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皇岛山羊寨洞穴堆积中的中更新世麝鼩Crocidura类化石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永项 张云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7-674,共8页
河北秦皇岛山羊寨洞穴堆积中发现的中更新世麝鼩Crocidura类化石,包括翁氏麝鼩c.wongi和3个麝鼩未定种。翁氏麝鼩C.wongi的P4前附尖小、刃状纵脊发育、平均尺寸介于大麝鼩C.lasiura和小麝鼩C.suaveolens之间,与周口店、金牛山等的特征... 河北秦皇岛山羊寨洞穴堆积中发现的中更新世麝鼩Crocidura类化石,包括翁氏麝鼩c.wongi和3个麝鼩未定种。翁氏麝鼩C.wongi的P4前附尖小、刃状纵脊发育、平均尺寸介于大麝鼩C.lasiura和小麝鼩C.suaveolens之间,与周口店、金牛山等的特征基本一致。C.sp.1的P4冠面形态类似于Sorex型,前附尖相对发育,并与前尖相连,使唇侧纵脊由相对较矮的前附尖、高大的前尖及其后尖三尖相连而成;C.sp.2的M2长方形,长比宽小四分之一,与其他种近方形的臼齿明显不同,其MS较少退化;C.sp.3齿冠形态基本上为Sorex型,由两个三角形的齿座组成w形,下中尖发育,下斜脊唇侧视为不对称的V形或倾斜的L形,但它的齿尖却不染色。这些形态差异可能暗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的此类化石可能并非翁氏麝鼩C.wongi这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鼩crocidura类化石 中更新世 河北秦皇岛 山羊寨 洞穴堆积
下载PDF
四川和贵州省兽类新纪录——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顺德 张琪 +3 位作者 李凤君 王旭明 王琼 刘少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台湾灰麝 (Crociduratanakae)属于嗣形目(Soricomorpha)鼢鼯科(Soricidae),首次被Kuro-da于1938描述,其模式产地在中国台湾台中市(Taichung)。随后一直被认为是灰麝胸(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Corbetand Hil... 台湾灰麝 (Crociduratanakae)属于嗣形目(Soricomorpha)鼢鼯科(Soricidae),首次被Kuro-da于1938描述,其模式产地在中国台湾台中市(Taichung)。随后一直被认为是灰麝胸(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Corbetand Hill,1992;Hutterer,1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灰麝 地理分布 四川 贵州 新记录
下载PDF
在人工条件下光周期对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活动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化前 祝龙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9-24,共6页
大麝鼩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其夜间(19:00—6:00)的活动频次占全天活动总频次的88.67%;夜间活动呈双峰型曲线,前峰在19:00—24:00,后峰在2:00—5:00。其夜行性指数为6.31,但各季节不同:春季5.94,夏季4.01,秋季6.56,冬季8.71,比其他鼩鼱科... 大麝鼩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其夜间(19:00—6:00)的活动频次占全天活动总频次的88.67%;夜间活动呈双峰型曲线,前峰在19:00—24:00,后峰在2:00—5:00。其夜行性指数为6.31,但各季节不同:春季5.94,夏季4.01,秋季6.56,冬季8.71,比其他鼩鼱科动物高。每日活动总额次雄性高于雌性,雄性的夜行性指数亦比雌性高。在人工倒置光周期的条件下,其最初几天的活动节律极度紊乱,至第7天后才稳定地回到自然光周期的日活动次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麝Ju 光周期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我国华南中麝鼩分子系统地理学分析
4
作者 栾天琪 郭秋颖 +7 位作者 高艺 韩美凤 张春凤 陈欢 蔡赫 金志民 张隽晟 刘铸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297,共7页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进行一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生树首先分成3个大的进化支,即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C.r.rapax)进化支、西南中麝鼩(C.vorax)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C.rapax kurodai)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分成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遗传距离结果发现,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四川中西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81),其次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74)。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2个谱系间遗传距离为0.0195。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介网络图的结果与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的结果一致,支持来自台湾地区的华南中麝鼩样本为独立物种的观点,即台湾长尾麝鼩(C.tadae)。我国华南中麝鼩无亚种分化,分为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在华南中麝鼩的32个样本中发现23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0.01285。种群历史分析暗示华南中麝鼩近期尽管经历了种群扩张,但并非为单次急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中麝鼩 麝鼩属 分子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探讨大麝鼩的亚种分化
5
作者 刘铸 钱洪安 +7 位作者 王再山 韩美凤 蔡赫 张春凤 时艳菁 金志民 陈欢 张隽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2-429,共8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亚种分化问题,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大麝鼩标本13号,结合已报道的大麝鼩形态学数据和Cyt b基因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的大麝鼩体型大...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亚种分化问题,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大麝鼩标本13号,结合已报道的大麝鼩形态学数据和Cyt b基因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的大麝鼩体型大于分布于韩国的个体(体长:> 82 mm vs.<82 mm,尾长:> 39 mm vs.<39 mm,颅基长:> 20 mm vs.<20 mm);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种群体背毛色更黑,韩国种群体背毛色更灰;中国东部种群尾较长,绝大多数超过体长之半;而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韩国的大麝鼩种群尾长绝大多数不及体长之半。基于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关系和中介网络分析,都显示大麝鼩样本可分为3个地理谱系: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谱系、韩国谱系、中国东部谱系。研究结果支持大麝鼩分为3个亚种:东北亚种(C. l. lasiura)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韩国亚种(C. l. thomasi)分布于韩国,华东亚种(C. l. campus-lincolnensis)分布于中国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鼩属 大麝鼩 亚种 Cyt b基因 形态学
