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Process of Boundary faults of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被引量:10
1
作者 LIU Hailing SUN Yan +4 位作者 GUO Lingzhi SHU Liangshu YANG Shukang ZHOU Di ZHANG Yix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52-463,共12页
Abstract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is confined by ultra-crustal boundary faults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bordering the Kangtai-Shuangzi-Xiongnan ex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north, the Baxian-Baram-Yoca-Cu... Abstract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is confined by ultra-crustal boundary faults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bordering the Kangtai-Shuangzi-Xiongnan ex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north, the Baxian-Baram-Yoca-Cuyo nappe faulted zone on the south, the Wan'an-Natuna strike-slip 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west and the Mondoro-Panay strike-slip compressive faulted zone on the east. These faults take the top of the Nansha asthenosphere as their common detachmental surface. The Cenozoic dynamic process of the ultra-crust layer-block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K2-E21, during which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s extended, this ultra-crust layer-block was separated from the South China-Indosinia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Palaeo-South China Sea subducted southwards and the Sibu accretion wedge was formed; E22-E31, during which the Southwest sub-sea basin extended and orogeny was active due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Sibu accretion wedge; E32-N11, during which the central sub-sea basin extended, the Miri accretion wedge was formed and “A-type” subduction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Balawan occurred; N12-the present, during which large-scale thrusting and napping of the boundary faults in the south and mountain-building have taken place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topped its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boundary fault layer slip glide dip slip strike slip fault system dynamic process
下载PDF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different tectonic block region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2
作者 Xiankang Zhang Yonghong Duan Jinren Zhao Chengke Zhang Shixu Jia Jianshi Zhang Fuyun Wang Zhuoxin Yang Suzhen Pa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average velocities of the crust in six different active tectonic block regions are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are disc...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average velocities of the crust in six different active tectonic block regions are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of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In general, there are 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s in the crust in regions with strong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the scales of 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The average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ow in such regions. This reflects 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the variations of states of matter in the crust resulting from strong tectonic movements. These regions are also seismically active zones frequent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Therefore, studying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se region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crustal geodynamic process and seismogenic tectonic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block wide angl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experiments velocity structure crust model
下载PDF
壳幔三维速度参考模型构建方法研究——以华南陆块中部为例
3
作者 陈中伟 郭良辉 +1 位作者 陈元恪 唐晗晗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6-943,共8页
