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rust and the uppermost mantle of Chao Lake region of the Tan-Lu Fault inferred from teleseismic arrival time tomography 被引量:1
1
作者 Bem Shadrach Terhemba Huajian Yao +3 位作者 Song Luo Lei Gao Haijiang Zhang Junlun Li 《Earthquake Science》 2022年第6期427-447,共21页
Chao Lake is a Geoheritage site on the active Tan-Lu Fault between the Yangtze craton,the North China craton,and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in the southeast.This segment of the fault is not well constrained at depth part... Chao Lake is a Geoheritage site on the active Tan-Lu Fault between the Yangtze craton,the North China craton,and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in the southeast.This segment of the fault is not well constrained at depth partly due to the overprinting of the fault zone by intrusive materials and its relatively low seismic activity and sparse seismic station coverage.This study took advantage of a dense seismic array deployed around Chao Lake to delineate the P-wave velocity variations in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using teleseismic earthquake arrival time tomography.The station-pair double-difference with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technique was employed.We used a multiscale resolution 3-D initial model deriv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3-D v S models within the region of interest to account for the late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upper crus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velocity of the upper crust is segmented with structures tre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ike of the fault.Sedimentary basins are deline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with slow velocities,while the fault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velocity in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The high-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fault zone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 intrusion that may be connected to the Mesozoic magmatism in and around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MLYMB),implying that the Tan-Lu fault might have formed a channel for magma intrusion.Magmatic material in Chao Lake is likely connected to the partial melting,assimilation,storage,and homogenization of the uppermost mantle and the lower crustal rocks.The intrusions,however,seem to have suffered severe regional extension along the Tan-Lu fault driven by the eastward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thereby losing its deep trail due to extensiona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eseismic arrival time tomography v P velocity structur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Tan-Lu Fault Chao Lake
下载PDF
中国大陆深探测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金胜 张乐天 +4 位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刘国兴 邓明 景建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817,共10页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密度、磁性、导电性等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的物性与结构特征,将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地壳运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命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寻找深部大型矿床提供信息。大地电磁深探测方法...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密度、磁性、导电性等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的物性与结构特征,将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地壳运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命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寻找深部大型矿床提供信息。大地电磁深探测方法作为研究地球壳幔电性结构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完成了大量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壳幔构造方面,大地电磁法和地震方法一起被视为两大支柱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解决大陆动力学问题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范例。但由于大地电磁探测以天然电磁场作为场源,在矿集区等强干扰地区往往很难采集到高信噪比的数据,抗干扰能力较弱。同时,大地电磁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目前尚没有达到实用化,这些都限制了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精度。"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下属的"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将选择青藏高原、西部造山带与华南山区结晶岩等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人文干扰水平地区,以大地电磁探测与地震探测作为主要手段,研究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集成,并且通过实验剖面研究这些实验区的壳幔结构特征。其中的"大地电磁测深大剖面观测实验与壳/幔三维电性研究"课题,将通过在实验区的大地电磁观测实验,研究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及干扰水平地区的大地电磁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以及精细处理与反演方法,同时探讨大地电磁数据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该研究将提高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精度,为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集成以及区域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提供范例。