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3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Cu/SiO_2 催化剂上顺酐和1,4-丁二醇的耦合反应 被引量:9
1
作者 沈伟 潘超 +1 位作者 杨新艳 徐华龙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87-1292,共6页
研究了Cr-Cu/SiO2催化剂上顺酐加氢反应和1,4-丁二醇脱氢反应耦合制备重要的精细化学品γ-丁内酯.耦合反应显著提高了顺酐转化率和γ-丁内酯选择性.Cr修饰提高了催化剂的脱氢活性,抑止了催化剂的过度加氢活性,使1,4-丁二醇的转化率和γ... 研究了Cr-Cu/SiO2催化剂上顺酐加氢反应和1,4-丁二醇脱氢反应耦合制备重要的精细化学品γ-丁内酯.耦合反应显著提高了顺酐转化率和γ-丁内酯选择性.Cr修饰提高了催化剂的脱氢活性,抑止了催化剂的过度加氢活性,使1,4-丁二醇的转化率和γ-丁内酯选择性显著提高.Cr修饰量为w=5%的Cr-Cu/SiO2催化剂上耦合反应的原料转化率为100%,γ-丁内酯选择性达98.8%.XRD,XPS等研究表明,Cr修饰促进了催化剂上铜元素的分散,氧化铬对氧化铜有给电子作用,Cr修饰的Cr-Cu/SiO2催化剂还原后比Cu/SiO2具有更多的Cu+,这有利于催化剂脱氢活性和γ-丁内酯选择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丁烯二酸酐 1 4-丁二醇 Γ-丁内酯 耦合反应 cr-cu/SiO2
下载PDF
稀土对Ni-Cr-Cu合金铸铁组织及耐碱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霞 董俊慧 乌日根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设计了含不同量的稀土镍-铬-铜合金铸铁,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用失重法测定合金铸铁在静态、室温、高浓度碱液中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可以改善合金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及分布,使之由长条形逐渐球化,从而增强合金铸铁的耐蚀性.... 设计了含不同量的稀土镍-铬-铜合金铸铁,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用失重法测定合金铸铁在静态、室温、高浓度碱液中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可以改善合金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及分布,使之由长条形逐渐球化,从而增强合金铸铁的耐蚀性.但稀土过量会使得合金铸铁的耐蚀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Ni-cr-cu合金铸铁 显微组织 金属碱腐蚀
下载PDF
稀土对Ni-Cr-Cu合金铸铁组织及耐碱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朱霞 董俊慧 乌日根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68,72,共5页
设计了不同含量的稀土镍-铬-铜合金铸铁,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用失重法测定合金铸铁在动态、高温、高浓度碱液中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可以改善合金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及分布,使之由长条形逐渐球化;并且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石... 设计了不同含量的稀土镍-铬-铜合金铸铁,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用失重法测定合金铸铁在动态、高温、高浓度碱液中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可以改善合金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及分布,使之由长条形逐渐球化;并且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石墨数量增加,合金铸铁的耐蚀性增强。但稀土过量会使得合金铸铁的耐蚀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Ni—Cr—Cu合金铸铁 组织 金属碱腐蚀
下载PDF
化学镀Ni-Cr-Cu-P合金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鑫 钟萍 +1 位作者 夏海渤 陈永康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已很难满足现代工业日益提高的防腐蚀要求,为提高其综合性能,拓宽应用范围,在化学镀镍磷合金液中加入硫酸铜和氯化铬制备镍铜铬磷四元合金镀层,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为:15g/L硫酸镍,40g/L次磷酸钠,0.2g/L硫酸铜...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已很难满足现代工业日益提高的防腐蚀要求,为提高其综合性能,拓宽应用范围,在化学镀镍磷合金液中加入硫酸铜和氯化铬制备镍铜铬磷四元合金镀层,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为:15g/L硫酸镍,40g/L次磷酸钠,0.2g/L硫酸铜,0.5g/L钼酸钠,0.5mg/L稳定剂(由含氮有机化合物或含碘化合物配制而成),40g/L配位剂(以一种多羟基羧酸作主配位剂,一种多元羧酸作辅助配位剂),20g/L乙酸钠,10g/L三氯化铬,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和含氟表面活性剂)适量,pH值4.0~5.0,温度80~90℃,时间20min。研究了镀液中主要成分和工艺条件对合金镀层外观、沉积速度、耐蚀性的影响。检测了化学镀Ni Cu Cr P合金镀层的性能,镀层中含8%~9%Cr,2%~3%Cu,78%~85%Ni。结果表明,所得的镍铜铬磷四元合金镀层结晶细致,达镜面光亮,其耐蚀性、孔隙率和硬度等性能均优于化学镀镍磷合金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镍-铜-铬-磷合金 耐蚀性 沉积速度
下载PDF
甲醇在Pt-Cr-Cu(111)表面吸附的量子化学研究
5
