高了微米铁的反应活性,但当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超过3.0 g/L时,其对Cr(Ⅵ)的去除率没有显著提高;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越大,黄原胶的缓冲作用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改性微米铁 黄原胶 cr() 污染修复
下载PDF
阳极电解液pH值对Cr(Ⅵ)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青青 祝方 +2 位作者 任文涛 张卫珂 张子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研究不同阳极电解液初始pH值条件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铜溶液为阴极电解液,不同初始pH值(pH=3、4、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阳极电解液,并在阴极室靠近土壤处放置阳离子交换膜,以此阻隔阴极的OH-进入土壤... 为研究不同阳极电解液初始pH值条件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铜溶液为阴极电解液,不同初始pH值(pH=3、4、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阳极电解液,并在阴极室靠近土壤处放置阳离子交换膜,以此阻隔阴极的OH-进入土壤,采用电动力学方法修复Cr(Ⅵ)污染土壤。结果表明:经过400h电动修复后,当阳极电解液初始pH=3时土壤中铬的去除效果最佳,此时靠近阴极部分S7区域土壤为最大截面去除率,达到84.5%。采用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对电动修复前后铬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动修复过程中主要是对土壤中可氧化态和弱酸可提取态的铬进行了去除,而残渣态铬含量几乎不变。选用铜盐作为阴极电解液可以有效促进铬的迁移与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六价铬cr() 电动力学修复 阳极电解液pH值
下载PDF
电絮凝废水中Cr(Ⅵ)高效去除工艺条件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晨 陈萍 +2 位作者 包准 王立章 李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水体Cr(Ⅵ)污染因污染物来源广泛、毒性强,易形成水体-土壤复合污染,其绿色、低成本达标治理已成为国内外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采用电絮凝工艺进行废水中Cr(Ⅵ)污染去除,探索液相pH、槽电压、电解质浓度及初始Cr(Ⅵ)浓度对... 水体Cr(Ⅵ)污染因污染物来源广泛、毒性强,易形成水体-土壤复合污染,其绿色、低成本达标治理已成为国内外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采用电絮凝工艺进行废水中Cr(Ⅵ)污染去除,探索液相pH、槽电压、电解质浓度及初始Cr(Ⅵ)浓度对电絮凝Cr(Ⅵ)去除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对所得沉淀絮体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分析,阐明Cr(Ⅵ)电絮凝沉淀去除机理。结果表明,Cr(Ⅵ)电絮凝去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相pH=6.0,槽电压3.0 V,电解质浓度2.0%,在此条件下,初始浓度10.0mg/L的含铬废水,经12.0min电絮凝反应,出水铬浓度为0.018mg/L,去除效率达99.98%,满足饮用水Cr(Ⅵ)排放限值。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废水中的Cr(Ⅵ)经Fe^(2+)还原为Cr(Ⅲ)后,以CrOOH与Cr(OH)3的形式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载带沉淀而去除。电絮凝工艺治理水体Cr(Ⅵ)污染具有去除效率高、速率快、污泥产生量低的特点,可为水体Cr(Ⅵ)污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cr()污染 电絮凝 达标排放 工艺条件 去除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