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物种扩增筛选获得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微卫星多态分子标记(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谷浪屿 刘阳 +1 位作者 王宁 张正旺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微卫星是分子生态学研究常用分子标记之一。与建库筛选获得微卫星的方法相比,跨物种扩增是快速获得近缘物种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特有雉类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进行跨物种扩增,从鸡形目112个微卫星... 微卫星是分子生态学研究常用分子标记之一。与建库筛选获得微卫星的方法相比,跨物种扩增是快速获得近缘物种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特有雉类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进行跨物种扩增,从鸡形目112个微卫星位点筛选获得了11个微卫星多态分子标记。这组分子标记的多态性从中度到高度,并包含一个Z-染色体连锁位点。利用这组分子标记对已知谱系的笼养个体进行初步亲子鉴定,表明这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高度实用性能够为马鸡属及鸡形目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optilon auritum 微卫星 跨物种扩增 Z-染色体连锁
下载PDF
褐马鸡人工育雏技术
2
作者 李白 《河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67-70,共4页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该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人工孵化技术研究进展,目前主要采用抱窝鸡孵化、褐马鸡亲鸟孵化、孵化箱孵化3种方式,对其关键技术进...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该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人工孵化技术研究进展,目前主要采用抱窝鸡孵化、褐马鸡亲鸟孵化、孵化箱孵化3种方式,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疏理,并介绍了幼鸟的一些行为习性和生长习性以及常见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可供褐马鸡的饲养管理和繁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褐马鸡 人工育雏 孵化
下载PDF
四川西部神山中的雉类:当地传统文化对雉类的保护(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楠 郑光美 Philip J.K.McGowan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1期33-46,共14页
在四川西部藏族地区,佛教和当地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在稻城县,由于白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也因此受到当地人的重点保护。由于类似的文化因素,当地的雉类以及... 在四川西部藏族地区,佛教和当地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在稻城县,由于白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也因此受到当地人的重点保护。由于类似的文化因素,当地的雉类以及一些森林得到了保护。2003年至2004年,我们在稻城县境内一些受到不同程度保护的地区对雉类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公路改善,当地与外界的交通变得畅通,与此同时保护野生动物的传统正在面临3个方面的压力。首先,当地采挖虫草和松茸量大幅增加,它们主要销往中国东部地区。第二,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主要来自东部大中城市,他们将外来价值观引入稻城,改变了当地人对所有动物的态度。第三,由于当地居民收入增加,他们消费更多木材用于建造大房屋,这严重影响了当地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森林环境,但是当地人对于神山的崇拜却很好地保护了其中的森林。冲古寺位于稻城县吸引人的旅游区内,周围为森林环境,无序的旅游业对它的影响较为严重,而其他未开发旅游的神山和非神山地区长期以来却未收到这种影响。很多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雉类,由于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濒危程度较低,但随着这一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来的保护形势可能会变得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护 藏族 佛教 野生动物 白马鸡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下载PDF
蓝马鸡:中国特有的森林鸟类(英文)
4
作者 吴逸群 刘廼发 《Chinese Birds》 2011年第4期200-205,共6页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我国特有的鸟类,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这种雉类只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为便于系统了解蓝马鸡的生物学信息,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2006-2008年在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的...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我国特有的鸟类,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这种雉类只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为便于系统了解蓝马鸡的生物学信息,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2006-2008年在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对蓝马鸡的栖息地、行为、巢址特征、繁殖生物学、食性和种群现状与保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 栖息地 繁殖生物学 食性 种群现状
下载PDF
白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 被引量:28
5
作者 贾非 王楠 郑光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3-392,共10页
2003年1-6月和2004年4-6月考察了分布于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种群,分析繁殖早期白马鸡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特征。雌雄个体配对前,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若干环境变量的参数... 2003年1-6月和2004年4-6月考察了分布于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种群,分析繁殖早期白马鸡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特征。雌雄个体配对前,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若干环境变量的参数。配对后,利用随机样线调查繁殖对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有繁殖对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反之为非探测栅格。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和草本高度等变量在探测和非探测栅格间差异显著。将显著差异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一级互作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以保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模型表明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与水源距离负相关,与灌木盖度正相关。2004年进行了重复调查,获得实际的探测和非探测栅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计算繁殖对在0°(东-西),45°(东北-西南),90°(南-北)和135°(西北-东南)4个方向上的变异函数。结果表明:繁殖对的方向性变异函数可用球状模型来拟合,拟合曲线和实验曲线间的拟合程度达到显著水平,繁殖对呈明显的各向异性聚集分布[动物学报51(3):383-392,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选择 白马鸡 繁殖 早期 2004年 空间分布特征 变异函数 2003年 环境变量 研究区域 差异显著 回归模型 球状模型 显著水平 实验曲线 拟合曲线 聚集分布 各向异性 探测 栅格 稻城县 四川省 灌木 单变量 自变量 AIC
