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tigraphical Time——Correlation and Mass Extinction Event Near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u Guiro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9-49,共11页
Shaw's method used to correlate 40 sections across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is applied in the paper. Two steps are adopted to get an Integral Composite Section (ICS) by synthesizing these data : ... Shaw's method used to correlate 40 sections across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is applied in the paper. Two steps are adopted to get an Integral Composite Section (ICS) by synthesizing these data : First , South China is divided into five areas and composite section developed for each area . Then the second step . the Changxing composite section is regarded as a composite standard (CSRS) while the ICS is produced by matching the CSRS with composite sections of the other areas. Three biozones in the Changxingian and two biozones in the Griesbachian can be discerned on the basis of computing Z values in the ICS. These biozones are marked by the Z values which quantitatively represent their time ranges ; therefore , they may increase accuracy of stratigraphic time correlation .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is an abrupt event that is supported by the relative rate of extinction near the P/T boundary . About 90% of invertebrate species died out by the end of the Permian . The duration of the mass extinction is rather short ,approximately 0.018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the Permian - Triassic boundary stratigraphic time - correlation biostratigraphic events biologic events mass extinction .
下载PDF
Terrestrial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and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of the Junggar Basin,NW China:A Brief Review
2
作者 SHA Jing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S01期138-139,共2页
1 Introduction The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event is one of the five global mass extinctions,and destroyed both th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biological worlds.Though years the marine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ETE)... 1 Introduction The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event is one of the five global mass extinctions,and destroyed both th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biological worlds.Though years the marine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ETE)event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discussed,and the standard marin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TJB)(base-Jurassic)has also been determined.How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event climate variability orbital CYCLICITY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Extinction event that wiped out dinosaurs cleared way for modern frogs
3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CAS 2017年第3期47-47,共1页
Subject Code:C04With the support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a collaborative study by Chinese and American biologists led by Prof.Zhang Peng(张鹏)from Sun Yat-Sen University shows that nearly n... Subject Code:C04With the support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a collaborative study by Chinese and American biologists led by Prof.Zhang Peng(张鹏)from Sun Yat-Sen University shows that nearly nine out of 10species of frog today have descended from just three lineages that survived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inction event that wiped out dinosaurs cleared way for modern frogs
原文传递
