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沉积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结构变化对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安百刚 赵国鹏 +2 位作者 张学元 宋诗哲 李洪锡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16,共2页
采用电沉积非晶态Cr C合金技术 ,获得了镀态硬度为 110 0HV的高硬度镀层。X 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 ,镀层在镀态具有较高的硬度是由于镀层的非晶态Cr C合金结构。热处理温度在 5 0 0℃以下时 ,镀层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是由... 采用电沉积非晶态Cr C合金技术 ,获得了镀态硬度为 110 0HV的高硬度镀层。X 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 ,镀层在镀态具有较高的硬度是由于镀层的非晶态Cr C合金结构。热处理温度在 5 0 0℃以下时 ,镀层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是由于Cr的微晶化和Cr7C3、Cr2 3C6 等金属间化合物析出的结果。 5 0 0℃以上 ,镀层表面因高温氧化部分塌陷并呈疏松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层结构变化 热处理温度 电沉积 非晶态 cr-c合金 硬度
下载PDF
氢化锆表面电镀Cr-C氢渗透阻挡层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平 孔祥巩 邹从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1-583,613,共4页
用电镀法在氢化锆表面生成致密的Cr-C合金层,经过700℃、144h保温后,基体中氢化锆晶体结构仍然为电镀和加热前的ZrH_(1.801),说明该镀层能够有效地阻挡氢的析出。XPS和SEM分析结果证明,镀层由cr和c组成;其中存在O-H键和可能存在C-H键... 用电镀法在氢化锆表面生成致密的Cr-C合金层,经过700℃、144h保温后,基体中氢化锆晶体结构仍然为电镀和加热前的ZrH_(1.801),说明该镀层能够有效地阻挡氢的析出。XPS和SEM分析结果证明,镀层由cr和c组成;其中存在O-H键和可能存在C-H键。这两种键的存在说明,氢被阻挡的原因可能是氢在渗透过程中被镀层中的O和C所捕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氢化锆表面 cr-c氢渗透阻挡层
下载PDF
添加剂在电沉积非晶态Cr-C合金工艺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安百刚 赵国鹏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对有机添加剂在电沉积非晶态Cr-C合金工艺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添加剂是镀层形成非晶态Cr-C结构的决定性组成 ,能提高Cr电沉积电流效率 。
关键词 添加剂 非晶态 cr-c合金 结构 电流效率 稳定性 电沉积
下载PDF
黑Cr-C纳米复合电沉积工艺中电流密度的确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雪松 杨友 吴化 《电镀与环保》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7-18,共2页
研究了电流密度对黑Cr-C纳米复合镀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并测定了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黑Cr-C纳米复合镀层显微硬度最高达10.5 GPa,镀层中微粒的体积分数最高达8.12%,电沉积复合电镀最佳... 研究了电流密度对黑Cr-C纳米复合镀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并测定了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黑Cr-C纳米复合镀层显微硬度最高达10.5 GPa,镀层中微粒的体积分数最高达8.12%,电沉积复合电镀最佳电流密度为100 A/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c纳米复合镀层 形貌 显微硬度
下载PDF
Co对Ni-Ti-Cr-C系熔覆层性能的改进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一民 缪谦 刘开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54,75-76,共3页
在金属陶瓷熔覆层中用V,W系粉末作为凝结相可改善熔覆层的结构和抗裂、抗蚀、耐磨性能,但凝结效果不是很好。为此,向Ni-Ti-Cr-C粉末中添加Co粉制成焊条,利用氩弧堆焊制备了Co-Ni-Ti-Cr-C系熔覆层,对比研究了Ni-Ti-Cr-C和Co-Ni-Ti-Cr-C... 在金属陶瓷熔覆层中用V,W系粉末作为凝结相可改善熔覆层的结构和抗裂、抗蚀、耐磨性能,但凝结效果不是很好。为此,向Ni-Ti-Cr-C粉末中添加Co粉制成焊条,利用氩弧堆焊制备了Co-Ni-Ti-Cr-C系熔覆层,对比研究了Ni-Ti-Cr-C和Co-Ni-Ti-Cr-C系熔覆层的相组成、组织结构、成分分布和断面显微硬度分布;并比较了2种熔覆层在不同温度温度和攻角条件下的抗冲蚀性能。结果表明:添加Co粉作为凝结相,有效抑制了熔覆层中气孔、裂纹等缺陷的形成;熔覆层的抗冲蚀性能和耐磨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cr-c系熔覆层 Co-Ni-Ti—cr-c系熔覆层 氩弧堆焊 抗冲蚀性能 耐磨性能
下载PDF
黑Cr-C纳米复合功能镀层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雪松 吴化 杨友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04-507,共4页
研究镀液中纳米C颗粒浓度、电流密度、温度、搅拌方式等对复合电沉积Cr-C镀层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镀层表面显微组织及相结构,利用显微硬度计对复合镀层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调整工艺参数可获得... 研究镀液中纳米C颗粒浓度、电流密度、温度、搅拌方式等对复合电沉积Cr-C镀层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镀层表面显微组织及相结构,利用显微硬度计对复合镀层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调整工艺参数可获得表面结晶均匀致密的黑Cr-C纳米复合镀层,显微硬度最高达10·8GPa,镀层中颗粒体积分数最高达8·82%。电沉积复合镀最佳工艺参数是:电流密度为100A/dm2、温度为15℃、镀液中纳米C颗粒含量为10g/L,采用超声波分散辅助慢速机械搅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cr-c纳米复合镀层 显微形貌 显微硬度
下载PDF
燃料电池不锈钢双极板Ni/Cr-C镀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延娜 王立达 +4 位作者 孙文 李锐 贺永鹏 舒向泉 刘贵昌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1年第5期72-77,共6页
