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赜评传》:在中国语言学星空中寻找那颗璀璨的星
1
作者 孙玉文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4期89-97,共9页
刘赜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汉语音韵学、文字学、训学及方言学等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卢烈红、谢艳红合著的《刘赜评传》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刘赜生平履历和学术贡献的著作。本文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刘赜评传》一书所取得... 刘赜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汉语音韵学、文字学、训学及方言学等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卢烈红、谢艳红合著的《刘赜评传》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刘赜生平履历和学术贡献的著作。本文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刘赜评传》一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指出了《刘赜评传》的若干不足,分析了该书在中国语言学史和发展当今中国语言学中的价值。文章还连带探讨了评传这一文体的来龙去脉以及撰写理想的评传的基本要求,并对当下社会评传撰写中的不正之风提出批评意见,旨在完善评传这一文体的撰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传体 中国语言学史 古音学 刘博平 卢烈红
下载PDF
“以史为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历史理性
2
作者 王记录 李红霞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3,共9页
“以史为鉴”是传统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传统史学历史理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周人的“殷鉴”开始,人们便把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当作处理现世各类事务的依据,“以史为鉴”成为政治家、史学家历史理性觉醒的最重要表现。在“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是传统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传统史学历史理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周人的“殷鉴”开始,人们便把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当作处理现世各类事务的依据,“以史为鉴”成为政治家、史学家历史理性觉醒的最重要表现。在“以史为鉴”观念支配下,古代史家的理性思维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调完善德行必须读史;立足于现实而思考“以史为鉴”的意义;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讨论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以史为鉴”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历代王朝内部政治文化结构的相似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重人事的观念、直书精神和信史原则以及历史境况的复杂性,都成为古代史家思考“以史为鉴”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史为鉴 传统史学 历史理性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特点及得失
3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作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其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之社会史论战时代愈加强烈。政治批判使古史分期讨论一度偏离学术轨道,造成一种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史料派学人的加入,使古史... 作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其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之社会史论战时代愈加强烈。政治批判使古史分期讨论一度偏离学术轨道,造成一种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史料派学人的加入,使古史分期讨论呈现新的格局,大大增强了古史分期讨论的学术性,理论与史料之间的平衡成为研究者的一种共同追求。十七年时期古史分期研究至少留下了两点学术贡献:第一,开启了进行大规模中西比较的研究门径;第二,挖掘了大量史料,澄清了众多史实,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上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进行了细致勘探。只要学术讨论实现充分的自治,克服“理论的自负”,十七年时期古史分期研究的成果就有望转化为日后中国史学发展中一种积极有效的资源而不是一种学术包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中国史学 十七年时期 古史分期 意识形态化 学术性
下载PDF
宋前考证笔记的文体生成及其意义考论
4
作者 多洛肯 宋芬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题材范围极大拓展,考据辨证的文体特征得以确立,考证、纪实的文体功能得以明确,简洁明快的文体风格观念得以显现,文类观念也已经自觉。由此,考证笔记确立了基本的文体规范,并且在文体学领域标识了自己的领地。这一文体的确立,不仅为后世考证笔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笔记文体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前考证笔记 中国古代文体学 文体规范 文体观念 文学史
下载PDF
会通古今与原典阐释: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改革
5
作者 杜婕欣 李舫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7-124,共8页
为了提高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课程存在的独立性不足、教材编排中“史”“论”分离、课程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人文精神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通史与专题相互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组、学习情境性的构建... 为了提高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课程存在的独立性不足、教材编排中“史”“论”分离、课程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人文精神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通史与专题相互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组、学习情境性的构建、人文精神挖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中国古代文论原典著作的理解等方面展开探索。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测评对比发现,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论 建构主义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下载PDF
