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牡蛎‘海大1号’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景晓 李琪 徐成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8-1003,共6页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变异系数为20.74%~55.14%,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制种方案的制订和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海大1号’ 生长性状 遗传参数
下载PDF
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室内人工培育模式的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哲 于瑞海 +3 位作者 李海昆 马培振 李玲蔚 王永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提高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培育效率,本研究以3种培育模式(下降流、上升流和静水)、6个水流量梯度(20、35、50、65、80和95 mL/s)和6个培育密度梯度(2.5、5、7.5、10、12.5和15个/mL)对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 为提高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培育效率,本研究以3种培育模式(下降流、上升流和静水)、6个水流量梯度(20、35、50、65、80和95 mL/s)和6个培育密度梯度(2.5、5、7.5、10、12.5和15个/mL)对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时,上升流和下降流均比静水培育效果好,培育前5天采用下降流、第6~29天采用上升流时,稚贝生长快、死亡率低;水流量小于65 mL/s时,随水流量的增加,稚贝生长加快,死亡率降低,水流量在65~80 mL/s时,单体牡蛎稚贝生长存活最优,第29天时最大壳高达(1534.81±65.23)μm。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苗种中间培育时,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挤迫效应逐渐显现,密度为7.5个/mL时,死亡率相对较低,且稚贝生长速度快,在第29天时稚贝壳高最大可达(1520.63±51.72)μm。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规模化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中间培育时,采用上升流和下降流相结合的流水培育方式,适当增加水流量,及时疏散密度。本研究优化了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室内培育模式,为单体牡蛎规模化培育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牡蛎 “海大1号”长牡蛎 稚贝 中间培育 培育模式 流水培育 培育密度
下载PDF
水温和盐度对长牡蛎“海大1号”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孟乾 李琪 张景晓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2-37,共6页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25;幼虫附着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5~30;对长牡蛎"海大1号"幼虫生长、存活、附着的适宜水温分别为为20~30℃、20~25℃、20~30℃,最适水温分别为30、25、30℃,高温35℃时幼虫全部死亡。综上,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5,适宜水温为20~25℃。上述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水温 盐度 胚胎 幼虫 海大1
下载PDF
长牡蛎‘海大1号’生长及育种性能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孟乾 李琪 +2 位作者 王许波 张景晓 于瑞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268,共6页
为了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种‘海大1号’的生长和育种性能,本研究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海大1号’21个全同胞家系和7个半同胞家系,分析其表型参数、表型相关、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200日龄时,‘海大1号’与对照... 为了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种‘海大1号’的生长和育种性能,本研究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海大1号’21个全同胞家系和7个半同胞家系,分析其表型参数、表型相关、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200日龄时,‘海大1号’与对照组野生长牡蛎的3个家系相比,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平均分别提高17%、27%、29%、85%,‘海大1号’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28±0.148、0.145±0.190、0.131±0.219、0.135±0.135,属于中低等遗传力。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为0.730~0.962、0.503~0.768。育种值分析显示,通过个体间比较(3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个体相同率为71%~74%,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17%~28%;通过家系间比较(5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家系相同率为70%~90%,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3%~34%。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长牡蛎育种规划、推广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及长牡蛎的良种化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生长 遗传力 育种值 海大1
下载PDF
6-DMAP和低渗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庚 徐成勋 +1 位作者 李永国 李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探索低渗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最佳条件以及6-DMAP和低渗配合使用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低渗、6-DMAP以及6-DMAP与低渗配合三种方法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研究显示,低渗处... 为探索低渗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最佳条件以及6-DMAP和低渗配合使用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低渗、6-DMAP以及6-DMAP与低渗配合三种方法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研究显示,低渗处理组中,当第一极体(PB1)出现40%时,在盐度为8的低渗海水中持续处理15 min,综合评价指数最高,为34.33%,此时2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3.77%±1.89%和45.78%±6.23%,8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0.65%±4.89%和21.17%±5.54%。6-DMAP处理组中,当PB1出现40%时,75 mg/L的6-DMAP持续处理15 min,综合评价指数最高(36.52%),此时2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4.81%±0.68%和46.30%±1.54%,8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60.37%±0.61%和30.25%±2.85%。6-DMAP和低渗配合组中,当PB1出现40%时,在盐度为8的低渗海水中,以50 mg/L的6-DMAP持续处理15 min,综合评价指数最高(36.18%),此时2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4.34%±3.49%和45.07%±4.41%,8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68.23%±2.52%和40.42%±4.30%。综合比较以上三种方法,通过6-DMAP和低渗配合诱导获得三倍体的倍率更稳定,幼虫存活率更高。研究结果可为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培育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海大2号” 三倍体 低渗 6-二甲基氨基嘌呤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子和线粒体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英文) 被引量:21