为了提高不锈钢双极板的耐蚀性和表面导电性,采用预镀镍和三价铬电镀方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Cr-C镀层,通过FE-SEM、EDS、XPS、XRD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对镀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1.8 V(vs SCE)的沉积电位下,由三价... 为了提高不锈钢双极板的耐蚀性和表面导电性,采用预镀镍和三价铬电镀方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Cr-C镀层,通过FE-SEM、EDS、XPS、XRD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对镀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1.8 V(vs SCE)的沉积电位下,由三价铬镀液制备的Cr-C镀层为无明显微观缺陷的非晶态镀层,并且镀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为92.6°,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在70℃下,0.5 mol/L H_(2)SO_(4)+2 mg/L HF的模拟环境中的动电位测试表明,经非晶态Cr-C镀层改性后,不锈钢双极板的腐蚀电流密度仅为0.8μA/cm^(2),较304基板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2个数量级;在140 N/cm^(2)的压力下不锈钢双极板的接触电阻为4.5 mΩ·cm^(2),导电性能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不锈钢双极板 三价铬 cr-c镀层 耐蚀性 接触电阻
下载PDF
非晶态Cr-C合金镀层性能及晶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毕学 揭晓华 李国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1,共4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非晶态Cr-C合金镀层,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镀层进行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及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均明显优于普通晶态镀层;施镀态...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非晶态Cr-C合金镀层,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镀层进行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及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均明显优于普通晶态镀层;施镀态镀层硬度为997HV0.025,在300~600℃范围内发生晶化反应并析出Cr7C3、Cr23C6化合物,硬度可达1610HV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 cr-c合金 镀层 晶化
下载PDF
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的晶化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毕学 揭晓华 杨祥伟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2,共4页
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非晶态Cr-C合金镀层,对镀层进行热处理并测试硬度,用DSC和XRD表征镀层晶化过程,结果表明,镀层在300℃开始晶化,450℃左右晶化结束,600℃左右有Cr7C3、Cr23C6化合物析出。由于Cr的微晶化和Cr7C3、Cr23C6化合物的析出... 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非晶态Cr-C合金镀层,对镀层进行热处理并测试硬度,用DSC和XRD表征镀层晶化过程,结果表明,镀层在300℃开始晶化,450℃左右晶化结束,600℃左右有Cr7C3、Cr23C6化合物析出。由于Cr的微晶化和Cr7C3、Cr23C6化合物的析出,600℃以下时,镀层硬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600℃时达到最高值1610 HV0.025。600℃以上时,因晶粒粗化镀层硬度迅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 cr-c合金 晶化 热处理
下载PDF
非晶态Cr-C合金镀层制备及其耐腐蚀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毕学 揭晓华 李国亮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4-306,334,共4页
以酒石酸为添加剂,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镀层结构、形貌及成分进行表征,并对镀层进行电化学耐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酒石酸加入量为40g/L时,镀层的X射线衍射图出现非晶态的... 以酒石酸为添加剂,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镀层结构、形貌及成分进行表征,并对镀层进行电化学耐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酒石酸加入量为40g/L时,镀层的X射线衍射图出现非晶态的特征峰,镀层表面平整、致密,无裂纹和针孔,与普通晶态Cr镀层相比,非晶态Cr-C合金镀层具有更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 cr-c合金 镀层 耐腐蚀性
下载PDF
PEMFC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用Cr-C薄膜的成分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宝捷 林国强 +1 位作者 吴博 王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67,共7页
目的根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不锈钢双极板的表面镀膜改性要求,探索改性薄膜成分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薄膜成分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应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结合电子轨... 目的根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不锈钢双极板的表面镀膜改性要求,探索改性薄膜成分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薄膜成分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应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结合电子轨道饱和原则,理论上设计出Cr-C二元材料体系的最佳团簇式和最佳成分,再利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316L不锈钢双极板上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成分的CrxC1-x薄膜,对薄膜的成分、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设计所得Cr-C材料体系的最佳团簇式为[Cr-C4]CrC3,对应的最佳原子比成分为Cr0.22C0.78。