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龙晓田 张萌 +2 位作者 花海洋 李建辉 郝欣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6-312,共7页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相关性,为NERD内镜下诊断提供证据;同时分析NERD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入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符合纳入标椎的患者纳入NERD组,同期无...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相关性,为NERD内镜下诊断提供证据;同时分析NERD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入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符合纳入标椎的患者纳入NERD组,同期无症状于我院体检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因素及内镜下因素,分析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NERD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BMI、饮食习惯、饮酒、服用NSAIDs、胃食管阀瓣分级、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汁反流及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高BMI、不良饮食习惯、饮酒、服用NSAIDs、胃食管阀瓣松弛(Ⅲ+Ⅳ级)、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汁反流及HP感染是影响NERD的相关因素;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对NERD判断的灵敏度为45.83%,特异度为86.27%。结论: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与NERD有着明显的关系,可将其作为NERD的一项支持性诊断证据,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女性、高BMI、饮酒、服用NSAIDs、不良饮食习惯、胃食管阀瓣松弛(Ⅲ+Ⅳ级)、胆汁反流等是影响NERD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是NERD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胃结合部 黏膜隆起性病变 相关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牙骨质撕裂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斌 罗海芸 麻丹丹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牙骨质撕裂是指牙骨质沿牙骨质⁃牙本质界(dentino⁃cemental junction,CDJ)或牙骨质生长线完全或不完全脱离牙根表面,也可以波及部分牙本质。牙骨质撕裂的病因尚不够明确,文献回顾发现其易感因素包括牙齿类型、性别、年龄、牙周病、牙周... 牙骨质撕裂是指牙骨质沿牙骨质⁃牙本质界(dentino⁃cemental junction,CDJ)或牙骨质生长线完全或不完全脱离牙根表面,也可以波及部分牙本质。牙骨质撕裂的病因尚不够明确,文献回顾发现其易感因素包括牙齿类型、性别、年龄、牙周病、牙周或根管治疗史、牙外伤史、咬合创伤史或过度的咬合力。牙骨质碎片可以是片状或U形,易致牙周和根尖周组织破坏。临床上,牙骨质撕裂多表现为孤立性牙周袋,其症状类似于牙周炎、根尖周炎和牙根纵裂。影像学检查对于牙骨质撕裂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表现为沿牙根表面纵向分布的薄“针刺状”阻射性团块。必要时需借助探查性手术,术中牙骨质碎片及根面牙骨质线可以辅助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牙骨质撕裂的金标准。根据牙骨质撕裂正确诊断时间及临床或放射学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随着再生性生物材料的发展及意向性再植术的成熟,越来越多患牙得以长期存留。本综述系统性描述牙骨质撕裂的生物学基础和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临床管理和预后,为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骨质撕裂 牙骨质 生长线 牙骨质⁃牙本质界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牙周翻瓣术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意向性再植
下载PDF
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贺 范学科 +5 位作者 唐进亮 王鹏帅 孟丽英 梁素花 刘维国 张爱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Siew... 目的探索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Siewert分型将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分为Ⅱ型和Ⅲ型两个亚型,分析不同亚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5.6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5.1∶1。萎缩/肠化(OR=8.89,95%CI 4.85~16.29)和肿瘤家族史(OR=5.07,95%CI 1.70~15.15)是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萎缩/肠化和肿瘤家族史是Ⅱ型和Ⅲ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男性、存在萎缩/肠化以及肿瘤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患早期AEG和癌前病变;Ⅱ型和Ⅲ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无差异;早期AEG患者与癌前病变患者发病危险因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癌前病变 Siewert分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徐灿霞 贾燕 +3 位作者 杨文斌 邹惠芳 王芬 沈守荣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8-343,共6页
目的:观察胃癌(gastric cancer,GC)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PL)患者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70例GC,88例PL,3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 目的:观察胃癌(gastric cancer,GC)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PL)患者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70例GC,88例PL,3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碱性品红染色和14C尿素呼气实验以检测H.pylori,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H.py-lorii CagA基因,并以透射电镜观察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改变。结果:PL患者胃上皮细胞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小于CSG患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SG患者。GC患者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小于CSG与PL患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SG;CagA+H.pylori感染者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均小于CagA-H.pylori感染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agA-H.pylori感染者。PL患者H.pylori根除者胃上皮细胞间隙缩小,细胞连接长度增加,其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大于未根除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小于未根除者。结论:GC和PL患者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H.pylori感染,特别是与CagA+H.pylori感染有关,H.pylori根除可促进细胞间隙连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癌前病变 细胞间隙连接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高欣 吴海露 +4 位作者 张振玉 胡可伟 姜宗丹 杨小兵 王劲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61-865,共5页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愈合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单纯损伤组、10mg/kg氯吡格雷处理组、30mg/kg氯吡格雷处理组;以大剂量阿司匹林灌胃制造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愈合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单纯损伤组、10mg/kg氯吡格雷处理组、30mg/kg氯吡格雷处理组;以大剂量阿司匹林灌胃制造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后,对氯吡格雷处理组的大鼠以相应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灌胃处理,给药3d,每天1次.