已经完成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造山带和福建结晶岩地区的大地电磁观测试验表明,在这些典型地质构造区域,虽然存在施工困难,干扰水平大等各种不利因素,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野外观测技术,并通过数据精细处理与反演计算,是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大地电磁数据以及可靠的电阻率分布模型。试验所取得的成果,将为实现"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科学目标和研究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 数据采集与处理 观测实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2 位作者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0-2370,共21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下载PDF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国兴 韩凯 韩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6-544,共9页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剧烈减薄。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石圈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西厚东薄'的特征,研究区东西两端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推测西段岩石圈增厚主要形成于陆内挤压造山或陆内碰撞汇聚造山作用,而东端岩石圈增厚可能由于大洋板块俯冲时洋壳残留物叠置在岩石圈的下部所形成,而中部岩石圈的减薄与软流圈物质上侵有关,造成此区域大规模软流圈物质上侵的动力来自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深部热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东南沿海地区 电性结构 壳幔结构 动力学 岩石圈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韩松 韩江涛 +2 位作者 刘国兴 王海燕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26-4138,共13页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分析及二维反演,获得了剖面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剖面横向可划分为三个区块,分别对应祁连造山带、六盘山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可能残存沟弧盆体系的构造格架,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可能是在这一先存格架上的叠加与改造;六盘山构造带壳幔结构复杂,以中地壳拆离断层为界,上地壳发育拆离断层系统而下地壳挤压缩短增厚;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较好,地块总体较为稳定,但局部经历了与地幔上涌相关的物质与结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六盘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构造变形
下载PDF
乐昌—霞葛MT剖面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韩凯 刘国兴 +1 位作者 韩江涛 韩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97-1007,共11页
为研究华南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完成了华南地区乐昌—霞葛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探测,获得了该剖面的地电模型,并结合倾子、极化图和感应矢量等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对华南的电性结构、断裂特征和壳幔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华南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完成了华南地区乐昌—霞葛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探测,获得了该剖面的地电模型,并结合倾子、极化图和感应矢量等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对华南的电性结构、断裂特征和壳幔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上地壳西厚东薄,表面被大量的花岗岩高阻体所覆盖,6条断裂沿剖面展布.剖面两端岩石圈增厚,厚度超过100km,推测剖面西段岩石圈增厚是由于陆内挤压造山或陆内碰撞汇聚造山作用,而剖面东端的岩石圈增厚形成于大洋板块的俯冲;中部岩石圈减薄,厚度在60~80km之间,可能是与软流圈物质上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华南地区 电性结构 壳幔结构
下载PDF
河北廊坊-天津大港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新学 陈宇坤 +2 位作者 刘俊昌 张宝华 夏训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行了划分和分析。MT成果显示岩石圈体现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沧东及大城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深大断裂,控制了隆起两侧坳陷的沉积和形成;断裂深部对应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两侧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的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静海-廊坊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上地幔 电性构造层 断裂构造
下载PDF
INDEPTH与INDEPTH-MT项目简介 被引量:5
8
作者 冯昭贤 赵文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63-365,共3页
介绍了“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简称INDEPTH)项目概况、科学目标和已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着重阐述了作为该项目组成部分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 介绍了“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简称INDEPTH)项目概况、科学目标和已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着重阐述了作为该项目组成部分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的“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探测的大地电磁研究”(简称INDEPTHMT)的任务、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以及采用的仪器设备、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所具有的特色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大地电磁测深 INDEPTH INDEPTH-MT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有关资料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
9
作者 郭守年 李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根据南北地震带北段6 条东西向和2 条南北向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对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构造 电性结构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及西南缘深部电性结构与该区地质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屈健鹏 《内陆地震》 1998年第4期312-319,共8页