偏振激光雷达在沙尘暴观测中的数据解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董旭辉 祁辉 +6 位作者 任立军 王雁鹏 狄一安 陈岩 杉本伸夫 坂本和彦 王青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11,共6页
阐述了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研制的双波长偏振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工作参数,探讨了激光雷达方程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条件,并对激光雷达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直观图视化处理.分别用光学强度、后向散射强度、退偏振率、消光系数... 阐述了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研制的双波长偏振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工作参数,探讨了激光雷达方程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条件,并对激光雷达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直观图视化处理.分别用光学强度、后向散射强度、退偏振率、消光系数以及双波长信号比等对沙尘天气的污染特征进行了解析,并对垂直方向沙尘浓度的分布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退偏振率大于10%时,即可判断为沙尘天气;双波长信号比(P(1 064)/P(532))大于0.4,则表示该期间为沙尘天气;利用消光系数表示气溶胶浓度时,NIES激光雷达观测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超过0.3 km-1(ρ(TSP)约为500μg/m3),且持续时间超过3 h的沙尘天气现象即可判断为一次沙尘事件.根据激光雷达特有物理量对沙尘气溶胶的不同判定标准,对沙尘事件的强度、持续时间、沙尘云厚度以及沙尘天气的污染特征进行了解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沙尘事件 消光系数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奥陶纪-志留纪边界附近火山活动记录:来华南周缘钾质斑脱岩的信息 被引量:46
5
作者 胡艳华 孙卫东 +3 位作者 丁兴 汪方跃 凌明星 刘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98-3308,共11页
扬子地台内奥陶纪顶部的五峰组到志留纪底部的龙马溪组间存在着多个粘土岩层。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粘土岩层为钾质斑脱岩,是火山喷发的凝灰质物质在海相环境沉积、蚀变的产物。这些斑脱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周缘,对理解奥陶纪-志留纪... 扬子地台内奥陶纪顶部的五峰组到志留纪底部的龙马溪组间存在着多个粘土岩层。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粘土岩层为钾质斑脱岩,是火山喷发的凝灰质物质在海相环境沉积、蚀变的产物。这些斑脱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周缘,对理解奥陶纪-志留纪时华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相应的构造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采自扬子地台内湖北宜昌地区和贵州桐梓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界线剖面的斑脱岩层进行了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工作,旨在判定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矿物学研究表明上述岩石除了含有粘土矿物外,还含有石英、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中酸性岩浆岩中的常见矿物,属典型的钾质斑脱岩。本文利用在风化过程中不活动元素对斑脱岩的原岩进行了恢复,结果也表明其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及流绞岩等。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多数样品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很可能与北面早古生代秦岭洋的闭合过程中的板块俯冲有关,也可能是早古生代在华南板块东南缘外侧存在的一古老洋壳向华南板块的俯冲。有一个样品(YC0711)没有Nb的负异常,但是具有明显的Ti负异常,在Th/Yb-Nb/Yb判别图上落在岛弧区附近,其原岩可能是富铌玄武岩之类的特殊岛弧岩石。火山活动的峰期为晚奥陶世赫南特阶时代,与地质历史上第二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前人认为该生物灭绝事件与冈瓦纳冰川有关。考虑到华南以及欧洲、北美等地均出现大规模晚奥陶世-早侏罗纪钾质斑脱岩,奥陶纪-志留纪边界的火山事件是具有全球规模的,所喷发的岩石多是富含挥发份的中酸性岩,对大气圈和生物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火山活动很可能是造成晚奥陶世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和冈瓦纳冰川的主要诱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志留纪 边界 火山活动 活动记录 华南板块 钾质斑脱岩 信息 Yangtze Block mass extinction VOLCANIC rocks 扬子地台 晚奥陶世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outh China plate tectonic setting 事件 生物大灭绝 VOLCANIC activity geological events
下载PDF
论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的深海成因 被引量:41
6
作者 徐论勋 肖传桃 +1 位作者 龚文平 何幼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6-732,共7页
通过对沉积速率与现代深海沉积速率的比较及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特征综合的分析 ,认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 ,且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奥陶 -志留系之交广泛发生的高频火山事件可能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 通过对沉积速率与现代深海沉积速率的比较及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特征综合的分析 ,认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 ,且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奥陶 -志留系之交广泛发生的高频火山事件可能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而火山事件、铱和碳同位素异常事件与志留纪初期缺氧事件在奥陶 -志留系之交的耦合作用可能是 H irnantia- Dalmanitina动物群的灭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 上奥陶统 志留系 等深流 深海沉积 海平面变化 深海环境 古生态学 扬子地区 灭绝
