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芷晗 刘研萍 +2 位作者 郭荣欣 郑旭升 邹德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67,272,共7页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紫外老化法增加微塑料表面粗糙度、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动力学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微塑料和老化微塑料对Cr(Ⅵ)和Pb(Ⅱ)的吸附分别以单层的物理吸附和多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点与微塑料种类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对Cr(Ⅵ)和Pb(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乳酸 重金属cr(Ⅵ) 重金属Pb(Ⅱ) 吸附特征
下载PDF
改性纳米零价铁对Cd(Ⅱ)、Cr(Ⅵ)、Pb(Ⅱ)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琋 张桂森 +2 位作者 王雅璇 古雪 王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7-1833,1837,共8页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和XPS分析,揭示了BC-BE-nZVI对单一和复合重金属体系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BC-BE-nZVI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最强,Cd(Ⅱ)、Cr(Ⅵ)、Pb(Ⅱ)去除率分别可达96.43%,97.70%和95.69%,并且能够适应pH范围较广的重金属废水;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更适合描述BC-BE-nZVI的吸附过程;复合重金属体系下,BC-BE-nZVI的吸附过程更适用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竞争吸附能力Cd(Ⅱ)>Cr(Ⅵ);单一重金属体系下,Cd(Ⅱ)去除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Cr(Ⅵ)的去除主要为还原和吸附,Pb(Ⅱ)主要为吸附沉淀;而复合重金属体系下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和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 cr(Ⅵ) Pb(Ⅱ) 改性纳米零价铁 吸附性能
下载PDF
针铁矿硫化过程对Cr(Ⅵ)还原的影响与机理
3
作者 崔雅云 朱琳 +1 位作者 盖楠 杜江坤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3,共8页
Cr(Ⅵ)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与铁(氢)氧化物的吸附、氧化还原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选取针铁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硫化过程对Cr(Ⅵ)还原的影响与机理。结果表明:针铁矿/Na2S/Cr(Ⅵ)体系还原Cr(Ⅵ)的作用机理为体系中的S(-Ⅱ)提供电子并... Cr(Ⅵ)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与铁(氢)氧化物的吸附、氧化还原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选取针铁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硫化过程对Cr(Ⅵ)还原的影响与机理。结果表明:针铁矿/Na2S/Cr(Ⅵ)体系还原Cr(Ⅵ)的作用机理为体系中的S(-Ⅱ)提供电子并促进电子转移,将针铁矿结构中的Fe(Ⅲ)还原为Fe(Ⅱ)吸附态;Fe(Ⅱ)和S(-Ⅱ)均作为还原剂,将Cr(Ⅵ)还原成Cr(Ⅲ),最终形成Cr(Ⅲ)-Fe(Ⅲ)氢氧化物共沉淀物被吸附在矿物的表面;Cr(Ⅵ)的去除效果随着Na2S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p H值为6时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NO_(3)^(-)、SO_(4)^(2-)、PO_(4)^(3-)、CO_(3)^(2-)对Cr(Ⅵ)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PO43-对Cr(Ⅵ)的去除影响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铁矿 cr(Ⅵ) 硫化作用 Fe(Ⅱ)/Fe(Ⅲ)循环
下载PDF
霉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2 位作者 刘娜 杜连柱 房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2,71,共3页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 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 g/g,说明该霉菌可以很好的去除低温水体(地下水)中Cr(Ⅵ)、Cd(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吸附 cr(Ⅵ) Cd(Ⅱ)
下载PDF