下载PDF
福建、浙江和湖南三省兽类新纪录——安徽麝鼩
6
作者 杨思雨 谢菲 +4 位作者 唐刻意 付长坤 刘洋 刘少英 陈顺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0-625,共6页
安徽麝鼩(Crocidura anhuiensis)隶属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Crocidura),由Zhang等(2019)根据采集于安徽黄山的麝鼩标本首次进行描述,其模式产地为中国安徽黄山(Zhang et al.,2019)。目前,该物种在安徽黄山... 安徽麝鼩(Crocidura anhuiensis)隶属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Crocidura),由Zhang等(2019)根据采集于安徽黄山的麝鼩标本首次进行描述,其模式产地为中国安徽黄山(Zhang et al.,2019)。目前,该物种在安徽黄山、清凉峰以及江西武夷山均有发现(魏辅文等,2021;裴枭鑫等,2022;胡江晓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麝鼩 系统发育 分布 新纪录
下载PDF
江西省两种兽类新纪录——东阳江麝鼩和安徽麝鼩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江晓 徐一凡 +5 位作者 邹志安 曾卫 代杰 任学洋 姚洪凤 陈中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56,共5页
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 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阳江麝鼩 安徽麝鼩 武夷山 江西省 新纪录
下载PDF
中国浙江麝鼩属(劳亚食虫目:鼩鼱科)一新种描记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洋 陈顺德 +3 位作者 刘保权 廖锐 刘滢珣 刘少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2017年8月,在浙江省拟建淳安磨心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拟建东阳市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捕获麝鼩属(Crocidura)共5号标本。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样本与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日本麝鼩(Croc... 2017年8月,在浙江省拟建淳安磨心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拟建东阳市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捕获麝鼩属(Crocidura)共5号标本。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样本与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日本麝鼩(Crocidura dsinezumi)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最近,而与中国西南部分布的小体型印支小麝鼩(Crocidura indochinensis)、五指山小麝鼩(Crocidura wuchihensis)及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Crocidua shantungensis)、北小麝鼩(Crocidua suaveolens)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114、0.124、0.139和0.144。这些样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101~0.155之间,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来自浙江的样本和大麝鼩之间,最大遗传距离在浙江样本与中麝鼩之间。形态上,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标本个体小,体长48~61mm(平均:55.60mm),尾长35~49mm(平均:43.14mm);尾长与体长之比72.92%~80.36%;尾近乎裸露,尾基1/3~1/2着生稀疏长毛;尾上下双色,背部黑褐色,腹部较淡;颅较短,颅全长15.60~17.16mm(平均:16.46mm),与中国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和北小麝鼩相近又有区别,与已知其它麝鼩属物种形态差异较大;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证实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物种为一新物种,命名为东阳江麝鼩(Crocidura dongyangjiangensis Liu Y,Chen SD,and Liu SY sp.nov.)。本文对其形态、栖息环境和与近缘种的区别进行了详细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鼩属 东阳江麝鼩 细胞色素B基因 新种 形态学 系统发育学
下载PDF
会泽新松叶蜂Neodiprion huizeensis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正会 徐志强 吴铱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会泽新松叶蜂 Neodiprion huizeensis Xiao et Zhou 是华山松的重要害虫。在云南会泽县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期在地被物和表土内越冬。幼虫6龄,有群集性。长尾大麝鼩 Crocidura dracula Thomas 是害虫的有效捕食者,对茧蛹的捕食率在50%~... 会泽新松叶蜂 Neodiprion huizeensis Xiao et Zhou 是华山松的重要害虫。在云南会泽县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期在地被物和表土内越冬。幼虫6龄,有群集性。长尾大麝鼩 Crocidura dracula Thomas 是害虫的有效捕食者,对茧蛹的捕食率在50%~90%之间。保护天敌、适当用药和人工剪除有虫枝是可行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新松叶蜂 生物学特性 生命表 形态特征 防治方法 华山松害虫
下载PDF