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汉全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0,共6页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批判古史研究中的“黄金时代”说,侧重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探讨,倡导用新的观点、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纪元。李大...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批判古史研究中的“黄金时代”说,侧重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探讨,倡导用新的观点、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开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史学史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概念史与历史教科书史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69,共3页
近年来,清季民国时期所编纂的历史教科书颇为学术界所重视,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似已成为一个"显学"。但从研究现状分析,恐怕是量的累加较为突出,质的深入颇不理想,平面化的讨论总体较多,即除个别成果外(1),主要成果是关于... 近年来,清季民国时期所编纂的历史教科书颇为学术界所重视,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似已成为一个"显学"。但从研究现状分析,恐怕是量的累加较为突出,质的深入颇不理想,平面化的讨论总体较多,即除个别成果外(1),主要成果是关于教科书内容本身的探讨以及该内容和时代变迁、学术发展之关系的考察,多见重复劳动,这表明研究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如何深入下去,使研究水准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 概念史 书史 民国时期 研究成果 时代变迁 重复劳动 学术界
下载PDF
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 被引量:5
8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共13页
考察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前提和基础是认知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史。上世纪海内外层出不穷的中国史学史论著,多半集中于陈述自古及近的史部著作和历史作者,内容或博或约,见解或异或同,不乏引人注目的佳制。由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 考察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前提和基础是认知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史。上世纪海内外层出不穷的中国史学史论著,多半集中于陈述自古及近的史部著作和历史作者,内容或博或约,见解或异或同,不乏引人注目的佳制。由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略换角度,便可有异见或另说。本文作者正在主持撰写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着重探究传统史学在编纂形态方面的终始过程和多元形态,注意历史本身蕴涵的史学议题与时代思潮的相关度。本文即择取撰写过程中间进行再考察的若干历史疑问,按十八世纪以前的时空进程,略作点面交集的扫描式的历史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史部分类 编纂形态 学随术变 《史记》 《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总目》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6,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史学史 史学理论
下载PDF
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位置与研究框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5,共3页
历史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常论常新的问题。同样可以顺带着提问,史学史有什么用?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家庭中,史学史显得有些“小众”。史学史既非叙述历代王朝成败兴亡、治乱兴衰的过程,也非叙述那些具有各种意义的历史事... 历史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常论常新的问题。同样可以顺带着提问,史学史有什么用?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家庭中,史学史显得有些“小众”。史学史既非叙述历代王朝成败兴亡、治乱兴衰的过程,也非叙述那些具有各种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亦非叙述那些宏大叙事视野之外的阶层、群体、个体等的历史存在,史学史叙述的仅是历史学这门古代的学问、现代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或许就注定了史学史即便是在历史学领域也未必能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更遑论在人文学科或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学科位置 历史学 分支学科 历代王朝 历史人物 建功立业 历史事件
下载PDF
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馥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109,共6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批评范畴 史学研究 中外史学对话
下载PDF
顾颉刚的经学与史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京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20-724,共5页
顾颉刚先生一生有志于经学研究,推崇今文家的研究方法,又认同今文家的辨伪观点,主张古史研究以至于考古学、古文字学、社会史、民族学的研究都要由经学入手,所以虽然他不是经师,但确实是走了经学的路子。但"以今文打破古文、以古... 顾颉刚先生一生有志于经学研究,推崇今文家的研究方法,又认同今文家的辨伪观点,主张古史研究以至于考古学、古文字学、社会史、民族学的研究都要由经学入手,所以虽然他不是经师,但确实是走了经学的路子。但"以今文打破古文、以古文打破今文"或"超今古文"之说,实际上是两难成立,在今古文两方面均少有创获,反而连经学原来据有的高度也难于保持,致使其学术境界下滑到了史料学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辨派 经学 史学 史料学
下载PDF
当妇女提问时:新时代的妇女史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雁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2,共4页
西方现代妇女史的发展与妇女运动紧密相联,妇女运动需要扎实可靠的妇女史研究成果的滋养,而运动的进展又为妇女史培养了有政治理想、工作热情和有学术能力的研究群体。
关键词 妇女史研究 提问 妇女运动 研究成果 政治理想 学术能力 工作热情
下载PDF