作者 王译伟 郭建敏 蔡皖飞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_3OH分子在Pt-Cr-Cu(111)表面top-Pt、top-Cr、top-Cu、bridge-Pt_2、bridge-PtCr、bridge-PtCu、bridge-Cr Cu、hcp-Pt_2Cr、hcp-Pt_2Cu、hcp-PtCrCu、fcc-Pt_2Cr、fcc-Pt_2Cu和fcc-Pt...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_3OH分子在Pt-Cr-Cu(111)表面top-Pt、top-Cr、top-Cu、bridge-Pt_2、bridge-PtCr、bridge-PtCu、bridge-Cr Cu、hcp-Pt_2Cr、hcp-Pt_2Cu、hcp-PtCrCu、fcc-Pt_2Cr、fcc-Pt_2Cu和fcc-PtCrCu的13个吸附模型进行构型优化和能量计算,得到CH_3OH较有利的吸附位;同时考察中毒性发现,最优吸附模型Pt_2Cr-fcc的抗CO中毒能力非常强;掺杂Cr、Cu后,能带变宽,Pt原子的d轨道上靠近费米能级处原有的峰消失,很好地解释了该三元合金电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醇的活性增强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Pt-cr-cu(111)表面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Cr-Cu系触头合金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柳松青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CAS 2009年第2期17-18,共2页
本文用一种比较简单易实现的方法,即全混粉烧结工艺制取Cr-Cu系触头合金材料。通过对该合金的性能与组织关系的研究可知,采用不同的组成,能够比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触头合金的性能。
关键词 Cr—Cu系合金 组成 性能
下载PDF
微合金化设计耐高温、高H_(2)S分压的HP-13Cr-Cu不锈钢
7
作者 赵阳 齐文龙 +1 位作者 张涛 王福会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4-208,共15页
为了提高不锈钢在高温、高H_(2)S分压油气开采环境下的耐蚀性能,通过“溶解-电离-沉积”热-动力学一体化模型明确了微/低合金元素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初步调控。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铜元素对HP-13C... 为了提高不锈钢在高温、高H_(2)S分压油气开采环境下的耐蚀性能,通过“溶解-电离-沉积”热-动力学一体化模型明确了微/低合金元素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初步调控。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铜元素对HP-13Cr不锈钢的抗H_(2)S腐蚀性能进行调控,制备了HP-13Cr-Cu不锈钢。模型计算结果表明,HP-13Cr-Cu不锈钢在H_(2)S腐蚀过程中,铜元素先在不锈钢表面富集,随后进行溶解产生较高摩尔浓度的Cu^(2+),CuS因其溶度积常数较小,所以在腐蚀产物沉积过程中优先沉积,且作为Cr_(2)O_(3)的异质形核位点促进Cr_(2)O_(3)形核,Cr_(2)O_(3)又作为二级异质形核位点进一步提高其他腐蚀产物的形核率,从而使HP-13Cr-Cu在H_(2)S环境下形成的腐蚀产物致密度更高、保护能力更强。H_(2)S腐蚀试验结果表明,与HP-13Cr相比,HP-13Cr-Cu在温度为25~200℃、H_(2)S压力为0.1~0.5 MPa环境下具有更低的腐蚀速率,并且随着温度升高,腐蚀速率下降更加明显。应力加载条件下,HP-13Cr不锈钢发生严重的硫致应力腐蚀开裂,而HP-13Cr-Cu不锈钢在H_(2)S压力为0.1 MPa环境下完全不发生硫致应力腐蚀开裂,在H_(2)S压力为0.5 MPa环境下依然保持良好的抗硫致应力腐蚀开裂性能。腐蚀产物元素分布结果表明,铜元素在金属基体和腐蚀产物中均有富集,腐蚀产物中铬元素含量提高,试验测试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电离-沉积”模型 HP-13cr-cu不锈钢 腐蚀产物 异质形核 应力腐蚀开裂 耐蚀合金设计准则
原文传递
30%Cr-Cu复合材料热变形及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 被引量:1
8
作者 耿昊 朱顺新 刘勇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8-1315,共8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制备出30%Cr-Cu复合材料,对其致密度、硬度和导电率等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并观察分析该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650~950℃、应变速率0.001~10s-1、变形量60%的条件下对30...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制备出30%Cr-Cu复合材料,对其致密度、硬度和导电率等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并观察分析该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650~950℃、应变速率0.001~10s-1、变形量60%的条件下对30%Cr-Cu复合材料进行热模拟压缩试验。对热压缩试验得到的真应力-应变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和分析,构建该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同时得到材料的加工硬化率θ,利用材料的lnθ-ε曲线出现有拐点和-(lnθ)/ε-ε曲线对应有最小值这一判据,分析该复合材料的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结果表明:30%Cr-Cu复合材料的真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该复合材料的lnθ-ε曲线出现拐点,-(lnθ)/ε-ε曲线对应有最小值,该最小值所对应的应变为临界应变εc,且εc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降低而减小,εc与Zener-Hollomon参数Z的函数关系为εc=2.38×10-3 Z0.13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cu复合材料 本构方程 加工硬化率 动态再结晶 临界条件
原文传递
