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国钢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李晓强 李俊峰 黄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8,共6页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和繁殖期均为聚集分布 ,但越冬期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通过对栖息地可利用率与实际利用率的比较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与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 :越冬期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 ;进入繁殖期后 ,褐马鸡对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利用率显著增加 ,而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对两个时期的栖息地样方进行判别分析 ,发现草本植物数量、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是影响褐马鸡越冬期与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 ,与栖息地结构以及空间资源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在越冬期 ,由于温度、降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草本植物都已枯萎 ,落叶阔叶林的郁闭度较低 ,隐蔽条件较差 ,褐马鸡活动的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时褐马鸡常常在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 ,共同取食 ,聚集分布的程度较高 ;进入繁殖期后 ,随着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大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五鹿山 褐马鸡 季节 空间分布 栖息地选择 冬季 繁殖期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国钢 郑光美 张正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t from April t o December in 2000.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s of release site selection in Gui delines for Reintroductions of IUCN,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 nt, Kuantan forestry in Wutaishan Mountains of Sh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 he release site. Of the 8 released individuals, 5 wild individuals were captured in winter in Luyashan Nature Reserve of Shanxi Province, and 3 were offsprings of captive-reared individuals. Transmitters were attached when the 8 individua l s were released. Overall, 6 individuals survived for at least 1 month, and the l ongest time for survival was 155 days, except that one was confirmed as having b een killed by a raptor on the second day and one was lost on the eighth day afte r release. All moved away from the release site after release and established st 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after 10 days, respectively. In early May, t he individuals again dispersed to establish new home ranges. The wandering dist ance and days of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were longer and the home range size wer 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bird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weak adaptability to new habitat for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such as recognizing and fetching foo d. For wild individuals, the second wandering distance was longer than the first . We believe the difference was related to looking for partners. After wandering , individuals established st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再引入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五台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4,共7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觅食地 休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3 位作者 陈存根 贾生平 王晋堂 王永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02-1406,共5页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避阔叶林、山坡、阴坡和阳坡。对中午卧息地坡位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褐马鸡中午卧息地具有坡度小、与林间道路与居民点的距离远、灌丛平均高度较低、灌木密度较小、草本均高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以及草本层植物盖度较大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05%,可较好地反映褐马鸡中午卧息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中午休息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隐蔽度因子、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和灌丛密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陕西
下载PDF
褐马鸡圈养种群的mtDNA控制区多态性 被引量:6
5
作者 武玉珍 王孟本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58-2964,共7页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褐马鸡的种质资源,从分子水平上评价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对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太原市动物园的褐马鸡种群20个个体,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褐马鸡的种质资源,从分子水平上评价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对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太原市动物园的褐马鸡种群20个个体,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使用Clustal X、DnaSP4.0、Mega3.1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全部20条序列开展了比对分析,确定了多态位点与单倍型数目,计算了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比较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变异,初步探讨了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20条褐马鸡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在1236 1237bp之间,其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0%、26.8%、27.5%和14.8%,A+T含量(57.8%)高于G+C含量(42.3%)。排除1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出26个突变位点,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2.1%,其中包括25处单一多态位点和1处简约信息位点。20个个体检测出13个单倍型,其中11个个体具有独特的单倍型,2个共享单倍型。褐马鸡两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0.911 0.933,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 0.003,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 0.002。根据单倍型构建了褐马鸡两个种群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表明,2个种群的个体并没有按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揭示褐马鸡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种群的遗传变异较低;两个种群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多样性参数接近,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两个种群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且两个种群间有基因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MT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保护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褐马鸡和环颈雉适宜生境预测及重叠区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宏群 邢立刚 +3 位作者 韩培士 牛常会 袁晓青 霍安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89,共6页