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指数(lesionindex,LI);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以及MAPK信号通路中磷酸化P38、磷酸化ERK及磷酸化JN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损伤组相比,氯吡格雷处理组大鼠胃黏膜损伤加重,且30mg/kg组损伤重于10mg/kg组(39.8±5.05vs35.3±3.86,P<0.05);在阴性对照组、单纯损伤组、10mg/kg氯吡格雷处理组、30mg/kg氯吡格雷处理组中,大鼠胃黏膜中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呈递减趋势(P=0.000),而磷酸化P38、磷酸化ERK蛋白表达则逐渐上升,呈递增趋势(P=0.000).结论:氯吡格雷能够抑制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愈合,其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中的p38和ERK信号通路,下调胃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破坏大鼠胃黏膜的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胃黏膜损伤 紧密连接蛋白 MAPK激酶
下载PDF
改良前方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 被引量:4
6
作者 谢肇 许建中 +1 位作者 周强 谭祖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对23例C7~T3椎体病变患者均采用标准颈椎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椎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62岁... 目的探讨改良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对23例C7~T3椎体病变患者均采用标准颈椎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椎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62岁。颈胸段骨折3例,骨折合并脱位7例,结核6例,肿瘤7例;病变部位C6-T1、C6-T2节段各2例;C7-T1、T3节段各3例;T1节段8例;T2节段5例;病程3d^2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E级6例。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3~6个月。结果术后23例均获随访10~42个月,全部患者椎间植骨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0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0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3级。术后10个月1例肺癌全身转移死亡。余6例肿瘤患者随访时仍生存。结论采用改良前方入路暴露颈胸段病灶充分、安全,适用于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椎体病变 改良前方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高欣 张振玉 +4 位作者 吴海露 胡可伟 姜宗丹 杨小兵 王劲松 《胃肠病学》 2012年第9期550-554,共5页
背景:研究显示促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损伤组以及不同剂量莫沙必利干预组(0.2... 背景:研究显示促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损伤组以及不同剂量莫沙必利干预组(0.25 mg/kg、0.50 mg/kg、0.75 mg/kg)。干预组大鼠以不同剂量莫沙必利灌胃行预处理,以150 mg/kg阿司匹林灌胃制备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实验第4 d,处死大鼠。评估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和组织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法检测Occludin蛋白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ccludin、ZO-1以及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JNK(p-JNK)和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结果: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各莫沙必利干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组织学明显改善;胃黏膜Occludin、ZO-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胃黏膜p-ERK、p-p38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而胃黏膜p-JNK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MAPKs信号通路中ERK和p38蛋白磷酸化程度,并上调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从而改善胃黏膜屏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沙必利 阿司匹林 胃黏膜损伤 紧密连接部 MAPKS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胃交界部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薛峰 丁岩冰 +5 位作者 吴大成 王远志 陈姚生 吴健 肖炜明 邓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426-1428,共3页
目的比较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胃交界部(EGJ)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27例及MBM治疗的25例EGJ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资... 目的比较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胃交界部(EGJ)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27例及MBM治疗的25例EGJ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54.8±13.5)min,明显长于MBM组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6.2±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SD组手术成功率96.3%,穿孔发生率3.7%;MBM组手术成功率100%,穿孔发生率4.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MBM可安全有效治疗EGJ早癌及癌前病变,与ESD比较具有安全、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交界部 早癌 癌前病变 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宫颈脱落细胞JAM3/PAX1高甲基化诊断宫颈高级别病变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翔 贺斯黎 +4 位作者 赵行平 孙丹 吴思 徐大宝 李颖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20-1829,共10页
