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囊法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慧 李军 +2 位作者 郭宝平 温浩 张文宝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84-788,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蚴发育成微囊,经腹腔注射建立稳定的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鼠源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经胃蛋白酶消化后检测虫体活力并计数,于37℃、5%CO2条件下...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蚴发育成微囊,经腹腔注射建立稳定的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鼠源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经胃蛋白酶消化后检测虫体活力并计数,于37℃、5%CO2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至发育成微囊,以每鼠50个微囊的剂量经腹腔注射的途径分别接种BALB/c小鼠。接种6个月后,通过腹部解剖大体观察和病理检测分析各组小鼠的感染情况及包虫囊的生长情况。结果原头蚴在体外培养60d时发育成微囊,显微镜下观察Eg具有明显的透明角质层结构,而Em微囊角质层较薄。小鼠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均为100%,Eg包虫囊为游离单囊,成囊率达70%,囊内无原头蚴;Em包虫囊为类似肿瘤的团块状组织,病灶内有生发囊及原头蚴。结论采用微囊法可建立稳定的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为疫苗研制、药物筛选和疗效判定提供研究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多房棘球蚴 原头蚴 微囊 小鼠 感染动物模型
下载PDF
新型肝穿刺建立原发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小鼠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卞志远 马少波 +5 位作者 夏海洋 赵阶峰 唐景霞 张示杰 彭心宇 杨宏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肝穿刺方法建立原发性肝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小鼠模型。方法将120只12w龄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接种、开腹肝穿刺接种和经皮肝穿刺接种3组,每组40只。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 目的探讨新型肝穿刺方法建立原发性肝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小鼠模型。方法将120只12w龄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接种、开腹肝穿刺接种和经皮肝穿刺接种3组,每组40只。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后,分别对3组小鼠进行肝脏注射E.m组织混悬液,制备模拟原发性肝多房棘球蚴小鼠模型。结果 3组小鼠的存活率依次为85%、75%、80%(P>0.05),肝脏E.m感染率依次为70.6%、70.0%、62.5%(P>0.05),胸腔误穿率依次为0%、0%、25%(P<0.01)。结论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接种可成功制备模拟原发性肝多房棘球蚴小鼠模型,既简化了开腹接种的操作,又减少了经皮肝穿刺误穿胸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动物模型 肝脏 肝穿刺
下载PDF
原发性肝泡球蚴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金辉 温浩 +1 位作者 刘章锁 苗玉清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模拟包虫病自然感染途径,建立原发性肝泡球蚴(Echinococcus midtilocularis,E.m)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开腹直视下肝穿刺注射.经皮肝穿刺注射和门静脉系侧支血竹穿刺注射E.m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原发性肝E.m泡球蚴动物模型,并以腹... 目的 模拟包虫病自然感染途径,建立原发性肝泡球蚴(Echinococcus midtilocularis,E.m)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开腹直视下肝穿刺注射.经皮肝穿刺注射和门静脉系侧支血竹穿刺注射E.m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原发性肝E.m泡球蚴动物模型,并以腹腔穿刺接种制备继发性动物模型作为对照。结果 大鼠的肝脏E.m感染率根据种植方法依次为60%,62.5%,和6.4%,腹腔穿刺对照组为46.7%。长爪沙鼠肝脏的E.m感染率依次为90.9%,95.5%,和38.5%,腹腔穿刺对照组为90.9%。结论 开腹直视下肝穿刺,经皮肝穿刺和门静脉系侧支血管穿刺均可制备原发性肝脏E.m动物模型,其中以经皮肝穿刺注射法较门静脉注射法更为简便,并发症较少,而且感染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 肝脏 动物模型 原发性感染
下载PDF
灰仓鼠作为多房棘球蚴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江莉 廖力夫 伊斯拉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48-450,共3页
目的 :研究多房棘球蚴 (Em)感染对灰仓鼠的影响 ,进一步确定灰仓鼠作为Em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价值。方法 :对灰仓鼠感染Em后包囊的生长、感染鼠的繁殖及后代再感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该鼠感染后 5及 7个月包囊重量从 6.60g增加至 14 .4... 目的 :研究多房棘球蚴 (Em)感染对灰仓鼠的影响 ,进一步确定灰仓鼠作为Em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价值。方法 :对灰仓鼠感染Em后包囊的生长、感染鼠的繁殖及后代再感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该鼠感染后 5及 7个月包囊重量从 6.60g增加至 14 .46g ,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感染后 4个半月以内 ,灰仓鼠可以继续正常繁殖而不影响包囊生长。繁殖的后代对Em再感染无遗传免疫性。