壳幔速度结构是研究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地震层析成像是获取壳幔速度结构的主要手段,而高质量、精细的速度参考模型可为地震层析成像提供有效的初始模型和参考约束。但现有的壳幔速度参考模型构建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壳幔速度结构是研究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地震层析成像是获取壳幔速度结构的主要手段,而高质量、精细的速度参考模型可为地震层析成像提供有效的初始模型和参考约束。但现有的壳幔速度参考模型构建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表层模型缺乏精细构建和壳幔模型采用垂向全局修正而造成部分失真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改进的壳幔三维速度参考模型构建方法。首先,对莫霍面和沉积基底面模型进行优选与构建;然后,利用界面模型分别对地壳和上地幔模型进行垂向约束与调整,包括局部“压缩和拉伸”式的线性修正与加权融合,从而构建壳幔介质模型;接着,结合地质资料等先验信息对表层模型进行构建;最后,将各个部分模型进行组合,完成壳幔三维速度参考模型的构建。在收集华南陆块中部前人壳幔结构模型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本方法构建了该区域壳幔三维S波速度参考模型,并与前人模型做了对比分析,本文模型较前人模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对区域莫霍面的刻画也更准确,由此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华南陆块提供了可靠的三维速度参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壳幔 速度结构 参考模型
下载PDF
风化壳型矿床划分地质块段的数理统计与图解分析——以云南省武定县梅子箐钛铁砂矿V1号矿体南矿段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何云 何照波 +5 位作者 严城民 周晓峰 张云生 关志邦 徐延强 苗品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3,共11页
风化壳型矿床的资源储量,大多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进行估算,目前划分地质块段的原则与方法尚不统一。以云南省武定县梅子箐风化壳型钛铁砂矿V_(1)号矿体由78个钻孔控制的南矿段为研究实例,对划分地质块段的主要参数——矿体铅直厚度... 风化壳型矿床的资源储量,大多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进行估算,目前划分地质块段的原则与方法尚不统一。以云南省武定县梅子箐风化壳型钛铁砂矿V_(1)号矿体由78个钻孔控制的南矿段为研究实例,对划分地质块段的主要参数——矿体铅直厚度(m)、钛铁矿含量(kg/m^(3))、金红石含量(kg/m^(3))进行数理统计与图解分析,提出划分地质块段的方法。具体方法是:(1)以勘查网中地理位置相邻的3个或4个探矿工程围成的区域,作为划分地质块段的基本区块;(2)对单工程、基本区块的主要参数进行统计与计算,对基本区块的主要参数、关键参数进行图解分析;(3)将地理位置相邻、关键参数类型相同的基本区块进行归并,得出合理的地质块段划分方案。该方法能够合理地控制地质块段数量,优化地质块段划分方案,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可在风化壳型钛铁砂矿和其他风化壳型矿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块段 主要参数 数理统计 图解分析 风化壳型矿床 梅子箐钛铁砂矿 云南省
下载PDF
机械筛管冲缝外壳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5
作者 肖遥 宋昱东 +4 位作者 李根 王太 姚银 王宝军 徐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机械筛管冲缝外壳结构参数设计直接影响着筛管的挡砂能力和油井产能释放,针对冲缝外壳缝长和开口尺寸对机械筛管的过流能力及堵塞影响规律等问题,结合生产压差、采油指数和渗透率等评价指标,利用小型防砂模拟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研究。实... 机械筛管冲缝外壳结构参数设计直接影响着筛管的挡砂能力和油井产能释放,针对冲缝外壳缝长和开口尺寸对机械筛管的过流能力及堵塞影响规律等问题,结合生产压差、采油指数和渗透率等评价指标,利用小型防砂模拟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充填砾石尺寸及金属网布等防砂介质精度合适的条件下,适当增大冲缝外壳缝长和开口尺寸不会影响机械筛管防砂效果,且可优化机械筛管整体抗堵塞性能和过流能力,有利于油气井产能释放;防砂介质精度相同的条件下,缝长20 mm、开口尺寸0.4~0.6 mm冲缝外壳相比常规应用的缝长10 mm、开口尺寸0.2 mm冲缝外壳,可实现机械筛管整体渗透率和产能增长50%~80%。研究成果为机械筛管冲缝外壳结构参数优选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 机械筛管 冲缝外壳 产能 堵塞
下载PDF
滇西北衙富碱斑岩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1
6
作者 徐受民 莫宣学 +3 位作者 曾普胜 张文洪 赵海滨 赵寒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5,共9页
提供了与滇西北衙大型金矿床密切相关的富碱斑岩的主量元素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对富碱斑岩的成因、起源条件和源区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北衙地区的富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8%)和Al2O3(w(Al2O3)=13.45... 提供了与滇西北衙大型金矿床密切相关的富碱斑岩的主量元素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对富碱斑岩的成因、起源条件和源区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北衙地区的富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8%)和Al2O3(w(Al2O3)=13.45%-15.22%),具有富集Sr(w(Sr)=365×10^-6-930×10^-6),亏损HREE(w(Yb)=0.64×10^-6-1.17×10^-6和Y(w(Y)=7.17×10^-6-12.25×10^-6),较高的w(Sr)/w(Y)、w(La)N/w(Yb)。比值,无明显的负Eu异常等特征,显示了与埃达克岩的某些相似性。然而,富碱斑岩低的w(MgO)、w(Cr)和埘(Ni),又与典型的埃达克岩有所不同。富碱斑岩产出的地质背景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碱斑岩并非起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而是源于加厚地壳的底部,源区为榴辉岩相岩石。富碱斑岩显著富集Rb、Ba、Th、K,可能与俯冲大陆板片的脱水作用和流体的交代作用有关。产生富碱斑岩岩浆的动力学机制,与印度大陆板块和扬子大陆板块对“三江”的相向俯冲、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拉分及其诱发的软流圈上涌和流体交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扬子大陆板块 北衙 滇西
下载PDF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景廉 李斌 +1 位作者 李相博 张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深部因素的影响或控制比较明显,是有利的深部无机成因油气分布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蛇纹石化橄榄岩)构成油气“发生器”;上地幔则是“原料库”;沉积盆地是“存储器”。当地幔流体中H2缺失或不足时便没有烃生成,只能形成CO2或以CO2为主的气藏。黄桥CO2气藏已被公认是幔源无机成因气体,实质上是由在中地壳进行的不完整费-托合成反应所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一带为油气富集带,具有深部成因油气的良好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层 高导层 地球化学急变带 太平洋型块体 油气藏成因 无机生油理论 苏南块体 苏北油田