目的:传统的宫颈癌筛查手段——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存在局限性。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连接黏附分子3(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3,JAM3)/配对盒基因1(paired bo... 目的:传统的宫颈癌筛查手段——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存在局限性。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连接黏附分子3(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3,JAM3)/配对盒基因1(paired box gene 1,PAX1)高甲基化水平,并将其与液基薄层细胞学(liquid based cytology,LBC)进行比较,评价JAM3/PAX1甲基化对于宫颈高级别病变的诊断能力,以探索新的宫颈高级别病变的诊断模式,实现宫颈高级别病变“精准筛查”的目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阴道镜门诊接受检查的患者共136例,包括宫颈非高级别病变122例,高级别病变14例。研究的变量包括:基本临床信息(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绝经)、LBC、hrHPV、宫颈组织病理、阴道微生态结果、阴道镜结果(宫颈转化区类型)、JAM3(ΔCtJ)和PAX1(ΔCtP)基因甲基化的ΔCt值。首先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构建条件推断树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级别宫颈病变组与非高级别宫颈病变组的PAX1与JAM3基因甲基化ΔCt值以及LBC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病理结果与ΔCtP(r=-0.360,P<0.001)、ΔCtJ(r=-0.448,P<0.001)、LBC(r=-0.305,P<0.001)、菌群多样性(r=-0.183,P=0.037)呈负相关。条件推断树显示:当ΔCtJ>10.13时,全部为宫颈非高级别病变的患者;当ΔCtP>6.22时,非高级别病变的患者有117例,占97.5%,高级别病变者仅3例,占2.5%。ΔCtJ>8.61且LBC为不明确的非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或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时,105例(99.1%)为宫颈非高级别病变的患者,仅1例(0.9%)检出为高级别病变;当LBC结果为高级别病变时,仅9例患者检出高级别病变,3例检出非高级别病变;而当LBC提示低级别病变、ASC-US、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且ΔCtP>6.22时,有117例(97.5%)的患者检出非高级别病变。结论: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妇女中,JAM3/PAX1双基因甲基化检测可独立应用于宫颈高级别病变/非高级别病变的分层诊断,且不依赖于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亦可与LBC联合使用以弥补LBC敏感度低的缺点。此外,未来将甲基化试剂盒应用于大规模宫颈癌筛查,有利于发现更多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并达到早筛、早治宫颈病变/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DNA甲基化 连接黏附分子3 配对盒基因1 条件推断树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管连接部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玉宇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9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72例GEJ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SD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除面积、病理类型及穿孔...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72例GEJ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SD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除面积、病理类型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成功接受ESD,手术成功率为97.2%。平均手术时间为(72.3±10.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5±4.5)ml。术后发热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平均切除面积(18.5±21.3)mm2。病理学检查平滑肌瘤29例,原位癌15例,黏膜鳞状上皮增生5例,低度恶性间质瘤12例,胃息肉7例,胃纤维瘤4例。随访68例,失访率(5.56%)。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4.17%;平均复发时间(7.5±3.4)个月;复发病灶面积平均(12.2±4.7)mm2。3例复发患者均给予内镜下切除,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复发。结论ESD治疗GEJ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其手术切除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是当前临床治疗GEJ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食管连接部癌前病变 疗效
下载PDF
Connexin32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11
作者 秦荣 晏才杰 +1 位作者 唐开业 罗云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72-474,共3页
目的:检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32(Cx32)的表达,探讨其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21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和32例胃癌标本间隙连接蛋白Cx32表达进行研... 目的:检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32(Cx32)的表达,探讨其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21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和32例胃癌标本间隙连接蛋白Cx32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x32表达,但同正常胃粘膜相比,Cx32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在胃癌组织中,Cx32只表达在粘膜下层和肌层的肿瘤细胞内,粘膜层的肿瘤细胞内未见阳性着色。结论:间隙连接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前病变 间隙连接 CONNEXIN32
下载PDF
联动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爱琳 邱亚楠 +3 位作者 花海洋 郝欣 李常洲 李建辉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2期16-22,共7页
目的比较联动成像(LCI)模式与白光成像(WLI)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该院行LASEREO系统胃镜检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WLI组和LCI组。其中,WLI组食管胃结合部仅用WLI模式观察,LCI组食... 目的比较联动成像(LCI)模式与白光成像(WLI)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该院行LASEREO系统胃镜检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WLI组和LCI组。其中,WLI组食管胃结合部仅用WLI模式观察,LCI组食管胃结合部仅用LCI模式观察。比较两种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活检率及相应病理情况。结果LCI组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和活检率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21%和25.24%,P=0.033;18.41%和11.82%,P=0.025)。LCI组黏膜发红及0~Ⅱ_(b)型病变的检出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88%和21.41%,P=0.036;19.49%和13.42%,P=0.046)。结论LCI模式能有效提高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及活检率,对于0~Ⅱ_(b)发红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 微小病变 联动成像模式 检出率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并Ⅰ期颈枕融合治疗合并延颈髓腹侧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家全 杨辉 +3 位作者 黄其林 吕胜青 刘仕勇 刘海鹏 《西部医学》 2013年第11期1640-16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并Ⅰ期颈枕融合治疗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患者23例,所有病人先行颈枕Ⅰ期融合,随后采用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及局部增生的结缔组织...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并Ⅰ期颈枕融合治疗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患者23例,所有病人先行颈枕Ⅰ期融合,随后采用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及局部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痊愈15例,明显好转6例,死亡2例,其中有3例并发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经口咽入路并颈枕Ⅰ期融合是治疗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口咽入路 Ⅰ期颈枕融合 延颈髓腹侧压迫