Cr(Ⅱ)在LiCl-KCl共晶熔盐体系中的电极过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段淑贞 刘兴江 王新东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75-177,共3页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交流阻抗法对Cr(Ⅱ)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电极过程 cr(ii) LiCl-KCl熔盐
下载PDF
载体乳化液膜法同步进行亚稳相PbCrO_4纳米粒子的仿生合成与铅铬废水的处理 被引量:8
6
作者 柳华杰 吴庆生 +1 位作者 丁亚平 刘璐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采用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仿生合成方法———载体乳化液膜法 ,在煤油 -Span 80 -N73 0 1乳化液膜体系中 ,以电镀废水中常见的Cr(VI)溶液为外相 ,蓄电池、油漆等行业废水常见的Pb(II)溶液为内相 ,通过对生物体内囊泡结构的形态和离子传输... 采用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仿生合成方法———载体乳化液膜法 ,在煤油 -Span 80 -N73 0 1乳化液膜体系中 ,以电镀废水中常见的Cr(VI)溶液为外相 ,蓄电池、油漆等行业废水常见的Pb(II)溶液为内相 ,通过对生物体内囊泡结构的形态和离子传输功能模拟 ,室温下成功合成了能稳定存在的直径为 5~ 15nm的正交亚稳相PbCrO4纳米粒子 .使用XRD ,TEM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首次通过FT IR和UV vis对所得产物和普通块体材料的光学性质做了比较 .并对乳化液膜体系控制产物晶型和尺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乳化液膜法 PbcrO4 纳米粒子 废水处理工业 环境保护 电镀废水
下载PDF
Fe(Ⅱ)对Cr(Ⅵ)—I^-体系的诱导反应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何荣桓 王建华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年第1期44-48,共5页
考察了Fe(Ⅲ)—I^-、Cr(Ⅵ)—I^-及Cr(Ⅵ)—I^-—Fe(Ⅱ)体系的反应曲线,证明了由于Fe(Ⅱ)的引入,使体系中产生Cr的五价中间体Cr(Ⅴ)并快速地氧化了I^-;通过实验确定了Cr(Ⅵ)—I^-—Fe(Ⅱ)体系的化学计量关系,导出了诱导反应的机理和动... 考察了Fe(Ⅲ)—I^-、Cr(Ⅵ)—I^-及Cr(Ⅵ)—I^-—Fe(Ⅱ)体系的反应曲线,证明了由于Fe(Ⅱ)的引入,使体系中产生Cr的五价中间体Cr(Ⅴ)并快速地氧化了I^-;通过实验确定了Cr(Ⅵ)—I^-—Fe(Ⅱ)体系的化学计量关系,导出了诱导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方程,并通过反应曲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cr I 诱导反应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液-固体系分离Cu(Ⅱ)、Pb(Ⅱ)、Cd(Ⅱ)、Cr(Ⅱ)
8
作者 刘玉玲 卓馨 张春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7-49,共3页
在一定浓度硫酸铵存在的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溶液能形成盐水相与聚合物固相。实验研究了Cu(Ⅱ)、Pb(Ⅱ)、Cd(Ⅱ)、Cr(Ⅱ)与邻苯二酚紫(PV)形成的配合物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水萃取体系液固两相中的分配行为。探讨萃取酸度、硫酸... 在一定浓度硫酸铵存在的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溶液能形成盐水相与聚合物固相。实验研究了Cu(Ⅱ)、Pb(Ⅱ)、Cd(Ⅱ)、Cr(Ⅱ)与邻苯二酚紫(PV)形成的配合物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水萃取体系液固两相中的分配行为。探讨萃取酸度、硫酸铵浓度和萃取剂用量等条件对金属离子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实现Cr(Ⅱ)与Cu(Ⅱ)的定量萃取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烷酮 液-固萃取 邻苯二酚紫 铜(Ⅱ) 铅(Ⅱ) 镉(Ⅱ) 铬(Ⅱ)
下载PDF
羊骨炭对Pb(Ⅱ)、Cr(Ⅵ)、Cd(Ⅱ)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阿布都热合曼.吐尔逊 迪丽努尔.塔力甫 阿依努尔.达吾提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19期13-15,共3页