根据长期野外调查数据及相关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及其周边区县同域分布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并分析2个物种的生境需求及重叠状况。结果表明:2个物种... 根据长期野外调查数据及相关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及其周边区县同域分布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并分析2个物种的生境需求及重叠状况。结果表明:2个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相似,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及周边区县,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268.75、2218.37 km^(2),适宜生境重叠面积为1162.63 km^(2),分别占褐马鸡、环颈雉适宜生境总面积的91.64%、52.41%。2个物种在陕西延安黄龙山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分别为549.35、745.88 km^(2),分别占该保护区面积的60.58%、82.25%,且在黄龙县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其次是韩城市、宜川县、洛川县。2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选择表现出相似性和一定差异性。相似性表现为:对2个物种生境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最湿月降水量、到道路距离、最湿季降水量。差异性表现为:对于最湿季降水量,环颈雉比褐马鸡适应范围更广;对于到道路距离,褐马鸡比环颈雉适应范围更广。此外,最热月最高像元温度对环颈雉影响较大,而最冷季降水量和最热季平均温度对褐马鸡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环颈雉 MaxEnt模型 适宜生境 生境重叠
下载PDF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褐马鸡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武玉珍 冯睿芝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9-1067,共9页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有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褐马鸡种质资源,保障驯养繁育种群和再引入种群的遗传基因结构优化,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太原动物园两个种群35个褐马...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有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褐马鸡种质资源,保障驯养繁育种群和再引入种群的遗传基因结构优化,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太原动物园两个种群35个褐马鸡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扩增条带清晰稳定、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65条DNA条带,其中77%呈多态性。两个种群各个体之间的Nei's无偏差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个体间遗传相似性的平均值分别为0.5061与0.7591,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0.4939与0.2409。用组平均法对35个褐马鸡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同一种群的个体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群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ISSR 遗传距离 遗传相似度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106,共5页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0.3),再使用Spearman correlation对这些剩余差异显著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排除了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3个因子,以最后剩余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褐马鸡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作为因变量,采用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其模型为:π(x)=eg(x)/(1+eg(x)),g(x)=22.107-0.004×距最近林边距离+13.623×乔木盖度-0.021×海拔。模型表明,褐马鸡群体的栖息地选择与乔木盖度正相关,与距离林边最近距离和海拔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逻辑斯蒂 黄龙山
下载PDF
褐马鸡非使用价值评估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殷波 刘莹立 +1 位作者 杜乐山 王文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79-2587,共9页
野生物种资源的价值评估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物种保护、生态补偿以及TEEB行动计划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珍稀濒危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进行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共回收有效样本503份,其... 野生物种资源的价值评估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物种保护、生态补偿以及TEEB行动计划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珍稀濒危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进行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共回收有效样本503份,其中70.97%有支付意愿,通过平均值法和中位值法估算得出我国城镇人口对褐马鸡的人均支付意愿为28.39—36.88元/a,由此得到褐马鸡的非使用价值在21.89×10~9—28.44×10~9元/a之间。通过建立Logit计量经济模型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到受访者对褐马鸡的了解程度、见过褐马鸡次数、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支付意愿具有正的影响,其中了解程度的影响最大,而年龄对支付意愿具有负的影响。除此以外,评估的范围、支付意愿的单位以及总样本的设定也会直接影响物种价值评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法(CVM) 褐马鸡 非使用价值 支付意愿(WTP)
下载PDF
食物因素对笼养褐马鸡冬季打斗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戴强 张正旺 +1 位作者 邱富才 郭建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This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food distribution and feeding condition on feeding behavior and fighting of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The food distribution had 3 levels:scattered,clustered a... This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food distribution and feeding condition on feeding behavior and fighting of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The food distribution had 3 levels:scattered,clustered and terrifically clustered.The feeding condition has 2 levels:hungry and half hungry.When the C. mantchuricum were hungry,the frequency of biting at feeding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when they were half hungry.The distribution of food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ungry birds while it did not work for half hungry birds unless the food was terrifically clustered.