下载PDF
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席海旭 于双颖 +4 位作者 段惠潇 李建华 李建辉 郝欣 花海洋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BLI-bright+ME)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LASEREO内镜系统检查的怀疑有胃或食管病变的患者1182例,根据患者就诊卡号... 目的探讨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BLI-bright+ME)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LASEREO内镜系统检查的怀疑有胃或食管病变的患者1182例,根据患者就诊卡号末位数的奇偶情况,将偶数的592例患者纳入BLI-bright+ME组,将奇数的590例患者纳入白光内镜(WLI)组。比较两种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活检率及相应病理诊断,并对BLI-bright+ME组内镜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进行一致性检验并汇总分析。结果BLI-bright+ME组患者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检出率和活检率均明显高于W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LI-bright+ME组患者炎性病变、癌前病变及癌性病变检出率均高于W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LI-bright+ME组患者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检出率和活检率均明显高于W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LI-bright+ME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的镜下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834,P<0.01,一致性程度好。BLI-bright+ME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中,炎性病变以腺管扩张为主(70.7%,46/65),癌前病变以腺管不均一较多(75.0%,36/48),癌性病变以腺管缺失最多见(75.0%,3/4)。结论BLI-bright+ME模式有助于提高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及活检率,尤其对齿状线下微小病变的检出更具有优势。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炎性病变以腺管扩张为主,癌前病变以腺管不均一较多,癌性病变以腺管缺失最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 微小病变 蓝激光亮度成像 低倍放大内镜 检出率
下载PDF
Os Odontoideum: Report of Eight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5
作者 Bokhary Mahmoud Wael Hammad Ahmad Abdrabou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0年第4期464-474,共11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Os odontoideum is a separate odontoid process from the body of the axis. It is a rare anomaly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with evidence of both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caus... <strong>Background:</strong> Os odontoideum is a separate odontoid process from the body of the axis. It is a rare anomaly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with evidence of both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causes but the aetiology still debated in the literature. It can lead to instability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and places the spinal cord at significant risk. <strong>Methods:</strong> Eight cases of os odontoideum were symptomatic at time of presentation, submitted for general and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investigated with different radiological modalities and managed with surgical fixation and stabilization. These patients followed for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strong>Results: </strong>The study includes six male patients and two female patients with median age 18.7 year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myelopathy and showed clinical evidence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hey submitted for complete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plain x ray, CT scan and MRI)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They underwent cervical surgical stabilization, two cases by atlantoaxial arthrodesis with wiring, two atlantoaxial fixation by lateral mass screw one of them with transoral odontoiectomy, two atlantoaxial fixations by a Rosen’s Hooks, and two cases craniocervical fixation by Tie frame. Death postoperatively recorded in two patients. Follow-up one year revealed resolution of symptoms in two patients and four patients remained stationary but without deterioration. <strong>Conclusion:</strong> Os odontoideum is a rare but sometimes lethal abnormality that requires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judgement to ensure the best choice of management and optimum patient’s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 Odontoideum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lesions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下载PDF
颈胸交界处脊髓腹侧硬膜外占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沙成 菅凤增 +1 位作者 王长春 刘树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报告了两例颈胸交界处脊髓腹侧硬脊膜外病变的手术治疗。采用经颈胸联合入路纵劈胸骨向下牵拉主动脉弓可充分显露上胸椎椎体前方,利用高速气动钻及显微外科技术,病变可获全切,术后两例患者均获良好恢复。文中详细讨论了手术过程。上... 报告了两例颈胸交界处脊髓腹侧硬脊膜外病变的手术治疗。采用经颈胸联合入路纵劈胸骨向下牵拉主动脉弓可充分显露上胸椎椎体前方,利用高速气动钻及显微外科技术,病变可获全切,术后两例患者均获良好恢复。文中详细讨论了手术过程。上胸椎前方病变的显露通常较为困难,作者采用颈胸联合入路,可充分显露该部位病变,疗效满意。适应于上胸椎及颈胸交界处椎体及硬膜外病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颈胸交界病变 脊髓肿瘤
原文传递