结论 :灰仓鼠对Em感染敏感性高 ,囊泡发育佳、生长速度快 ,加之其体型小、适应性强、耐受性好、易饲养、易繁殖等优点 ,是Em感染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仓鼠 多房棘球蚴感染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不同方法接种灰仓鼠感染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廖力夫 刘斌 +2 位作者 徐艺玫 燕顺生 史深 《实验动物科学》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观察将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hilocularis简称Em)接种灰仓鼠腹腔、前肢腋下、心脏和肝脏组织的感染效果,为探索建立多组织或器官包虫病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按1000个头节/只剂量经腹腔和前肢腋下接种灰仓鼠,经腹膜穿刺肝脏... 目的观察将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hilocularis简称Em)接种灰仓鼠腹腔、前肢腋下、心脏和肝脏组织的感染效果,为探索建立多组织或器官包虫病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按1000个头节/只剂量经腹腔和前肢腋下接种灰仓鼠,经腹膜穿刺肝脏和经胸腔穿刺心脏接种灰仓鼠,按计划解剖检查包囊发育状况和包囊寄生部位,计算包囊系数(包囊质量/体质量×100%)和感染率。结果 100 d处理腹腔接种29只,腹腔100%感染,包囊系数7.1%,300 d处理7只,除腹腔都有包囊寄生外,包囊浸润肝脏3只,浸润脾脏和肾脏各2只,总包囊系数51.7%。前肢腋下接种的分别于116 d和290 d处理19只和5只,腋下均有包囊寄生,包囊系数分别为3.27%和22.95%。100d处理肝脏接种的17只,共10只有包囊,包囊系数7.1%,包囊寄生部位为腹腔8只,肝脏5只,心脏1只,肺部3只。115 d处理心脏接种26只,包囊寄生部位为心脏6只,肺部9只,胸腔1只,其中有两只同时心脏和肺脏寄生包囊,共13只寄生包囊,包囊系数2.91%。结论腹腔环境适宜Em生长发育,适合做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接种300 d包囊有向实体器官浸润的现象。Em在前肢腋下发育缓慢,适合做Em保种。由于动物模型中的心脏和肝脏接种感染率低,接种技术和方法需改进,以便提高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Em) 灰仓鼠 动物模型 包囊系数 器官
下载PDF
大鼠作为泡球蚴保种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昕 刘巧凤 +2 位作者 李晋川 王英霁 王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0期739-741,F000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作为泡球蚴保种模型动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Wistar、SD大鼠,使用在长爪沙鼠体内保种的泡球蚴组织碎片进行腹腔接种,并对接种成功鼠种进行种内二次传代和抗泡球蚴组织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鉴定。同时用新西兰白兔、豚鼠、长... 目的研究大鼠作为泡球蚴保种模型动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Wistar、SD大鼠,使用在长爪沙鼠体内保种的泡球蚴组织碎片进行腹腔接种,并对接种成功鼠种进行种内二次传代和抗泡球蚴组织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鉴定。同时用新西兰白兔、豚鼠、长爪沙鼠建模,观察泡球蚴感染情况。结果新西兰白兔、豚鼠、未能通过腹腔接种感染,Wistar大鼠、SD大鼠获得感染,感染率分别为85%和80%,长爪沙鼠感染率100%;感染大鼠可有一个较长的存活期,体内可见到生长活跃的泡球蚴虫体组织和原头节;泡球蚴能在Wistar大鼠、SD大鼠中稳定传代。结论 Wistar和SD大鼠是较理想的泡球蚴保虫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泡球蚴 大鼠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方式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病灶的超声及病理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亮亮 杨凌菲 宋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9-552,共4页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穿组与门静脉组,每组50只,分别采用开腹肝穿法与门静脉穿刺注射法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感染后比较两组大鼠术后存活率;感染后4个月,经超声检查与开腹检查计算两组大鼠感染成功率,并比较两组大鼠...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穿组与门静脉组,每组50只,分别采用开腹肝穿法与门静脉穿刺注射法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感染后比较两组大鼠术后存活率;感染后4个月,经超声检查与开腹检查计算两组大鼠感染成功率,并比较两组大鼠病灶的超声表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肝脏病灶情况。结果显示,肝穿组大鼠感染后存活率为96.0%(48/50),高于门静脉组的84.0%(42/50)(χ^(2)=4.000,P<0.05)。肝穿组的感染成功率为56.3%(27/48),与门静脉组的61.9%(2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6,P>0.05)。超声结果显示,肝穿组成功感染的27只大鼠中,4只有多发病灶,其余21只大鼠均为肝内单发病灶;门静脉组成功感染的26只大鼠均表现为单发病灶(P<0.05)。肝穿组大鼠的病灶均位于肝左叶,门静脉组均位于肝右叶(P<0.05)。肝穿组12只大鼠肝脏病灶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性病灶,7只表现为回声欠均匀并伴有钙化的实性病灶,8只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内部伴有大小不等无回声囊泡的混合性病灶;门静脉组6只大鼠肝脏病灶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性病灶,16只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内部伴有大小不等囊泡的混合性病灶,4只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并伴有钙化及囊泡的混合性病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穿组肝脏病灶最大直径平均为(5.86±2.69)mm,小于门静脉组的(11.69±5.94)mm(t=-4.578,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肝脏内均可见有明显生发结构的多房棘球蚴感染病灶,病灶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两种方法均能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病灶大鼠模型,超声表现存在差异,门静脉穿刺注射法更适用于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感染 肝多房棘球蚴病 动物模型 超声表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