下载PDF
GNSS在断层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薄万举 苏建锋 +3 位作者 周海涛 杜雪松 万文妮 刘天海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4-81,共8页
大地震多发生在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因此断层形变的监测与研究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跨断裂带综合观测剖面等手段监测断层活动,进而研究断层活动与变形规律。GNSS多用于大面积地壳水平运动场和主要地块活动与... 大地震多发生在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因此断层形变的监测与研究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跨断裂带综合观测剖面等手段监测断层活动,进而研究断层活动与变形规律。GNSS多用于大面积地壳水平运动场和主要地块活动与变形的研究,随着GNSS数据的积累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已有学者用GNSS从不同角度开展断层形变的监测与研究。本文介绍和论述了GNSS在断层形变研究中已有的部分应用和新的探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①GNSS用于断层走滑活动的监测与研究;②GNSS用于断层垂直活动的监测与研究;③通过研究断层两边地块变形规律并建立应变模型,可分别依据各自模型推测断层的活动与形变,将推测结果与跨断层观测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与比较。研究分析认为,由块体推测的变形与实测变形差异越大,说明块体相互作用越强烈。这可能对强地震地点预测、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地震趋势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断层形变 基线 水准 地震活动 地块
下载PDF
斜切中亚的大规模北东向地壳块体滑移——以帕米尔—阿尔泰滑移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新 王煜 朱炳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大体沿中国西部国界,由帕米尔高原向北东方向直至阿尔泰,有一条延伸约1 500 km,宽达200 km以上的滑移构造带,使得新疆与西部邻区在地质对比中产生许多困难.在这条带上尚未形成地表贯通的大型走滑断裂,而是表现为不同时期形成的古断裂等... 大体沿中国西部国界,由帕米尔高原向北东方向直至阿尔泰,有一条延伸约1 500 km,宽达200 km以上的滑移构造带,使得新疆与西部邻区在地质对比中产生许多困难.在这条带上尚未形成地表贯通的大型走滑断裂,而是表现为不同时期形成的古断裂等构造薄弱带以新的动力方式复活和重新组合.这一由下地壳驱动的滑移带控制了这一地区的盆山布局,形成中亚地区大规模的现代山脉牵弓l现象,早更新世以来左行滑移超过600 km,向北逐渐减小.地震解析和GPS测量资料表明,这条滑移带现今仍然十分活跃.该滑移构造带向西南延伸,可与印度板块以西的恰曼转换断裂系统相接,进入波斯湾,直达印度洋中脊.从广义上讲,帕米尔一阿尔泰滑移构造带应属恰曼转换断裂系统向亚欧大陆内部的延续.对这条位于多国边界的活动性滑移构造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新疆与中亚地区地质构造及矿带对比,而且对环境与灾害地质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阿尔泰滑移构造带 地壳块体滑移 滑移构造带 大陆动力地质学 新疆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50
10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4 位作者 陈棋福 陈顒 赵金仁 杨卓欣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9-366,共8页
利用三维不分块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北京东北部地区的三维人工地震莫霍反射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该区上地壳的三维P波、S波慢度及波速比结构图像,三种结构不同深度的切片图像揭示出慢度和波速比分布有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征.... 利用三维不分块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北京东北部地区的三维人工地震莫霍反射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该区上地壳的三维P波、S波慢度及波速比结构图像,三种结构不同深度的切片图像揭示出慢度和波速比分布有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征.断裂活动引起沉积不均匀造成现今的速度分布,地震大多分布在波速比较低的块体内,说明地震不仅与断裂活动有关,有可能还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关;北京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断裂活动和物质性质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结构 不分块反演 上地壳 北京地区
下载PDF
华南地块东部早古生代的陆内造山作用:来自I型花岗岩的启示 被引量:29
11
作者 关义立 袁超 +3 位作者 龙晓平 王毓婧 张运迎 黄宗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8-720,共23页
华南地块东部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特殊的陆内造山带(主要分布于安化一罗城断裂和政和一大埔断裂之间),以广泛的强烈变质、变形作用和大量分布的花岗质岩为特征。华南地块东部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以过铝质s型花岗岩为主,I型花岗岩分... 华南地块东部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特殊的陆内造山带(主要分布于安化一罗城断裂和政和一大埔断裂之间),以广泛的强烈变质、变形作用和大量分布的花岗质岩为特征。华南地块东部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以过铝质s型花岗岩为主,I型花岗岩分布少且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对于华南大面积花岗岩的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是否有地幔物质的参与也并不明确。对扬子板块东南缘板杉铺和宏夏桥两个I型花岗闪长岩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板杉铺和宏夏桥岩体分别形成于432.44-2.6Ma和434.34-2.7Ma。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板杉铺岩体富K20(2.71%~3.46%)和A1203(15.17%-15.59%),具有高Sr(344.8×106466.6×10。)、Sr/Y比值(34~47)和低Y(8.51×10-610.72~10“),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低8Nd(f)(一7.5~6.9)和高的”sr/”sr。(0.7130~0.7169),以及较老的IDM2=1729~1776Ma,暗示其来源于加厚的下地壳中古元古代物质的部分熔融。相比板杉铺岩体,宏夏桥岩体具有较低的Si02(64.40%~65.42%)含量,较高的Ti02(0.58%-0.63%)、Fe203(4.48%~4.79%)、CaO(3.34%~4.39%)和MgO(2.55%~3.06%),以及较高的Y含量(14.56x106—17.82x10。)和较低的Sr/Y(20~24)比值。