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建伟 马华松 +1 位作者 邹德威 谭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2008年11月期间22例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患者,采用经颈前路不劈开胸骨的手术路径,暴露病变的颈胸椎交界处(C6-T5),对病变进行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2例病...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2008年11月期间22例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患者,采用经颈前路不劈开胸骨的手术路径,暴露病变的颈胸椎交界处(C6-T5),对病变进行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2例病人,其中椎体结核5例,椎管狭窄8例,椎体发育不良1例,肿瘤5例,创伤3例,年龄在13-74岁,平均32.3岁。术前通过X线和MR 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位于病椎以远。[结果]全部患者安全完成手术,病灶清除和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或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11例多节段病变(大于3个节段)或者有后凸的病人需要行前后路联合的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74个月,平均28.5个月,除2例肿瘤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胸交界处病变,术前进行仔细评估胸骨切迹所对椎体,如果位于病椎以远,采用颈前路延长切口,能够获得良好的显露,能够进行良好的减压和固定。对于多节段的病例或者有后凸的病例行后路的固定稳定脊柱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交界处病变 颈前入路
原文传递
食管胃交界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组织HINT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丽 曹玉 +4 位作者 杨惠珍 张立玮 郭硕 徐志彬 尔丽绵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606-1610,共5页
目的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基因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胃交界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HINT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提取2012-2-1-2013-12-3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诊治的食管胃交界癌前病变、早期... 目的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基因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胃交界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HINT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提取2012-2-1-2013-12-3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诊治的食管胃交界癌前病变、早期癌及进展期癌共184例病变组织及45例正常对照组织基因组DNA。根据Siewert分型分为TypeⅠ型、TypeⅡ型和TypeⅢ型。TypeⅠ型包括Barrett食管31例(BE组)、食管远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16例(EHIN及EEC组)、食管腺癌18例(EA组);TypeⅡ型包括贲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CLIN组)、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30例(CHIN及CEC组),贲门腺癌36例(CA组);TypeⅢ型包括近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SGLIN组)、近端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12例(SGHIN及SGEC组),近端胃癌4例(SGA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上述组织中HINT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对比分析HINT1基因甲基化与食管胃交界不同癌变阶段的相关性。结果 (1)TypeⅠ型:BE组、EHIN及EEC组、EA组和对照组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12.9%(4/31)、43.8%(7/16)、50.0%(9/18)和0,EHIN及EEC组HINT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64,P=0.007)和BE组(χ~2=5.601,P=0.029),与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3,P=0.716)。(2)TypeⅡ型:CLIN组、CHIN及CEC组、CA组和对照组甲基化率分别为34.8%(8/23)、53.3%(16/30)、55.6%(20/36)和6.7%(1/15),CHIN及CEC组和CA组HINT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265,P=0.002),CHIN及CEC组、CA组和CL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7,P=0.260)。(3)TypeⅢ型:SGLIN组、SGHIN及SGEC组、SGA组和对照组甲基化率分别为21.4%(3/14)、66.7%(8/12)、75.0%(3/4)和6.7%(1/15),SGHIN及SGEC组与对照组(χ~2=10.80,P=0.003)和SGLIN组(χ~2=5.418,P=0.0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NT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与食管胃交界腺癌发生发展相关,提示三者可能存在相似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交界 HINT1基因 MSP 早期癌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申起 彭彬 +4 位作者 陈治标 田道锋 蔡强 刘宝辉 陈谦学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显微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经枕下后正中入路29例,远外侧入路14例.全切除35...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显微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经枕下后正中入路29例,远外侧入路14例.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出院时按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38例,差(2~3分)4例,死亡(1分)1例.结论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依据术前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占位性病变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预后
原文传递
食管胃结合部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惠珍 张立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Siewert将在食管胃连接部上下5 cm范围内发生的肿瘤定义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包括远端食管腺癌、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和近端胃癌。传统上认为远端食管腺癌起源于Barrett食管黏膜,与反流相关疾病关系密切;贲门腺癌起源于贲门黏膜,与幽门螺... Siewert将在食管胃连接部上下5 cm范围内发生的肿瘤定义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包括远端食管腺癌、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和近端胃癌。传统上认为远端食管腺癌起源于Barrett食管黏膜,与反流相关疾病关系密切;贲门腺癌起源于贲门黏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而近端胃癌则与幽门螺杆菌和肠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反流相关疾病、Barrett食管和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与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关系一直是该部位肿瘤的研究热点,但是也存在强烈的争议。随着食管胃结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发展成熟,结合早期发现该部位癌变倾向,使得关于食管胃结合部癌变的病因、分子机制、解剖学及组织学上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明朗。因此在早期发现该部位病变并加以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解决困扰,同时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接合处 癌前病变 早期癌 监测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