晶粒尺寸对界面含Cr-O-C防黏层Cu/Ni复合体拉伸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杨光 胡正晨 +1 位作者 惠越 陈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9-1610,共12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含Cr-O-C防黏层的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Cu/Ni复合体的拉伸变形。结果表明:当Cu/Ni复合体的晶粒尺寸大于12 nm时,不论界面不含Cr、O和C原子或含有定量Cr、O和C原子,复合体的屈服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增大趋势...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含Cr-O-C防黏层的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Cu/Ni复合体的拉伸变形。结果表明:当Cu/Ni复合体的晶粒尺寸大于12 nm时,不论界面不含Cr、O和C原子或含有定量Cr、O和C原子,复合体的屈服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增大趋势,符合细晶强化规律,晶粒塑性变形主要受晶体内部的位错滑移控制,最大应力增加9.52%;当晶粒尺寸小于12 nm时,由于晶界所占比例的增加,拉伸过程的塑性变形更多受晶界变形控制,屈服强度下降。Cr-O-C界面弱化了Cu/Ni复合体的强度,随着界面上Cr、O和C原子数量的增加,Cu/Ni复合体的抗拉强度随之降低,最大应力下降56.40%,Cu/Ni复合体内部的位错数量也随之降低,转移到Ni表面的Cu原子数量随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晶粒尺寸 Cu/Ni复合体 Cr-O-C防黏层 拉伸性能
下载PDF
Ni-Cr-Cu三元合金电极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喜德 曹德华 +7 位作者 冯新东 张绰 邹浩然 李彬 李菊英 熊烈强 郑晓 杨军胜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05-2912,共8页
以废旧紫铜片为基体,Ni粉、Cr粉为覆膜材料,通过活化反应烧结法制备了Ni-Cr-Cu三元合金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场发射电镜(SEM)、能谱(EDS)等对电极的物相、形貌结构、元素分布以及析氢产物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线性极... 以废旧紫铜片为基体,Ni粉、Cr粉为覆膜材料,通过活化反应烧结法制备了Ni-Cr-Cu三元合金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场发射电镜(SEM)、能谱(EDS)等对电极的物相、形貌结构、元素分布以及析氢产物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线性极化、交流阻抗等方法测试了合金电极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表明,Ni-Cr-Cu三元合金薄膜电极具有优异的析氢性能,调节Cr元素的含量可提高其析氢催化活性,在室温条件下,Ni30%Cr-Cu三元合金电极材料在6 mol/L KOH的溶液中析氢性能较好,其析氢过电位仅有-0.13 V(vs RHE),交换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对应的极化电位为-0.145 V(vs RHE);经开路电位测试36000 s后,电极材料的开路电位(η)从0.05 V变化为0.02 V,仅降低0.03 V,表明析氢电极化学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r-cu 制备 析氢 析氢机理 电化学
原文传递
Zr-Cr-Cu三元系700℃等温截面
11
作者 张敏 欧阳义芳 +4 位作者 袁改焕 唐轶媛 祝金明 沈剑韵 梁建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0-1244,共5页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等方法测定了Zr-Cr-Cu三元系700℃等温截面。结果表明,此截面由10个单相区、18个两相区和9个三相区组成。第3组元Cr的加入,导致高温CuZr相共析分解温度下降,在700℃时形成...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等方法测定了Zr-Cr-Cu三元系700℃等温截面。结果表明,此截面由10个单相区、18个两相区和9个三相区组成。第3组元Cr的加入,导致高温CuZr相共析分解温度下降,在700℃时形成稳定的三元相τ。研究确定体系中富锆角和富铜角不存在三元化合物。富锆区合金由ZrCr_2、(α-Zr)和CuZr_2 3相构成。富铜区合金由Cr、Cu和Cu_5Zr3相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图 Zr-cr-cu 等温截面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sluggish diffusion in face centered cubic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被引量:7
12
作者 Rui Wang Weimin Chen +1 位作者 Jing Zhong Lijun Zh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791-1798,共8页
On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sluggish diffusion of high-entropy alloys, three different face centered cubic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were prepared, and assembled into three groups of sandwich- type diffusion m... On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sluggish diffusion of high-entropy alloys, three different face centered cubic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were prepared, and assembled into three groups of sandwich- type diffusion multiple annealed at 1273, 1323, and 1373 K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the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 