下载PDF
激光雷达在沙尘观测中的应用——2004年春季北京和呼和浩特沙尘天气的解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董旭辉 杉本伸夫 +8 位作者 白雪椿 祁辉 任立军 王雁鹏 狄一安 陈岩 赵淑莉 松井一郎 清水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2-947,I0011,共7页
2004年春季(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利用激光雷达在北京和呼和浩特对沙尘天气进行了连续观测。利用激光雷达的数据导出了沙尘和大气污染物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关系,对两个地点的沙尘天气特征和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该期间在呼和浩... 2004年春季(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利用激光雷达在北京和呼和浩特对沙尘天气进行了连续观测。利用激光雷达的数据导出了沙尘和大气污染物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关系,对两个地点的沙尘天气特征和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该期间在呼和浩特观测到较大型的沙尘事件(消光系数大于0.3·km^-1)有9次,这些起源于蒙古国/内蒙古的沙尘事件晚于呼和浩特6~10h在北京被观测到。在呼和浩特观测到的沙尘云块的高度普遍较低(由地表至高空1~2km),而在北京较高一般可达到2~4km,同一沙尘事件的最高浓度(消光系数)是呼和浩特高于北京。在北京观测到的沙尘天气共有17次,其中包括数次小规模的沙尘事件在呼和浩特未观测到。从北京及呼和浩特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地区3~5月沙尘的背景浓度高于呼和浩特,北京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规模大气污染特征,而呼和浩特只具有局部规模的大气污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沙尘天气 消光系数 气溶胶 北京
下载PDF
地外撞击作用与地球灾变环境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配学 柴之芳 +1 位作者 毛雪瑛 侯泉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0-27,共8页
撞击理论是美国物理学家Alvarez等(1980)根据白垩系-第三系(K/T)界线粘土层中发现的贵金属元素铱的异常所提出的。十几年过去了,科学家们围绕着这一理论开展了广泛的争论和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白垩系-... 撞击理论是美国物理学家Alvarez等(1980)根据白垩系-第三系(K/T)界线粘土层中发现的贵金属元素铱的异常所提出的。十几年过去了,科学家们围绕着这一理论开展了广泛的争论和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白垩系-第三系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已有百余处。不少地方还发现了冲击变质矿物和冲击层。研究还发现显生宙以来生物的大量绝灭和地外物体的撞击具有近乎一致的周期性,大约为26Ma。最近又在墨西哥Yucatan半岛发现了一个隐伏的环形构造,被认为是与K-T撞击事件有关的陨击坑。虽然如此,撞击理论仍面临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关于异常铱的来源、陨击坑的确定、撞击作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绝灭的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疑问。深入的研究工作仍待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外撞击作用 地球灾变环境 生物绝灭理论
下载PDF
泥盆系弗拉阶/法门阶之交事件沉积和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龚一鸣 李保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1-257,共7页
在华南板块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和西伯利亚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弗拉阶 /法门阶之交识别出 7种物理事件相 :细粒钙屑浊积岩相、钙质角砾岩相、软变形灰岩相、含微球粒的粒泥灰岩相、凝灰质砾岩相、黑色页岩相和火山喷溢相 .它们在法门阶下P... 在华南板块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和西伯利亚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弗拉阶 /法门阶之交识别出 7种物理事件相 :细粒钙屑浊积岩相、钙质角砾岩相、软变形灰岩相、含微球粒的粒泥灰岩相、凝灰质砾岩相、黑色页岩相和火山喷溢相 .它们在法门阶下Palmatolepistriangularis带底部和 /或上Palmatolepisrhenana带底部具有广泛的分布 ,可能是两次陨击事件记录 ,是良好的高分辨率年代地层对比标志 .弗拉期 /法门期之交的海平面变化不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 ,可分辨出 2种型式 (阶跃型和渐进型 )和 5种状态 (弗拉期最末期下降→法门期最初期上升、弗拉期最末期上升→法门期最初期下降、弗拉期最末期上升→法门期最初期上升、弗拉期最末期下降→法门期最初期下降、弗拉期最末期与法门期最初期海平面变化不明显 ) .弗拉阶/法门阶之交生物的阶梯状绝灭可能与从上Palmatolepisrhenana带底部至Palmatolepiscrep ida带不均匀分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沉积 海平面变化 集群绝灭 泥盆纪 中国 弗拉阶 法门阶 生物灭绝事件 物理事件相
下载PDF
广西丹池盆地F-F界线事件沉积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宏伟 杜远生 +4 位作者 黄志强 张哲 杨江海 黄虎 吴勘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6,共7页
广西丹池(南丹—河池)盆地内部在上泥盆统弗拉斯阶与法门阶分界线上普遍发育事件沉积作用,自台地边缘到台内裂陷槽盆地事件沉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岩石分别为砾屑灰岩、含砾砂屑灰岩、递变层砂屑灰岩等。该事件沉积具有等时... 广西丹池(南丹—河池)盆地内部在上泥盆统弗拉斯阶与法门阶分界线上普遍发育事件沉积作用,自台地边缘到台内裂陷槽盆地事件沉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岩石分别为砾屑灰岩、含砾砂屑灰岩、递变层砂屑灰岩等。该事件沉积具有等时性、成因相关性和广布性。事件沉积绝大部分位于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之间。这些事件沉积可以和广西横县六景、桂林杨堤、德保都安、武宣南峒、象州香田、崇左那艺、上林云攀以及比利时的Hony剖面、美国内华达的Devil sGate剖面、摩洛哥的Atrous剖面、南乌拉尔、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Fore-Kolyma、波兰—摩拉维亚盆地南部(Holy Cross山脉,Cracow和Brno地区)法门阶底部的浊积岩和角砾岩对比。如此广泛的全球性分布的等时性的事件沉积可以和巨大的外行星撞击地球而引起的全球性海啸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泥盆纪 F-F群集绝灭 事件沉积