以CO2为活化剂制备羊骨炭,在不同溶液pH、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等条件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吸附规律,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羊骨炭对Pb(Ⅱ)、... 以CO2为活化剂制备羊骨炭,在不同溶液pH、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等条件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吸附规律,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4.2 mg/g、0.07 mg/g和2.7 mg/g时,吸附液的pH值Pb(Ⅱ)、Cd(Ⅱ)为7~8、Cr(Ⅵ)为酸性pH<6;羊骨炭的投加量分别为:0.2、0.7、0.03 g;最佳初始浓度分别为:60 mg/L、15 mg/L、30 mg/L。羊骨炭对3种离子的吸附行为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计算得四种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54、1.247、0.40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骨炭 Pb(Ⅱ)、cr(Ⅵ)和Cd(Ⅱ) 吸附
下载PDF
轿车侧碰撞中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济匡 杨杏梅 张超尘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9-84,91,共7页
在轿车侧面碰撞事故中,儿童乘员头、胸部是主要损伤部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乘员头、胸部的损伤风险,对儿童约束系统和侧面气囊的安全性能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MADYMO建立儿童乘员侧面碰撞仿真模型,并通过台车试验结果... 在轿车侧面碰撞事故中,儿童乘员头、胸部是主要损伤部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乘员头、胸部的损伤风险,对儿童约束系统和侧面气囊的安全性能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MADYMO建立儿童乘员侧面碰撞仿真模型,并通过台车试验结果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以头、胸部加速度为优化目标,运用试验设计方法和方差分析进行相关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并确定主要的优化设计变量为侧面气囊的泄气率常数、儿童安全座椅的上固定点位置和下固定织带的刚度系数,进而构建优化目标的二阶多元回归代理模型,利用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构建的代理模型进行优化求解,获得包含头、胸部加速度最优解集的Pareto前沿曲线。通过权衡分析选取使头、胸部的损伤风险同时降低的最优解,最后确定侧面气囊的泄气率常数0.037,儿童座椅的上固定点x向位置-0.25 m,座椅下固定织带的刚度系数0.5为儿童约束系统主要设计参数的最优配置。在最优设计配置条件下得到的儿童头部合成加速度峰值比初始值下降了约24%,胸部合成加速度峰值比初始值下降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面碰撞 儿童约束系统 侧面安全气囊 NSGA-Ⅱ算法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I——理论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锴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6-553,共8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考察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考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它属于输入道成像方式.本文基于理论模型数据,实现了输出道成缘方式的CRS叠加方法.相比传统的输入道成像方式,它具有能够保证大偏移距反射信息的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的优点,而且更加容易推广到三维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反射面元叠加 共反射点叠加 输出道成像方式 输入道成像方式 数据输入面 数据输出面 克希霍夫MZO
下载PDF
活性炭纤维电吸附重金属及磺胺甲恶唑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文君 贾秉鑫 +3 位作者 张亚南 关久念 曲蛟 路莹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9-681,共13页
使用盐酸对吸附剂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ACF)进行改性,通过SEM、BET和FTIR对改性前后的ACF形貌及结构进行系统表征发现,改性后ACF较改性前表面杂质减少且沟壑更加明显,比表面积提高22%,微孔体积增加5%,含氧官能团(C-O和C=O... 使用盐酸对吸附剂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ACF)进行改性,通过SEM、BET和FTIR对改性前后的ACF形貌及结构进行系统表征发现,改性后ACF较改性前表面杂质减少且沟壑更加明显,比表面积提高22%,微孔体积增加5%,含氧官能团(C-O和C=O)明显增多.以水中重金属离子(Zn(II)及Cr(VI))和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改性后ACF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静吸附和电吸附)性能,考察了浓度、pH、外加电压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ACF用量为5 g,电压为1.2 V,Zn(II)、Cr(VI)及SMX浓度均为10mg·L-1,Zn(II)溶液pH为5时,ACF吸附水中Zn(II)的最大吸附量为9.25 mg·g-1,是静吸附条件的2.15倍;Cr(VI)溶液pH为4时,ACF吸附Cr(VI)的最大吸附量为8.86 mg·g-1,是静吸附条件的1.96倍;SMX溶液pH为6时,ACF吸附SMX的最大吸附量为8.32 mg·g-1,是静吸附条件的1.84倍.ACF吸附Zn(II)、Cr(VI)及SMX的动力学曲线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ACF对Zn(II)、Cr(VI)及SMX的吸附特性,其吸附形式为多分子层吸附.ACF通过电极反接方式进行循环再生,脱附速率快且脱附效果明显,经4次循环再生后,ACF对Zn(II)、Cr(VI)及SMX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电吸附 ZN(ii) cr(VI) SMX 循环利用
