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distal locking screws for distal tibia fractur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Brennen L. Lucas Alexander C.M. Chong +2 位作者 Bruce R. Buhr Teresa L. Jones Paul H. Wooley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4期235-241,共7页
Background: Newer generation intramedullary (IM) tibial nails provide several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 option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1) if the new oblique interlocking option provides superior stability,... Background: Newer generation intramedullary (IM) tibial nails provide several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 option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1) if the new oblique interlocking option provides superior stability, 2) which screw orientation/ configuration is the most biomechanically stable, and 3) if three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s provide better stability. Methods: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orsion,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tests with four different screw configurations: (I) one medial-to-lateral and one oblique, (II) two me-dial-to-lateral, (III) one medial-to-lateral and one anterior-to-posterior, and (IV) one medial-to-lateral, one anterior-to-posterior and one oblique in simu-lated distal metaphyseal fracture tibiae. Twenty- four Synthes EXPERT tibial IM nails were used for six specimens of each screw configuration. Parts I and II, tibial IM nails were locked with 5.0 mm in-terlocking screws into simulated distal tibiae (PVC and composite analogue tibia). Part III, the two most stable configurations were tested using five pairs of simulated cadaveric distal tibiae metaphy-seal fracture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ttributable to distal screw orientation for intrame- dullary nailing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Configura-tions II and IV were found to be more stable than the other two configura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construct stability in all modes of testing between Configurations II and IV. Dis-cussion: Configuration I did not provide superior stability for the distal tibia fracture fixation. Con-figurations II and IV provided equivalent stability. When choosing IM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 metaphyseal fractures two medial-to-lateral screws provide the necessary stability for satisfac-tory fixation. Clinical Relevance: This study indi-cated an option for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 fracture fixation where preserva-tion of soft tissue and rigid stabilization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CHANICAL lockING Screws intramedullary nail DISTAL TIBIA
下载PDF
Risk Assessment of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2
作者 Rina Sakai Uchino Masataka +1 位作者 Kazuhiro Yoshida Masanobu Ujihir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5期277-284,共8页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stabilit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locking plate which achieve clinically favorable outcomes. In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nail entry point is made in the diaphysis, for which reduction of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is of concern.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in the diaphysis on humeral strength.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d fixation stability against bending and a force loaded in the rotation direction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locking plate. Displacement by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loaded on the humerus, compressive load, was less than half in the bone fixed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bone fixed with a locking plate, showing favorable fixation stability. It was clarified that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against rotation and a load in the compression direction is not reduced by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ith Compressive Nailing Using Only Distal Dynamic Hole and Proximal Static Hole
3
作者 Hakan Cift Engin Eceviz +5 位作者 Necdet Saglam Cem Coskun Avci Salih Soylemez Esat Uygur Yalcin Turhan Korhan Ozkan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4年第2期27-30,共4页
Objective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present our treatment results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ith compressive nailing using proximal static hole and only distal dynamic hole with one screw.... Objective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present our treatment results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ith compressive nailing using proximal static hole and only distal dynamic hole with one screw. 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who had a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shaft were managed between 2005 and 2008 with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the use of only one screw for distal interlocking. Prospectively we evaluated the union time, possible reoperation, fixation and fracture alignment, range of knee motion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Union occurred within a mean duration of 18.7 weeks. No failures of the fixation and fracture alignment and no more than 1 cm shortness were detected. The knee range of motion was all more than 90 degree. Only on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detected as complication. Conclusions: Compressive nailing using proximal hole and only distal dynamic hole with one screw is a convenient technique for femur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ur Fractur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Dynamic locking
下载PDF
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4
作者 韩新祚 亓攀 +2 位作者 晋陶然 刘克敏 刘四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530,共6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A组)和20例接受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A组)和20例接受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术后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2组患者均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P<0.05)。术后第1~3天,B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A组(P<0.05)。术后12~48 h,B组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2组比较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且B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均可有效改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但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可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术后炎症反应,有利于加快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髓内钉 早期康复治疗