下载PDF
古—中生代之交的全球变化与生物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彭元桥 殷鸿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85-93,共9页
古—中生代之交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期 ,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地学界长期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地史重大转折期是地球内、外各圈层长期作用下 ,各种量变达到阀值 ,加之可能的外因激化 ,在短时间内以连锁反应形式相继质变 ,形成了... 古—中生代之交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期 ,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地学界长期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地史重大转折期是地球内、外各圈层长期作用下 ,各种量变达到阀值 ,加之可能的外因激化 ,在短时间内以连锁反应形式相继质变 ,形成了全球变化 (包括生物绝灭 )的地球突变期。文中从可能的外因 (外星体撞击事件 )及内因 (岩石圈的变化 ,地球表层的变化和生物圈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一中生代界线 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岩石圈 地球表层 生物圈 全球变化 生物效应
下载PDF
贵州紫云剖面P/T界面附近碳氧同位素的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国庆 夏文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39-344,共6页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叠统长兴组δ13 C平均值为 2 4 8‰ ,保持了较高的正值 ,δ18O平均值为 - 4 19‰ ;在P/T界面附近 ,δ13 C ,δ18O值都有显著的降低 ,δ13 C值由 2 71‰陡降至 - 0 90‰ ,变化幅度达 3 6 1‰ ,δ18O值由 - 5 0 3‰降为- 9 4 6‰ ,变化幅度可达 4 4 3‰ ;下三叠统罗楼组下部 ,δ13 C值为负值及低正值 ,出现明显的δ13 C值低异常 ,而δ18O值则比较稳定 ,介于 - 4 6 6‰和 - 5 6 2‰之间 ,平均值为 - 5 2 8‰。罗楼组上部 ,δ13 C值有回升的趋势。由于生物对轻碳具有重要的分馏作用 ,因此 ,P/T界面附近δ13 C值的显著变化反映了一次生物大量绝灭的过程。由δ18O值的变化反映出的生物绝灭的外因主要有温度和盐度两方面。从δ18O值可计算出在P/T界面处古温度有 4~ 5℃的升降 ,这势必影响到狭温生物的生存 ;从δ18O值计算出的Z值来看 ,古盐度也有小幅度的变化 ,加速了狭盐度生物的绝灭。事实上 ,生物的绝灭可能是海平面变化、火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面 碳氧同位素 生物绝灭事件 紫云剖面
下载PDF
大巴山西段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熊国庆 王剑 +6 位作者 李园园 余谦 门玉澎 周小琳 熊小辉 周业鑫 杨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6-58,共13页
扬子板块北缘大巴山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中斑脱岩较发育。笔者对大巴山西段陕西紫阳麻柳和四川万源皮窝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剖面的斑脱岩进行采样,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测年,首次在该地区获得了445.1±3.5Ma和4... 扬子板块北缘大巴山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中斑脱岩较发育。笔者对大巴山西段陕西紫阳麻柳和四川万源皮窝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剖面的斑脱岩进行采样,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测年,首次在该地区获得了445.1±3.5Ma和446.1±7.2Ma的锆石U-Pb年龄,限定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沉积年龄,为扬子板块北缘大巴山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火山喷发事件、地层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所获得的年龄数据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奥陶纪岩浆弧形成时间同步,略晚于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奥陶系斑脱岩(449.0~465.8Ma),其火山活动可能与古秦岭洋壳向北的俯冲有关,火山凝灰质可能源自沿古秦岭洋盆北缘的火山弧喷发。中奥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早期,多幕次的高频火山喷发事件影响了当时海洋化学条件、碳循环波动、气候变冷和生物辐射脉动,造成了晚奥陶世末期的冰川启动和生物集群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西段 锆石U-PB年龄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 火山喷发事件 生物集群绝灭
下载PDF
二叠—三叠纪转折期放射虫动物群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庆来 张振芳 +1 位作者 顾松竹 叶玫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4,共4页
综述了二叠 -三叠纪转折期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进展 ,长兴阶晚期放射虫动物群 90 %以上的种在二叠纪末期灭绝 ,只有少数在浅海灰岩和远洋硅质岩中均能够发现的属种才成功残存到三叠纪 ;三叠纪放射虫的复苏和辐射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Griesb... 综述了二叠 -三叠纪转折期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进展 ,长兴阶晚期放射虫动物群 90 %以上的种在二叠纪末期灭绝 ,只有少数在浅海灰岩和远洋硅质岩中均能够发现的属种才成功残存到三叠纪 ;三叠纪放射虫的复苏和辐射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Griesbachian至 Smithian为放射虫残存期 ,Spathian 为放射虫的复苏期 ,Anisian是放射虫的辐射期。Anisian放射虫的辐射受到强缺氧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长兴阶至安尼阶 演化 灭绝和复苏 缺氧事件