technique and recently developed numerical inverse method, the composition- dependent interdiffusiviti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effectively evaluated by minimizing the residual between the model-predicted compositions/interdiffusion fluxes and the respectively experi- mental ones. After that, the tracer diffusivities wer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assessed mobility parameters and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s with the simplified ideal solution model.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 son between the interdiffusivities/tracer diffusivities in the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and those in sub-binary, ternary, quaternary and other quinary alloys indicates that the sluggish diffusion exists in interdiffusion instead of tracer diffusion for the present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entropy alloys Co-cr-cu-Fe-Ni Sluggish diffusion Numerical inverse method Diffusion multiple
原文传递
基于Cr-O-C钝化层改变多晶Cu表面能和表层位错的脱模力与脱模精度
13
作者 田振岐 杨光 +1 位作者 陈菊 李波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5,共11页
Cr-O-C钝化层可以提高精密电铸脱模精度,但Cr-O-C钝化层对基底表面的钝化规律和对表层的影响尚未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离散的Cr、O和C原子,获得不同比例和数量的Cr-O-C钝化层。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r、O和C原... Cr-O-C钝化层可以提高精密电铸脱模精度,但Cr-O-C钝化层对基底表面的钝化规律和对表层的影响尚未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离散的Cr、O和C原子,获得不同比例和数量的Cr-O-C钝化层。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r、O和C原子均可以大幅降低多晶Cu的表面能;随着原子数量的增加,多晶Cu的表面能呈下降趋势;Cr-O-C钝化层增加了多晶Cu表层的位错密度;新增加的位错以Shockley位错为主;在一定沉积原子数量内,位错密度有极值。在多晶Cu表面电沉积不同密度的Cr、O和C原子,通过接触角测试验证了Cr-O-C钝化层降低多晶Cu表面能的结论。电沉积脱模强度和脱模表面粗糙度结果显示,随着沉积原子数的增加,脱模强度和脱模表面粗糙度均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离散Cr-O-C界面辅助精密电铸脱模提供一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C界面 多晶Cu 表面能 位错 脱模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铸态Cu-1.16Ni-0.36Cr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
14
作者 孙文明 李韶林 +3 位作者 宋克兴 王强松 丁宗业 朱莹莹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1.16Ni-0.36Cr合金在变形量为50%、变形温度为750~950℃、变形速率为0.01~10 s^(-1)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建立该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Cu-1.16Ni-0.36Cr合金在700~900℃的... 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1.16Ni-0.36Cr合金在变形量为50%、变形温度为750~950℃、变形速率为0.01~10 s^(-1)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建立该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Cu-1.16Ni-0.36Cr合金在700~900℃的变形温度下以动态回复为主,在950℃下发生完全的动态再结晶。通过真应力应变曲线得到了该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根据应变对流变应力的影响对本构方程进行修正,通过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对流变应力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热加工图表明,该合金适宜的热变形工艺参数为900~950℃和0.1~1 s^(-1),其中950℃和1 s^(-1)变形条件下组织状态最佳,为晶粒细小均匀的等轴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Cr合金 热压缩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连续挤压铜铬锆合金线材组织和性能研究
15