但其与板杉铺岩体相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s扩‘sr.=0.7142~0.7149,8Nd(f)=-7.7-7.3),说明宏夏桥岩体具有与板杉铺岩体相似的物质源区。由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质岩的形成需要有外部热源提供才能使其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因而该地区陆内造山峰期(444Ma)之后的垮塌所导致的高温软流圈上涌,可能为这些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提供了热源。但是这些岩体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软流圈来源的地幔物质并没有直接参与花岗质岩的形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软流圈上涌可能是形成华南特殊的早古生代陆内造山带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形成华南有别于经典陆内造山带的大量早古生代花岗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陆内造山带 下地壳加厚 华南地块 软流圈上涌
下载PDF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188
12
作者 嘉世旭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620,共10页
华北古大陆块体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使地壳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利用华北地区近30条、共约两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及成果,进一步研究华北各次级块体内部地壳细结构,对比分析各块体的结构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华北地壳可... 华北古大陆块体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使地壳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利用华北地区近30条、共约两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及成果,进一步研究华北各次级块体内部地壳细结构,对比分析各块体的结构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华北地壳可分为三大类: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地壳结构简单,基底结构完整,为稳定古大陆地壳;华北中部隆起区太行山及北部阴山、燕山隆起区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中部地壳和下地壳局部区域轻微速度逆转,可能与该区域地壳增厚隆升的壳内介质解耦形变有关;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基底下陷、破碎,壳内介质松散、速度低,Moho上隆、地壳减薄,横向结构差异明显,显示了新生地壳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探讨了华北地壳分块构造以及与之相关的动力学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细结构 华北地壳分块构造 动力学演化
下载PDF
西藏错勤—申扎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闫永利 马晓冰 +4 位作者 陈赟 王光杰 王显祥 兰海强 吕庆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36-2642,共7页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根部可追踪到上地幔.从高导层(体)的发育特征推断:错勤—申扎剖面壳幔高导层(体)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主、晚碰撞阶段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和后碰撞阶段地壳东西向拉张作用下,导致中、下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期部分熔融的结果.而当惹雍错可能是一条深度可能达到上地幔的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结构 深断裂
下载PDF
宁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晓峰 王伟涛 +2 位作者 崔瑾 吕俊强 姚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13,337,共6页
介绍了宁夏及邻区1970年以来多种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揭示了该地区不同活动构造单元的深部地壳构造背景。分析表明,活动块体相互作用、地壳深部断裂、地壳低速体、速度结构的差异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大的起伏以... 介绍了宁夏及邻区1970年以来多种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揭示了该地区不同活动构造单元的深部地壳构造背景。分析表明,活动块体相互作用、地壳深部断裂、地壳低速体、速度结构的差异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大的起伏以及复杂的壳幔过渡带等构造特征与该区域强震的形成和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该区域强震发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及邻区 活动构造块体 地壳结构 强震
下载PDF
华南块体中部上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68-3279,共12页
本文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华南流动地震台阵(HN Array)和国家地震台网记录的近场波形资料,分析华南块体上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华南块体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整体表现为近东西向,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本文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华南流动地震台阵(HN Array)和国家地震台网记录的近场波形资料,分析华南块体上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华南块体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整体表现为近东西向,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结合华北块体地震各向异性特征,推测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和菲律宾板块北西向俯冲作用,是中国大陆东部中上地壳各向异性的重要构造背景,导致中国大陆东部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应力特征.苏鲁—大别造山和江南造山带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发生明显区域性变化,揭示了块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局部复杂构造特征和应力分布特点.研究显示,各向异性观测结果会因地壳结构的多样性变得复杂,通过江汉盆地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揭示出盆地内存在不同尺度的应力场.研究认为,岩石组分对中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有重要贡献,华夏块体东部广泛存在的变质岩导致东西华夏块体各向异性偏振方向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各向异性 上地壳 华南块体 扬子地块 华夏地块