下载PDF
论构造事件的节律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万天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7-263,共7页
构造事件是否存在节律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构造事件、生物灾变事件、巨大陨击事件、气候与环境变化都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节律性、周期性或旋回性。在一些大陆边缘地区,构造作用表现出... 构造事件是否存在节律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构造事件、生物灾变事件、巨大陨击事件、气候与环境变化都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节律性、周期性或旋回性。在一些大陆边缘地区,构造作用表现出几千万年相对的稳定期和数百万年的活跃期(突变期)相间的演化过程,而在板块内部与造山带,节律性则可能表现得不太明显。岩石圈上各地区的构造活跃期,由于应力集中现象缓慢传递的结果,而表现出全球不同时的特征。看来,构造事件尽管都是流变作用的产物,但仍然具有节律性,不过各地区存在着不等时和不同时的节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节律性 灾变事件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条件性的关联学习和消退过程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楠 郑希付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7-515,共9页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条件性关联学习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在负性背景下男女性对一般事件的关联学习和消退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关联学习阶段,男性较女性表现出P2潜伏期缩短和N2波幅增大,而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大的P3波幅。在消...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条件性关联学习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在负性背景下男女性对一般事件的关联学习和消退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关联学习阶段,男性较女性表现出P2潜伏期缩短和N2波幅增大,而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大的P3波幅。在消退阶段,女性较男性出现更小的P2波幅和更大的P3/LPP波幅。这说明女性可能慢于男性探索到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并且保持时间更久;男性在相对早期对消退产生更大的反应,女性则在相对晚期对消退投入更多的资源及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背景 条件性关联学习 条件性消退 性别差异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深海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玫 冯庆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7-51,共5页
综述了深海二叠(P)—三叠系(T)界线研究现状,介绍了深海P—T界线附近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缺氧事件及生物绝灭和复苏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深海P—T界线、缺氧事件和生物绝灭研究的分歧、不足及其症结。
关键词 P-T界线 缺氧事件 深海 地层 二叠系 三叠系
下载PDF
贵州独山泥盆纪生物地层以及珊瑚的四次灭绝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7-427,共11页
贵州省独山县县城附近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良好 ,底栖生物化石丰富 ,研究历史悠久 ,是我国南方浅海相泥盆系的标准剖面之一。文章从珊瑚化石的角度进行生物地层和群落生态的分析 ,并建立独山中、晚泥盆世 7个珊瑚组合。文章最后还着... 贵州省独山县县城附近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良好 ,底栖生物化石丰富 ,研究历史悠久 ,是我国南方浅海相泥盆系的标准剖面之一。文章从珊瑚化石的角度进行生物地层和群落生态的分析 ,并建立独山中、晚泥盆世 7个珊瑚组合。文章最后还着重阐述独山泥盆纪珊瑚的 4次灭绝事件 :1)mid Eifelianevent (发生在龙洞水段之顶 ) ;2 )late Givetianevent (发生在鸡窝寨段之顶 ) ;3)F Fevent (发生在靠近尧梭组之底 ) ;4 )D Cevent (发生在革老河组之顶 )。其中 ,F F大灭绝事件对珊瑚群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独山 泥盆纪 生物地层 珊瑚 灭绝事件
下载PDF
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底栖介形类及其大灭绝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尚启 马学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共32页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1—13,15层;和复苏期,即20层以上地层。在湖南锡矿山上泥盆统剖面上,底栖介形类动物群遭受到F/F灭绝事件的重创,正常期的37种中仅11种在残存期中幸免于难,24种在本剖面上消失,灭绝种约占65%。对于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虽有多种解释,但造成底栖介形类灭绝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缺(贫)氧或含毒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据底栖介形类生态组合特征,正常期的介形类动物群代表近岸浅水开阔海台地环境;复苏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可能代表半局限海台地环境。根据正常期、残存期和复苏期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它们所生存的海底为正常的含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介形类 晚泥盆世 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锡矿山剖面 湖南
下载PDF
上扬子二叠系─三叠系初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71
20
作者 黄思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还与晚二叠世的碳循环平衡失调造成广泛缺氧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三叠纪 碳酸盐 生物绝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