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mally Invasive Pericranial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after Endo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of 30 Consecutive Patients
1
作者 Joel Caballero-García Iosmill Morales Pérez +3 位作者 Adolfo Michel Giol álvarez Nélido Gonzáles Fernández Bismark Rafael Barcia Sánchez Roxana Bethzave Ortega Pine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8年第4期199-208,共10页
Objectives/Hypothes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ranasal pedicled flaps has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s to less than 5%. Nevertheless, in malignant tumors those flaps are not al... Objectives/Hypothes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ranasal pedicled flaps has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s to less than 5%. Nevertheless, in malignant tumors those flaps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 because of nasal septum invasion. Minimally invasive pericranial flaps (PCF) are associated with minimal adverse effects and good cosmetic appearance. In spite of that, there are only a few reports of this reconstructive technic limited to short surgical series and radio-anatomical analysis. Clinical results of a surgical cohort are presented. Study Design: Cohort prospective study. Methods: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age, gender, stage,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appearance of PCF at fifth day and two months postoperative were recorded. Postoperative morbidities were recorded as wound abnormalities, nasosinusal, orbit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Chi-squared test was used to correlate qualitative variables and Student-t-test to correla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bles. Items were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ith a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95%). Results: Thirty patients (18 males and 12 females) were registered. Mean age was 51.5 years ± 23.0 and range between 20 and 71 years. Most common histologic subtypes were adenocarcinoma, epidermoid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mplete resection of the tumor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including surgical margins. Length of the PCF varies between 9.9 cm and 13.9 cm with a mean of 11.8 cm. There wa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length of the flaps and the covering structure with the nose apex relation. None patient experienced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 frontal sinusitis or othe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PCF constitute a good and inexpensive reconstructive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anterior cranial base tumors in whose nasoseptal flap was not a feasible o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Pericranial flap ANTERIOR cranial Bas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f Ischemic Cranial Skin Flap: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
作者 Fassil B. Mesfin Matthew R. Burton +1 位作者 Ruben A. Ngnitewe Massa Jeffery S. Litt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10期250-254,共5页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is a medical procedure and therapeutic modality that utilizes 100% oxygen. HBOT has been used various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 progressive necrotizing fasciitis, peripheral arterial ...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is a medical procedure and therapeutic modality that utilizes 100% oxygen. HBOT has been used various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 progressive necrotizing fasciitis, peripheral arterial insufficiency, and diabetic wound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The case report reported here describes the usage of HBOT as an adjunctive “rescue” measure to salvage a patient’s cranioplasty scalp flap after flap ischemia was noted 2 days post-operatively. Patient is a 54 year-old caucasian female who presented to our facility with symptoms of a left MCA infarct. CT and MRI of her brain revealed a left MCA infarct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with significant cerebral edema, and midline shift. She was taken to the operating room for a left 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 She had cranioplasty utilizing native bone flap delayed fashion. She had wound infection after cranioplasty which required removal of native bone. After appropriate treatment for infection, she had cranioplasty utilizing prosthetic Biomet implant. Post-cranioplasty, patient developed ischemic cranial flap. This was recognized within 48 hrs and HBOT was implemented. She has a successful rescue of the ischemic cranial flap after she received 14 consecutive treatments over two weeks. In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HBOT reported after prosthetic cranioplasty for scalp flap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SCHEMIC cranial SKIN flap