下载PDF
黄腐酸和湖泊孔隙水对Fe(Ⅱ)还原Cr(Ⅵ)为Cr(Ⅲ)的影响
13
作者 Sheela G. Agrawal Ryan L. Fimmen +2 位作者 Yuping Chin 胡顺利 方莉 《腐植酸》 2010年第3期26-34,共9页
考查了缺氧条件下Fe(Ⅱ)-有机质(DOM)的络合物将Cr(Ⅵ)还原为Cr(Ⅲ)的还原能力。研究发现在没有或有萨旺尼河黄腐酸(SRFA)和波尼湖黄腐酸(PLFA)存在的情况下,Fe(Ⅱ)都能够将Cr(Ⅵ)快速地还原(几分钟)。Fe(Ⅱ)-DOM溶液不一定比仅含有Fe(... 考查了缺氧条件下Fe(Ⅱ)-有机质(DOM)的络合物将Cr(Ⅵ)还原为Cr(Ⅲ)的还原能力。研究发现在没有或有萨旺尼河黄腐酸(SRFA)和波尼湖黄腐酸(PLFA)存在的情况下,Fe(Ⅱ)都能够将Cr(Ⅵ)快速地还原(几分钟)。Fe(Ⅱ)-DOM溶液不一定比仅含有Fe(Ⅱ)单一的体系具有更强的还原力。DOM的组成也影响了Cr(Ⅲ)的还原机制,湿地(俄亥俄州老妇人河河口区)沉积物进行缺氧萃取得到的沉积物孔隙水能够将Cr(Ⅵ)更快地还原。这些研究数据表明自然界中富含Fe(Ⅱ)和DOM的缺氧孔隙水对Cr(Ⅵ)的非生物还原反应速率远大于生物还原反应速率,并且这一非生物还原反应是自然环境中Cr(Ⅵ)被还原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 cr(Ⅳ) 还原 溶解性有机质 黄腐酸
原文传递
Synthesis and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 in oxamido- bridged heterodinuclear copper (Ⅱ)- chromium (Ⅲ) complexes
14
作者 李延团 焉翠蔚 廖代正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4-31,1,共9页
Four μ-oxamido heterodinuclear complexes, [Cu(oxae)Cr(L)2] (NO3)3,where oxae denotes the N, N’-bis (2-aminoethyl) oxamido dianion and L represents 1, 10-phenanthroline ( phen); 5-nitro-1, 10-phenanthroline (NO2-phen... Four μ-oxamido heterodinuclear complexes, [Cu(oxae)Cr(L)2] (NO3)3,where oxae denotes the N, N’-bis (2-aminoethyl) oxamido dianion and L represents 1, 10-phenanthroline ( phen); 5-nitro-1, 10-phenanthroline (NO2-phen); 5-methyl-1, 10-phenanthroline (Me-phen) and 2,2’-bipyridine (bpy),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magnetic moment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molar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and spectroscop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se complexes have extended oxamido-bridged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a copper (Ⅱ) ion and a chromium (Ⅲ) ion, which have a square planar environment and octahedral environment, respectively. The cryo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Cu(oxae)Cr(bpy)2] (NO3)3(1) and [Cu(oxae)Cr(phen)2] (NO3)3(2) complexes have been measured over the range of 4.2-300 K. The least-squares fit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based on the spin Hamiltonian, H = - 2JS1·S2, the exchange integrals (J) were evaluated as + 36.9 cm-1 for 1 and +35.8 cm-1 for 2. The results have con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xamido-bridge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 Cu(ii)-cr(iiI) binuclear complex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