下载PDF
哈曼马鸡卵壳的超微结构和元素成分 被引量:16
6
作者 常崇艳 张正旺 +3 位作者 吴秀山 陈晓端 李维超 张金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83-386,共4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特有鸟类哈曼马鸡 (Crossoptilonharmani)卵壳的超微结构 ,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首次报道哈曼马鸡卵壳结构与元素成分。哈曼马鸡卵壳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卵壳膜层...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特有鸟类哈曼马鸡 (Crossoptilonharmani)卵壳的超微结构 ,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首次报道哈曼马鸡卵壳结构与元素成分。哈曼马鸡卵壳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卵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 9 3、 30 7 1和 6 4 6 μm ,分别占卵壳总厚度的 2 4%、 80 6 %和 17%。在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 ,测量了其直径。卵壳表面的蛋孔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方形。蛋孔的横断面呈漏斗状。在蛋孔的上半部有一些颗粒状填充物。对哈曼马鸡卵壳中 2 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也进行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曼马鸡 卵壳 超微结构 元素成分 分类 雉科
下载PDF
马鸡属鸟类卵壳元素成分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常崇艳 张正旺 +2 位作者 李维超 吴秀山 张金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4-386,共3页
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马鸡属 4种鸟类卵壳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含量 .褐马鸡 (C .mantchuricum)、白马鸡 (C .crossoptilon)和蓝马鸡 (C .auritum )卵壳中测定出 19种元素成分 ,哈曼马鸡 (C .harmani)为 2 1种元素 .北京动物园... 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马鸡属 4种鸟类卵壳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含量 .褐马鸡 (C .mantchuricum)、白马鸡 (C .crossoptilon)和蓝马鸡 (C .auritum )卵壳中测定出 19种元素成分 ,哈曼马鸡 (C .harmani)为 2 1种元素 .北京动物园饲养的褐马鸡、白马鸡和蓝马鸡三者卵壳元素成分和含量基本相同 ;野生的褐马鸡和哈曼马鸡卵壳元素中P ,Pb ,Fe和Ti的质量含量有明显差异 ;同种褐马鸡野生个体和饲养个体比较 ,卵壳元素Zn ,Fe ,Al,Mn和Ti的质量含量差异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鸡属 卵壳 元素成分 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 鸟类 营养水平
下载PDF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国钢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李晓强 李俊峰 黄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8,共6页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和繁殖期均为聚集分布 ,但越冬期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通过对栖息地可利用率与实际利用率的比较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与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 :越冬期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 ;进入繁殖期后 ,褐马鸡对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利用率显著增加 ,而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对两个时期的栖息地样方进行判别分析 ,发现草本植物数量、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是影响褐马鸡越冬期与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 ,与栖息地结构以及空间资源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在越冬期 ,由于温度、降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草本植物都已枯萎 ,落叶阔叶林的郁闭度较低 ,隐蔽条件较差 ,褐马鸡活动的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时褐马鸡常常在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 ,共同取食 ,聚集分布的程度较高 ;进入繁殖期后 ,随着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大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五鹿山 褐马鸡 季节 空间分布 栖息地选择 冬季 繁殖期
下载PDF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孙悦华 贾陈喜 +1 位作者 方昀 郑光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33,共5页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 900~3 020 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 900~3 020 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 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 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马鸡 繁殖 孵卵节律 甘肃莲花山
下载PDF
白马鸡巢址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楠 贾非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3,共4页
2003-04-06和2004-04-06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地区对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巢址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白马鸡巢13个,11巢位于高山栎灌丛根基部(84.62%),1巢位于石壁下(7.69%),1巢位于倒木下(7.69%).其中12巢为满窝卵,平均... 2003-04-06和2004-04-06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地区对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巢址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白马鸡巢13个,11巢位于高山栎灌丛根基部(84.62%),1巢位于石壁下(7.69%),1巢位于倒木下(7.69%).其中12巢为满窝卵,平均窝卵数为(7.33±0.54)枚(n=12,5~11枚).从8个巢的准确出雏时间推测,研究区内白马鸡产卵期为04-27 05-21.著杰寺附近发现的12巢,1巢在杂木林中,其他11巢皆在高山栎灌丛中.x2检验表明,著杰寺研究区的白马鸡巢址偏爱高山栎灌丛环境(x2=8.333,v=1,P<0.05).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白马鸡巢址偏爱距地表0.5,1,2 m盖度(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P<0.05)和灌丛直径较大的环境(Mann Whitney U-test,P<0.05);白马鸡对植被盖度、灌木高度(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P<0.05)和灌木盖度(Mann Whitney U-test,P<0.05)等因子的选择是在相对较小的区间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巢址选择 窝卵数 繁殖