所制备的CrxC1-x薄膜的成分系数x在0.05~0.23之间变化,薄膜的导电性和耐蚀性能随着成分x的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Cr0.23C0.77薄膜的综合性能最好:在1.2MPa压紧力下,接触电阻为2.8 mΩ·cm^2;在模拟腐蚀环境下,腐蚀电流密度仅为9.1×10-2μA/cm^2。该性能已优于美国能源部DOE的标准指标要求。结论Cr-C改性薄膜的成分对导电性能和耐蚀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实验制备的性能最佳的薄膜成分Cr0.23C0.77与基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设计薄膜的最佳成分Cr0.22C0.78基本相同,从而证实了依据此模型进行双极板改性薄膜成分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不锈钢双极板 表面改性 cr-c薄膜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成分设计 导电性能 耐蚀性能
下载PDF
高硬度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结构变化对其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褚贵伟 陈巍 宋仁峰 《鞍钢技术》 CAS 2006年第5期26-28,共3页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非晶态C r-C合金镀层结构及表面形貌随热处理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了不同状态下镀层结构变化对其硬度的影响。
关键词 高硬度 非晶态 cr-c合金 镀层结构
下载PDF
从三价铬溶液电沉积非晶Cr-C镀层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文俊 崔红兵 +1 位作者 王萌 王新东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42,共6页
以316L不锈钢为基体,在不同沉积电流密度下制备了非晶Cr-C镀层,研究了沉积电流密度对镀层表面形貌、化学组成、耐腐蚀性以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增大,镀层C含量减少,表面缺陷增多,耐腐蚀性下降,疏水性降低。在20 A/... 以316L不锈钢为基体,在不同沉积电流密度下制备了非晶Cr-C镀层,研究了沉积电流密度对镀层表面形貌、化学组成、耐腐蚀性以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增大,镀层C含量减少,表面缺陷增多,耐腐蚀性下降,疏水性降低。在20 A/dm2电流密度下制备的CrC镀层表面平整无缺陷,含碳量最高,耐腐蚀性最强,对应腐蚀电流密度为5×10-9A/dm2,表面疏水性也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三价铬溶液 cr-c镀层 耐腐蚀性
下载PDF
304不锈钢表面磁控溅射制备Cr-C涂层的组织与耐高温电化学腐蚀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汀 任延杰(指导) +2 位作者 杜晨阳 陈荐 赵宇航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7,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304不锈钢集流体表面制备Cr-C涂层,研究了该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以及在350℃熔融多硫化钠中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Cr-C涂层均匀致密,由Cr3C2,Cr7C3和Cr相组成;在熔融多硫化钠中腐蚀120 h后,C...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304不锈钢集流体表面制备Cr-C涂层,研究了该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以及在350℃熔融多硫化钠中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Cr-C涂层均匀致密,由Cr3C2,Cr7C3和Cr相组成;在熔融多硫化钠中腐蚀120 h后,Cr-C涂层表面物相包括Cr3C2、Cr7C3、NaCrS2和Cr2S3;Cr-C涂层电阻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腐蚀120 h时可达1454Ω·cm2,表明该涂层能够有效防止熔融多硫化钠扩散至304不锈钢基体表面,从而有效保护基体免受高温熔盐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流体 cr-c涂层 电化学腐蚀行为 磁控溅射
下载PDF
以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解析Cr-C共晶成分
15
作者 王同 胡小刚 +3 位作者 吴爱民 林国强 于学文 董闯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90,共9页
Cr-C体系材料是重要硬质防护涂层的代表,具有共晶特征.我们的前期工作指出,共晶合金满足双团簇近程序结构模型,由两种稳定液体亚单元构成,各自满足理想非晶团簇成分式,这里的第一近邻团簇来自相关共晶相.显然共晶成分解析的关键在于获... Cr-C体系材料是重要硬质防护涂层的代表,具有共晶特征.我们的前期工作指出,共晶合金满足双团簇近程序结构模型,由两种稳定液体亚单元构成,各自满足理想非晶团簇成分式,这里的第一近邻团簇来自相关共晶相.显然共晶成分解析的关键在于获得团簇,而相结构中往往存在多种团簇,进入到非晶/共晶团簇成分式的主团簇定义是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应用Friedel振荡理论及原子密堆,以团簇分布的球周期性及孤立度为判据,以Cr-C共晶相为例,进一步细化了共晶相中的主团簇选择流程,再搭配以2,4或6个连接原子,获得了描述共晶成分Cr_(86)C_(14)和Cr_(67.4)C_(32.6)的双团簇成分式:[Cr-Cr_(14)+C-Cr_9]Cr C_3和[C-Cr_9+C-Cr_8]C_6,其中四种团簇分别来自共晶相Cr,Cr_(23)C_6,Cr_7C_3和Cr_3C_2.该工作进一步证实了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在共晶点解析中的普适性,并从理论上支持了相关的材料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c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共晶点 主团簇
下载PDF
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的制备研究
16
作者 杨毕学 揭晓华 卢国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6-138,142,共4页
通过对添加剂酒石酸的优化研究,研究电沉积制备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的新配方。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镀层硬度及结合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酒石酸加入量为40 g/L时,镀层的X射线衍射图出现非晶态的... 通过对添加剂酒石酸的优化研究,研究电沉积制备非晶态Cr-C合金镀层的新配方。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镀层硬度及结合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酒石酸加入量为40 g/L时,镀层的X射线衍射图出现非晶态的宽化峰,镀层的硬度和结合力最高,表面平整、致密,无裂纹和针孔,异类原子的加入和酒石酸对表面活性点的吸附作用是形成非晶态结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非晶 cr-c合金