下载PDF
鲁东青山组中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6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山东郯庐断裂东部胶莱盆地下白垩统青山组中性火山岩SiO_2含量在61.14%~64.43%之间,在TAS上位于亚碱性系列岩石区域,多数属于粗面英安岩,少数为粗面安山岩。全碱(K_2O+Na_2O)含量为7.41%~8.86%。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和LREE、... 山东郯庐断裂东部胶莱盆地下白垩统青山组中性火山岩SiO_2含量在61.14%~64.43%之间,在TAS上位于亚碱性系列岩石区域,多数属于粗面英安岩,少数为粗面安山岩。全碱(K_2O+Na_2O)含量为7.41%~8.86%。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和LREE、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i,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和低的放射成因Pb。初始^(87)Sr/^(86)Sr(t)比值为0.70698~0.70874,εNd(t)值为-13.78~-16.44。^(206)Pb/^(204)Pb(t)、^(207)Pb/^(204)Pb(t)和^(208)Pb/^(204)Pb(t)比值分别为16.585~16.719、15.400~15.411和36.724~37.011。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起源于深俯冲的扬子地壳,可能为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少量的来自软流圈地幔物质的加入,在岩浆房中经历了单斜辉石和少量斜长石的结晶分异。胶莱盆地110Ma时期,同位素富集性质的岩石圈地幔在火山岩中没有反映,暗示了可能已经减薄或置换为同位素亏损的岩石圈地幔,但深俯冲的扬子地块下地壳在该地区岩石圈之下依然存在,并对火山活动有物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扬子下地壳 青山组 岩石成因论 胶莱盆地
下载PDF
海山富钴结壳的圈矿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武光海 马维林 +3 位作者 刘捷红 李守军 张恺 熊应强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19,共5页
对海山富钴结壳的圈矿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海山富钴结壳圈矿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为:(1)挑选富钴结壳发育良好的海山。除大片连续厚层板状分布的结壳发育良好的大型平顶海山是重点调查的目标海山外,规模较小的尖顶海山是近年来新的圈... 对海山富钴结壳的圈矿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海山富钴结壳圈矿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为:(1)挑选富钴结壳发育良好的海山。除大片连续厚层板状分布的结壳发育良好的大型平顶海山是重点调查的目标海山外,规模较小的尖顶海山是近年来新的圈矿目标海山。(2)确定矿块的边界位置。对选定的海山进行深海摄像、电视抓斗、拖网和浅钻等多种手段的调查,通过所取得的综合结果对矿块边界进行判断,确定准确的矿块边界。(3)计算结壳的覆盖率。利用调查所获得的矿块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矿块内结壳厚度和结壳覆盖率以及矿区资源量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富钴结壳 圈矿方法 结壳覆盖率
下载PDF
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任隽 彭建兵 +3 位作者 王夫运 刘晨 冯希杰 戴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39-2947,共9页
利用穿越区域南段为秦岭褶皱带山区,中段为渭河断陷盆地,北段为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分区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由壳内反射波较为连续可靠... 利用穿越区域南段为秦岭褶皱带山区,中段为渭河断陷盆地,北段为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分区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由壳内反射波较为连续可靠的P2以及P3所确定的.鄂尔多斯地台是本区M界面最深的地区,地壳厚度大,达42km左右,结构相对简单,结晶基底浅.秦岭褶皱带的地壳厚度约37~38km,结晶基底浅,甚至出露.渭河断陷盆地莫霍界面相对两侧明显且不对称的上隆,地壳结构复杂;而莫霍界面相对鄂尔多斯地块突变隆起和上地幔高速物质侵入于下地壳,是该区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断陷带 地壳结构 秦岭褶皱系 鄂尔多斯地台
下载PDF
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川滇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 被引量:32
19
作者 朱守彪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 ,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 (96°E~ 10 4°E ,2 2°N~ 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 .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 ,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 .结...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 ,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 (96°E~ 10 4°E ,2 2°N~ 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 .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 ,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 .结果显示 ,该区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底部受下地壳南南东向剪切力 ,与GPS反映的现今地块运动方向大体一致 ;而研究区域其他地区底部没有受到统一显著的剪切力作用 .结合该地区的研究资料 ,初步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受挤压向东和东南运动过程中 ,下地壳物质比上地壳更易于流动 ,从而对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有拖曳作用 .从应力场反演的模型位移与GPS实测的现今位移资料也大体吻合 ,反映结果有合理的物理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有限单元法 反演 地壳 应力场 川滇菱形块体
下载PDF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文津 Mechie J +6 位作者 冯梅 史大年 薛光琪 宿和平 宋洋 杨宏伟 刘志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1-1423,共13页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地块 地壳增厚 岩石圈地幔 “双莫霍” 倒三角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