下载PDF
三种马鸡的核型及染色体G-带带型 被引量:14
11
作者 石兴娣 张正旺 刘凌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0-284,T001,T002,共7页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NaOH显带的方法制备了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的核型与染色体G 带带型。结果表明 :3种马鸡的核型基本相同 ,2n =82 ,有 7对大染色体 ,其余为微小染色体 ;Z染色体为第 4对大染色体 ,W染色体的长度介于第 6、 7...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NaOH显带的方法制备了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的核型与染色体G 带带型。结果表明 :3种马鸡的核型基本相同 ,2n =82 ,有 7对大染色体 ,其余为微小染色体 ;Z染色体为第 4对大染色体 ,W染色体的长度介于第 6、 7对大染色体之间 ;除第 1对大染色体为m型、Z染色体为sm型外 ,其余的染色体均为t型。 3种马鸡染色体G 带带型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7对大染色体中 ,有 6对大染色体的G 带带型有差异。利用数值分类学方法计算 3种马鸡G 带带型的相似性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蓝马鸡与褐马鸡亲缘关系较近 ,二者与白马鸡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鸡属 核型 G-带带型 亲缘关系 聚类分析 染色体
下载PDF
贺兰山蓝马鸡越冬期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振生 曹丽荣 +2 位作者 李志刚 李涛 王小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3,共6页
20 0 3年 1 1~ 1 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蓝马鸡 (Crossoptilonauritum)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 2 5条样带上的 62个蓝马鸡栖息地利用样方和 5 0个任意样方的 1 3个生态因子 ,结果表明 ,蓝马鸡偏好利用山地针叶林带 ,避... 20 0 3年 1 1~ 1 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蓝马鸡 (Crossoptilonauritum)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 2 5条样带上的 62个蓝马鸡栖息地利用样方和 5 0个任意样方的 1 3个生态因子 ,结果表明 ,蓝马鸡偏好利用山地针叶林带 ,避免选择山地草原带、山地疏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 ;偏好利用油松和青海云杉占优势的生境 ,避免选择山杨、杜松占优势和无树的生境 ;偏好阳坡和阴坡 ,避免利用半阳坡和半阴坡。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Mann WhiteyU检验 ,发现利用样方以乔木密度高、灌木密度高、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雪覆盖浅、高海拔为主要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 ,隐蔽级、灌木密度、乔木密度、距水源距离和坡度具有重要作用 ,由这 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正确区分的概率达到 91 7%。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条件和隐蔽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马鸡 栖息地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越冬期 贺兰山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国钢 郑光美 张正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t from April t o December in 2000.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s of release site selection in Gui delines for Reintroductions of IUCN,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 nt, Kuantan forestry in Wutaishan Mountains of Sh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 he release site. Of the 8 released individuals, 5 wild individuals were captured in winter in Luyashan Nature Reserve of Shanxi Province, and 3 were offsprings of captive-reared individuals. Transmitters were attached when the 8 individua l s were released. Overall, 6 individuals survived for at least 1 month, and the l ongest time for survival was 155 days, except that one was confirmed as having b een killed by a raptor on the second day and one was lost on the eighth day afte r release. All moved away from the release site after release and established st 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after 10 days, respectively. In early May, t he individuals again dispersed to establish new home ranges. The wandering dist ance and days of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were longer and the home range size wer 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bird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weak adaptability to new habitat for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such as recognizing and fetching foo d. For wild individuals, the second wandering distance was longer than the first . We believe the difference was related to looking for partners. After wandering , individuals established st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再引入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五台山
下载PDF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楠 贾非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6,共4页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配偶 行为 时间分配
下载PDF