下载PDF
稀土变质及热处理对高碳铬铸钢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升学 段牧忻 +1 位作者 张瑞军 刘建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研究了稀土变质与热处理对高碳铬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碳化物的形貌、冲击断口及磨面特征,用公式s=20.3 z/P2计算了碳化物的形状因子;采用冲击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测试了试样的冲击韧性、抗弯... 研究了稀土变质与热处理对高碳铬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碳化物的形貌、冲击断口及磨面特征,用公式s=20.3 z/P2计算了碳化物的形状因子;采用冲击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测试了试样的冲击韧性、抗弯强度、挠度;用动载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了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高碳铬铸钢经0.22%稀土变质后再经960℃×3 h正火,其冲击韧性提高180%,,抗磨性提高20%,强度提高76%,塑性也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稀土变质及热处理使高碳铬铸钢组织中连续网状的共晶碳化物转变为孤立的块状、碳化物的形状因子增大以及粒状碳化物的析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铬铸钢 稀土 热处理 力学性能 变质处理
下载PDF
电沉积Cr-C,Ni-P非晶结构稳定性对C,P含量的依赖性
18
作者 于维平 段淑贞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2期64-68,共5页
研究了在高加速电压的电子束作用下,Cr-C、Ni-P非晶镀层结构的稳定性与其组分的关系,发现在远低于晶化温度的条件下,类金属元素含量越低,晶化程度越大。
关键词 cr-c NI-P 非晶镀层 结构稳定性
下载PDF
Effect of V-Ti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ve Wear Behavior of 6CrC Cast Steel Mill Balls 被引量:1
19
作者 S. I. Maldonado-Ruiz P. Orozco-González +2 位作者 V. H. Baltazar-Hernández A. Bedolla-Jacuinde M. A. L. Hernández-Rodríguez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4年第5期383-391,共9页
Iron-chromium cast alloys are basically abrasive wear resistant materials particularly employed in mining industry;these alloys are often utiliz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milling balls. In particular, high Cr and high C... Iron-chromium cast alloys are basically abrasive wear resistant materials particularly employed in mining industry;these alloys are often utiliz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milling balls. In particular, high Cr and high C cast alloys have been subjected of significant research;for instance, most reports have been addressed 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rostructure and the abrasive wear behavior;however, there exist a reduced number of reports on relatively low Cr and low C cast alloys. In this research, five low Cr cast steels containing additions of V and Ti were melted in an open atmosphere induction furnace. Comparisons on the morphology, siz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carbides were carried through optical microscopy, SEM and XRD. Hardness testing was employed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the purpose of correlate to wear behavior. A laboratory pilotplant ball-mill set with a batch of ore was utiliz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brasive wear resistance. According to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s, a martensitic primary matrix was revealed in all specimens. The fraction of M7C3 and M3C interdendritic eutectic carbides varied according to alloying level. Furth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ariations in the shape and size of M7C3 and M3C along with the presence of V and Ti carbides influenced on the abrasive wear behavior of low Cr cast steel mill ba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R-RESISTANCE Grinding-Media cr-c cast-steel
下载PDF
稀土与热处理对高碳铬铸钢碳化物的形态及冲击韧性的影响
20
作者 朴学峰 刘建华 杨庆辉 《物理测试》 CAS 2002年第1期26-27,共2页
研究了稀土与热处理对高碳铬铸钢碳化物的形态及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和热处理均能改善高碳铬铸钢碳化物的形态与分布,提高其冲击韧性,尤其稀土与热处理共同作用时,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 高碳铬铸钢 稀土 热处理 碳化物形态 冲击韧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