对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及西南缘的3 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了分析。盐池—阿拉善左旗剖面:整条剖面上均有壳内低阻层和上地幔低阻层分布,低阻层在银川断陷盆地上隆。定边—景泰剖面:壳内低阻层仅出现在弧形... 对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及西南缘的3 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了分析。盐池—阿拉善左旗剖面:整条剖面上均有壳内低阻层和上地幔低阻层分布,低阻层在银川断陷盆地上隆。定边—景泰剖面:壳内低阻层仅出现在弧形断裂带区,但上地幔低阻层在整个剖面上都有分布。在弧形断裂带区上地幔低阻层埋藏深度加大,但并不上隆,这与北面银川断陷盆地的上地幔上隆形成反照。分析认为,银川断陷盆地属于拉张性质,而弧形断裂带区属于挤压性质,由于均衡调整作用,造成了两者上地幔结构的反差。成县—西吉剖面:以天水太京测点为界,其南、北两段的电性结构差异较大,这为划分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电性结构 地壳 上地幔 地电 鄂尔多斯块体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夏时斌 王绪本 +4 位作者 闵刚 胡元邦 李德伟 孔凡涛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0-966,共17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之间完成了一条372km的大地电磁剖面,通过二维反演计算,获得了沿剖面180km深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自南向北所经过的祁连山造山...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之间完成了一条372km的大地电磁剖面,通过二维反演计算,获得了沿剖面180km深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自南向北所经过的祁连山造山带、走廊过渡带和阿拉善地块对应3种壳幔电性结构模型:东祁连壳幔高-低-高阻似层状电性结构、河西走廊壳幔低阻带状电性结构和阿拉善南缘壳幔高-低-高阻层状电性结构.(2)剖面所经过的主要断裂带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低阻异常带或电性梯度带,并且止于中上地壳或消失于下地壳低阻层中.除这些分布于中上地壳的断裂系统以外,在下地壳至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两条切割莫霍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西华山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和阿拉善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其中,西华山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1920年海原8.6级地震发生的深部背景之一;而阿拉善南缘壳幔剪切带可能是卫宁北山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幔源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或喷出到地表的通道,为在该区域寻找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含矿隐伏岩体提供了深部电性结构依据.(3)由若干形状不规则、彼此不相连的"碎块状"极高阻块体组成的中上地壳与"似层状"的中下地壳低阻层共同构成的地壳电性结构,是引起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破坏性地震最佳的地壳电性结构组合之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楔入引起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运移与阿拉善地块向南的俯冲碰撞楔入,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带产生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祁连山造山带 阿拉善地块 壳幔电性结构
下载PDF
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12
作者 泰国卿 陈九辉 +3 位作者 刘大建 顾群 熊杨武 李海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3-199,共7页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电性结构 昆仑山脉
下载PDF
松南及南部邻区壳幔结构与中、新生代盆地形成
13
作者 程日辉 王东坡 廖兴明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9年第4期7-9,共3页
在松南及南部邻区岩石圈中存在电性高导层,分布在壳内和幔内。高导层反应出岩石圈中拆离面、滑脱面以及流变塑性带的特性,也揭示出本区大陆壳幔结构。壳幔结构在本区不同地点的差异反映出深部软流圈、岩石圈和地壳的运动、演变过程。这... 在松南及南部邻区岩石圈中存在电性高导层,分布在壳内和幔内。高导层反应出岩石圈中拆离面、滑脱面以及流变塑性带的特性,也揭示出本区大陆壳幔结构。壳幔结构在本区不同地点的差异反映出深部软流圈、岩石圈和地壳的运动、演变过程。这一深部过程是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直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壳幔结构 盆地形成 新生代 中新代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玳笠 唐宝山 魏文博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7,共11页
龙门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著名的造山带和地震带。为了研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结构及其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之间的关系,布置了跨越西秦岭造山带、松潘—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的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每条剖面有宽频大地电... 龙门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著名的造山带和地震带。为了研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结构及其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之间的关系,布置了跨越西秦岭造山带、松潘—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的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每条剖面有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20个,共计80个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以及16个长周期数据;进行了二维、三维反演,得到了电性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30 km以浅,龙门山断裂带基本上与电性梯度变化带相重合,说明龙门山断裂带是深达地壳中部的深大断裂带;松潘-—甘孜褶皱带在20 km以浅呈现以高阻为主的较为复杂的电性结构分布特征,这与其复杂的地表构造有关;在20 km以深,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呈现为高阻,推测此高阻可能是对四川盆地的基底的反映,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以龙门山断裂为界推覆至四川盆地之上;推断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有可能从松潘—甘孜褶皱带深部沿礼县—宕昌一带向东北方向逃逸,这一运移主要是发生在18 km以下、30 km以上的中下地壳范围内,物质逃逸的主要形式是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物质逃逸 壳幔电性结构 深部动力过程
下载PDF
湖南洞庭坳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文博 张先觉 龙乐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32-542,共11页
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在湖南洞庭坳陷的主要研究成果。详细分析、推断了洞庭地区的区域构造格局,深部电性结构及壳。
关键词 洞庭坳陷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