马鸡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爱平 丁炜 +1 位作者 张正旺 詹祥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98-902,共5页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avian genus Crossoptilon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D-loop)and cyt b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s,with the Lophophorus impejanus and Lophura swinhoii as 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avian genus Crossoptilon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D-loop)and cyt b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s,with the Lophophorus impejanus and Lophura swinhoii as the outgroups.Using the synthesizing characters of morphology,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to combine with Maximum parsimony(MP),Maximum Likelihood(ML)and Bayesin trees,we found that:① C.crossoptilon and C.harmani were closely related and C.harmani was relatively primitive;② C.auritum and C.mantchuricum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C.auritum was relatively primitive;③ the genus Crossoptilon could originate in the boundary region of Sichuan,Yunnan and Tibet.One branch remained near the center of origin and diverged into C.crossoptilon and C.harmani;the other branch spread towards north China and diverged into C.auritum and C.mantchur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鸡属 线粒体 控制区 细胞色素B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白马鸡冬季群体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贾非 王楠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4-530,共7页
于 2 0 0 3年 1— 4和 10— 12月考察了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格瓦村、冉子村等地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栖息地选择 .采用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调查 ,通过Mann WhitneyU检验判定遇见样方 (有白马鸡出现 )和未... 于 2 0 0 3年 1— 4和 10— 12月考察了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格瓦村、冉子村等地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栖息地选择 .采用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调查 ,通过Mann WhitneyU检验判定遇见样方 (有白马鸡出现 )和未遇样方 (无白马鸡出现 )间呈显著差异的环境变量 ,对这些变量进行数据转换 (同一类型的变量相互乘积 )并以它们为自变量 ,以白马鸡的出现赋值为 1或不出现赋值为 0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 ,结果中保留相关显著的变量 (t检验 ,P <0 0 5 ) ,从而得到白马鸡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 .结果表明 :距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在遇见样方与未遇样方间呈显著差异 (P <0 0 5 ) ,数据转换后引入的 3个新变量亦呈显著差异 (P <0 0 5 ) ;回归等式的决定系数较高且回归相关显著(r2 =0 832 ,F =17 12 5 ,df=4 ,P =0 .0 0 0 ) ,各自变量也相关显著 (t检验 ,P <0 .0 5 ) ,而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相关不显著 (t检验 ,P >0 0 5 ) .在 3个乡的考察中对该经验模型进行了验证 ,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数据变换 ,以与经验模型相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栖息地选择 经验模型 Mann-Whitey U检验 T检验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3 位作者 陈存根 贾生平 王晋堂 王永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02-1406,共5页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避阔叶林、山坡、阴坡和阳坡。对中午卧息地坡位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褐马鸡中午卧息地具有坡度小、与林间道路与居民点的距离远、灌丛平均高度较低、灌木密度较小、草本均高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以及草本层植物盖度较大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05%,可较好地反映褐马鸡中午卧息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中午休息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隐蔽度因子、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和灌丛密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陕西
下载PDF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2-1085,共4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离最近水源距离、离林间道路的距离、离最近林缘的距离、离最近居民点距离等参数;对照样方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同样数目的对照样方,测定同样指标。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537+2.245×坡度+3.452×乔木盖度+2.001×乔木数量-2.903×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根据拟合出的资源选择函数,褐马鸡冬季对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可达到93.8%。模型表明,冬季褐马鸡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与坡度、乔木盖度和栖树数量呈正相关,与距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资源选择函数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4,共7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觅食地 休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106,共5页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0.3),再使用Spearman correlation对这些剩余差异显著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排除了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3个因子,以最后剩余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褐马鸡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作为因变量,采用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其模型为:π(x)=eg(x)/(1+eg(x)),g(x)=22.107-0.004×距最近林边距离+13.623×乔木盖度-0.021×海拔。模型表明,褐马鸡群体的栖息地选择与乔木盖度正相关,与距离林边最近距离和海拔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逻辑斯蒂 黄龙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