作者 张颖 朱凤彤 +2 位作者 赵若菁 伏洪旺 运新兵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通过热压缩实验建立了铜铬锆合金的本构方程,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分析了模具尺寸、挤压轮转速对铜铬锆合金连续挤压变形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力学性能实验等分析了连续挤压产品的微观组织、力学... 通过热压缩实验建立了铜铬锆合金的本构方程,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分析了模具尺寸、挤压轮转速对铜铬锆合金连续挤压变形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力学性能实验等分析了连续挤压产品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模具尺寸为5 mm×10 mm时,比尺寸为6 mm×8.4 mm的连续挤压变形温度更高、等效应变更大、挤压轮扭矩更高;挤压轮转速为10 r·min^(-1)时要比转速为7 r·min^(-1)的连续挤压变形温度更高、等效应变更大、挤压轮扭矩更高。连续挤压变形显著细化了铜铬锆合金的晶粒尺寸,当模具尺寸为5 mm×10 mm,而挤压轮转速分别为7和10 r·min^(-1)时,平均晶粒尺寸从2 mm分别细化到0.77和0.54μm;当模具尺寸为6 mm×8.4 mm,而挤压轮转速分别为7和10 r·min^(-1)时,平均晶粒尺寸从2 mm分别细化到0.52和0.40μm。连续挤压变形显著提高了铜铬锆合金的力学性能,模具尺寸为5 mm×10 mm、挤压轮转速为7 r·min^(-1)时产品抗拉强度达到最高的530.75 MPa,比铸态坯料提高了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铬锆合金 连续挤压 数值模拟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预时效工艺对Cu-Cr-Zr合金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于昊玮 胡敬源 +2 位作者 张梁 田艳中 秦高梧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63-170,共8页
高强高导铜合金经过塑性加工后通常具有高强度,但会严重损失塑性。因此,需要开发新工艺,从而不断提升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对固溶态Cu-0.7Cr-0.19Zr合金进行冷轧处理(样品SR),分别采用低温预时效、高温单级时效、低温预时效结... 高强高导铜合金经过塑性加工后通常具有高强度,但会严重损失塑性。因此,需要开发新工艺,从而不断提升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对固溶态Cu-0.7Cr-0.19Zr合金进行冷轧处理(样品SR),分别采用低温预时效、高温单级时效、低温预时效结合高温时效3种不同的处理工艺制备样品,样品分别命名为SRP, SRA和SRPA。对4种样品的微观组织、强度、塑性和导电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时效处理并未造成明显再结晶,保留了超细晶结构及高密度位错。与样品SR相比,单级时效与双级时效均可促成力学与电学性能的综合提升,而双级时效比单级时效更加有效。对样品的强度、塑性和导电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ZR合金 冷轧 时效 力学性能 电学性能
下载PDF
热处理对Cu-Ni-Cr-Si合金性能提升的机理研究
17
作者 夏小维 吴杰峰 沈旭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0,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Cu-Ni-Cr-Si系列合金的综合性能,对比分析了Cu-Ni-Cr-Si合金热处理前后合金的显微硬度、拉伸性能以及显微组织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热处理后的Cu-Ni-Cr-Si合金的拉伸性能明显提升,显微硬度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Cu-Ni... 为了深入了解Cu-Ni-Cr-Si系列合金的综合性能,对比分析了Cu-Ni-Cr-Si合金热处理前后合金的显微硬度、拉伸性能以及显微组织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热处理后的Cu-Ni-Cr-Si合金的拉伸性能明显提升,显微硬度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Cu-Ni-Cr-Si合金是典型的沉淀时效强化合金,热处理过程中溶质原子扩散,从而形成析出相,细小、弥散的析出相分布在合金的晶界中会阻碍位错运动,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研究发现,热处理后晶粒的尺寸显著变大,与此同时热驱动力促使析出相生成,一般为Ni/Si相和Cr/Si相,析出相具有较高的硬度,合金的显微硬度在热处理之后也会有显著提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发现,热处理之后小角度晶界转变为大角度晶界,局域取向差降低,推断位错密度降低。除此之外,溶质原子Cr、Ni、Si从基体中析出,对基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导电率由29.665%IACS提高到35.124%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Cr-Si合金 热处理 析出相 力学性能 EBSD
下载PDF
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去除煤气化细渣中重金属
18
作者 王常艳 刘东方 +3 位作者 龙宇涵 纪元 陈云峰 吴蔚然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以内蒙古某煤化工企业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对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的去除效果,优化了淋洗工艺条件,并采用XRD和SEM技术对煤气化细渣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CA)和草酸(OA)配制复合淋洗... 以内蒙古某煤化工企业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对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的去除效果,优化了淋洗工艺条件,并采用XRD和SEM技术对煤气化细渣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CA)和草酸(OA)配制复合淋洗剂,在复合淋洗剂浓度为0.05 mol/L、淋洗液固比为10∶1、淋洗剂pH为3,淋洗时间为1.0 h、淋洗次数为3的条件下,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1%、70.1%和79.4%;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可促进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形态的转变,并有效降低易迁移态占比。表征结果显示,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不会破坏煤气化细渣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Cu PB CR H_(2)O_(2)氧化 复合淋洗