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had some influences on the resource allot and dominant behaviour in the flock of C.mantchuricum .Most of fighting occurred between the dominant and subdominant C.mantchuricum and in subdominant ones.About 47% of biting occurred on the periphery far from food.In order to prevent subdominant birds from getting inside to feed, dominant birds occasionally wandered outside to attack subdominant ones waiting for food.A lot of biting occurred between subdominant birds.We assume that they could confirm their status by biting,and then minimize competitions from more subdominant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等级 资源分配 食物因素 笼养鸡 冬季 打斗行为 取食行为
下载PDF
笼养褐马鸡冬季的社群等级 被引量:10
11
作者 戴强 张正旺 +1 位作者 邱富才 郭建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1-366,共6页
本文用BBS方法 (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ScalingMethod)对笼养褐马鸡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 ,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 ,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部红... 本文用BBS方法 (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ScalingMethod)对笼养褐马鸡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 ,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 ,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全体 14只鸟的体重与体长及耳簇羽长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部红斑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体重可以认为是直接与个体的争斗实力相关的参数 ,而面部红斑大小、耳簇羽长则可能是个体争斗实力的外在信号。在体重相近的雌性个体中 ,面部红斑和耳簇羽对社群等级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笼养 行为 社群等级 争斗炫耀
下载PDF
动物园中褐马鸡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朝忠 温伟业 +1 位作者 卫泽珍 杨爱玲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85-87,共3页
褐马鸡(Crosoptilonmantchuricun)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饲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有效措施.因此,了解在不同生态环境中褐马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它的饲养、繁殖和疾病防... 褐马鸡(Crosoptilonmantchuricun)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饲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有效措施.因此,了解在不同生态环境中褐马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它的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及其保护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理生化 笼养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6,共5页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笼养褐马鸡繁殖期行为与其粪便中性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文博 隋金玲 +2 位作者 齐磊 胡德夫 李世广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104,共4页
2012年3—5月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笼养褐马鸡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运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褐马鸡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的睾酮并用酶免法(EILS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笼养褐马鸡繁殖期主要行为有觅食、游走、静栖、... 2012年3—5月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笼养褐马鸡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运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褐马鸡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的睾酮并用酶免法(EILS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笼养褐马鸡繁殖期主要行为有觅食、游走、静栖、理羽、沙浴、警戒和繁殖。繁殖行为中,发现雄性有两种不同的交配方式且配偶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情况。其中,繁殖期配偶固定或不固定的雄性褐马鸡在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不同的领域行为的雄性褐马鸡,在静栖和警戒两种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粪便样品中的睾酮测定结果显示,配偶不固定的雄性褐马鸡睾酮值显著高于配偶固定的个体(P<0.05),领域行为强的雄性褐马鸡睾酮值极显著高于领域行为较弱的个体(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养 褐马鸡 繁殖期 性激素 粪便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褐马鸡生存现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雷忻 廉振民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58-60,共3页
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为国家I级保护鸟类,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及陕西黄龙山3个区域,其中陕西黄龙山地区褐马鸡虽然发现最晚,但有关学者已经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从栖息地、觅食地、卧息地的选择及... 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为国家I级保护鸟类,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及陕西黄龙山3个区域,其中陕西黄龙山地区褐马鸡虽然发现最晚,但有关学者已经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从栖息地、觅食地、卧息地的选择及种群起源等方面对陕西黄龙山褐马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境 黄龙山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特有濒危动物褐马鸡潜在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宏群 韩培士 +2 位作者 牛常会 袁晓青 邢立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目的】预测现在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特有濒危动物褐马鸡潜在生境分布的变化,为制定有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褐马鸡152个分布点和26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模拟褐马鸡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国... 【目的】预测现在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特有濒危动物褐马鸡潜在生境分布的变化,为制定有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褐马鸡152个分布点和26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模拟褐马鸡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褐马鸡潜在分布范围。【结果】所有训练集与验证集为AUC均大于0.8,所构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达到优良标准。