下载PDF
股骨逆行髓内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李晗 徐执扬 +3 位作者 吴冯胜 吴飞华 苏新杰 梁喜斌 《当代医学》 2024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逆行髓内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4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固定方法分为逆行髓内钉组... 目的探讨股骨逆行髓内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4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固定方法分为逆行髓内钉组(n=24)和LISS锁定钢板组(n=25)。逆行髓内钉组术中使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LISS锁定钢板组术中使用LISS锁定钢板。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年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逆行髓内钉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LISS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ISS锁定钢板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LISS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髓内钉及LISS锁定钢板治疗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相当,但两种内固定方法各有利弊,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逆行髓内钉 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钢板 骨质疏松
下载PDF
解剖型锁定钛板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梦君 陈彦博 +3 位作者 曾钢 陈宸 宋卫东 刘文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对比应用解剖型锁定钛板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诊断为胫骨远端AO-A型骨折的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共32例。其中15例采用钛板螺钉治疗,17例... 【目的】对比应用解剖型锁定钛板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诊断为胫骨远端AO-A型骨折的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共32例。其中15例采用钛板螺钉治疗,17例采用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及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2个月。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长于钛板螺钉组,但术前等待时间、住院天数少于钛板螺钉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髓内钉组与钛板螺钉组相比,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AOFAS评分、术后1年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髓内钉组优于钛板螺钉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板螺钉与髓内钉均是治疗胫骨远端AO-A型骨折的有效术式,远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髓内钉的软组织并发症较少,对踝关节活动度影响更小,康复更快,安全性更高,而钛板螺钉发生术后软组织感染的概率较大。我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在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髓内钉并发症更少,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解剖型锁定钛板 髓内钉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胫骨远端骨折伴软组织损伤3种不同微创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明明 张中 +4 位作者 孙建华 赵刚 宋华 颜华东 吕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885,共7页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治疗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2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胫骨远端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构建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胫骨顺行髓内钉、外置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固定有限元模型。使用ANSYS 2019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胫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3组模型的骨折端位移量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所有模式载荷中,逆行髓内钉组位移最小,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平均位移最大;在800 N垂直载荷中,各组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载荷模式下各组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均表现为胫骨中段最高,向近、远端缓慢过渡降低;胫骨干部位应力分布均呈现逆行髓内钉组最高、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应力最小的情况;(3)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外置接骨板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模型中固定物的应力值,外置接骨板组最大,逆行髓内钉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最小;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固定物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3种固定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抗旋转能力及轴向稳定性,其中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 逆行钉 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PFNA和A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SO、DKK-3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蒋科 向超 《医师在线》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目的 探究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骨硬化蛋白(SO)、Dickkopf-3(DKK-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符合条件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目的 探究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骨硬化蛋白(SO)、Dickkopf-3(DKK-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符合条件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对照组患者采用ALP髓外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PFNA髓内固定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血清DKK-3与SO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髋内翻、内固定物松动、感染、静脉血栓、压疮、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DKK-3、S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DKK-3、S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ALP髓外固定治疗,PFNA髓内固定治疗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好,可加速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血清DKK-3、SO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股骨转子间骨折 血清SO 血清DKK-3
下载PDF
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芳军 王富洋 +3 位作者 苏云 王永泽 杨存恒 王铁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13-3318,共6页
背景:髓内钉及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其内固定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肱骨CT数据,导入Minics 21.0... 背景:髓内钉及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其内固定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肱骨CT数据,导入Minics 21.0、Geomagic Wrap、SoildWork 2017及Abaqus 2021中,建立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A组(髓内钉固定两部分骨折)、B组(锁定钢板固定两部分骨折)、C组(髓内钉固定三部分骨折)、D组(锁定钢板固定三部分骨折),对比分析肱骨及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位移程度及其最大值。结果与结论:①A组模型中肱骨的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值最小,D组模型中肱骨的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值最大,锁定钢板组应力主要集中在肱骨头内侧下方及螺钉孔区域,而髓内钉组应力主要集中在骨折线周围及肱骨外科颈外侧下方区域,两者位移分布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肱骨远端;②A组模型中髓内钉的最大应力值最小,D组模型中锁定钢板的最大应力值最大,两种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均主要集中在肱骨距螺钉及与内固定连接处,锁定钢板的应力云图分布集中,而髓内钉的应力云图分布更均匀;③结果显示,相比于锁定钢板,髓内钉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这种优势在三部分骨折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Neer分型 髓内钉 锁定钢板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胫骨远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远端不同锁定钉状态的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陈庆贺 邓玲珑 喻爱喜 《骨科》 CAS 2024年第3期235-242,共8页