北小麝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子英 管淑君 +2 位作者 杨明 彭霞 赵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为探讨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北小麝鼩在环境温度5~30℃下的静止代谢率(RMR),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17.5~25℃的范围内,北小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5... 为探讨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北小麝鼩在环境温度5~30℃下的静止代谢率(RMR),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17.5~25℃的范围内,北小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5±0.38℃;热中性区(TNZ)为20~25℃;基础代谢率BMR为5.46±0.23(mLO2/g.h),其中环境温度在25℃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4.84±0.39(mLO2/g.h)。在5~25℃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传导值保持稳定;在此温度范围内,北小麝鼩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42±0.01mLO2/(g.h.℃)。总之,北小麝鼩的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为较高的BMR,中等的热传导率,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与该物种体型小、夜行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等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小麝鼩 静止代谢率 体温调节 热传导 热中性区
下载PDF
灰麝的种群数量变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爱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1,共2页
汇集了 1 989~ 1 996年云南保山市坝区的调查资料和其它地区的文献资料 ,对灰麝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 ,灰麝集中分布于海拔 1 6 5 0m的保山市坝区 ,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海拔高度的局限性特征。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 6月和 8... 汇集了 1 989~ 1 996年云南保山市坝区的调查资料和其它地区的文献资料 ,对灰麝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 ,灰麝集中分布于海拔 1 6 5 0m的保山市坝区 ,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海拔高度的局限性特征。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 6月和 8~ 1 2月。灰麝的年变动在保山坝区居民区鼠型小兽群落中组成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麝Ju 季节变动 年变动 种群数量
下载PDF
四川短尾鼩和中麝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文华 李大筠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1期4-7,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测定了四川短尾 (nourosorexSquamipes)和中麝 (Cocidurarussula)的心脏、肾、骨骼肌、肝和脑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结果表明,各组织LDH同工酶...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测定了四川短尾 (nourosorexSquamipes)和中麝 (Cocidurarussula)的心脏、肾、骨骼肌、肝和脑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结果表明,各组织LDH同工酶的区带数、各区带的迁移率,相对活力及亚基含量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短尾Qu 中麝Qu 组织 乳酸脱氢酶 同工酶
下载PDF
湖北省兽类新纪录—台湾灰麝鼩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博宇 岳阳 +4 位作者 崔继法 吉晟男 余文华 韩文斌 周友兵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8-223,共6页
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在台湾地区分布较广(Fang et al.,1997),其模式标本产于台湾台中市南投县。其后,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等认为其是灰麝鼩(Crocidu... 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在台湾地区分布较广(Fang et al.,1997),其模式标本产于台湾台中市南投县。其后,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等认为其是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Ellermanand Morrison-Scott,1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灰麝鼩 湖北 食虫类 新纪录
下载PDF
大麝鼩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晋哲 王子英 +1 位作者 孙悦欣 杨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266-269,共4页
为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7.5~27.5℃的范围内,大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40±0.05)℃;热中性区为20~30℃;基础代谢率为(4.37... 为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7.5~27.5℃的范围内,大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40±0.05)℃;热中性区为20~30℃;基础代谢率为(4.37±0.14)ml O2/(g.h);最小热传导为(0.32±0.01)ml O2/(g.h.℃)。大麝鼩的摄入能为(4.40±0.43)kJ/(g.d),消化能为(4.03±0.40)kJ/(g.d),可代谢能为(3.95±0.39)kJ/(g.d)。消化率为(91.41±0.88)%,可代谢能效率为(89.58±0.87)%。总之,大麝鼩体温和热传导相对较低,BMR较高,TNZ相对较宽,消化率较高。这些特征可能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麝鼩 能量代谢 体温调节
下载PDF
灰麝鼩与黑线姬鼠消化道解剖初步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永杰 袁兴勤 +3 位作者 胡锦矗 杨艳 方慧 王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5-19,33,共6页