下载PDF
Rapidflap^(TM) LS可吸收颅骨锁在儿童颅骨复位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波 刘立军 +3 位作者 陈华云 王红权 党燕威 傅楚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605-607,共3页
目的分析在儿童颅骨复位中应用RapidflapTMLS可吸收颅骨锁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行颅骨骨瓣复位的患儿64例,试验组28例,采用RapidflapTMLS可吸收颅骨锁固定骨瓣,观察组36例,采用传统材料固定骨瓣,比较两种固定方式颅骨复位术后并发症... 目的分析在儿童颅骨复位中应用RapidflapTMLS可吸收颅骨锁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行颅骨骨瓣复位的患儿64例,试验组28例,采用RapidflapTMLS可吸收颅骨锁固定骨瓣,观察组36例,采用传统材料固定骨瓣,比较两种固定方式颅骨复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观察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出现皮下积液和双侧颅骨发育不对称各3例,试验组出现皮下积液2例,经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后好转,无伤口感染及排异反应病例,所有患儿颅骨生长对称,未见畸形;RapidflapTMLS可吸收颅骨锁在儿童颅骨固定中临床疗效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颅骨复位固定中,RapidflapTMLS可吸收颅骨锁固定复位骨瓣与传统固定材料疗效相当,其优点是可吸收性,不影响CT/MRI成像,不影响儿童颅骨生长发育,但目前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锁 儿童 颅骨复位
下载PDF
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修复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少钦 杨应明 +5 位作者 郑丰任 许益民 赖润龙 许锦成 袁军 蔡楚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 对 38处颅骨缺损分别应用多孔离体颅骨瓣 (简称组Ⅰ ) /或多孔离体颅骨瓣 +骨多肽生长素 (简称组Ⅱ )原位修复颅骨缺损。结果 修复颅骨缺损 38处 ,术后随访 3月~ 2年 ,全部病例...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 对 38处颅骨缺损分别应用多孔离体颅骨瓣 (简称组Ⅰ ) /或多孔离体颅骨瓣 +骨多肽生长素 (简称组Ⅱ )原位修复颅骨缺损。结果 修复颅骨缺损 38处 ,术后随访 3月~ 2年 ,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触压骨瓣部位无活动感 ,硬度正常 ,外观完美 ,经X线及头颅CT检查 ,组Ⅰ中 4例可见骨瓣中央密度降低 ,有部分吸收现象 ,余病例骨瓣对合良好 ,接合处骨缝渐消失 ,可见骨痂形成 ,骨瓣密度正常。结论 多孔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简化手术操作 ,简便易行 ,经济安全 ,创伤性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状 离体颅骨瓣 颅骨缺损 手术治疗 骨多肽生长素
下载PDF
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5
作者 邓跃飞 林吉惠 +2 位作者 钟志光 郑亿庆 刘安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患者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如下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①游离骨膜片5例;②鼻内窥镜下修补3例;③带蒂额帽状鹏膜骨膜瓣16例;④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12例。所有患者均未移植骨修复...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患者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如下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①游离骨膜片5例;②鼻内窥镜下修补3例;③带蒂额帽状鹏膜骨膜瓣16例;④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12例。所有患者均未移植骨修复颅底。结果 平均住院16 d,术前有脑脊液(CSF)漏、气颅、脑膜脑膨出及眼球突出或凹陷者术后均消失,无CSF漏、气颅及感染再发生。31例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4年),未发现有脑膜脑膨出发生。结论 颅底缺损直径<1cm且无合并颅内损伤、感染及异物存留的患者可经鼻内窥镜下手术修复缺损,但对急性复杂性颅脑-颅底颌面损伤或颅底缺损较大伴有异物、脓肿、脑膜脑膨出或气颅和CSF漏超过2周不愈者应尽早予清创和修复颅底缺损;带蒂额帽状腹膜骨膜瓣是修复颅底缺损最好的材料,但对于有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则应选择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来修复颅底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前颅底缺损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鼻内窥镜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自体骨瓣临时回纳脑保护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范晓峰 黄强 +6 位作者 戴伟民 揭园庆 余国峰 吴安 吕尧 李运平 严欣江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防范措施,以降低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方法选择97例具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指征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回纳组(41例)和常规组(56例)。... 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防范措施,以降低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方法选择97例具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指征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回纳组(41例)和常规组(56例)。回纳组术中采用自体骨瓣临时回纳技术,常规组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记录两组患者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纳组患者术后非预期再次手术5例(12.20%),其中先手术侧3例(73%),后手术侧2例(49%);死亡6例(14.6%)。常规组患者术后非预期再次手术17例(30.3%),其中先手术侧14例(25O%),后手术侧3例(5.3%):死亡19例(33.9%)。回纳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常规组先手术侧再次手术率较同组后手术侧及回纳组的先手术侧明显为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体骨瓣术中临时回纳能有效减少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显著降低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瓣 临时回纳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下载PDF
带颞浅血管颅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7
作者 彭田红 徐达传 许本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 8例头颈铸型标本 (5例保留骨骼 )上 ,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 目的 :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 8例头颈铸型标本 (5例保留骨骼 )上 ,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 ,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 ,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 ,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 ,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 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 ,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 1mm ,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 8cm以上。结论 :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颅骨骨瓣 应用解剖 颌面部缺损