目的探究胫骨远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远端不同锁定钉状态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择一名健康成年男性的胫骨CT Dicom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构建胫骨、髓内钉、锁定钉的3D模型,然后按照髓内钉远端不... 目的探究胫骨远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远端不同锁定钉状态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择一名健康成年男性的胫骨CT Dicom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构建胫骨、髓内钉、锁定钉的3D模型,然后按照髓内钉远端不同锁定状态分为试验组(两枚横向锁定钉和一枚纵向锁定钉)和对照组(两枚横向锁定钉),分别给予轴向、侧向和扭转方向的不同大小的载荷,以模拟正常人体胫骨和内固定系统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应力分布没有明显差异,二者都集中在骨-螺钉结合部位,但试验组在轴向、侧向和扭转方向的不同大小的载荷下的最大等效应力均略低于对照组,在轴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4.84、49.68、74.52 MPa,对照组的为27.80、55.51、83.27 MPa;在扭转2、4、6 N/m的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144.87、290.92、431.80 MPa,对照组为146.01、292.03、434.80 MPa;在侧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09.79、419.58、629.37 MPa,对照组为210.47、420.94、631.41 MPa。在形变位移方面,两组的内固定系统都没有发生明显形变,且试验组的最大位移均略小于对照组。在轴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位移为0.0229、0.0458、0.0687 mm,对照组的为0.0241、0.0481、0.0723 mm;在扭转2、4、6 N/m的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位移为0.2178、0.4288、0.5978 mm,对照组为0.2185、0.4369、0.6072 mm;在侧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位移为0.9492、1.8985、2.8477 mm,对照组为0.9525、1.9050、2.8576 mm。结论通过应力和位移对比分析,在使用髓内钉固定胫骨远端骨折时,髓内钉远端固定两枚横向锁定钉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与使用三枚锁定钉相比,两枚锁定钉能减少额外的手术时间和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在实际情况中还需要手术医生结合临床的具体情况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有限元分析 髓内钉 锁定钉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下段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11
作者 张远鉴 王意菊 +1 位作者 尹同珍 王树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与弹性髓内钉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下段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学龄期股骨下段不稳定型骨折患儿分成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治疗,38例)与对照组(采用闭合或切开复... 目的比较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与弹性髓内钉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下段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学龄期股骨下段不稳定型骨折患儿分成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治疗,38例)与对照组(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37例)。记录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再移位发生率。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 X线片显示两组骨折均复位良好。两组骨折愈合时间2.5~5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再移位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弹性髓内钉相比,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下段不稳定型骨折,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更少,术后骨折再移位率更低,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 弹性髓内钉 股骨下段骨折 儿童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2
作者 张翀 段显亮 王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46-148,共3页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前后C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SF-36评分,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以及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骨性愈合 出血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固定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13
作者 茹庆超 杨挺 +1 位作者 张志昌 路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0期3688-3691,共4页
目的 对比带锁髓内钉(INWL)固定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NALTF)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6例NALTF患者(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分两组。将接受INWL固定治疗的38例患者... 目的 对比带锁髓内钉(INWL)固定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NALTF)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6例NALTF患者(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分两组。将接受INWL固定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接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估量表(CM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血清相关细胞因子[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护骨素(OPG)、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78.95%(30/38)对比,观察组97.37%(37/38)更高(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低,骨折愈合、手术及住院用时更短(P<0.05);与术前对比,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降低,CMS、HSS评分升高,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CMS、H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与术前对比,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β-CTX水平降低,OPG、BMP-2水平升高,观察组血清β-CTX水平较对照组低,OPG、BMP-2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68%(9/38)对比,观察组2.63%(1/38)更低(P<0.05)。结论 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NALTF患者对比,经INWL固定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优化手术指标,减轻疼痛感,提升肩、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带锁髓内钉固定 血清相关细胞因子 关节功能 骨折愈合时间
下载PDF
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辉 田好超 +2 位作者 韩花强 李鹏 郑宝俊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髓内钉治疗的43例为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3例...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髓内钉治疗的43例为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3例为对照组。评估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手术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6.13±10.68)min]、切口长度[(5.29±2.28)cm]、住院天数[(7.36±2.89)d]均短于对照组[(93.50±10.62)min、(7.40±2.22)cm、(10.51±2.80)d],术中出血量[(131.52±10.53)mL]少于对照组[(156.45±10.45)mL];术后2 d观察组MDA[(2.53±0.14)μmol/L]水平低于对照组[(2.89±0.21)μmol/L],SOD[(163.11±15.60)KU/L]、BALP[(78.65±5.48)U/L]水平高于对照组[(151.03±15.41)KU/L、(70.31±5.51)U/L];术后1个月肩关节被动前屈[(129.43±15.51)°]、外展[(137.13±13.33)°]、外旋活动度[(35.08±5.20)°]及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71.15±5.86)分]均高于对照组[(121.76±15.48)°、(130.42±13.21)°、(30.12±5.11)°、(66.12±5.77)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30.23%)。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比较,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肩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锁定钢板 肩关节功能 氧化性应激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15