6
作者 孔晓瑜 张留所 +2 位作者 喻子牛 刘亚军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4-308,共5页
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的核糖体转录间区域 (ITS 1和ITS 2 )及线粒体 16SrDNA和COI基因片段。PCR产物经T 载体连接后进行克隆和测序 ,分别得到长度为 5 4 3、791、5 30和 70 0bp的核苷酸序列。 4个DNA片段... 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的核糖体转录间区域 (ITS 1和ITS 2 )及线粒体 16SrDNA和COI基因片段。PCR产物经T 载体连接后进行克隆和测序 ,分别得到长度为 5 4 3、791、5 30和 70 0bp的核苷酸序列。 4个DNA片段的A、T、G和C碱基含量分别为 2 3.5 7%、2 0 .0 7%、2 9.4 7%和 2 6 .89% (ITS 1) ,2 7.4 3%、19.2 2 %、2 7.0 5 %和2 6 .30 % (ITS 2 ) ,2 9.2 5 %、2 9.2 5 %、2 3.0 2 %和 18.4 9% (16SrDNA) ,2 2 .71%、39.4 3%、2 0 .4 3%和 17.4 3% (COI)。实验证明ITS 1和ITS 2引物在贝类中通用性良好。文中同时讨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核糖体 DNA转录 间隔子 线粒体 基因片段 序列测定
下载PDF
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的人工诱导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永国 李琪 于瑞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0-365,共6页
为筛选适宜的四倍体诱导条件,研究了细胞松弛素B(CB)浓度(0.3、0.5、0.7和0.9 mg/L)、起始诱导时间(5、10和15min)、诱导持续时间(10、15、20和25min)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诱导率(四倍体率)和D形幼虫率的影响,并... 为筛选适宜的四倍体诱导条件,研究了细胞松弛素B(CB)浓度(0.3、0.5、0.7和0.9 mg/L)、起始诱导时间(5、10和15min)、诱导持续时间(10、15、20和25min)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诱导率(四倍体率)和D形幼虫率的影响,并对诱导处理组获得的幼贝倍性进行检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研究诱导方法获得可存活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幼贝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B浓度和起始诱导时间对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诱导持续时间对四倍体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四倍体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CB浓度为0.5 mg/L、起始诱导时间为15min及诱导持续时间为20min时,四倍体率有最大值为37.82%。CB浓度、起始诱导时间和诱导持续时间均对D形幼虫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三者的交互作用对D形幼虫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CB浓度或延长诱导持续时间,D形幼虫率均呈降低的趋势;起始诱导时间为5min时,D形幼虫率显著高于其他起始诱导时间。获得幼贝的两个诱导处理组的倍性检测结果显示,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率分别为2.22%和3.03%,与幼虫期相比四倍体率显著下降。通过对CB浓度、起始诱导时间及诱导持续时间进行优化,可以筛选出适宜的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诱导条件。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海大2号” 细胞松弛素B 四倍体率 D形幼虫率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长牡蛎‘海大3号’品系存活及5项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孟广玮 李琪 +1 位作者 徐成勋 刘士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44,共7页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会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生化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牡蛎的存活率。本研究探讨了长牡蛎‘海大 3 号’在受到温度突升和温度渐升胁迫时的高温耐受性,以及在温度突升胁迫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会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生化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牡蛎的存活率。本研究探讨了长牡蛎‘海大 3 号’在受到温度突升和温度渐升胁迫时的高温耐受性,以及在温度突升胁迫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5 种相关免疫指标在 72 h 内的变化。温度渐升实验中,实验海水的温度从 16℃逐渐升温(2℃/d)。温度突升实验中,将长牡蛎从暂养水温(16℃)分别直接转移至 18℃、22℃、26℃、30℃和 34℃。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长牡蛎‘海大 3 号’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 STMax)为 33.63℃,最高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CTMax)为 40.13℃,存活率为 50%时的温度(50% 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50%CTMax)为 36.67℃。在温度突升胁迫实验中, 72 h 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72-h LT50为 30.13℃。各实验组内脏团中 5 项相关免疫指标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在前 12 h, CAT、SOD 及 LSZ 活性和 T-AOC 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初始水平。MDA含量在 6 9 h 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引起长牡蛎‘海大 3 号’体内的抗氧化免疫和溶菌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牡蛎的存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检测的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将为长牡蛎新品系‘海大 3 号’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高温耐受性 存活率 CAT SOD LSZ T-AOC MDA 海大3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