谈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元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学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关系。中国古代音乐史强调文献史料描述性的研究特点,依据史料的文字语言了解古代音乐存在情况,属于"无声性"的音乐史研究。近现代历史中拥有了音乐作品的大量印刷乐谱和录音... 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学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关系。中国古代音乐史强调文献史料描述性的研究特点,依据史料的文字语言了解古代音乐存在情况,属于"无声性"的音乐史研究。近现代历史中拥有了音乐作品的大量印刷乐谱和录音录像,音乐史研究与音乐作品的音响紧密相关,属于音乐史"有声性"的研究。史学研究者的史观决定着史料的选择。史料纪录者、编纂者的史观与利用史料进行史实研究者的史观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都会受到所处现实环境和思想意识的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史观 音乐文献学 《史通》
下载PDF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序 被引量:1
15
作者 仓修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1-95,共5页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五卷本,是在1990年版三卷本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这次修订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原有86部史学名著的评介文章,进行校刊修改;二是补写了古代和近代14部史学名著,又新增了与史学有关的22部著作,包括笔记、目录...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五卷本,是在1990年版三卷本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这次修订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原有86部史学名著的评介文章,进行校刊修改;二是补写了古代和近代14部史学名著,又新增了与史学有关的22部著作,包括笔记、目录、史学工具书、类书、丛书等;三是增补现代部分史学名著70部,遍布于史学研究各领域,分成四、五两卷。选入书目,主要考虑该书在史学界的地位、影响,或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必要的史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看其发展方向和动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安潮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第2期103-111,共9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在近20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专题。对这些新的研究专题进行理论反思,有助于发现其动向和动因,有助于时下和将来更好地开拓。这些宏观的学理综合将推动古代音乐史研究科学、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历史反思 音乐新材料
下载PDF
中日学术交流与汉语训诂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东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1期86-91,共6页
日本学者在汉语训诂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不少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国学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本文结合作者在日本大学中文专业任教三年的体会,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训诂学研究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训诂学 汉语史 日本汉学 中日交流
下载PDF
韩国磐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试探
18
作者 郑学檬 杨际平 +1 位作者 陈明光 毛蕾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8,共13页
韩国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声名鹊起的著名历史学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骎替传统史学过程中涌现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名家代表之一。从近7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演进过程中考察韩先生的治学道路,其史学成就体现在包举... 韩国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声名鹊起的著名历史学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骎替传统史学过程中涌现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名家代表之一。从近7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演进过程中考察韩先生的治学道路,其史学成就体现在包举大端、把握全局的整体史观,钩沉索隐、辩证史实的治学风格,以及在新时代中更新“史识”等三方面。历史需要反复认识,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史学取得的丰富成果和矫枉过正之偏作出客观的学术总结,有利于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史学的精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磐 史学思想 整体史观 治学风格
下载PDF
瞿林东先生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霞 朱志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45-48,52,共5页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从宏观角度提炼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具体涉及到史学批评的概念、目的、标准及方法、作用等。其《中国史学史纲》从微观角度对自唐迄清的史学批评进行了深入探究。瞿林东先生对史学批评...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从宏观角度提炼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具体涉及到史学批评的概念、目的、标准及方法、作用等。其《中国史学史纲》从微观角度对自唐迄清的史学批评进行了深入探究。瞿林东先生对史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学界史学批评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林东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理论
下载PDF
论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特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高鑫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
传统史学在自觉发挥其经世致用功能的同时,呈现出一系列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史为鉴、彰善瘅恶、将施有政和歌功颂德等四个方面。以史为鉴,乃忧患意识使然,旨在找寻历史的存亡之术;彰善瘅恶,重在发挥史学的道德批判功能;将施有政,是倡... 传统史学在自觉发挥其经世致用功能的同时,呈现出一系列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史为鉴、彰善瘅恶、将施有政和歌功颂德等四个方面。以史为鉴,乃忧患意识使然,旨在找寻历史的存亡之术;彰善瘅恶,重在发挥史学的道德批判功能;将施有政,是倡导以史资政,为现实政治提供励精图治之方;歌功颂德,是要借助于史学的颂扬,以确定其具体王朝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经世致用 以史为鉴 彰善瘅恶 将施有政 歌功颂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