作者 张成绩 邓杰林 +4 位作者 王海虎 张群虎 蒋略韬 刘祥忠 倪进荣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561-565,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逆行髓内钉与双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股骨逆行髓内钉组(19例)与双锁定钢板组(17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复位质量、下地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 目的比较股骨逆行髓内钉与双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股骨逆行髓内钉组(19例)与双锁定钢板组(17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复位质量、下地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逆行髓内钉组均优于双锁定钢板组(P<0.05)。骨折复位质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逆行髓内钉与双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逆行髓内钉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及下地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早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股骨逆行髓内钉 锁定钢板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苏少俊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4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疗效。方法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在内固定材料选择时,对照组选择锁定钢板,研究组选择髓...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疗效。方法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在内固定材料选择时,对照组选择锁定钢板,研究组选择髓内钉。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耗时(74.98±12.15)min较对照组的(92.73±15.62)min短(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153.12±31.08)ml少于对照组的(216.69±40.34)ml(P<0.05)。研究组术后初次离床活动、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4.91±1.03)d、(11.63±1.45)周、(10.04±1.98)d,均较对照组的(6.30±1.24)d、(14.07±1.91)周、(12.89±2.60)d短(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而研究组血清C反应蛋白(5.89±1.06)mg/L和白细胞介素-6(25.46±3.75)pg/ml均比对照组的(7.02±1.27)mg/L、(29.69±3.83)pg/ml低(P<0.05)。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髋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高,而研究组疼痛评分(2.63±0.61)分较对照组的(3.49±0.72)分低、髋关节功能评分(90.65±7.02)分则较对照组的(81.42±7.38)分高(P<0.05)。术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中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高,而研究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时选择髓内钉作为内固定物可取得比锁定钢板更好的手术效果,髓内钉固定不仅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炎性因子渗出,还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促使其骨折更快愈合,有利于更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感,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锁定钢板 髓内钉
下载PDF
远端锁钉应用对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17
作者 林炳林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远端锁钉应用对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泉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5例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Gamma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是... 目的:探讨远端锁钉应用对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泉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5例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Gamma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应用远端锁定螺钉内固定治疗分为远端锁定组(n=45)和未远端锁定组(n=40)。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失败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Harris评分与VAS评分。结果:未远端锁定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远端锁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2,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2个月Harris评分均升高,远端锁定组患者低于未远端锁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79,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均降低,且未远端锁定组患者低于远端锁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98,P<0.05)。结论: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Gamma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基础上,不应用远端锁定螺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率较高,且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水平,提升患者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锁钉 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并发症 Gamma髓内钉
下载PDF
Multiloc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郭建阔 李卫华 孟涛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钢板组(3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组(30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3及...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钢板组(3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组(30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3及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1 a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并统计并发症。结果:与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及外展上举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术前,且髓内钉组均大于钢板组(P<0.05)。术后1 a两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组(6.67%vs 26.67%,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和Multiloc髓内钉均可有效治疗肱骨干骨折,促进骨折端复位,改善患者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但Multiloc髓内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髓内钉 锁定钢板内固定 肩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吕利雄 廖彩佶 黄云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8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锁定加压钢板(LCP)组和交锁髓内钉(IMN)组,各3... 目的:探讨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锁定加压钢板(LCP)组和交锁髓内钉(IMN)组,各30例.LCP组使用LCP治疗,IMN组使用IMN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IMN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的手术、开始下地负重、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LCP组,手术出血量多于LCP组,术后1、3个月的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疗效评分系统、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LC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的骨钙素、破骨细胞抑制因子、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均高于LCP组,尿脱氧吡啶酚、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均低于LCP组,IMN组的白细胞介素-35、转化生长因子-β高于LCP组,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均低于LC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N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要优于LCP,术后恢复情况更好,有利于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锁定加压钢板 骨代谢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林智星 林正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3期94-98,共5页
对比单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莆田九十五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 对比单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莆田九十五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单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炎症因子水平、骨代谢指标水平、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1.45±11.63)min]长于对照组[(63.71±9.24)min],术中出血量[(165.41±22.74)m L]多于对照组[(127.82±24.32)mL],负重时间[(11.93±2.76)d]、骨折愈合时间[(10.42±2.07)周]短于对照组[(15.38±3.59)d、(13.92±2.4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0、6.286、4.242、6.105,P<0.001)。手术后1个月,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水平(39.07±5.37)pg/mL,白细胞介素-6水平(32.14±2.72)pg/mL,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30.97±2.16)pg/mL,均低于对照组[(48.14±6.23)pg/mL、(43.66±3.25)pg/mL、(37.32±2.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9、15.135、9.843,P<0.001)。手术后1个月,观察组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472.91±25.24)ng/L]低于对照组[(521.46±27.63)ng/L],观察组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水平[(84.59±9.20)ng/mL]高于对照组[(73.61±8.6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3、4.844,P<0.001)。观察组髋关节优良率(93.55%)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4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骨质修复,抑制骨吸收,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并发症 炎症因子 骨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