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在四川南充地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但食性迥异.本文对二者的消化道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解剖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别:灰麝鼩无盲肠,消化道总长仅为黑线姬鼠的一半,胃壁薄;黑线... 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在四川南充地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但食性迥异.本文对二者的消化道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解剖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别:灰麝鼩无盲肠,消化道总长仅为黑线姬鼠的一半,胃壁薄;黑线姬鼠具盲肠,胃壁厚,从外观上可区分为两部分.同时二者口腔中的牙齿、上腭和舌的形态也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物种的消化道形态结构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麝鼩 黑线姬鼠 消化道 解剖 比较
下载PDF
大麝鼩能量生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化前 祝龙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4-56,74,共4页
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食虫目动物,以往的工作仅限于对其形态及分布的描述。目前大麝鼩不仅成为上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形小兽群落内的优势种,而且也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但对其生态学研究... 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食虫目动物,以往的工作仅限于对其形态及分布的描述。目前大麝鼩不仅成为上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形小兽群落内的优势种,而且也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但对其生态学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年来,我们对大麝鼩的繁殖、食性和越冬等生态问题作了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麝Qu 能量生态
下载PDF
农田鼠形小兽群落生态演替现象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化前 祝龙彪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83-185,共3页
上海郊区农田主要鼠形小兽有黑线姬鼠和大麝鼩。1988~1989年在郊区嘉定县农田以夹夜法调查,发现农田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60年代初相比,大麝鼩的构成比从17%上升到80%左右,黑线姬鼠则从80%以上下降到20%左右,这可能与近... 上海郊区农田主要鼠形小兽有黑线姬鼠和大麝鼩。1988~1989年在郊区嘉定县农田以夹夜法调查,发现农田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60年代初相比,大麝鼩的构成比从17%上升到80%左右,黑线姬鼠则从80%以上下降到20%左右,这可能与近年来郊区农田开展经常性灭鼠工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形小兽 群落 生态演替
下载PDF
大麝鼩韩国种群与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KOH Hung Sun SHEREMETIEVA Irina +3 位作者 JO Jae Eun SIN Dong Soen KIM Jin Seong AN Na Hyeon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1-386,共6页
为重新分析韩国大麝鼩种群与相邻的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我们获得9条来自韩国4个地点和俄罗斯3个地点的大麝鼩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全序列,并将其与来自Gen Bank的4条Cyt b全序列和4条Cyt b部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为重新分析韩国大麝鼩种群与相邻的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我们获得9条来自韩国4个地点和俄罗斯3个地点的大麝鼩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全序列,并将其与来自Gen Bank的4条Cyt b全序列和4条Cyt b部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的大麝鼩并非只有一种基因型,因此,在利用Cyt b部分序列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时需格外注意。基于Cyt b全序列分析,发现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之间存在1.08%的平均JC距离和7个位点的差异,推测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在包括末次冰盛期在内的很长时期都没有进行过遗传交流。目前的测序结果不支持当前认为大麝鼩为单系群的亚种分类理论,支持韩国大麝鼩是C.l.thomasi亚种的分类理论,但还需进一步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后才能最终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DNA系统分类学 CYT B基因 大麝鼩 韩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下载PDF
长尾大麝的生态学特性与防制
19
作者 王新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 :研究苏北地区长尾大麝的生态学特性及其控制措施。方法 :1987~ 1992年选择 2hm2 旱作田一块 ,每月中旬用 2号鼠夹采用夹夜法 ,捕获个体按作物地段记载 ,按性别体测、解剖。结果 :年度平均密度4.98% ,为我地农田小兽优势种群 ,... 目的 :研究苏北地区长尾大麝的生态学特性及其控制措施。方法 :1987~ 1992年选择 2hm2 旱作田一块 ,每月中旬用 2号鼠夹采用夹夜法 ,捕获个体按作物地段记载 ,按性别体测、解剖。结果 :年度平均密度4.98% ,为我地农田小兽优势种群 ,4月、11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 ,在田间活动趋向食料和隐蔽条件好的作物区。 3~ 9月为雌兽怀孕繁殖期 ,平均胎仔数为 5 .5 1± 1.3只 ,预计寿命 1~ 1.5年。该兽为杂食性动物 ,取食何种食料与当时田间食源有关。以夜间活动为主 ,耐低温 ,会游泳 ,攀缘力差 ,洞中基本不储粮。采取农业和化学防制可以控制其数量。结论 :我地是长尾大麝的适生地区 ,该兽害大于益 ,是需要控制的对象 ,应采取标本兼治 ,防灭并举的综合措施 ,春播前或 11月初用毒饵诱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尾大麝Qu 生态学特性 防制
下载PDF
贵州六盘水发现东阳江麝鼩
20
作者 刘铸 张智慧 +6 位作者 栾天琪 韩美凤 高艺 蔡赫 陈欢 金志民 张隽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0.8)mm,尾长[(41.8±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0.8)mm,尾长[(41.8±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0.55)mm,脑颅高(4.75±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鼩形目 东阳江麝鼩 贵州省 分布新记录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