下载PDF
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金清东 王国锋 +1 位作者 林秋泉 周金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034-1035,共2页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塑形、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颅骨缺损综合征均得到改善,随访6-24个月,有3例骨瓣与正常骨窗间有骨痂形成。术...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塑形、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颅骨缺损综合征均得到改善,随访6-24个月,有3例骨瓣与正常骨窗间有骨痂形成。术后并发癫痫1例。结论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颅骨修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术 自体颅骨 低温保存
下载PDF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游离组织瓣修复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坚 张志愿 +3 位作者 邱蔚六 林国础 唐友盛 竺涵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80年7月以来,对25例恶性肿瘤侵及颅底的患者,共32块组织瓣进行各类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其中胸大肌肌皮瓣15例,胸大肌皮瓣联合前臂桡侧皮瓣5例,...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80年7月以来,对25例恶性肿瘤侵及颅底的患者,共32块组织瓣进行各类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其中胸大肌肌皮瓣15例,胸大肌皮瓣联合前臂桡侧皮瓣5例,背阔肌肌皮瓣5例(其中2例联合前锯肌)。结果除1例死于急性脑水肿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技术开展早期组织瓣移植后血管危象出现率较高(3/7),其主要表现为静脉吻合口栓塞,而以后的出现率则明显降低(2/25)。25例游离组织瓣,除1例前臂皮瓣全部坏死及1例胸大肌皮瓣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结论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克服了早期带蒂组织皮瓣修复中长度及组织量不足,并减少了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切除 颌面部肿瘤 颌面部缺损 游离皮瓣 修复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兴海 刘俊 常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9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比较2组颅内压、GC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水平更低(P<0.05)。2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较术前均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dGCS评分较对照组术前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控制减压 随即对照研究 预后 颅内压 GCS评分
下载PDF
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再植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荔志云 雷鹏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7-288,共2页
目的 :研究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后原位再植的效果及骨瓣的体外保存方法。方法 :将临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离体骨瓣体外保存 ,3月后行自体颅骨原位再植成形术。结果 :2 1例患者中 19例效果良好 ,2例半年后复查见骨瓣吸收明显 ,局部凹陷... 目的 :研究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后原位再植的效果及骨瓣的体外保存方法。方法 :将临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离体骨瓣体外保存 ,3月后行自体颅骨原位再植成形术。结果 :2 1例患者中 19例效果良好 ,2例半年后复查见骨瓣吸收明显 ,局部凹陷。结论 :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后原位再植方法可行 ,成形效果理想 ,优于各种替代材料修补颅骨缺损 ,骨瓣体外无菌保存后仍能保留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修补 自体骨瓣 体外保存
下载PDF
用深低温保存同种异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振荣 石祥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60-161,共2页
观察了 1 8例颅骨缺损病人选用深低温无菌保存的同种异体颅骨作为修补材料修补缺损的效果。 1 8例手术均成功 ,术后无感染 ,外形美观。随访证实移植骨片稳固 ,无骨片吸收。
关键词 同种异体颅骨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低温保存
下载PDF
双额颞脑挫裂伤早期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占锋 康晶 李广兴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2期1285-1287,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早期施行双额颞冠状切口,清除脑挫裂伤,达到颅内减压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62例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38例(61.2%)患者术后恢复良... 目的探讨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早期施行双额颞冠状切口,清除脑挫裂伤,达到颅内减压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62例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38例(61.2%)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伴有轻度功能障碍,8例(12.9%)患者术后出现轻度残疾,在保护下可以参加工作,11例(17.7%)患者术后出现重度残疾,5例(8.1%)患者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结论在临床上双额颞脑挫裂伤患者通常取冠状双额颞开颅,清除明显脑挫裂伤达到颅内减压的目的,对于改善预后、增加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额颞脑挫裂伤 冠状切口 双额颅骨骨瓣 颅内减压
下载PDF
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原位修复颅骨缺损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少钦 杨应明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45例。共48处,其中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简称实验组)26处,多孔离体颅骨瓣(简称对照组)22处,通过术后各阶段影像学检查,对术...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45例。共48处,其中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简称实验组)26处,多孔离体颅骨瓣(简称对照组)22处,通过术后各阶段影像学检查,对术后并发症,骨瓣骨质吸收及骨再生情况对照研究1-2年。结果:骨瓣部位无松动感,外观完善,实验组无并 发症发生,对照组局部少量积液1例,软组织感染1例,P>0.05,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影像学检查示骨瓣成活,接合处对合良好,缝隙渐消失,可见骨痂形成,实验组骨瓣密度均正常,对照组中5处骨瓣可见中央部密度降低,有部分骨质吸收现象,连续性较正x^2=4.38,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外观完善,骨瓣存活,达到骨性愈合,符合解剖生理,是自体颅骨瓣原位修复较理想方法,适用于各阶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离体颅内瓣 骨多肽原位 修复 颅骨缺损 骨多肽生长素