当前褐马鸡潜在分布生境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依次为年降水量(15.4%)、昼夜温差月均值(15.3%)、植被类型(9.7%)、最干季降水量(9.1%)、最湿季降水量(8.7%)、到道路距离(8.2%)和到水源距离(7.8%)等,累计贡献率达74.2%,且各因子阈值分别为525~580 mm、8.2~10.8℃、植被类型偏向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2.4~17.1 mm、310~340 mm、0~2.5 km,0~0.63 km和大于10 km。褐马鸡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百花山,其适宜、中度适宜和不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6.45%、19.92%和73.62%。与当前情景下相比,未来褐马鸡可生存生境表现为增加趋势,且适宜和中度适宜生境变化趋势相同,而21世纪50和70年代之间几乎不变。【结论】褐马鸡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百花山,未来可生存生境表现为增加趋势。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因子为年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植被类型、最干季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到道路距离和到水源距离等。建议对褐马鸡适宜区加强重点保护,对中度适宜区加强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常绿针叶林木的栽植和人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MaxEnt模型 刀切法 主导气候因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褐马鸡西部种群适宜栖息地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宏群 牛常会 +2 位作者 韩培士 刘晓莉 符勇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9-504,共6页
基于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西部种群的126个分布数据及25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其适宜生境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最热... 基于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西部种群的126个分布数据及25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其适宜生境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最热月极高温度和距道路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子,其阈值分别为-6.0^-4.3℃、4.90~5.75 mm、15.3~16.8 mm、23.0~26.3℃和0~54 m。褐马鸡西部种群适宜栖息地集中在陕西省黄龙县、宜川县、洛川县和韩城市。从各县(市)不同适宜等级面积而言,适宜栖息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黄龙县>韩城市>宜川县>洛川县。目前在陕西省黄龙山建立了2个与褐马鸡有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褐马鸡最适宜栖息地和中等适宜栖息地已超出保护区范围,建议当地政府或林业管理部门调整保护区的规划或者加强这些超出区域的监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MaxEnt模型 主要影响因子 适宜栖息地 黄龙山
下载PDF
铁矿开采对褐马鸡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国钢 郑光美 张正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铁矿开采对褐马鸡(Ca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将铁矿周围的栖息环境分为<50 m、50-100 m和>100 m 3个分布带。开采前期,3个分布带中都可以遇见褐马鸡;开采初期,在<50 m... 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铁矿开采对褐马鸡(Ca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将铁矿周围的栖息环境分为<50 m、50-100 m和>100 m 3个分布带。开采前期,3个分布带中都可以遇见褐马鸡;开采初期,在<50 m分布带中已经看不到褐马鸡的踪迹,50-100 m分布带中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而在>100 m的分布带中褐马鸡的数量却有所增加,这表明由于铁矿开采的影响,褐马鸡从距铁矿较近的<50 m和50-100 m的分布带中,被迫转移到>100 m的分布带中活动。在铁矿开采3年以后,<50 m和50-100 m分布带中的遇见数都降至0,而>100m分布带中遇见的个体与开采初期相比,也有所下降。在开采初期,由于铁矿的数量较少,对褐马鸡种群活动综合影响并不显著,其种群密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铁矿数量的增多和开采时间的延长,原来许多的觅食地,如林缘灌丛和地表草本都遭到破坏,而且铁矿开采的嘈杂声和爆破声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褐马鸡正常的觅食活动。与开采初期相比,这种限制作用愈益显著,褐马鸡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已不能适应铁矿开采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些铁矿开采时间较长和数量较多的局部区域,褐马鸡已无法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铁矿 种群密度 空间分布 五鹿山
下载PDF
中国圈养褐马鸡种群和饲养管理现状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丽霞 孙冬婷 +5 位作者 胡昕 朱向博 张敬 晁青鲜 卫泽珍 张成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3-1130,共8页
在现有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谱系调查基础上,2019年发放问卷,对我国褐马鸡种群和饲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圈养褐马鸡种群共有存活个体121只,饲养在全国7个单位。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 在现有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谱系调查基础上,2019年发放问卷,对我国褐马鸡种群和饲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圈养褐马鸡种群共有存活个体121只,饲养在全国7个单位。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种群建立者11只,潜在建立者12只,83.5%的个体处于繁殖年龄,种群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圈养个体存活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存活时间和繁殖间隔方面,雄性均比雌性长;种群中28%个体的祖先得到确定,人工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从饲养管理、食物、繁殖、疾病与预防方面,对饲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显示,91%以上的个体饲养在太原动物园、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不同饲养单位在人员配置、饲养笼舍面积和设施、食物供给、疾病预防等方面各有优势。根据种群和饲养现状调查结果建议,今后加强各饲养单位间的合作,扩大圈养种群的数量;进一步明确种群中个体关系,鼓励潜在建立者参与繁殖,避免近亲繁殖,提高种群遗传多样性。在个体标识、食物种类、饲养面积、个体存活率方面做进一步完善;鼓励亲鸟养育,筛选行为丰富、适应力强、遗传多样性高的优良个体,为再引入研究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种群 饲养管理 圈养 现状调查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夏取食地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共6页
2006年3~5月和2007年7,8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春夏取食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采用Vanderloeg&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方法分析表明:春季褐马鸡取食生境主要偏向于低海拔、沟底、乔木密度小于5个/100m^2、乔木... 2006年3~5月和2007年7,8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春夏取食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采用Vanderloeg&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方法分析表明:春季褐马鸡取食生境主要偏向于低海拔、沟底、乔木密度小于5个/100m^2、乔木直径大于20cm、草本盖度小于50%的针阔混交林;夏季主要偏向于高海拔、坡度小于20°、草本高度大于20cm和隐蔽级小于10%的阔叶林.褐马鸡春夏季取食地在植被类型、坡向、坡位、海拔、地理性、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密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灌木盖度、灌丛高度、草本盖度、草本高度和隐蔽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随着北方地区春夏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褐马鸡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取食地选择 资源选择函数 春季 夏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