下载PDF
不同固溶处理对Cu-Cr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杨旗 王志磊 +1 位作者 肖星宇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9,共11页
热处理工艺调控是提升Cu-Cr系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Cu-Cr系合金的固溶工艺大多选择温度较低的Cu-Cr两相区进行,导致Cr相固溶程度不完全,抑制后续析出强化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高温单相区固溶工艺改善析出强化效果,主要研究不同固溶工艺(... 热处理工艺调控是提升Cu-Cr系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Cu-Cr系合金的固溶工艺大多选择温度较低的Cu-Cr两相区进行,导致Cr相固溶程度不完全,抑制后续析出强化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高温单相区固溶工艺改善析出强化效果,主要研究不同固溶工艺(Cu-Cr两相区(950℃,4 h)和Cu单相区(1050℃,6h))对Cu-Cr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探针(EPMA)对两种固溶工艺后的元素分布进行表征,并对峰值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结构采用XRD和TEM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相区固溶相比,单相区固溶后铸态Cr相充分固溶,时效过程中更多纳米Cr相弥散析出;合金力学性能相比两相区固溶后峰值时效态有较大提升,其中屈服强度提升29.3%,抗拉强度提升25.6%,而导电率并未明显下降。强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析出强化所贡献的屈服强度增量为323.4 MPa,贡献56.9%,析出强化是本研究中最主要的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合金 单相区固溶 析出强化 导电率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Cr-Cu-N Coatings Deposited by Ion Beam Assisted Magnetron Sputtering
20
作者 Tian Linhai Zhang Yang +2 位作者 Yang Yaojun Zhu Xiaodong Tang Bin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55-358,共4页
Cr-Cu-N coatings with copper content from 0 at%to 6.8 at%were deposited on silicon and M2 steel by ion beam assisted magnetron sputtering.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ating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SEM... Cr-Cu-N coatings with copper content from 0 at%to 6.8 at%were deposited on silicon and M2 steel by ion beam assisted magnetron sputtering.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ating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SEM,GDOES,XRD and XPS.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s were tested on a standard hardness tester.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coatings in dry wear conditio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ball-on-disc wear tes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ddition of copper can restrict the columnar crystal growing to a certain degree.XRD and XP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coating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r and CrN phase.Cu is mainly existed in a free state in the coatings.Copper adding has no obvious effects on the hardness of the coatings.However,the coatings fracture toughness can be improved by doped copper.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f the coatings against bearing steel is in the range of 0.25-0.6 changing with the copper content.The coating with 2.6 at%copper shows the lowest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bout 0.25 and wear rate which is about one tenth of that of the coating with 6.8 at%copper.The highe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nd wear rate of the coating with 6.8at%copper may be attributed to its lower bonding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cu-N COATINGS ion beam assisted magnetron sputtering MICROSTRUCTURE TRIBOLOGICAL behavio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