下载PDF
后颅凹骨瓣开颅术36例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红平 罗林 +2 位作者 左频 牛华涛 白刚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后颅凹骨瓣开颅术在后颅窝肿瘤手术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间36例后颅窝肿瘤患者采用后颅凹骨瓣开颅术,入路采用三种骨瓣;正中骨瓣、单侧骨瓣、单侧跨中线骨瓣,其中有2例采用带蒂骨瓣... 目的探讨后颅凹骨瓣开颅术在后颅窝肿瘤手术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间36例后颅窝肿瘤患者采用后颅凹骨瓣开颅术,入路采用三种骨瓣;正中骨瓣、单侧骨瓣、单侧跨中线骨瓣,其中有2例采用带蒂骨瓣.术毕骨瓣均解剖复位.结果后颅凹骨瓣开颅术术后无持续低热、颈枕部疼痛,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颅凹骨瓣开颅术可有效保护脑组织,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凹 骨瓣 肿瘤
下载PDF
弯组织剪与手术刀在颅骨修补术中分离颞肌皮瓣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新 周剑云 +2 位作者 高海滨 曹泽 孙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552-554,共3页
目的对比颅骨修补术中弯组织剪刀与手术刀分离颞肌皮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手术刀(手术刀组,n=32)和弯组织剪刀(剪刀组,n=32)分离颞肌皮瓣。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 目的对比颅骨修补术中弯组织剪刀与手术刀分离颞肌皮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手术刀(手术刀组,n=32)和弯组织剪刀(剪刀组,n=32)分离颞肌皮瓣。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剪刀组手术操作时间(87.7±17.7)min,失血量(96.8±20.8)ml,术后引流量(161.1±33.1)ml;手术刀组手术操作时间(101.6±29.7)min,失血量(152.8±29.9)ml,术后引流量(148.1±37.3)ml;剪刀组手术操作时间和失血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刀组(P<0.05),而两组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与手术刀相比,在颅骨修补时采用弯组织剪刀分离颞肌皮瓣具有创伤小、效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颞肌皮瓣 弯组织剪 手术刀
下载PDF
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外板复合瓣修复颅前窝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7
作者 代生富 陈其光 +2 位作者 李华 朱磊 靳升荣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4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 为颅前窝组织缺损一次性修复重建提供研究资料。方法 选择22例国人较新鲜的尸体,经双侧颈总动脉用红色乳胶灌注,进行双侧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解剖。结果 双侧眶上动脉与滑车上动脉在额部有100%的吻合,并见眶上动脉可达顶骨。二... 目的 为颅前窝组织缺损一次性修复重建提供研究资料。方法 选择22例国人较新鲜的尸体,经双侧颈总动脉用红色乳胶灌注,进行双侧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解剖。结果 双侧眶上动脉与滑车上动脉在额部有100%的吻合,并见眶上动脉可达顶骨。二动脉亦与其他颅顶的动脉有吻合。结论 额肌、帽状腱膜、颅骨外板有恒定的血管,血供良好,取其复合组织瓣后,不损其美观,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复合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额肌 帽状腱膜 颅骨外板 修复 颅前窝缺损 应用解剖学 复合组织瓣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巨大颅骨缺损早期成形临床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洪映标 蔡少明 +1 位作者 李作士 孙勤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开颅去大骨瓣减压后早期颅骨修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5例脑外伤或自发性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并去大骨瓣的患者(骨窗大小≥10cm×12cm),在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按术后修补时间早晚进行分组比较,根据生活指数量表(RFLI),对患者... 目的探讨开颅去大骨瓣减压后早期颅骨修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5例脑外伤或自发性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并去大骨瓣的患者(骨窗大小≥10cm×12cm),在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按术后修补时间早晚进行分组比较,根据生活指数量表(RFLI),对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后3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患者较6个月后修补患者近期及远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大骨瓣减压患者由于颅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梯度不断改变,加之骨窗大,皮瓣失去支撑作用,在恢复期更容易引起颅内容物受压甚至移位,影响脑功能的恢复,故应及早行颅骨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瓣减压术 颅骨修补时间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带蒂颞深筋膜肌瓣修补前颅窝底缺损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贵孝 彭玉平 +2 位作者 原林 钟世镇 任文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的要点。结论:这种新型的筋膜肌瓣血供好、操作易、抗感染力强、防脑脊液漏性能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深筋膜肌瓣 颅底缺损 颅脑损伤 解剖学
下载PDF
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
20
作者 徐善水 孙克华 +4 位作者 李真保 江晓春 戴易 林元浩 李振球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在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对 75例经CT扫描诊断的单侧额颞部广泛脑损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采用额颞马蹄形切口普通骨瓣开颅 (常规术式 )和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 (组合术式 )。以... 目的 :探讨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在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对 75例经CT扫描诊断的单侧额颞部广泛脑损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采用额颞马蹄形切口普通骨瓣开颅 (常规术式 )和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 (组合术式 )。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定疗效 ,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组合术式组恢复良好率优于常规术式组 (P <0 .0 5 ) ;术中脑膨出发生率较常规术式组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昏迷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结论 :组合术式额颞大骨瓣开颅切口设计符合美容要求 ,减压充分、合理 ,能有效改善脑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切口 开颅 额颞部脑损伤 治疗 骨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